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和仿生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6319发布日期:2021-01-05 17:39阅读:93来源:国知局
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和仿生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和仿生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仿生类的机器人逐渐向生产生活的各个应用领域扩展。但是目前的仿生类机器人能够执行的动作单一,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单一动作已经无法适应使用环境的要求。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基于此,针对目前的仿生类机器人动作单一,无法适应复杂使用环境要求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和仿生机器人,旨在能够具有多个执行动作,有效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用以支撑带动机体运动,所述仿生支撑结构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用以连接于所述机体;和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包括小腿部、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小腿部和所述连接部的第一关节部;所述第一支撑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支撑腿的远离所述第一驱动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小腿部;所述连接部的背离所述第一关节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小腿部背离所述第一关节部的一端用以与行走面抵接。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摆杆和连杆、以及连接于所述摆杆和所述连杆的第二关节部,所述摆杆背离所述第二关节部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所述连杆背离所述第二关节部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小腿部。可选地,所述小腿部还包括连接段和支撑段,所述连接段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杆,所述连接段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段,所述支撑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连接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支撑腿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段和所述支撑段之间连接位置。可选地,所述小腿部还包括足底,所述足底设置于所述支撑段远离所述连接段一端,所述足底用于抵接行走面并承载所述机体的压力,所述足底施加于所述行走面的压力的方向和所述行走面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为ɑ,则45°≤ɑ≤90°。可选地,所述足底面向所述行走面的端面为半圆形。可选地,所述摆杆、所述连杆和所述小腿部的延伸长度依次增加。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腿的长度长于所述第一支撑腿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腿包括主腿部和夹持部,所述主腿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夹持部设于所述主腿部背离所述第一驱动件一端,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之间形成加持空间,所述小腿部设于所述加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以及对应所述小腿部的位置设有转轴孔,所述转轴孔内设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以及所述小腿部的转轴。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设于所述机体的第一舵机,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设于所述机体的第二舵机,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二舵机沿所述机体的行进方向间隔排布,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主控板、舵机信号转接板和舵机信号线,所述主控板和所述舵机信号转接板电性连接,所述舵机信号线一端连接于所述舵机信号转接板,所述舵机信号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二舵机。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仿生机器人,所述仿生机器人包括机体和至少四个如上文所述仿生支撑结构,所述仿生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所述机体两侧。