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收折的儿童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4422发布日期:2020-07-24 15:4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便于收折的儿童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童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便于收折的儿童手推车。



背景技术:

现有童车的车架多为可折叠结构,从结构上看既有多关节的复杂连杆机构,也有相对简洁的连杆类型。

相关技术文件公开了一种快速收折的儿童车架,包括前腿组、后脚组、手把组、两个折叠结构,各折叠结构包括下关节、上关节、关节支撑座:在各个折叠结构中,下关节与前腿组连接:上关节与子把组连接:关节支撑座与后脚组连接:下关节与关节支撑座可转动连接,上关节与关节支撑座可转动连接:能使下关节、上关节相互间产生相反方向连动转动的连动连杆其一端与上关节可转动连接,所述连动连杆其另一端与下关节可转动连接:还包括能限制下关节、上关节相对关节支撑座转动的控制机构。

与现有技术类似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其车架包括前脚杆、后脚杆以及把手杆,三者通过一铰链机构相对转动配合,铰链机构既可以是单轴结构也可以具有多个旋转轴线的多轴结构;前脚杆、后脚杆以及把手杆的相对旋转可以实现车架的收折与展开;但此类结构中收折和展开过程相对繁琐,更重要的收折后体积较大且外形不够工整,不利于用户进行搬运和存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便于收折的儿童手推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后脚杆以及分别与所述后脚杆转动配合的前脚杆和手把杆,所述车架具有展开以及收折状态,所述后脚杆、前脚杆和手把杆三者之间连接有用于切换车架状态的联动组件,在所述手把杆和前脚杆之间设有将所述车架保持在展开状态的第一车架锁定机构;所述手把杆上设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底座,所述底座上活动安装有联动件,所述联动件受座椅抵压时将所述第一车架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状态,在座椅脱离时释放所述第一车架锁定机构;

在所述手把杆和所述联动组件之间设有将所述车架保持在展开状态的第二车架锁定机构;所述手把杆为可伸缩结构,且在伸缩过程中释放所述第二车架锁定机构。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滑动安装于所述手把杆的第一滑动件,且所述第二车架锁定机构作用在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手把杆之间;

连接在所述前脚杆和所述后脚杆之间的折叠连杆;

滑动安装于所述折叠连杆第二滑动件;

铰接于所述后脚杆的联动杆,该联动杆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铰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滑动件为设置在所述折叠连杆上的弧形孔,所述联动杆的底部通过销轴滑动安装在所述弧形孔内,所述儿童手推车收折过程中,所述销轴沿所述弧形孔引导所述联动杆运动;

或所述第二滑动件为第二滑套,所述联动杆的底部通过销轴与所述第二滑套铰接,所述儿童手推车收折过程中,所述第二滑套沿所述折叠连杆运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车架锁定机构包括:

第一锁定槽,设置在所述前脚杆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

锁钩,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第一锁定槽以保持所述前脚杆和所述底座的相对位置;

所述联动件,滑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一端为与所述锁钩联动的动作端,另一端为与座椅相作用的触发端;

所述联动件与所述锁钩的联动方式为:

所述联动件通过联动销轴与所述锁钩铰接,所述锁钩上设有供联动销轴穿设的联动销孔;

或所述联动件抵压在所述锁钩上;

或所述联动件通过中间部件与所述锁钩传动。

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

锁定工作腔,由所述底座内部中空形成且用于收容所述锁钩,所述锁定工作腔底部开放用于供所述锁钩与所述第一锁定槽相互作用;

滑道,贯穿设置在所述底座内且位于所述锁定工作腔的上方,所述联动件安装在所述滑道内且所述触发端自下而上探出所述底座,所述动作端自上而下探入所述锁定工作腔。

可选的,所述第二车架锁定机构包括:

第二锁定槽,开设在所述手把杆;

第二锁舌,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件上且具有锁定态和释锁态,锁定态下,所述第二锁舌进入所述第二锁定槽,释锁态下,所述第二锁舌退出所述第二锁定槽、以释放所述手把杆和所述第一滑动件的相对运动;

第二锁舌复位件,用于将所述第二锁舌保持在锁定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滑动件为第一滑套,该第一滑套的侧壁带有安装室,所述第二锁舌滑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室内,所述第二锁舌复位件作用在所述第二锁舌和安装室内壁之间。

可选的,所述手把杆为空心杆,内部为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滑动安装有手把加长杆以形成所述可伸缩结构,所述手把加长杆滑动至相应位置时推动所述第二锁舌退出所述第二锁定槽;

