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05604发布日期:2022-03-12 00:16阅读:78来源:国知局
儿童载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童载具。


背景技术:

2.儿童载具方便父母带小孩出行,采用轮子在道路上行走,解放了双手,其中,婴儿车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载具。目前,有的婴儿车可将前轮调节为万向轮而后轮则为定向轮,以方便越障及刹车操作,或者,将前轮调节为定向轮而后轮则为万向轮,以方便在婴儿车转向时可以获得更大的转向扭矩。但是,现有的婴儿车无法在前轮可万向转动而后轮可定向转动或者前轮轮可定向转动而后轮可万向转动的情况下,将定向转动的车轮调节为万向轮,导致婴儿车无法实现四轮同时万向转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前轮或者后轮调节为万向轮的儿童载具。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儿童载具,包括车架本体、车手、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释锁机构,车架本体底部分别枢接有前轮座及后轮座,车架本体设有第一锁定件及第二锁定件,第一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与前轮座之间并用于锁定前轮座,第二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与后轮座之间并用于锁定后轮座;车手枢接于车架本体上,车手相对车架本体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第一连动机构设置于车架本体并与第一锁定件连接;第二连动机构设置于车架本体并与第二锁定件连接;释锁机构设置于车手上,当车手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释锁机构与第一连动机构对接,并可带动第一连动机构释锁第一锁定件;当车手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释锁机构与第二连动机构对接,并可带动第二连动机构释锁第二锁定件。
5.较佳地,释锁机构包括释锁连动组件及驱动件,驱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车手上,释锁连动组件设置于车手上并与驱动件连接,借由释锁连动组件驱动驱动件移动,以使驱动件带动第一连动机构或第二连动机构。
6.较佳地,释锁连动组件包括操作部及释锁钢线,释锁钢线连接于操作部与驱动件之间,借由操作操作部带动释锁钢线拉动驱动件。
7.较佳地,操作部包括操作按钮及转动件,操作按钮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手上,转动件枢接于车手内,释锁钢线与转动件连接,借由操作按钮滑动顶推转动件转动,以拉动释锁钢线。
8.较佳地,操作部为操作滑块,操作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手上,操作滑块延伸于车手内具有一固定端,释锁钢线与固定端连接,借由操作滑块滑动,以牵引释锁钢线。
9.较佳地,第一连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及第一牵引件,第一连接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上,第一牵引件连接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一锁定件之间,借由释锁机构带动第一连接件动作,以带动第一牵引件及第一锁定件,使得第一锁定件退出前轮座,从而释锁前轮座。
10.较佳地,第一连接件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上。
11.较佳地,第一连接件枢接于车架本体上。
12.较佳地,车架本体设有第一槽,第一连接件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槽内。
13.较佳地,第一连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滑轮,第一滑轮枢接于车架本体内,第一牵引件的中部绕设于第一滑轮上。
14.较佳地,第一连动机构还包括用于使第一连接件复位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连接件与车架本体之间。
15.较佳地,第二连动机构包括第二连接件及第二牵引件,第二连接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上,第二牵引件连接于第二连接件与第二锁定件之间,借由释锁机构带动第二连接件动作,以带动第二牵引件及第二锁定件,使得第二锁定件退出后轮座,从而释锁后轮座。
16.较佳地,第二连接件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上。
17.较佳地,第二连接件枢接于车架本体上。
18.较佳地,车架本体设有第二槽,第二连接件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槽内。
19.较佳地,第二连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滑轮,第二滑轮枢接于车架本体内,第二牵引件的中部绕设于第二滑轮上。
20.较佳地,第二连动机构还包括用于使第二连接件复位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连接件与车架本体之间。
21.较佳地,借由车手转动与前轮座同侧的第一位置,以使前轮座相对车架本体定向运动,而后轮座相对车架本体转动;借由借由车手转动与后轮座同侧的第二位置,以使前轮座相对车架本体转动,而后轮座相对车架
22.较佳地,还包括定向切换组件,定向切换组件分别与车手、第一锁定件及第二锁定件连接,借由车手转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定向切换组件带动第一锁定件锁定前轮座而第二锁定件释锁后轮座;借由车手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定向切换组件带动第二锁定件锁定后轮座而第一锁定件释锁前轮座。
23.较佳地,定向切换组件包括第三牵引件,第三牵引件的一端与第一锁定件连接,第三牵引件的中部穿设于第二锁定件上,第三牵引件的另一端与车手连接,借由车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带动第三牵引件,使得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中的一者锁定,而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中的释锁。
24.较佳地,定向切换组件包括第四牵引件及第五牵引件,第四牵引件连接于第一锁定件与车手之间,第五牵引件连接于第二锁定件与车手之间,借由车手转动至第一位置,以释放第四牵引件而拉扯第五牵引件,使得第一锁定件锁定前轮座而第二锁定件释锁后轮座;借由车手转动至第二位置,以拉扯第四牵引件而释放第五牵引件,使得第一锁定件释锁前轮座而第二锁定件锁定后轮座。
25.较佳地,还包括前轮及后轮,前轮与前轮座枢接,后轮与后轮座枢接。