可选地,所述仿生机器人包括可转动云台,所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云台,所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件,所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显示屏幕和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幕,所述显示屏幕转动设置于所述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带动所述显示屏幕上下转动,所述第三驱动件带动所述显示屏幕左右转动。可选地,所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设于所述机体的无线连接模块。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支撑腿转动,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支撑腿转动。第一支撑腿还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腿的小腿部,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还能够协助第二驱动件一同驱动第二支撑腿的小腿部转动。第二支撑腿还包括连接于小腿部和连接部的第一关节部。也就是说,第一支撑腿、小腿部和连接部依次是转动连接的,在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支撑腿转动不同角度,以及第二驱动件驱动连接部转动不同角度时,第一支撑腿、小腿部和连接部形成多种形状,实现多个执行动作,进而有效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下蹲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跳跃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足底在水平的行走面上的示意图;图8为图1中足底在倾斜的行走面上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机体312a第一夹持板110主控板312b第二夹持板120舵机信号转接板320第二支撑腿130舵机信号线321连接部140第一接线口321a摆杆150第二接线口321b连杆20驱动组件322小腿部210第一驱动件322a连接段220第二驱动件322b支撑段230舵机输出轴322c足底240舵盘330第一关节部250第三驱动件340第二关节部260第四驱动件40显示屏幕30支撑组件50摄像头310第一支撑腿60加速度传感器311主腿部70无线连接模块312夹持部90行走面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展,比如创客教育,创客教育在于引领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促进高级思维的发展与成长。创客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在创客教育中通常要采用机器人教学,以此用来展示教育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机器人移动,目前的机器人采用的是轮式移动,这种轮式移动只能在水平的地面上前后移动,执行的动作单一。在遇到一些复杂地面时则难以行进。除此之外,在户外抢险救灾中,智能设备也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而户外的地形更加复杂多变。为了使智能设备具有多种执行动作,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形。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人工智能的仿生支撑结构,仿生支撑结构用以支撑带动机体10运动,通过多种执行动作的实现,仿生支撑结构可以带动机体10在更加复杂的地形上移动。所述仿生支撑结构包括:驱动组件20和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连接于驱动组件20,驱动组件20连接有电源。驱动组件20在导通电源后驱动支撑组件30运转。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用以连接于机体10;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安装在机体10上,同时机体10上设置有电源。电源可以是蓄电池,机体10还设置有供蓄电池充电的接口。电源还可以是采用直接和外部电源连接的方式。参阅图3和图4所示,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将电源的电力传输给舵机,舵机延伸出舵机输出轴230,舵机输出轴230上设置有外齿轮,相应的第一支撑腿310对应舵机设置有舵盘240,舵盘240对应舵机输出轴230设置有内齿轮,舵盘240对应安装于舵机输出轴230,内齿轮和外齿轮相互啮合,从而第一驱动件210的舵机可以带动第一支撑腿转动。同样的,第二支撑腿也对应舵机设置有舵盘240,舵盘240对应舵机输出轴230设置有内齿轮,舵盘240对应安装于舵机输出轴230,内齿轮和外齿轮相互啮合,从而第二驱动件220的舵机可以带动第二支撑腿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将电源的电力转化为第一支撑腿310和第二支撑腿320转动的扭力,使第一支撑腿310和第二支撑腿320转动。支撑组件30包括第一支撑腿310和第二支撑腿320,第二支撑腿320包括小腿部322、连接部321以及连接于小腿部322和连接部321的第一关节部330;在第一关节部330的位置,小腿部322和连接部321是可以相互转动形成不同角度的。即关节部是可以转动的。