所述手把加长杆伸入所述滑动腔的一端带有与所述第二锁舌作用的导向驱动面,该导向驱动面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锁舌进入释锁态。

可选的,所述手把杆和所述手把加长杆之间设有第三车架锁定机构,该第三车架锁定机构包括:

第三锁定槽,开设在所述手把杆靠近所述手把加长杆的一端;

第三锁舌,安装在所述手把加长杆上具有锁定态和释锁态,锁定态下,所述第三锁舌探出所述手把加长杆的表面以进入所述第三锁定槽,释锁态下,所述第三锁舌缩入所述手把加长杆表面以释放所述手把杆和所述手把加长杆相对运动;

第三锁舌复位件,用于将所述第三锁舌保持在锁定态;

第三锁舌拉线,滑动安装在所述手把加长杆内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三锁舌进入释锁态。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铰接有提手,所述儿童手推车在收折状态下,所述前脚杆和所述手把杆分别从所述后脚杆的两相对侧向所述后脚杆靠拢,所述折叠连杆收纳在所述前脚杆与所述后脚杆之间,所述联动杆靠拢所述后脚杆,所述提手位于所述儿童手推车的顶部以供提拉所述儿童手推车。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车架锁定机构和第二车架锁定机构来确定车架的空间状态,其中第一车架锁定机构通过座椅的空间状态触发联动,第二车架锁定机构通过可伸缩的手把杆触发联动,能够充分利用车架部件的运动关系来切换锁定机构的不同状态,提高部件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第一车架锁定机构和第二车架锁定机构可以互为二道锁,从而保证车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意外释锁,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儿童手推车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儿童手推车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儿童手推车联动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儿童手推车第一车架锁定机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3中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儿童手推车手把杆和手把加长杆配合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儿童手推车第三车架锁定机构爆炸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8、车架;81、后脚杆;811、后脚座;812、联动槽;82、前脚杆;83、手把杆;831、底座;8311、锁定工作腔;8312、滑道;8313、防脱件;8314、引导件;832、滑动腔;833、手把加长杆;8331、导向驱动面;84、联动组件;841、第一滑动件;8411、安装室;842、折叠连杆;8421、限位挡片;843、第二滑动件;844、联动杆;8441、保护垫块;85、提手;

91、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1、第一锁定槽;912、锁钩;9121、联动销孔;913、联动件;9131、动作端;9132、触发端;9133、限位挡边;92、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1、第二锁定槽;922、第二锁舌;9221、第二锁舌斜面;93、第三车架锁定机构;931、第三锁定槽;932、第三锁舌;933、第三锁舌拉线;934、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至2,本申请公开了便于收折的儿童手推车,包括车架8,车架8包括后脚杆81以及分别与后脚杆81转动配合的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车架8具有展开以及收折状态,后脚杆81、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三者之间连接有用于切换车架8状态的联动组件84,在手把杆83和前脚杆82之间设有将车架8保持在展开状态的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手把杆83上设有用于安装座椅的底座831,底座831上活动安装有联动件913,联动件913受座椅抵压时将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保持在锁定状态,在座椅脱离时释放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

在手把杆83和联动组件84之间设有将车架8保持在展开状态的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手把杆83为可伸缩结构,且在伸缩过程中释放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

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的作用在于确定手把杆83和前脚杆82的空间位置关系。原理上,手把杆83、前脚杆82以及前脚杆82三者转动配合,因此,手把杆83、前脚杆82以及前脚杆82可能同轴铰接,也可能手把杆83、前脚杆82以及前脚杆82中任意两者铰接,另一者铰接在前两者的任意一者上来实现三者的转动配合。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为了约束手把杆83、前脚杆82的相对位置,相应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设置来调整锁定方式,因为在车架8收折或展开过程中,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产生的相对转动可以是相对枢轴而言的角度上的变化,还可能是空间距离上的原理或靠近。当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的相对运动体现为角度上变化时,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需要锁定两者的转动关系;当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的相对运动体现为距离变化时,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需要锁定两者的空间位置。

同时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通过联动件913与座椅实现联动,能够根据座椅的空间位置来触发动作。联动的设计为更复杂的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例如当儿童乘坐在儿童手推车上时,车架8无法从展开状态进入收折状态,保证了儿童的安全;再例如当收折座椅时自动解锁车架8,方便收折过程,改善用户体验等。

