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26310发布日期:2020-03-20 06:22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造型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板,特别是涉及一种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



背景技术:

目前此领域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主要采用局部做特征进行压低设计,以此达到减小尾部涡流,改善空气阻力的方法。该方法的局限在于上表面压低幅度有限,会受制于车辆后排乘客头顶空间限制,因此降阻效果也有限。

现有技术主要是采用开通孔,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头部空间带来的限制,可以起到跟本设计同样的效果。但开通孔设计由于面积较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大(升力变大),对高速行车稳定性不利。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降低空气阻力,同时无法克服存在的尾部升力较大等问题,实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降低空气阻力,同时无法克服存在的尾部升力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包括:扰流板本体;第一类矩形孔,与纵轴截面对称开设在扰流板本体的一侧面;第二类矩形孔,与纵轴截面对称开设在扰流板本体的另一侧面,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类矩形孔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类矩形孔和与之连通的所述第二类矩形孔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矩形孔由对称开设在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上u型开孔和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的前缘构成,以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入口;其中,所述上u型开孔呈全切除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本体及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的前缘与车身的顶棚外表面搭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呈单独分段式结构或整体式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类矩形孔由对称开设在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u型开孔和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的后缘构成,以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出口;其中,所述下u型开孔呈半切除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的后缘与车身的玻璃外表面搭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上u型开孔和所述下u型开孔形成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上表面。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入口的矩形截面面积大于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出口的矩形截面面积。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本体为一体式出模,其采用可变形材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通过对扰流板两侧进行内部开孔,通过对开孔大小、位置及内部气流通道的上下曲线进行优化设计,达到改善车辆尾部气流形态,有效降低整车气动阻力的目的,同时又保证气动升力及气动噪声在可接受范围内,实现整车综合性能最优。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于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部扰流板的扰流板本体结构仰视图。

图1c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部扰流板于a-a方向截面示意图。

图1d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部扰流板于一实施例中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包括:

扰流板本体;

第一类矩形孔,与纵轴截面对称开设在扰流板本体的一侧面;

第二类矩形孔,与纵轴截面对称开设在扰流板本体的另一侧面,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类矩形孔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类矩形孔和与之连通的所述第二类矩形孔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

以下将结合图示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a、图1b、图1c及图1d,分别显示为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于一实施例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汽车尾部扰流板的扰流板本体结构仰视图、汽车尾部扰流板于a-a方向截面示意图及汽车尾部扰流板于一实施例中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1采用上下分体式设计,即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与其他为分开的两个部件。

如图1a、图1c及图1d所示,所述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1包括扰流板本体10、第一类矩形孔(未予图示)、第二类矩形孔(未予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矩形孔和与之连通的所述第二类矩形孔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两个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与外部通道共同作用下,不但形成向下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整车阻力,既保证了汽车的行驶安全,也提高了整车的经济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本体10为一体式出模,其采用可变形材质,例如,采用塑料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与车身顶部曲率保持一致,在所述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1的顶部的一侧面,且与纵轴y=0截面对称的开设所述第一类矩形孔。其中,所述第一类矩形孔由对称开设在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上u型开孔11和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12的前缘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本体10及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12的前缘13与车身的顶棚外表面搭接)构成,以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入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u型开孔11呈全切除结构,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12可以为单独分段式结构,也可以为整体式结构,材质可选用金属钣金或塑料。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1的顶部的另一侧面,与纵轴y=0截面对称开设的第二类矩形孔。参阅图1b,所述第二类矩形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类矩形孔连通。其中,所述第二类矩形孔由对称开设在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u型开孔14和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12的后缘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12的后缘15与车身的玻璃外表面搭接)构成,以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出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u型开孔14呈半切除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入口的类矩形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出口的类矩形截面面积。

如图1b所示,所述上u型开孔11和所述下u型开孔14形成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上表面16,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上表面16即为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内表面。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下表面12和所述扰流板气流通道的内表面16共同形成扰流板气流通道。该气流通道的截面积特征为一端小另一端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低风阻的汽车尾部扰流板通过对扰流板两侧进行内部开孔,通过对开孔大小、位置及内部气流通道的上下曲线进行优化设计,达到改善车辆尾部气流形态,有效降低整车气动阻力的目的,同时又保证气动升力及气动噪声在可接受范围内,实现整车综合性能最优。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