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4705发布日期:2019-02-01 20:3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车架作为自行车的主体结构,连接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在整辆自行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自行车的车架绝大部分都是管状结构支架通过三角形架构原理焊接而成。

现有技术中的折叠自行车上梁分为两段,中间通过折叠器连接,使得结构笨重,整体效果差,如果要直接移动该折叠后的自行车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外出时携带一辆自行车也非易事,除了增加了自己的负重以外,还可能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折叠式自行车予以改良以使其更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叉套筒、鞍座套管、中轴套管和后轴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套管下端设有立梁,所述前叉套筒与立梁下端之间设有斜梁,所述斜梁上设有中轴套管,所述斜梁分为两段,包括前斜梁和后斜梁,所述后斜梁后端与立梁下端固接,所述后斜梁前端与前斜梁后端通过折叠器连接,所述立梁与后斜梁之间设有上梁,所述立梁下端与后轴叉架相对一侧设有带立梁连接孔的连接耳,所述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有活动杆,所述后轴叉架分为后轴底杆和后轴上杆,所述活动杆下端与后轴底杆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上端与后轴上杆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与立梁之间设有后轴连接梁,所述后轴上杆上端设有便携滑轮,所述后轴叉架尾部设有后轴尾钩。

所述后轴连接梁分为两段,中间通过销接连接,所述后轴连接梁后段设有销块,所述后轴连接梁前段设有销轴,所述销块插入销轴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所述后斜梁前端与前斜梁后端通过折叠器连接,所述立梁下端与后轴叉架相对一侧设有带立梁连接孔的连接耳,所述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下端与后轴底杆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上端与后轴上杆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与立梁之间设有后轴连接梁,所述后轴连接梁分为两段,中间通过销接连接,所述后轴连接梁后段设有销块,所述后轴连接梁前段设有销轴,所述销块插入销轴中,当打开销块和折叠器,自行车将被折叠,使其轻便,便于携带。

由于所述后轴上杆上端设有便携滑轮,当打开销块时,后轴叉架以立梁连接孔中的铰轴为轴转动,自行车被折叠,便携滑轮使折叠后的自行车可以在地面滚动,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鞍座套管,2.立梁,3.上梁,4.前叉套筒,5.折叠器,6.中轴套管,7.后轴尾钩,8.后轴上杆,9.便携滑轮,10.后轴底杆,11.活动杆,12.立梁连接孔,13.销块,14.销轴,15.后轴连接梁,16.后斜梁,17.前斜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前叉套筒4、鞍座套管1、中轴套管6和后轴叉架,所述鞍座套管1下端设有立梁2,所述前叉套筒4与立梁2下端之间设有斜梁,所述斜梁上设有中轴套管6,所述斜梁分为两段,包括前斜梁17和后斜梁16,所述后斜梁16后端与立梁2下端固接,所述后斜梁16前端与前斜梁17后端通过折叠器5连接,所述立梁2与后斜梁16之间设有上梁3,所述立梁2下端与后轴叉架相对一侧设有带立梁连接孔12的连接耳,所述立梁连接孔12处铰接有活动杆11,所述后轴叉架分为后轴底杆10和后轴上杆8,所述活动杆11下端与后轴底杆10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11上端与后轴上杆8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11与立梁2之间设有后轴连接梁15,所述后轴上杆8上端设有便携滑轮9,所述后轴叉架尾部设有后轴尾钩7。

本例中后轴连接梁15分为两段,中间通过销接连接,所述后轴连接梁15后段设有销块13,所述后轴连接梁15前段设有销轴14,所述销块13插入销轴14中。

上述“设有”均表示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形式可以为焊接。

由于所述后斜梁前端与前斜梁后端通过折叠器连接,所述立梁下端与后轴叉架相对一侧设有带立梁连接孔的连接耳,所述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下端与后轴底杆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上端与后轴上杆前端固接,所述活动杆与立梁之间设有后轴连接梁,所述后轴连接梁分为两段,中间通过销接连接,所述后轴连接梁后段设有销块,所述后轴连接梁前段设有销轴,所述销块插入销轴中,当打开销块和折叠器,自行车将被折叠,使其轻便,便于携带。

由于所述后轴上杆上端设有便携滑轮,当打开销块时,后轴叉架以立梁连接孔中的铰轴为轴转动,自行车被折叠,便携滑轮使折叠后的自行车可以在地面滚动,便于携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