摩托车后摇臂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1421发布日期:2019-01-13 17:03阅读:1168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后摇臂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尤指一种可提升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使得该后摇臂具备更强的承受后避震器减震动作反力的承受效果的摩托车后摇臂构造。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摩托车1固定式引擎单元11的后方枢设一后摇臂12,该后摇臂12的后端部枢设一后轮13,该后摇臂12的一侧上连接一减震用的后避震器14;藉由该后摇臂12与后避震器14来减缓该摩托车1行驶时该后轮13与地面所产生的震动,藉此来使驾驶者获得舒适感。

如图1、图2所示,该后摇臂12由左右一对的右后摇臂12a及左后摇臂12b以螺栓S予以锁设连结而成;该后摇臂12的前端设有引擎单元枢接部121,该后摇臂12的后端设有后轮枢接部122,该引擎单元枢接部121供该后摇臂12枢接于该引擎单元11用,该后轮枢接部122供该后轮13枢设用;该后摇臂12于该右后摇臂12a与该左后摇臂12b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后避震器连接座123(图式中以左后摇臂12b为例),更明确的说,该后避震器连接座123设于该后摇臂12中段并驱近于该后轮枢接部122处,该后避震器连接座123可供该后避震器14连接。

如图1、图2所示,由于该后避震器连接座123设于该后摇臂12的单侧(即左后摇臂12b)上,且位于该后摇臂12的中段并驱近于该后轮枢接部122处,因此当该后避震器14因地形关系而作避震行程时,该后摇臂12所承受来自该后避震器14的反力为单侧受力,而会造成该后摇臂12的扭矩,严重时会造成该后摇臂12的变形,从而影响到后摇臂12整体的刚性强度。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提升后摇臂可承受后避震器反力的后摇臂构造,已为车辆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在于克服常用摩托车的后摇臂刚性强度不足,易受后避震器反力而变形的缺失。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1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该后摇臂包括有左右一对的左后摇臂及右后摇臂;该左后摇臂由车体前方往车体后方依序设有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第一连结部左半部、后轮枢接部左半部;该右后摇臂由车体前方往车体后方依序设有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第一连结部右半部、后轮枢接部右半部;该后摇臂于左后摇臂或右后摇臂上设有一后避震器连接座,该后避震器连接座具有一锁孔,该后避震器连接座连接有一后避震器,藉由螺栓锁设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的锁设孔与该第一连结部右半部的锁设孔,来使该左后摇臂与该右后摇臂连结,该后摇臂具有一第二连结部,该第二连结部具有位于该左后摇臂的第二连结部左半部,以及位于该右后摇臂的第二连结部右半部,藉由螺栓来锁结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的锁设孔与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的锁设孔,其中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或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由该避震器连接座处所延设。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2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由侧视观视,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的锁设孔或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的锁设孔邻近该后避震器连接座的锁孔。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3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该后摇臂的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与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形成引擎单元枢接部,该后摇臂以该引擎单元枢接部与一引擎单元的输出轴为同轴线枢接,藉此该后摇臂能够以该输出轴的轴线为摆动中心做上下自由的摆动。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4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该后摇臂的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与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形成引擎单元枢接部;该后摇臂的后轮枢接部左半部与该后轮枢接部右半部形成后轮枢接部,该后轮枢接部枢设有后轮;该后避震器连接座朝该引擎单元枢接部侧偏移设置,使该后避震器连接座的锁孔位于该后轮的前方,即该锁孔比该后轮更朝车体前方设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5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该后摇臂的第一连结部左半部与该第一连结部右半部形成第一连结部,该第二连结部位于该第一连结部上方。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6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该第二连结部能够形成连接该后摇臂的左后摇臂与右后摇臂一架桥机构。

为此,本实用新型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7主要技术手段,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后摇臂构造,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或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由该后避震器连接座的一侧延设。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1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来提升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提升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使得该后摇臂具备更强的承受后避震器减震动作反力的承受效果。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2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提升该后避震器连接座及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3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确保该后摇臂的摆动性。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4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提升该后避震器连接座及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5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提升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6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确保该后摇臂左右受力的均衡化。

本实用新型藉由请求专利申请范围第7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来便利该第二连结部的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常用后摇臂设于摩托车上的示意图。

图2是常用后摇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摇臂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摇臂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后摇臂设于摩托车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易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首先,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摇臂2由左右一对的右后摇臂21及左后摇臂22以螺栓S1所锁结而成。

如图3、图4所示,该右后摇臂21由车体前方往车体后方依序为,该右后摇臂21的前端设有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211,该右后摇臂21的后端设有后轮枢接部右半部212,该右后摇臂21于该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211的后方并朝该左后摇臂22方向设有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该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内设有一对锁设孔2131,该右后摇臂21于该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2112的后方凸设有一后避震器连接座2a(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亦可设于左后摇臂22上,本实用新型以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设于右后摇臂21来举例说明),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具有一锁孔2a1,该右后摇臂21于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一侧延设有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位于该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上方并朝该左后摇臂22延设,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内设有锁设孔2141。

如图3、图4所示,该左后摇臂22由车体前方往车体后方依序为,该左后摇臂22的前端设有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221,该左后摇臂22的后端设有后轮枢接部左半部222,该左后摇臂22于该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221的后方并朝该右后摇臂21方向设有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内设有一对锁设孔2231,该左后摇臂22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上方延设有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以同方向朝该右后摇臂21延设,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内设有锁设孔2241。

