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把及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39359发布日期:2020-02-14 22:58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车把及车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车把及包括该车把的车。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路面上最常见的代步车中,自行车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传统两轮交通工具,由于其环保、方便停放以及可适应多种路面行驶等特点,一直以来是大家短途出行所喜爱的交通工具。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车根据其车轮大小、车把高度等的不同分为多种型号,以方便不同身高以及年龄的用户骑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把及包括该车把的车。该车把可升降以及折叠。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把。该车把包括支撑套筒、第一把杆、第二把杆以及升降折叠机构。支撑套筒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升降折叠机构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撑套筒中,并且可相对于所述支撑套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升降折叠机构在所述支撑套筒外的第一端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把杆以及所述第二把杆活动连接,且将所述第一把杆以及所述第二把杆运动关联,以将所述第一把杆以及所述第二把杆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升降折叠机构包括折叠组件以及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撑套筒中,所述折叠组件由所述升降组件在所述支撑套筒外的部分支撑设置,所述折叠组件与所述第一把杆以及所述第二把杆铰接,且将所述第一把杆以及所述第二把杆运动关联,以将所述第一把杆以及所述第二把杆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同步转动。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移动套筒,所述移动套筒部分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套筒中,所述折叠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移动套筒的位于所述支撑套筒外的端部,所述支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把杆在所述第一把杆的第一位置铰接,所述支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把杆在所述第二把杆的第一位置铰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折叠组件还包括拉杆、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拉杆部分设置在所述支架和所述移动套筒中且可相对于所述移动套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把杆的第二位置和所述拉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把杆的第二位置和所述拉杆铰接,所述第一把杆的第一位置比所述第一把杆的第二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把杆的中部,所述第二把杆的第一位置比所述第二把杆的第二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把杆的中部。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支架包括分别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凸出的第一凸耳部和第二凸耳部,所述第一凸耳部和所述第二凸耳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把杆和所述第二把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拉杆通过同一铰接轴铰接。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第一凸耳部、所述第一把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凸耳部、所述第二把杆、所述第二连杆相对于所述拉杆的轴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对称设置。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还包括拉杆支撑座,与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并与所述拉杆位于所述移动套筒外的端部固定连接。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还包括第一轴套,固定设置在所述移动套筒上且位于所述拉杆与所述移动套筒之间。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还包括折叠组件驱动装置,与所述拉杆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拉杆相对于所述移动套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折叠组件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拽引轮以及第一牵引绳,所述第一拽引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的另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一拽引轮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拽引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牵引绳牵引所述拉杆相对于所述移动套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还包括套筒端盖,设置在所述支撑套筒的第一端面上,所述套筒端盖具有通孔,所述移动套筒的柱状外表面包括至少一个平面,所述套筒端盖的通孔的形状与所述移动套筒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还包括第二轴套,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套筒上且位于所述移动套筒与所述支撑套筒之间。

例如,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还包括升降组件驱动装置,与所述移动套筒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套筒相对于所述支撑套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

例如,在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中,所述升降组件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二拽引轮以及第二牵引绳,所述第二拽引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移动套筒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绳的另一端缠绕在所述第二拽引轮上,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第二拽引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牵引绳牵引所述移动套筒相对于所述支撑套筒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所述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把、车轮以及车架。所述车轮设置在所述车架的第一端,所述车把与所述车轮连接。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把以及包括该车把的车,该车把可通过升降折叠机构,实现车把的升降以及折叠,从而可以方便不同身高的用户骑行,另外还可以在不使用车把时将车把折叠,减少车把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a处主视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a处左视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b处主视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处于张开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

