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4341发布日期:2019-04-16 23:0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汽车副车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用于支承前后车桥和悬挂,并将前后车桥和悬挂通过副车架与车身的纵梁连接。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设置在副车架和纵梁之间,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

现有的副车架前安装板多采用几字形框架结构,强度较低,在压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另外,这种结构的副车架前安装板与纵梁仅形成一个连接面,不利于整体定位及力的传递,导致结构容易损坏,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以增加副车架前安装板的结构强度,保证行车安全。

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包括:

副车架前安装板,设置成壳体状结构,所述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封闭,所述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高度方向的一侧为敞口的纵梁连接侧,所述壳体状结构与所述纵梁连接侧相对的一侧为副车架连接侧,所述副车架连接侧设有连接通孔。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还包括副车架连接螺柱,所述副车架连接螺柱连接于所述副车架连接侧的内侧设有连接通孔的位置,且朝向所述纵梁连接侧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纵梁连接侧的外侧形成纵梁连接端,所述副车架连接螺柱朝向所述副车架连接侧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副车架的内螺纹孔。

可选地,所述壳体状结构包括相互盖合的主体部分和盖体部分,所述盖体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分沿所述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副车架连接侧包括内连接侧和外连接侧,所述主体部分与所述纵梁连接侧相对的一侧为内连接侧,所述盖体部分与所述纵梁连接侧相对的一侧为外连接侧,所述外连接侧覆盖在所述内连接侧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壳体状结构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两组定位孔。

可选地,所述壳体状结构为扩口状结构,所述扩口状结构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自所述副车架连接侧向所述纵梁连接侧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纵梁连接侧沿所述壳体状结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部分均设有翻边。

可选地,所述纵梁连接侧沿所述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挡边。

可选地,所述挡边上设有定位结构和安装通孔。

可选地,所述副车架连接侧的中部沿所述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形成连接平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采用壳体状结构,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封闭,使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各侧面相互连接起到加强作用,增加副车架前安装板的结构强度,避免副车架前安装板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影响行车安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的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主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副车架连接螺柱与副车架连接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盖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与纵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副车架前安装板;

11-主体部分;

111-内连接侧;

1111-内包边;

12-盖体部分;

121-外连接侧;

1211-外包边;

13-定位孔;

101-纵梁连接侧;

1011-翻边;

1012-挡边;

10121-定位结构;

10122-安装通孔;

102-副车架连接侧;

1021-连接通孔;

2-副车架连接螺柱;

21-纵梁连接端;

22-内螺纹孔;

3-纵梁。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其包括副车架前安装板1,该副车架前安装板1设置成壳体状结构,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封闭,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高度方向的一侧为敞口的纵梁连接侧101,壳体状结构与纵梁连接侧101相对的一侧为副车架连接侧102,副车架连接侧102设有连接通孔1021。该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安装在汽车的纵梁3与副车架之间,起到支撑连接作用。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封闭,使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各侧面相互连接起到加强作用,增加副车架前安装板的结构强度,避免副车架前安装板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同时由于壳体状结构沿自身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封闭,纵梁连接侧101与纵梁3朝向副车架的一侧形成环状支撑区域,增加支撑的可靠性;副车架连接侧102通过在连接通孔1021内安装连接件连接副车架,该连接件可以为螺纹紧固件,连接通孔1021处可以设置螺纹结构与螺纹紧固件相配合,例如在副车架连接侧102上设有连接通孔1021处的位置设置焊接螺母。

优选地,参见图4,本申请提供的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还包括副车架连接螺柱2,副车架连接螺柱2连接于副车架连接侧102的内侧设有连接通孔1021的位置,且朝向纵梁连接侧101的方向延伸至纵梁连接侧101的外侧形成纵梁连接端21,通过该纵梁连接端21连接纵梁3在壳体状结构的中央位置对纵梁3起到支撑作用,副车架连接螺柱2朝向副车架连接侧102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副车架的内螺纹孔22,副车架连接侧102通过在内螺纹孔22内安装的螺纹紧固件连接副车架,由于副车架连接螺柱2具有较长的尺寸,从而内螺纹孔22可以具有较长的尺寸,增大螺纹配合段的长度,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副车架连接螺柱2直接连接于纵梁3和副车架形成刚性整体,力传递效果更好。

