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0329发布日期:2020-05-12 17:08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前端模块是集汽车水箱框架总成、散热系统及防撞梁总成等为一体的总成结构,与发动机舱盖,翼子板,锁机构,大灯及前保险杠等都有装配关系,其位置精度的控制良好与否,直接影响整车外观品质,且一直以来都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重视。

前端模块安装板分别固定与两前机舱纵梁的前端,用于将前机舱纵梁、水箱框架、前防撞梁连接固定,然而,现有的前端模块安装板相对于水箱框架、前防撞梁的定位精度较差,直接影响了汽车零部件的配合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端模块安装结构,解决现有的前端模块安装板相对于水箱框架、前防撞梁的定位精度较差的问题。

一种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包括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转接板、水箱框架安装板、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和前机舱纵梁连接板;

所述转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水箱框架安装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贯通的第二定位孔,所述转接板的中部设有与前防撞梁吸能盒定位的通孔;

所述水箱框架安装板包括安装板本体及沿所述安装板本体宽度方向的一端垂直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向远离所述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的方向延伸,所述侧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用于与水箱框架定位的第三定位孔,所述水箱框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适配的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确定转接板和水箱框架安装板的位置,再通过通孔对前防撞梁吸能盒进行定位,设置侧板并在侧板上设置的第三定位孔与水箱框架的凸起确定位置,通过分散定位点的方式确定前防撞梁和水箱框架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水箱框架总成的高质量高精度定位要求,从而提高前端模块的安装定位精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上设有将所述转接板固定在所述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上的第一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上设有将水箱框架固定在所述侧板上的第二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的边缘设有定位翻边,所述定位翻边垂直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所述定位翻边与前机舱纵梁的内侧面搭接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翻边连续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翻边为不连续设置,在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的长边和短边上设有四个所述定位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的中部设有第一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的中部设有第二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箱框架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后视图;

10、转接板;11、第一定位孔;12、通孔;13、第一螺纹孔;20、水箱框架安装板;21、第二定位孔;22、安装板本体;23、侧板;231、第三定位孔;24、第二螺纹孔;30、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1、第一减重孔;40、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1、定位翻边;42、第二减重孔;50、前防撞梁吸能盒;60、水箱框架;70、前机舱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包括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转接板10、水箱框架安装板20、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0和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水箱框架总成包括呈方形的水箱框架60和前防撞梁,转接板10与前防撞梁吸能盒50固定连接,水箱框架60与水箱框架安装板20固定连接,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用于连接前机舱纵梁70。

请参照图2所示,所述转接板1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11,所述水箱框架安装板2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孔11贯通的第二定位孔21,所述转接板10的中部设有与前防撞梁吸能盒50定位的通孔12。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孔11和第二定位孔21确定转接板10和水箱框架安装板20的位置,再通过通孔12对前防撞梁的吸能盒定位,使前防撞梁的相对位置确定。

请参照图3所示,所述水箱框架安装板20包括安装板本体22及与所述安装板本体22宽度方向的一端垂直连接的侧板23,所述侧板23向远离所述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0的方向延伸,所述侧板2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用于与水箱框架定位的第三定位孔231,所述水箱框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231适配的凸起。设置侧板23并在侧板23上设置的第三定位孔231与水箱框架凸起确定位置,通过分散定位点的方式确定前防撞梁和水箱框架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水箱框架总成的高质量高精度定位要求,进而提高前端模块的安装定位精度。

具体的,所述转接板10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13,所述第一螺纹孔13上设有将所述转接板10固定在所述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0上的第一螺栓。转接板10和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0通过螺接固定,并将转接板10、水箱框架安装板20和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0层叠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侧板2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24,所述第二螺纹孔24上设有将水箱框架固定在所述侧板23上的第二螺栓。

请参照图4所示,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的边缘设有定位翻边41,所述定位翻边41垂直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所述定位翻边41与前机舱纵梁的内侧面搭接焊接。前机舱纵梁的内部中空,安装时将定位翻边41伸入前机舱纵梁的内部并且定位翻边41和前机舱纵梁的内侧面搭接焊接,实现前机舱纵梁的y、z两个方向,4个自由度的前机舱纵梁总成开口尺寸及公差的补偿,实现高质量高精度的前端模块定位要求。

具体的,所述定位翻边41连续设置。或者,所述定位翻边41为不连续设置,在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的长边和短边上设有四个所述定位翻边41。定位翻边41在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的两长边和两短边分别设有,且位于长边的中部和短边的中部,该种定位翻边41的位置设置保证前机舱纵梁定位精准,安装牢固。

具体的,所述前机舱纵梁安装垫板30的中部设有第一减重孔31。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板40的中部设有第二减重孔42。减轻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整体质量。

前端模块安装结构包括两个,二者左右对称,首先转接板10两端的第一定位孔11和水箱框架安装板20两端的第二定位孔21对准,实现转接板10和水箱框架安装板20的定位,二者位置确认完成后可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紧固,接着将吸能盒对准通孔12,转接板10和吸能盒定位后可通过焊接固定,水箱框架上会设置有凸起,进而和侧板23的第三定位孔231进行定位,将水箱框架的位置确认好后,水箱框架和侧板23可以通过螺栓紧固。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孔11和第二定位孔21确定转接板10和水箱框架安装板20的位置,再通过通孔12对前防撞梁的吸能盒进行定位,设置侧板23并在侧板23上设置的第三定位孔231与水箱框架确定位置,通过分散定位点的方式确定前防撞梁和水箱框架的相对位置,进而实现水箱框架总成的高质量高精度定位要求,进而提高前端模块的安装定位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采用上述前端模块安装结构的汽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