目前普通大众普遍使用的两轮交通工具为自行车,例如电动自行车、脚踏自行车等。自行车作为一种传统两轮交通工具,自行车方便停放并且可以适应多种路面行驶。发明人注意到,对于不同身高的人来说,使用自行车时,车的把手合适的高度可以方便骑行并提高骑行时的舒适度;此外,在自行车不使用(例如,停放)时,车把仍然保持在伸展状态,在垂直于自行车的车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较大,占用的空间大。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把及包括该车把的车。该车把包括支撑套筒、第一把杆、第二把杆以及升降折叠机构。支撑套筒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升降折叠机构部分设置在支撑套筒中,并且可相对于支撑套筒在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升降折叠机构在支撑套筒外的第一端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把杆以及第二把杆活动连接,且将第一把杆以及第二把杆运动关联,以将第一把杆以及第二把杆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同步转动。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该车把可通过升降折叠机构,实现车把的升降以及折叠,从而可以方便不同身高的用户骑行,另外还可以在不使用车把时将车把折叠,减少车把占用的空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车把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把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a处主视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a处左视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把的b处主视局部放大图。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车把100包括支撑套筒110、第一把杆120、第二把杆130以及升降折叠机构140。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支撑套筒110的上端开口。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在的第二方向y上对称的设置在支撑套筒110的两侧。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升降机构下方的部分结构通过支撑套筒110的上端开口设置(例如套设)在支撑套筒110中,并且可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以实现车把100在第一方向x上的升降。升降折叠机构140在支撑套筒110外的第一端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活动连接。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可相对于升降折叠机构140转动,升降折叠机构140将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的运动关联,以将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同步转动,以实现车把100的折叠与张开。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升降折叠机构140包括折叠组件150以及升降组件160。升降组件160通过支撑套筒110上端的开口部分设置(例如套设)在支撑套筒110中,并可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折叠组件150由升降组件160在支撑套筒110外的部分支撑设置。升降组件160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时,折叠组件150也随着升降组件16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折叠组件150的第一端的两侧相对的位置分别与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铰接。折叠组件150将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同步转动,以实现车把100的折叠与张开。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升降组件160包括移动套筒161。移动套筒161部分可活动地(例如,相对于支撑套筒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通过支撑套筒110上端的开口部分设置(例如套设)在支撑套筒110中。折叠组件150包括支架151。例如,该支架151为下端具有开口的筒状。支架151的下方固定在移动套筒161的位于支撑套筒110外的端部。固定连接的方式,例如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螺栓连接,也可以为焊接、铆接等其他方式,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支架151的上端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例如,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于支架151的轴线对称设置。支架151在第二方向y上的第一侧与第一把杆120在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铰接。支架151在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侧与第二把杆130在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铰接。

例如,移动套筒161的材料可以为质量较轻不易被水、空气等腐蚀的合金材料,例如,铝合金等。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折叠组件150还包括拉杆152、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拉杆152的部分分别设置在支架151和移动套筒161中。例如,拉杆152的上方部分设置在支架151中,拉杆152的下方部分设置在移动套筒161中。例如如图所示,拉杆152的底端相对于移动套筒161伸出,拉杆152的底端的外径大于移动套筒161的内径,从而可以对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向下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拉杆152可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第一连杆15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把杆120的第二位置122和拉杆152铰接形成转动副,第二连杆15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把杆130的第二位置132和拉杆152铰接形成转动副。例如,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与拉杆152通过同一铰接轴铰接形成转动副。例如,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相对于支架151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比第一把杆120的第二位置122更靠近第一把杆120的中部,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比第二把杆130的第二位置132更靠近第二把杆130的中部。当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时,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之间同步转动。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转动的角度小于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转动的角度。当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转动到第二方向y上时,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位于第一方向x上。