26.较佳地,还包括用于使第一锁定件复位的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设置于第一锁定件与车架本体之间。
27.较佳地,还包括用于使第二锁定件复位的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设置于第二锁定件与车架本体之间。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儿童载具可通过将车手转动至第一位置,使得释锁机构与第一连动机构对接,并通过释锁机构带动第一连动机构释锁第一锁定件,使得第一锁定件释锁前轮座,从而将与前轮座枢接的前轮调节为万向轮;或者,通过将车手转动至第二位置,使得释锁机构与第二连动机构对接,并通过释锁机构带动第二连动机构释锁第二锁定件,使得第二锁定件释锁后轮座,从而将与后轮座枢接的后轮调节为万向轮。因此,本发明的儿童载具可将前轮或者后轮调节为万向轮,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车手与后轮座同侧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31.图3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在去掉部分车架本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33.图5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34.图6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在第二连动机构位置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第二连动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释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9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前轮座与车架本体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后轮座与车架本体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车手与前轮座同侧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12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第三牵引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
41.图13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第四牵引件与第五牵引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2.图14是本发明的儿童载具的释锁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44.请参阅图3至图5以及图8,本发明的儿童载具100包括车架本体1、车手2、第一连动机构3、第二连动机构4及释锁机构5,车架本体1底部分别枢接有前轮座11及后轮座12,车架本体1设有第一锁定件13及第二锁定件14,第一锁定件13可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1与前轮座11之间并用于锁定前轮座11,第二锁定件14可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1与后轮座12之间并用于锁定后轮座12;车手2枢接于车架本体1上,车手2相对车架本体1具有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第一连动机构3设置于车架本体1并与第一锁定件13连接;第二连动机构4设置于车架本体1并与第二锁定件14连接;释锁机构5设置于车手2上,当车手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释锁机构5与第一连动机构3对接,并可带动第一连动机构3释锁第一锁定件13,从而使得第一锁定件13释锁前轮座11;当车手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释锁机构5与第二连动机构4对接,并可带动第二连动机构4释锁第二锁定件14,从而使得第二锁定件14释锁后轮座12。具体地,本发明的儿童载具100还包括前轮17及后轮18,前轮17与前轮座11枢接,后轮18与后轮座12枢接。其中,车架本体1包括前脚、后脚、座位部及背靠部,但车架本体1的结构不以此为限。
45.当第一锁定件13位于车架本体1与前轮座11之间时,第一锁定件13锁定前轮座11,
前轮座11相对车架本体1定向。当第一连动机构3带动第一锁定件13移动退出前轮座11时,前轮座11释锁,前轮座11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当第二锁定件14位于车架本体1与后轮座12之间时,第二锁定件14锁定后轮座12,后轮座12相对车架本体1定向。当第二连动机构4带动第二锁定件14移动退出后轮座12后,后轮座12释锁,后轮座12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
46.请参阅图3及图8,释锁机构5包括释锁连动组件51及驱动件52,驱动件52可移动地设置于车手2上,释锁连动组件51设置于车手2上并与驱动件52连接,借由释锁连动组件51驱动驱动件52移动,以使驱动件52带动第一连动机构3或第二连动机构4进行位移。具体地,释锁连动组件51包括操作部511及释锁钢线512,释锁钢线512连接于操作部511与驱动件52之间,借由操作操作部511带动释锁钢线512拉动驱动件52。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511包括操作按钮511a及转动件511b,操作按钮511a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手2上,转动件511b枢接于车手2内,释锁钢线512与转动件511b连接,借由操作按钮511a滑动顶推转动件511b转动,以拉动释锁钢线512,使得释锁钢线512拉动驱动件52,从而使得驱动件52带动第一连动机构3或第二连动机构4进行位移。如图1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操作部511为操作滑块,操作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手2上,操作滑块延伸于车手2内具有一固定端,释锁钢线512与固定端连接,借由操作滑块滑动,以牵引释锁钢线512,使得释锁钢线512拉动驱动件52,从而使得驱动件52带动第一连动机构3或第二连动机构4进行位移。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4中,车手2的左右两侧都设有操作滑块、释锁钢线512及驱动件52。但释锁机构5的结构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释锁机构5可直接采用一滑动设置于车手2上的操作件与驱动件52连接,通过操作该操作件来直接驱动驱动件52滑动。