第一支撑腿3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0,第一支撑腿310的远离第一驱动件210一端转动连接于小腿部322;在第一驱动件210的驱动下,第一支撑腿310是可以转动的,而第一支撑腿310又连接于小腿部322,因此第一支撑腿310在转动时,又可以带动小腿部322也一起转动。连接部321的背离第一关节部33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220,小腿部322背离第一关节部330的一端用以与行走面抵接。由此可知,第二驱动件220可以驱动连接部321进行转动,而连接部321和小腿部322还连接有第一关节部330,因此第二驱动件220在驱动连接部321转动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关节部330,还可以带动小腿部322转动。小腿部322又用来和行走面抵接,也就是说小腿部322用来支撑机体10的整个重力,在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的共同作用下带动小腿部322转动,为小腿部322提供足够大扭力,进而使机体10移动。本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件210驱动第一支撑腿310转动,第二驱动件220驱动第二支撑腿320转动。第一支撑腿310还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腿320的小腿部322,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210还能够协助第二驱动件220一同驱动第二支撑腿320的小腿部322转动。第二支撑腿320还包括连接于小腿部322和连接部321的第一关节部330。也就是说,第一支撑腿310、小腿部322和连接部321依次是转动连接的,在第一驱动件210驱动第一支撑腿310转动不同角度,以及第二驱动件220驱动连接部321转动不同角度时,第一支撑腿310、小腿部322和连接部321形成多种形状,实现多个执行动作,进而有效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要求。其中,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是间隔设置的,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将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之间的距离看做是固定段,则固定段、第一支撑腿310、小腿部322和连接部321形成四联杆结构,该四联杆的连接位置均是转动连接的。在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的相互配合驱动下,该四联杆能够形成多种形状,进而实现多个执行动作,有效适应复杂使用环境的要求。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加仿生结构的模仿动作,在连接部321上设置第二关节部340。具体地,连接部321包括摆杆321a和连杆321b、以及连接于摆杆321a和连杆321b的第二关节部340,摆杆321a背离第二关节部340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驱动件220,连杆321b背离第二关节部340一端转动连接于小腿部322。在第二驱动件220运转时,第二驱动件220带动摆杆321a转动,摆杆321a和连杆321b之间又连接第二关节部340,也就是说摆杆321a和连杆321b之间也是可以转动的。下面进行举例说明,参阅图5所示,第二驱动件220在驱动摆杆321a向着行走面转动时,带动摆杆321a的扭力通过第二关节的传递作用,作用于连杆321b,连杆321b也同步向下移动。同时,在第一关节的作用下,连杆321b将扭力传递给小腿部322,小腿部322逐渐下移。此时第一驱动件210也可以配合驱动第一支撑腿310下移,由此,在小腿部322和第一支撑腿310均下移的请况下,仿生支撑结构可以实现下蹲的动作。通过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输出扭力控制第一支撑腿310和第二支撑腿320转动的角度,还可以实现趴下或者半蹲的姿势。可以理解的是,在将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之间的距离看做是固定段,则固定段、第一支撑腿310、小腿部322和摆杆321a以及连杆321b形成五联杆结构,该五联杆的连接位置均是转动连接的。在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的相互配合驱动下,该五联杆能够形成更加多样的结构形状,进而实现更多个执行动作。另外,参阅图6所示,第二驱动件220在驱动摆杆321a向着背离行走面转动时,带动摆杆321a的扭力通过第二关节的传递作用,作用于连杆321b,连杆321b也同步向上移动。同时,在第一关节的作用下,连杆321b将扭力传递给小腿部322,小腿部322逐渐上移。此时第一驱动件210可以驱动第一支撑腿310上移,由此可知,在小腿部322和第一支撑腿310均上移的请况下仿生支撑结构可以实现站立的动作。根据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输出扭力的速率,快速的带动小腿部322和第一支撑腿310上移,还可以实现跳跃的姿势。同样,提高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输出扭力的速率,还可以实现仿生支撑结构的快速前行,或者快速后退。在上述实施例中,小腿部322和第一支撑腿310连接,而小腿部322又是第二支撑腿320的一部分,因此小腿部322同时接收来自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的作用力,小腿部322承受的压力较大。