本实施例中的车架8除了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外,还通过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保持锁定状态,提高了安全性。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并非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的简单冗余重复,而是在车架8的另一位置实现锁定,即手把杆83和联动组件84之间。联动组件84作为实现车架8变形的重要传动部件,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设置在此能够在相同材料、结构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锁定力矩,从而保证车架8的安全。

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和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来确定车架8的空间状态,其中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通过座椅的空间状态触发联动,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通过可伸缩的手把杆83触发联动,能够充分利用车架8部件的运动关系来切换锁定机构的不同状态,提高部件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和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可以互为二道锁,从而保证车架8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意外释锁,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申请中所表述的前脚杆82和后脚杆81指代的童车正向推行时的前后关系,并不局限于绝对方向上的前后,例如当用户站立于童车后方,对手把杆83施加拉力以驱动童车后退时,前脚杆82就位于后脚杆81行进方向上的后侧。

在车架8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图2至3公开的实施例中,联动组件84包括:

滑动安装于手把杆83的第一滑动件841,且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作用在第一滑动件841和手把杆83之间;

连接在前脚杆82和后脚杆81之间的折叠连杆842;

滑动安装于折叠连杆842第二滑动件843(参考图3);

铰接于后脚杆81的联动杆844,该联动杆844的两端还分别与第一滑动件841和第二滑动件843铰接。

联动组件84用于联动后脚杆81、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三者的运动关系,从而实现车架8的展开和折叠。从连接关系看,联动组件84的设置提供了各部件的运动行程和运动轨迹的限制。本实施例中的车架8收折和展开的动作主要通过联动杆844同步后脚杆81、前脚杆82以及手把杆83。当手把杆83运动时,会带动第一滑动件841的相对运动;第一滑动件841的运动会驱动联动杆844运动,联动杆844铰接于后脚杆81上,一端的运动会导致另一端的随动从而导致第二滑动件843的运动;第二滑动件843的运动会导致折叠连杆842运动,折叠连杆842连接在前脚杆82和后脚杆81之间从而导致前脚杆82和后脚杆81的相对运动;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童车车架8中,杆件能够相互制动,从而实现了车架8的同步收折或展开,而收折或展开过程中各杆件位置、连接等关系的变化通过第一滑动件841和第二滑动件843释放,保证了车架8稳定性的同时优化了车架8变化的过程。

本申请中所表述的距离,角度,长度,以及比例等都是在运动关系简图的基础上的,例如假设联动杆844为弯曲的异形部件时,联动杆844的长度为两端连接直线的长度;再例如联动杆844摆动角度的描述中,摆动角度所指的联动杆844两端实际与其他部件铰接的作用点之间的连线所摆动的角度,其余同理。

参考图3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843为设置在折叠连杆842上的弧形孔,联动杆844的底部通过销轴滑动安装在弧形孔内,儿童手推车收折过程中,销轴沿弧形孔引导联动杆844运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843也可以设置为第二滑套,联动杆844的底部通过销轴与第二滑套铰接,儿童手推车收折过程中,第二滑套沿折叠连杆842运动。

第二滑动件843的作用是释放联动杆844和折叠连杆842之间的运动行程,因此弧形孔和滑套的作用是相似的,在不同的设计中可以根据两者的不同优点进行按需选择。例如弧形孔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方便,易于组装的优点;滑套具有连接强度高,对于滑动部分的压力小等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后脚杆81为杆件一体弯曲成型,通过后脚座811实现与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的转动配合,与后脚杆81的发现连接关系的联动组件84的各部件均连接在后脚座811上,未与后脚杆81的杆体发生直接连接。后脚座811上设有避让联动杆844的联动槽812,且在联动槽812内设置有联动杆844和后脚座811的铰接孔(图未示)。

在锁定机构的工作过程中,参考图4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包括:

第一锁定槽911,设置在前脚杆82靠近底座831的一端;

锁钩912,一端转动安装在底座831上,另一端能够进入或退出第一锁定槽911以保持前脚杆82和底座831的相对位置;

联动件913,滑动安装在底座831上,且一端为与锁钩912联动的动作端9131,另一端为与座椅相作用的触发端9132;

联动件913与锁钩912的联动方式为:

联动件913通过联动销轴与锁钩912铰接,锁钩912上设有供联动销轴穿设的联动销孔9121;

或联动件913抵压在锁钩912上;