47.请参阅图3、图4及图9,在第一连动机构3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连动机构3包括第一连接件31及第一牵引件32,第一连接件31可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1上,第一牵引件32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1与第一锁定件13之间,借由释锁机构5带动第一连接件31动作,以带动第一牵引件32及第一锁定件13,使得第一锁定件13退出前轮座11,从而释锁前轮座11。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枢接于车架本体1上。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1的中部与车架本体1枢接,第一牵引件32与第一连接件31的一端固定连接,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可通过顶推第一连接件31的另一端,使得第一连接件31转动,从而拉动第一牵引件32,进而通过第一牵引件32拉动第一锁定件13移动退出前轮座11。其中,车架本体1设有第一槽15,第一连接件31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槽15内。具体为,第一连接件31枢接于该第一槽15内,第一连接件31的部分结构凸伸出该第一槽15,以便于供驱动件52顶推,同时,第一槽15的侧壁也可对第一连接件31的转动起限位作用。进一步地,第一连动机构3还包括用于使第一连接件31复位的第一弹性件(图中未示),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连接件31与车架本体1之间。在第一连接件31转动并拉动第一牵引件32时,第一连接件31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阻力;在驱动件52不再顶推第一连接件31时,第一连接件31可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转动复位,从而可拉动第一牵引件32及第一锁定件13复位。第一弹性件可采用现有的扭簧、压缩弹簧等零件。
48.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图6、图10,在第二连动机构4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连动机构4包括第二连接件41及第二牵引件42,第二连接件41可活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1上,第二牵引件42连接于第二连接件41与第二锁定件14之间,借由释锁机构5带动第二连接件41动作,以带动第二牵引件42及第二锁定件14,使得第二锁定件14退出后轮座12,从而释锁后轮座12。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41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1上。其中,车架本体1设有第
二槽16,第二连接件41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槽16内,具体为,第二连接件4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槽16内,第二连接件41的部分结构凸伸出第二槽16,以便与驱动件52对接。通过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抵接并拉提第二连接件41滑动,使得第二连接件41拉动第二牵引件42,从而使得第二牵引件42拉动第二锁定件14退出后轮座12。进一步地,第二连动机构4还包括用于使第二连接件41复位的第二弹性件44,第二弹性件44设置于第二连接件41与车架本体1之间。在第二连接件41滑动并拉动第二牵引件42时,第二连接件41克服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阻力;在驱动件52不再抵接并拉提第二连接件41时,第二连接件41可在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滑动复位,从而带动第二牵引件42及第二锁定件14复位。第二弹性件44可采用现有的压缩弹簧,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动机构4还包括第二滑轮43,第二滑轮43枢接于车架本体1内,第二牵引件42的中部绕设于第二滑轮43上,第二牵引件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41固定连接,第二牵引件42的另一端与第二锁定件14固定连接。但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动机构4也可不设置第二滑轮43,利用第二连接件41直接拉到第二牵引件42移动,使得第二连接件41与第二牵引件42的走向相同。
49.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连动机构3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连动机构3可采用与上述的第二连动机构4(如图5至图7所示)相同的结构。具体为,第一连动机构3的第一连接件31可滑动地设置于车架本体1上,车架本体1的第一槽15可设置为供第一连接件31滑动。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可通过抵接并拉提第一连接件31滑动,从而拉动第一牵引件32,进而通过第一牵引件32拉动第一锁定件13移动退出前轮座11。驱动件52通过顶推第一连接件31滑动时,第一连接件31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阻力;在驱动件52不再抵接并拉提第一连接件31时,第一连接件31可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转动复位,同时也带动第一牵引件32及第一锁定件13复位。在第一连动机构3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连动机构3还可包括第一滑轮,第一滑轮枢接于车架本体1内,第一牵引件32的中部绕设于第一滑轮上。
50.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连动机构4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连动机构4可采用与上述的第一连动机构3(如图4所示)相同的结构。具体为,第二连接件41的中部枢接于车架本体1上,第二连接件41的一端与第二牵引件42连接,第二弹性件44设置于第二连接件41与车架本体1之间。通过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顶推第二连接件41的另一端,使得第二连接件41转动,从而拉动第二牵引件42及第二锁定件14,使得第二锁定件14移动退出后轮座12,从而释锁后轮座12。在驱动件52顶推第二连接件41转动的过程中,第二连接件41克服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阻力;在驱动件52不再顶推第二连接件41时,第二连接件41可在第二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转动复位,从而带动第二牵引件42及第二锁定件14复位。