小腿部322还包括连接段322a和支撑段322b,连接段322a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杆321b,连接段322a另一端连接于支撑段322b,支撑段322b的横截面积大于连接段322a的横截面积,第一支撑腿310转动连接于连接段322a和支撑段322b之间连接位置。支撑段322b和行走面抵接。第一驱动件210的扭力和第二驱动件220的扭力均在小腿部322的支撑段322b释放。机体10在仿生支撑结构的带动下长期移动,支撑段322b可能会长期受力出现磨损而断裂。通过设计支撑段322b的横截面积大于连接段322a的方式,能够保证支撑段322b承受较大的扭力,进而避免小腿部322折断。另外,为了保证小腿部322的整体受力,连接段322a的横截面积也大于连杆321b的横截面积。参阅图7和图8所示,小腿部322还包括足底322c,足底322c设置于支撑段322b远离连接段322a一端,足底322c用于抵接行走面90并承载机体10的压力,足底322c施加于行走面90的压力的方向和行走面90具有夹角,夹角为ɑ,则45°≤ɑ≤90°。为了提高仿生支撑结构的稳定性,需要增加足底322c与行走面90之间的摩擦力。由摩擦力的原理可知,增加摩擦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提高足底322c与行走面90的压力,另一种方式是提高足底322c与行走面90的摩擦系数。其中,将足底322c施加于行走面90的压力的方向和行走面90之间的夹角设定在45°和90°之间,可以保证来自机体10的重力更多的施加在行走面90上。例如,行走面90是和水平面平行,则足底322c施加于行走面90的压力的方向和行走面90之间的夹角为90°,即来自机体10的重力通过足底322c垂直的施加在行走面90,此时,来自机体10的重力没有分散,施加在行走面90的压力最大,进而可以提高仿生支撑结构的摩擦力,提高仿生支撑结构的稳定性。再比如,在一些复杂的地形中,有时行走面90和水平面之间具有倾角。如此,仿生结构在行走时机体10与行走面90也具有倾角,在足底322c与行走面90接触时,控制足底322c施加于行走面90的压力的方向和行走面90的夹角为45°,如此,虽然来自机体10的重力分散了一部分在平行于行走面90的方向上,但是依然有另一部分重力垂直施加在行走面90上,进而可以使仿生支撑结构完成爬坡的动作。由此可知,在足底322c施加于行走面90的压力的方向和行走面90之间的夹角在45°和90°之间,可以保证仿生支撑结构适应多种复杂地形,完成行走指令。另外,为了增加足底322c与行走面90的摩擦系数,还可以将足底322c面向行走面90的材质设置为橡胶,或者增加足底322c的纹路。在上述实施例中,计算仿生支撑结构行走的距离是通过计算足底322c面向行走面90的端面移动距离完成的。为了使足底322c能够适应多种行走面90,同时也为了提高足底322c与行走面90的接触面积,通常端面的面积较大。但是足底322c的中心点距离端面的位置距离可能不同,如此,难以准确计算出足底322c的行走距离,也难以控制仿生支撑结构的行走步幅间距,甚至没有办法准确确定足底322c的落脚点。为此足底322c面向行走面90的端面为半圆形,足底322c的中心位置为半圆形端面的圆心位置。这样端面上的任一点接触到行走面90的距离,和端面距离足底322c中心的距离是相同的,即端面上的点到足底322c的中心位置的距离都是半圆形端面的半径值。如此便于准确计算仿生支撑结构的移动距离。在上述实施例中,摆杆321a、连杆321b和小腿部322的延伸长度依次增加。也就是说,小腿部322的长度长于连杆321b,连杆321b的长度长于摆杆321a。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较多的动物就是猫或者狗,这两种动物的活动十分灵活,猫或狗的后退十分有力,能够实现下蹲或者起跳。在仿生支撑结构的前行方向上,第一支撑腿310靠前设置,而第二支撑腿320靠后设置,第二支撑腿320包括依次连接摆杆321a、连杆321b和小腿部322,其中,连杆321b和小腿部322之间是第一关节部330,连杆321b和摆杆321a之间是第二关节部340。在下蹲时,第一驱动件210和第二驱动件220分别带动第一支撑腿310和第二支撑腿320向行走面90转动。小腿部322接触到行走面90,小腿部322的长度较长,执行下蹲时能够和行走面90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摆杆321a和连杆321b的长度较短,如此力矩变短,便于将扭力依次传递至小腿部322。另外,在起跳时,由于小腿部322的长度较长,因此能够获得较大的转动空间,进而起跳的高度也更高。再者,需要指出的是,摆杆321a的横截面积由第二关节部340向第二驱动件220方向逐渐变大,提高摆杆321a的强度,如此保证摆杆321a能够承受较大的扭力。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腿320的长度长于第一支撑腿310的长度。仿生结构还可以实现趴下的动作,此时第二支撑腿320和行走面90接触,第二支撑腿320的长度长于第一支撑腿310的长度,能够保证第二支撑腿320和行走面90获得较大的接触面积,使仿生支撑结构在趴下时能够更加稳定。另外,猫和狗这两种动物也是人类的宠物,将第二支撑腿320的长度设计成长于第一支撑腿310的长度,更加容易被人们接收。在将机器人设计为机械宠物时,机体10结构看起来更加萌动,可以使人们感觉到更加亲近。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腿310包括主腿部311和夹持部312,主腿部311一端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0,夹持部312设于主腿部311背离第一驱动件210一端,夹持部312包括第一夹持板312a和第二夹持板312b,第一夹持板312a和第二夹持板312b之间形成加持空间,小腿部322设于加持空间,第一夹持板312a和第二夹持板312b以及对应小腿部322的位置设有转轴孔,转轴孔内设有连接于第一夹持板312a和第二夹持板312b、以及小腿部322的转轴。第一支撑腿310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第二支撑腿320,通过夹持部312的第一加持板和第二加持板设置在小腿部322的两侧,能够避免第二支撑腿320的移动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侧摆。