或联动件913通过中间部件与锁钩912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槽911为管槽前脚杆82的横杆,锁钩912进入第一锁定槽911即与勾住横杆实现锁定,退出第一锁定槽911即释放横杆实现解锁。锁钩912进入第一锁定槽911时,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之间的相对位置被锁定。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手把杆83、前脚杆82以及后脚杆81同轴铰接,因此在车架8收折的过程中,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相邻的端面会相互远离,进入第一锁定槽911的锁钩912能够遏制该运动趋势,从而实现锁定。锁钩912实际上具有三个端部,分别与底座831转动连接,与联动件913联动以及与第一锁定槽911接触的锁钩912头部。当联动件913对锁钩912产生驱动时,锁钩912以与底座831转动连接处为转动轴线转动,从而实现锁钩912头部进入或退出第一锁定槽911。在实际产品中,还可以设计弹性件以将锁钩912保持在退出第一锁定槽911的状态,以满足自动解锁,弹性件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例如抵压在锁钩912和底座831之间的压簧,或抵压在联动件913和底座831之间的压簧,或牵拉在锁钩912和底座831之间的拉簧,或牵拉在联动件913和底座831之间的拉簧等等。

联动件913作为锁钩912的触发部件,需要稳定的运动状态限制。在一实施例中,底座831包括:

锁定工作腔8311,由底座831内部中空形成且用于收容锁钩912,锁定工作腔8311底部开放用于供锁钩912与第一锁定槽911相互作用;

滑道8312,贯穿设置在底座831内且位于锁定工作腔8311的上方,联动件913安装在滑道8312内且触发端9132自下而上探出底座831,动作端9131自上而下探入锁定工作腔8311。

锁定工作腔8311为锁钩912实际活动的空间,将活动的锁钩912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能够避免外界异物对锁钩912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避免夹手间隙的可能。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锁钩912部分探出锁定工作腔8311以实现与第一锁定槽911的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锁定槽911可以延伸至锁定工作腔8311内部以实现与锁钩912的配合。

滑道8312在图中为贯穿底座831且连通底座831上部空间和锁定工作腔8311的通道,滑道8312为联动件913提供滑动引导,以提高滑动件运动的稳定性。在图中所示的方案中,滑道8312的形状与联动件913互补,顶部还设有防止联动件913向上脱出滑道8312的防脱件8313,在锁定工作腔8311内还收容有引导件8314。引导件8314的作用在于在锁定工作强这个相对空旷的环境内,约束锁钩912和联动件913的工作路径,提高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的稳定性。

联动件913在滑动方向上延伸外,还在滑动方向的两侧延伸出限位挡边9133,该设计可以在保证联动件913约束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对滑道8312的精度要求,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图5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包括:

第二锁定槽921,开设在手把杆83;

第二锁舌922,安装在第一滑动件841上且具有锁定态和释锁态,锁定态下,第二锁舌922进入第二锁定槽921,释锁态下,第二锁舌922退出第二锁定槽921、以释放手把杆83和第一滑动件841的相对运动;

第二锁舌复位件(图未示),用于将第二锁舌922保持在锁定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841为第一滑套,该第一滑套的侧壁带有安装室8411,第二锁舌922滑动设置在安装室8411内,第二锁舌复位件作用在第二锁舌922和安装室8411内壁之间。

第二锁舌922的作用在于阻止手把杆83和第一滑动件841的相对运动,联动组件84的运动需要通过第一滑动件841在手把杆83上的运动来释放,因此第二锁舌922能够阻止车架8在展开状态和收折状态之间切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锁舌922的运动方向与第一滑动件841的滑动方向垂直,从而获得更大的锁止力矩;

安装室8411用于收容第二锁舌922并为第二锁舌复位件提供安装空间,更重要的是,安装室8411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环境,该设计有两个层次的优点,第一个层次为物理上的隔绝,安装室8411隔绝了外部环境中的杂质异物,避免了第二锁舌922收到干涉的情况;第二个层次为解锁关系上的先后,第二锁舌922收容在安装室8411内,用户需要按照预设的解锁顺序才能实现对第二锁舌922的操作,为安全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例如可以设计为只有当车架8上未乘坐儿童时才能触发解锁动作的形式来保障安全。

在手把杆83的具体设置上,参考图5至6公开的实施例中,手把杆83为空心杆,内部为滑动腔832,滑动腔832内滑动安装有手把加长杆833以形成可伸缩结构,手把加长杆833滑动至相应位置时推动第二锁舌922退出第二锁定槽921;