51.请参阅图9至图12,借由车手2转动与前轮座11同侧的第一位置,以使前轮座11相对车架本体1定向运动,而后轮座12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借由借由车手2转动与后轮座12同侧的第二位置,以使前轮座11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而后轮座12相对车架本体1定向运动。具体地,本发明的儿童载具100还包括定向切换组件,定向切换组件分别与车手2、第一锁定件13及第二锁定件14连接,借由车手2转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定向切换组件带动第一锁定件13锁定前轮座11而第二锁定件14释锁后轮座12;借由车手2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定向切换组件带动第二锁定件14锁定后轮座12而第一锁定件13释锁前轮座11。在本实施例中,定向切换组件包括第三牵引件61,第三牵引件61的一端与第一锁定件13连接,第三牵引件61的中部穿设于第二锁定件14上,第三牵引件61的另一端与车手2连接,借由车手2在第一位置和
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带动第三牵引件61,使得第一锁定件13和第二锁定件14中的一者锁定,而第一锁定件13和第二锁定件14中的释锁。
52.当车手2转动至图12所示的第二位置时,车手2带动第三牵引件61,使得第三牵引件61的端部拉动第一锁定件13退出前轮座11,而第三牵引件61的中部释放第二锁定件14,使得第二锁定件14重新插入后轮座12,从而使得与车手2同侧的后轮座12相对车架本体1锁定定向,而与车手2非同侧的前轮座11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此时,当需要后轮座12也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时,可通过操作释锁机构5,使得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顶推第二转动机构,使得第二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41动作并带动第二牵引件42,使得第二牵引件42带动第二锁定件14退出后轮座12,使得后轮座12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从而实现前轮座11及后轮座12均可相对车架本体1万向转动。
53.当车手2转动至图11所示的第一位置时,车手2带动第三牵引件61,使得第三牵引件61的端部释放第一锁定件13,第一锁定件13重新插入前轮座11,而第三牵引件61的中部拉动第二锁定件14,使得第二锁定件14退出后轮座12,从而使得与车手2同侧的前轮座11相对车架本体1锁定定向,而与车手2非同侧的后轮座12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此时,当需要前轮座11也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时,可通过操作释锁机构5,使得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顶推第一转动机构,使得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31动作并带动第一牵引件32,使得第一牵引件32带动第一锁定件13退出前轮座11,使得前轮座11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从而实现前轮座11及后轮座12均可相对车架本体1万向转动。
54.请参阅图9至图11及图13,在定向切换组件的另一实施例中,定向切换组件包括第四牵引件62及第五牵引件63,第四牵引件62连接于第一锁定件13与车手2之间,第五牵引件63连接于第二锁定件14与车手2之间。具体地,车手2具有与车架本体1枢接的枢接部21,第四牵引件62连接于第一锁定件13与枢接部21之间,第五牵引件63连接于第二锁定件14与枢接部21之间。借由车手2转动至第一位置,以释放第四牵引件62而拉扯第五牵引件63,使得第一锁定件13锁定前轮座11而第二锁定件14释锁后轮座12。此时,当需要前轮座11也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时,可通过操作释锁机构5,使得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顶推第一转动机构,使得第一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31动作并带动第一牵引件32,使得第一牵引件32带动第一锁定件13退出前轮座11,使得前轮座11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从而实现前轮座11及后轮座12均可相对车架本体1万向转动。借由车手2转动至第二位置,以拉扯第四牵引件62而释放第五牵引件63,使得第一锁定件13释锁前轮座11而第二锁定件14锁定后轮座12。此时,当需要后轮座12也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时,可通过操作释锁机构5,使得释锁机构5的驱动件52顶推第二转动机构,使得第二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41动作并带动第二牵引件42,使得第二牵引件42带动第二锁定件14退出后轮座12,使得后轮座12可相对车架本体1转动,从而实现前轮座11及后轮座12均可相对车架本体1万向转动。
55.请参阅图9及图10,本发明的儿童载具100还包括用于使第一锁定件13复位的第三弹性件111及用于使第二锁定件14复位的第四弹性件121。第三弹性件111设置于第一锁定件13与车架本体之间。第一锁定件13被拉动退出前轮座11时,第一锁定件13会压缩第三弹性件111;在第一锁定件13被释放时,第一锁定件13可在第三弹性件111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复位。第四弹性件121设置于第二锁定件14与车架本体之间。第二锁定件14被拉动退出后轮座12时,第二锁定件14会压缩第四弹性件121;在第二锁定件14被释放时,第二锁定件14
可在第四弹性件121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复位。
56.综上,本发明的儿童载具100可通过将车手2转动至第一位置,使得释锁机构5与第一连动机构3对接,并通过释锁机构5带动第一连动机构3释锁第一锁定件13,使得第一锁定件13释锁前轮座11,从而将与前轮座11枢接的前轮17调节为万向轮;或者,通过将车手2转动至第二位置,使得释锁机构5与第二连动机构4对接,并通过释锁机构5带动第二连动机构4释锁第二锁定件14,使得第二锁定件14释锁后轮座12,从而将与后轮座12枢接的后轮18调节为万向轮。因此,本发明的儿童载具100可将前轮17或者后轮18调节为万向轮,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5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