例如,拉杆152的材料可以为质量较轻不易被水、空气等腐蚀的合金材料,例如,铝合金等。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支架151包括分别在第二方向y上凸出的第一凸耳部153以及第二凸耳部154,例如如图所示,相对于支架15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凸耳部153和第二凸耳部154分别与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以及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铰接,以分别形成转动副。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凸耳部153、第一把杆120、第一连杆155与第二凸耳部154、第二把杆130、第二连杆156相对于拉杆152的轴线在第二方向y上对称设置。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支撑套筒110、移动套筒161、拉杆152以及支架151的轴线重合。又例如,车把100可以是中心对称的。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车把100还包括拉杆支撑座171。拉杆支撑座171设置在支架151中,与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的第一端在铰接。并且,拉杆支撑座171与拉杆152位于移动套筒161外的端部固定连接。拉杆支撑座171下端与拉杆152固定连接方式,例如,可以在拉杆支撑座171的下端设置螺纹孔,通过螺栓将拉杆支撑座171下端与拉杆152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此外,拉杆支撑座171下端与拉杆152也可以为其它固定连接方式,例如焊接、铆接等,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拉杆152也可以至少部分为螺杆。该螺杆部分与拉杆支撑座171的下端固定连接,例如,拉杆支撑座171下端设置的螺纹孔并与螺杆连接,并且安装螺母将螺杆固定。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拉杆152的具体结构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把100还包括第一销轴157、第二销轴158以及第三销轴163。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以及第二位置122上分别设置销孔,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以及第二位置132上分别设置销孔。支架151的第一凸耳部153上设置与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的销孔大小相同的销孔,支架151的第二凸耳部154上设置与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的销孔大小相同的销孔。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的两端设置销孔。拉杆支撑座171上设置销孔。第一凸耳部153和第二凸耳部154的销孔分别与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的销孔和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的销孔通过第一销轴157组成的转动副连接。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在第一端的销孔与拉杆支撑座171的销孔通过第三销轴163组成的转动副连接。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的第二端的销孔分别与第一把杆120的第二位置122上的销孔和第二把杆130的第二位置132上的销孔通过第二销轴158组成的转动副连接。例如,第一销轴157、第二销轴158以及第三销轴163的两端分别设有弹簧卡圈159,用于限制销轴沿销孔轴线方向的运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车把100还包括第一轴套172,固定设置在移动套筒161上且位于拉杆152与移动套筒161之间。支架151下端设有直径大于第一轴套172内径且小于第一轴套172外径的通孔。第一轴套172安装在内套筒512靠近支架151507一端的阶梯孔内,起到导向作用。第一轴套172例如采用铜或铜合金制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车把100还包括套筒端盖173,设置在支撑套筒110的第一端面111上,套筒端盖173具有通孔。移动套筒161的柱状外表面包括至少一个平面,套筒端盖173的通孔的形状与移动套筒161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套筒端盖173的通孔与移动套筒161间隙配合。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移动套筒161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不发生转动。移动套筒16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非中心对称的图形,例如三角形、多边形、椭圆形、跑道形状等。例如,如图4所示,移动套筒16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跑道形。由此,移动套筒161的外表面包括两个相对的圆柱面以及两个相对且平行的平面。即,移动套筒16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与两条平行的直线相切之后形成的形状,移动套筒161的外表面为两个在同一圆周上且相对的圆柱面,以及两个平行且相对的平面。套筒端盖173上设有具有两个相对的平行边的通孔,该通孔的形状与移动套筒161的形状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相同包括通孔的形状与移动套筒161的形状相同以及具有细微差别,实现移动套筒161可以穿过该通孔并且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于支撑套筒110不转动即可。通孔的两个平行边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移动套筒161外圆柱面上两个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基本相等。需要说明的是,基本相等是指通孔的两个平行边之间的垂直距离略大于移动套筒161外圆柱面上两个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实现移动套筒161可以穿过该通孔并且在轴线方向相对于支撑套筒110不转动。移动套筒161与套筒端盖173相配合的平面用于限制移动套筒161与支撑套筒110之间沿第一方向x上的转动。套筒端盖173与支撑套筒110,例如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例如,焊接、铆接等。