手把加长杆833伸入滑动腔832的一端带有与第二锁舌922作用的导向驱动面8331,该导向驱动面8331用于驱动第二锁舌922进入释锁态。

滑动腔832为手把加长杆833提供了滑动轨迹的约束,配合第二锁舌922与手把加长杆833互动方向均在夹角,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手把加长杆833在滑动至相依位置时会与第二锁舌922相互作用,从而驱动第二锁舌922退出第二锁定槽921。具体的,参考图示方案,手把加长杆833的导向驱动面8331会驱使第二锁舌922远离手把加长杆833的滑动轴线,从而退出第二锁定槽921。

在手把加长杆833和手把杆83的锁定管关系上,参考图7公开的实施例中,手把杆83和手把加长杆833之间设有第三车架锁定机构93,该第三车架锁定机构93包括:

第三锁定槽931,开设在手把杆83靠近手把加长杆833的一端;

第三锁舌932,安装在手把加长杆833上具有锁定态和释锁态,锁定态下,第三锁舌932探出手把加长杆833的表面以进入第三锁定槽931,释锁态下,第三锁舌932缩入手把加长杆833表面以释放手把杆83和手把加长杆833相对运动;

第三锁舌复位件(图未示),用于将第三锁舌932保持在锁定态;

第三锁舌拉线933,滑动安装在手把加长杆833内且用于驱动第三锁舌932进入释锁态。

图示的技术方案中,第三锁舌932和第二锁舌922的作用类似,都是通过在部件运行的方向上形成一个止动点从而实现锁定。在具体的配合关系上,第三锁舌932探出手把加长杆833的表面以进入第三锁定槽931,此时手把加长杆833的运动趋势同时第三锁舌932和第三锁定槽931的相抵实现遏制。在锁定的保持和解锁上,第三锁舌复位件和第三锁舌拉线933成组设置,第三锁舌拉线933用于驱动第三锁舌932克服第三锁舌复位件的作用力来退出第三锁定槽931。

在实际产品中,因为尺寸和操作方便的原因,在手把加长杆833的内部还设有引导槽934,用于改变拉线的运动方向,例如向手把握持方向延伸,以方便用户在手把握持部位就能实现对第三锁舌932的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锁舌932和第二锁舌922会发生相对接触。当第二锁舌922在导向驱动面8331的作用下推出第二锁槽时,可能会与第二锁槽的槽壁仍有一定的干涉,造成第一滑动件841滑动不畅等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第三锁舌932和第二锁舌922的相互对正的位置,从而利用第三锁舌复位件的驱动力将第三锁舌932抵压在第二锁舌922上,将第二锁舌922进一步抵推至安装室8411内,避免了第二锁舌922和第二锁槽的槽壁的干涉。同时第三锁舌932的头部能够设置相应的倒角,以避免与第二锁槽的槽壁的干涉。

或者如图5中所示,第二锁舌922表面自身设置较小的第二锁舌斜面9221,以避免在释锁状态下与第二锁槽的槽壁仍有一定的干涉的问题。

在实际产品中,折叠连杆842上自身设有限位挡片8421,限位挡片8421能够限制折叠连杆842的展开程度,当展开到位后,限位挡片8421会与折叠连杆842中的一者相抵,在图中所示的方案中,限位挡片8421安装在折叠连杆842靠近前脚杆82的一者上,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挡片8421也可以设置在折叠连杆842的另一者上。

在收折过程中,联动杆844的底部会向折叠连杆842靠拢,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碰撞和限制折叠连杆842的最大折叠行程,联动杆844底部安装有保护垫块8441,保护垫块8441设有突出的软垫用于与折叠连杆842相抵。

在车架8的整体收折形态上,在一实施例中,底座831上铰接有提手85,儿童手推车在收折状态下,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分别从后脚杆81的两相对侧向后脚杆81靠拢,折叠连杆842收纳在前脚杆82与后脚杆81之间,联动杆844靠拢后脚杆81,提手85位于儿童手推车的顶部以供提拉儿童手推车。

当车架8处于收折状态下,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分别从后脚杆81的两相对侧向后脚杆81贴靠,此时底座831为车架8的最高位置,提手85安装在此处能够方便用户提拉。更重要的是,在车架8的收折过程中,当第一车架锁定机构91和第二车架锁定机构92解锁后,用户只需要向上提拉提手85,在重力的作用下,前脚杆82和手把杆83分别从后脚杆81的两相对侧向后脚杆81靠拢,自动完成收折过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