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2677发布日期:2019-11-08 23:04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已成为汽车使用者心目中的硬性指标,如何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有效保护乘员安全是各大汽车厂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数据统计,正面碰撞在交通事故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前纵梁及其加强件结构对正面碰撞性能起关键作用,要求前纵梁及其加强件结构需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目前国内的汽车前纵梁加强件大多是断面为U形的长条形冲压件,其主要缺陷是成本高,重量大;在正面碰撞过程中,由于前纵梁的下部压溃幅度较上部大,使得前纵梁前端部分易发生折弯、上翘变形,不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无法有效保护乘员舱的完整性。因此需对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其能够提高前纵梁下部的强度和抗弯性能,使得前纵梁的上部和下部压溃幅度一致,当车辆发生较高速度的正面碰撞事故时,能够降低前纵梁前端部分发生折弯和上翘变形的几率,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有效保护乘员舱的完整性,更好的保护乘员安全;能够利于涂装工艺中涂装液的流通,还能够提高对前纵梁折弯变形的引导效果,使得前纵梁本体和加强件在正面碰撞中实现逐级压溃,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提高变形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和与其配合连接的加强件,其特征是:所述前纵梁本体的断面呈“[”形;所述加强件的断面呈“L”形,并配合连接在所述前纵梁本体前部的内侧下部。

进一步,所述前纵梁本体具有第一上平直部、第一下平直部和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上平直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上边相连,第一下平直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下边相连,且所述第一上平直部的内侧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上翻边,第一下平直部的内侧边缘设有向下延伸的下翻边;所述加强件具有第二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二平直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下边相连;所述加强件的第二竖直部与前纵梁本体第一竖直部的下部内侧面重叠焊接,所述加强件的第二平直部与前纵梁本体第一下平直部的上面重叠焊接。

进一步,所述前纵梁本体的下翻边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涂装液导槽,所述加强件的第二平直部沿横向设有多个凸筋,该凸筋靠近所述第二平直部内侧边缘的端部与所述涂装液导槽的端部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技术效果:

由于前纵梁本体的断面呈“[”形,加强件的断面呈“L”形,并配合连接在前纵梁本体前部的内侧下部,提高了前纵梁下部的强度和抗弯性能,使得前纵梁的上部和下部压溃幅度一致,当车辆发生较高速度的正面碰撞事故时,降低了前纵梁前端部分发生折弯和上翘变形的几率,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有效保护了乘员舱的完整性,更好的保护乘员安全,且相对于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重量轻,成本低;由于前纵梁本体的下翻边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涂装液导槽,加强件的第二平直部沿横向设有多个凸筋,且凸筋靠近第二平直部内侧边缘的端部与涂装液导槽的上端部一一对应,涂装液导槽增加了前纵梁本体的刚度和强度,凸筋增加了加强件的刚度和强度,且涂装液导槽、凸筋不仅利于涂装工艺中涂装液的流通,还提高了对前纵梁折弯变形的引导效果,使得前纵梁本体和加强件在正面碰撞中实现逐级压溃,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提高了变形稳定性,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纵梁本体,2-加强件;

11-第一上平直部,12-第一下平直部,13-第一竖直部,14-上翻边,15-下翻边,16-涂装液导槽;

21第二竖直部-,22-第二平直部,23-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包括前纵梁本体1和与其配合连接的加强件2,其特征是:所述前纵梁本体1的断面呈“[”形;所述加强件2的断面呈“L”形,并配合连接在所述前纵梁本体1前部的内侧下部。加强件2采用高强度刚制作,其断面呈“L”形,并配合连接在前纵梁本体1前部的内侧下部;能够提高前纵梁下部的强度和抗弯性能,使得前纵梁的上部和下部压溃幅度一致。当车辆发生较高速度的正面碰撞事故时,能够降低前纵梁前端部分发生折弯和上翘变形的几率,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有效保护乘员舱的完整性,更好的保护乘员安全。且相对于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加强结构,重量轻,成本低。

所述前纵梁本体1具有第一上平直部11、第一下平直部12和第一竖直部13,所述第一上平直部11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竖直部13的上边相连,第一下平直部12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竖直部13的下边相连,且所述第一上平直部11的内侧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上翻边14,第一下平直部12的内侧边缘设有向下延伸的下翻边15;所述加强件2具有第二竖直部21和第二平直部22,所述第二平直部22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竖直部21的下边相连;所述加强件2的第二竖直部21与前纵梁本体1第一竖直部13的下部内侧面重叠焊接,所述加强件2的第二平直部22与前纵梁本体1第一下平直部12的上面重叠焊接。加强件2的第二竖直部21与前纵梁本体1第一竖直部13的下部型面形状一致,加强件2的第二平直部22与前纵梁本体1第一下平直部12型面的形状一致。为满足工艺要求,前纵梁本体1和加强件2上设有多条加强筋和多个工艺孔。

所述前纵梁本体1的下翻边15沿竖直方向设有多个涂装液导槽16,所述加强件2的第二平直部22沿横向设有多个凸筋23,该凸筋23靠近所述第二平直部22内侧边缘的端部与所述涂装液导槽16的上端部一一对应。第一上平直部11和上翻边14设有弯折的溃缩部;上加强件2第二平直部22上的凸筋23为向上弯曲的拱桥状,其与第二平直部22形成通道。涂装液导槽16、凸筋23能够增加涂装工艺中涂装液的流通;同时涂装液导槽16能够增加前纵梁本体1的刚度和强度,凸筋23能够增加加强件2的刚度和强度;涂装液导槽16、凸筋23还能够提高对前纵梁折弯变形的引导效果,使得前纵梁本体1和加强件2在正面碰撞中实现逐级压溃,充分吸收碰撞能量,提高变形稳定性,有利于保护乘员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