另外,主腿部311的横截面积大于加持部的横截面积,且主腿部311的横截面积由加持部向第一驱动件210逐渐增加。主腿部311有时需要承受来自第二支撑腿320的反向作用力,尤其是在弹跳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主腿部311能够承受较大的反向作用力,主腿部3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提高主腿部311的强度。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实施例,摆杆321a连接于连杆321b靠近机体10一侧,小腿部322连接于连杆321b背离机体10一侧。也就是说在,从机体10内侧向外,依次设置摆杆321a、连杆321b和小腿部322。也就是说小腿部322设置在最外侧,第一支撑腿310又连接于小腿部322,如此避免在执行动作时,第一支撑腿310和摆杆321a相互碰撞。同时,摆杆321a和小腿部322分别作用于连杆321b的内外两侧,保证连杆321b内外两侧均匀受力。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0包括设于机体10的第一舵机,第二驱动件220包括设于机体10的第二舵机,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沿机体10的行进方向间隔排布,驱动组件还包括主控板110、舵机信号转接板120和舵机信号线130,所述主控板和所述舵机信号转接板电性连接,所述舵机信号线一端连接于所述舵机信号转接板,所述舵机信号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二舵机。如此,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连接于同一舵机信号线130,能够保证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同时运转,进而保证第一支撑腿310和第二支撑腿320的协调性。另外,第一舵机和第二舵机沿机体行进方向间隔排布也能够充分利用机体10的空间。再者,主控板110包括控制机体行进的芯片。主控板110还包括声音播放的扬声器。另外,在机体10上还设置和主控板110连接的若干第一接口140和若干第二接口150,第一接口140为i2c接口,第二接口150为spi接口。例如第一接口140设置有四个,第二接口150设置有两个。通过第一接口140和第二接口150能够用来连接多种规格型号的传感器,还能够连接其它的外部设备,获取多种外部环境数据。参阅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仿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包括机体10和至少四个如上文的仿生支撑结构,仿生支撑结构对称设置于机体10两侧。也就是说,在仿生机器人的机体10一侧设置有两个仿生支撑结构,在机体10的另一侧也设置有两个仿生支撑结构,如此的话能够使仿生机器人的平衡加更加出色,在行进或者攀爬的过程中不至于摔倒。本实用新型仿生机器人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仿生支撑结构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仿生机器人包括可转动云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第三驱动件250,第三驱动件250转动设置于云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第四驱动件260,第四驱动件260设置于第三驱动件250,仿生机器人还包括显示屏幕40和摄像头50,摄像头50设置于显示屏幕40,显示屏幕40转动设置于第四驱动件260,第四驱动件260带动显示屏幕40上下转动,第三驱动件250带动显示屏幕40左右转动。摄像头50设置于显示屏幕40。显示屏幕40可以展现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设计需要显示的图像。通过摄像头50能够获取到仿生机器人周边的景物信息,景物信息包括路面的路况,以及行人等,并且能够获取行人的面部信息进行人脸识别。其中,摄像头50和显示屏幕40可以随着第三驱动件250实现180度的转动模仿左右摆头的动作。显示屏幕40带动第四驱动件260上下转动,进而模仿抬头或者点头的动作。进一步地,仿生机器人还包括设于机体10的无线连接模块70。再者,在仿生机器人内还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60,通过加速度传感器60能够有效获取到仿生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在仿生机器人上还可以设置无线连接模块70,例如蓝牙模块。通过无线连接模块70可以实现无线连接,在远端控制仿生机器人运动。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210包括第一舵机,第二驱动件220包括第二舵机,第三驱动件250包括第三舵机,第四驱动件260包括第四舵机,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第三舵机和第四舵机均为总线伺服舵机。总线伺服舵机自带电位器型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舵机温度、转动速度、转动位置角度、负载、电压等信息,并通过串行总线发送到主控板110,无需额外的独立传感器即可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串行总线设计亦使仿生机器人内部布线更简洁并节约空间。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