如图3、图4、图5所示,该后摇臂2以螺栓S1锁设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的锁设孔2231与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的锁设孔2131,来使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与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连结形成一第一连结部2b,当该后摇臂2的该第一连结部2b藉由螺栓S1锁设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的锁设孔2231与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的锁设孔2131形成该第一连结部2b后,该后摇臂2的前端即可由该右后摇臂21的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211与该左后摇臂22的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221形成一引擎单元枢接部2c,以及该后摇臂2的后端即可由该左后摇臂22的后轮枢接部左半部222与该左后摇臂21的后轮枢接部右半部212形成一后轮枢接部2d;该后摇臂2以螺栓S1锁设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的锁设孔2231与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的锁设孔2131形成该第一连结部2b后,即可另以螺栓S2来锁设于该左后摇臂22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的锁设孔2241与该右后摇臂21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的锁设孔2141来形成第二连结部2e,其中,由侧视观视,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的锁设孔2141或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的锁设孔2241邻近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锁孔2a1,该第二连结部2e可作为架桥机构A连接着该右后摇臂21与左后摇臂22。

如图5所示,该后摇臂2的前端以该引擎单元枢接部2c来枢接于摩托车3的引擎单元31上,更进一步言,该引擎单元枢接部2c与该引擎单元31的输出轴311为同轴线枢接,藉此该后摇臂2能够以该输出轴311的轴线为摆动中心做上下自由的摆动,该后摇臂2的后端以该后轮枢接部2d来供该摩托车3的后轮32枢设,该后摇臂2的后避震器连接座2a则可供该摩托车3的后避震器33连接;藉此当该摩托车3于行驶、因地面的崎岖而使该后避震器33作减震行程时,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经由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传递至该后摇臂2上,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再由该第二连结部2e所构成的该架桥机构A,将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由该右后摇臂21分配给该左后摇臂22,藉此可使该后摇臂2以右、左后摇臂21、22整体性的来承受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进而可减少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造成该后摇臂2的变形量;更明确的说,该后摇臂2藉由将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朝该引擎单元枢接部2c侧偏移设置,来使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锁孔2a1位于该后轮32的前方,即该锁孔2a1比该后轮32更朝车体前方设置,以及由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一侧延设有该第二连结部2e,藉此藉由该第二连结部2e所构成的该架桥机构A,将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由该左后摇臂21分配给该左后摇臂22,使该后摇臂2可以以右、左后摇臂21、22整体性的来承受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同时可提升该后摇臂2整体的刚性强度,使得该后摇臂2具备更强承受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效在于,该后摇臂2藉由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一侧延设有该第二连结部2e,藉此藉由该第二连结部2e所构成的该架桥机构A,将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由该右后摇臂21分配给该左后摇臂22,使该后摇臂2可以右、左后摇臂21、22整体性的来承受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的反力,同时可提升该后摇臂2整体的刚性强度,提升该后摇臂整体的刚性强度,使得该后摇臂2具备更强的承受该后避震器33减震动作反力的承受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功效在于,藉由由侧视观视,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的锁设孔2141或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的锁设孔2241邻近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锁孔2a1,藉此可提升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及该后摇臂2整体的刚性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功效在于,藉由该后摇臂2的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211与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221形成引擎单元枢接部2c,该引擎单元枢接部2c与该引擎单元31的输出轴311为同轴线枢接,藉此该后摇臂2能够以该输出轴311的轴线为摆动中心做上下自由的摆动,藉此可确保该后摇臂2的摆动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功效在于,藉由该后摇臂的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211与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221形成引擎单元枢接部2c;该后摇臂2的后轮枢接部右半部212与该后轮枢接部左半部222形成后轮枢接部2d,该后轮枢接部2d枢设有后轮32;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朝该引擎单元枢接部2c侧偏移设置,使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锁孔2a1位于该后轮32的前方,即该锁孔2a1比该后轮32更朝车体前方设置,藉此可提升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及该后摇臂2整体的刚性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功效在于,藉由该后摇臂2的第一连结部右半部213与该第一连结部左半部223形成第一连结部2b,该第二连结部2e位于该第一连结部2b上方,藉此可提升该后摇臂2整体的刚性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功效在于,藉由该第二连结部2e可形成一架桥机构A连接该后摇臂2的右后摇臂21与左后摇臂22,藉此可确保该后摇臂2左右受力的均衡化。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功效在于,藉由该第二连结部左半部224或该第二连结部右半部214由该后避震器连接座2a的一侧延设,藉此可便利该第二连结部2e的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藉由上述的结构,可改善习知的缺失并达到所诉求的目的,确实已较常用者增进功效,显已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的要件,爰依法提出实用新型的申请,祈请审查员的详鉴,惠赐为准予专利的审定,至感德便。

附图标记

1摩托车

11引擎单元

12后摇臂

121引擎单元枢接部

122后轮枢接部

123后避震器连接座

12a左后摇臂 12b右后摇臂

13后轮

14后避震器

2后摇臂

21右后摇臂

211引擎单元枢接部右半部

212后轮枢接部右半部

213第一连结部右半部 2131锁设孔

214第二连结部右半部 2141锁设孔

22左后摇臂

221引擎单元枢接部左半部

222后轮枢接部左半部

223第一连结部左半部 2231锁设孔

224第二连结部左半部 2241锁设孔

2a后避震器连接座 2a1锁孔

2b第一连结部

2c引擎单元枢接部

2d后轮枢接部

2e第二连结部

3摩托车

31引擎单元 311输出轴

32后轮

33后避震器

A架桥机构

S、S1、S2螺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