具体地,副车架连接螺柱2朝向副车架的一端可以焊接连接于副车架连接侧102的内侧;副车架连接螺柱2朝向副车架的一端可以设置环状凸起,以增大接触面积,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同时避免由于内螺纹孔22导致的中空结构造成的强度削弱。

具体地,纵梁连接端21焊接连接于纵梁3,连接可靠,不易松动。可以理解地,纵梁连接端也可以设置外螺纹结构并通过螺母连接于纵梁3。

进一步地,壳体状结构为分体式,易于成型,方便加工制造。壳体状结构包括相互盖合的主体部分11和盖体部分12,盖体部分12设置在主体部分11沿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优选主体部分11与盖体部分12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以避免在壳体状结构上设置过多的连接结构,影响到副车架前安装板1的整体性能。可以理解地,壳体状结构也可以采用一体式。

具体地,主体部分11与盖体部分12可以以对接的方式形成盖合,也可以以止口的形式形成盖合。

进一步地,当壳体状结构采用分体式时,副车架连接侧102包括内连接侧111和外连接侧121,主体部分11与纵梁连接侧101相对的一侧为内连接侧111,盖体部分12与纵梁连接侧101相对的一侧为外连接侧121,外连接侧121覆盖在内连接侧111的外侧,起到加强作用,防止副车架连接侧102变形或损坏。

更进一步地,内连接侧111可以设置内侧包边1111,外连接侧121可以设置外侧包边1211,自内而外形成三层连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内侧包边1111由内连接侧111沿壳体状结构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壳体状结构的内侧方向折弯形成,内侧包边1111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在壳体状结构沿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的内侧;外侧包边1211由外连接侧121沿壳体状结构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壳体状结构的内侧方向折弯形成,外侧包边1211固定连接(例如焊接)在壳体状结构沿长度方向的两个侧面的外侧。

进一步地,当壳体状结构采用分体式时,壳体状结构沿自身宽度方向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两组定位孔13,以保证主体部分11和盖体部分12精确配合,从而保证支撑面与相邻件之间(包括纵梁连接侧101与纵梁3之间以及副车架连接侧与副车架之间)接触良好。具体地,定位孔13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状结构的内侧的盲孔,定位孔13内可以设置定位销进行定位。

进一步地,壳体状结构为扩口状结构,扩口状结构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自副车架连接侧102向纵梁连接侧101逐渐增大,副车架连接侧102的截面较小,从而使副车架连接侧102具有较大的刚度,不易变形。

进一步地,纵梁连接侧101沿壳体状结构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部分均设有翻边1011,以增大纵梁连接侧101与纵梁的接触面积,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可以理解地,纵梁连接侧101沿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相对的部分也可以设有翻边1011。优选地,上述翻边1011朝向壳体状结构的外侧方向延伸,不占用壳体状结构的内侧空间,避免影响到壳体状结构内部的其他零部件的连接操作。

进一步地,纵梁连接侧101沿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挡边1012,该挡边1012与纵梁3的侧面接触,以在纵梁3的厚度方向对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形成限位。

更进一步地,挡边1012上可以设有定位结构10121和安装通孔10122。该定位结构10121与纵梁的侧面上设置的对应结构配合(例如凸起和凹槽配合),形成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沿纵梁长度方向的定位;该安装通孔10122内可以安装连接件与纵梁3进行连接,防止该副车架前安装板组件沿纵梁3的厚度方向移动或晃动。

进一步地,副车架连接侧102的中部沿壳体状结构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形成连接平台,在不增加壳体状结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增大了副车架连接侧102的接触面积。优选该连接平台的突出部分为弧形,以与副车架的相应连接部位相适应。

可选地,壳体状结构沿厚度方向的侧面设有与上述连接平台相适应的锥形过渡结构,以避免结构突变影响整体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