例如,在其它示例中,移动套筒161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可以相互转动。移动套筒16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例如圆形等。由此,移动套筒161可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转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车把100还包括第二轴套174,固定设置在支撑套筒110上且位于移动套筒161与支撑套筒110之间。第二轴套174安装在移动套筒161一端的阶梯孔内,移动套筒161贯穿套筒端盖173上的通孔且置于第二轴套174内侧与第二轴套174组成滑动副。套筒端盖173上的通孔与移动套筒161的外表面呈间隙配合。第二轴套174起到导向作用。第二轴套174例如采用铜或铜合金制备。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在支撑套筒110的底端设置套筒底盖112。套筒底盖112可拆卸地设置在支撑套筒110的低端。在支撑套筒110的底端的内侧设置内螺纹,在套筒底盖的外侧设置外螺纹,将套筒底盖112通过螺纹连接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套筒110的底端。套筒底盖112可以起到防尘、限位等作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把杆120的远离第一把杆120的第一位置121的一端设置(例如套设)第一把套123,在第二把杆130的远离第二把杆130的第一位置131的一端设置(例如套设)第二把套133,以便于车把100的使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车把100还包括折叠组件驱动装置,与拉杆152连接,用于驱动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的移动。折叠驱动件包括第一电机181、第一拽引轮182以及第一牵引绳183。第一拽引轮182与第一电机181的输出轴连接。第一牵引绳183的一端与拉杆152的底端连接,第一牵引绳183的另一端缠绕在第一拽引轮182上。拉杆152的底端设置第一弹簧190。第二驱动电极驱动第一拽引轮18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牵引绳183牵引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例如,拉杆152在第一牵引绳183的拉力作用下,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向下移动,第一弹簧190被压缩。第一牵引绳183停止向拉杆152提供拉力时,在第一弹簧190的向上的弹性力作用下,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向上移动。当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时,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之间同步转动,进而实现车把100的折叠与张开。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牵引绳183还可以与拉杆支撑座171连接。第一牵引绳183通过驱动拉杆支撑座171往复移动从而带动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折叠驱动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导向轮184。第一牵引绳183的靠近拉杆152的部分缠绕并经过第一导向轮184。第一导向轮184起到导向作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例如,折叠组件驱动装置还可以为螺旋副驱动装置、气压驱动装置或液压驱动装置,通过气压或液压的方式驱动拉杆152相对于移动套筒161的往复移动,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车把100还包括升降组件驱动装置,与移动套筒161连接,用于驱动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升降组件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185、第二拽引轮186以及第二牵引绳187。第二拽引轮186与所述第二电机185的输出轴连接。第二牵引绳187的一端与移动套筒161的顶端连接,移动套筒161的底端设置第二弹簧191。第二牵引绳187的另一端缠绕在第二拽引轮186上。第二电机185驱动第二拽引轮186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牵引绳187牵引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往复移动。例如,第二牵引绳187提供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向上移动的拉力,车把100还包括定位件189,移动套筒161的第二端通过绳子与定位件189连接。当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向上移动时,车把100的长度逐渐增加,定位件189随之上升,当定位件189触碰到移动套筒161的套筒底盖112时,移动套筒161停止向上的移动。第二牵引绳187不再给移动套筒161提供拉力时,在重力以及移动套筒161与第一轴套172之间的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向下移动,移动套筒161下降过程中,第二弹簧191接触到拉杆152的下端,第二弹簧191被压缩,移动套筒161向下的移动停止。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上的往复移动,实现在第一方向x上的升降。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上升的距离,还可以通过控制移动套筒161的行程实现。例如,如图5所示,车把100包括控制装置192。车把100的第二电机185与控制装置192连接,移动套筒上设置位置传感器,控制装置192与位置传感器连接。位置传感器获取移动套筒的位置信息,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192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二电机185,以实现对移动套筒161的行程的控制,进而控制把杆的上升的高度。例如,控制装置192还与第一电机185连接,以控制第一电极185的运行,进而控制拉杆152的行程。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升降驱动件还可以包括第二导向轮188。第二牵引绳187的靠近移动套筒161的部分缠绕并经过第二导向轮188。第二导向轮188起到导向作用。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例如,升降组件驱动装置还可以为螺旋副驱动装置、气压驱动装置或液压驱动装置,通过气压或液压的方式驱动移动套筒161相对于支撑套筒110的往复移动,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上述实施例中,车把100的拉杆152和移动套筒161的相对运动可控制车把100的折叠与张开,车把100的移动套筒161和支撑套筒110之间的运动控制车把100的升降。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100处于折叠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100处于张开状态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对于图1所示的车把100,当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中的一个或两个受到向下的力而绕第二销轴158朝着移动套筒161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向上转动,相应地带动拉杆152相对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实现如图6所示的车把100折叠的状态;移动套筒161受到向下的力,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向下移动,由此可以实现如图6所示的车把100下降的状态。此时,第一把杆120及第二把杆130位于第一方向x上,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位于第二方向y上。或者,对于图1所示的车把100,当第一把杆120以及第二把杆130的一个或两个受到向上的力而绕第二销轴158背离移动套筒161转动时,将带动第一连杆155以及第二连杆156向下转动,相应地带动拉杆152相对移动套筒161在第一方向x上向下运动,由此可以实现如图7所示的车把100张开的状态;移动套筒161受到向上的力,相对于支撑套筒110在第一方向x上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实现如图7所示的车把100张开的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把的车。该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把,还可以包括车轮以及车架。至少一个车轮设置在车架的第一端,车把也设置在该第一端且与该车轮连接。本公开实施例对车的类型不作限制,可以为双轮车、三轮车等。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车100包括车把100、两个车轮200以及车架300。车架300的第一端设置(例如,可转动地设置)有第一车轮支架400,第一车轮支架400上安装前车轮200;类似地,后车轮通过另一个车轮支架安装在车架的第二端。第一车轮支架400可相对于车架300的延伸方向转动,车把100的支撑套筒110与第一车轮支架400固定连接,可通过转动车把100实现第一车轮支架400与车轮200的转向。

例如,在其它示例中,也可以将支撑套筒110的底端与第一车轮支架400的上端通过转轴连接。此时,可通过转动车把100实现第一车轮支架400与车轮200的转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车把100可以安装到多种类型的车辆上,例如,两轮或三轮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平衡车等,不限于如图8所述的情况。此外,车1000的车轮200转向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在车轮200的轮毂上设置电机,通过该电机实现车轮200的转向,本公开实施例不以车轮200的转向方式为限。

对于上述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把100以及包括该车把100的车,由于该车把100可通过升降折叠机构140,实现车把100的升降以及折叠,从而可以方便不同身高的用户骑行,另外还可以在不使用车把100时将车把100折叠,减少车把100占用的空间。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它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