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39700发布日期:2021-06-18 20:35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鞍座,特别是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带气囊的自行车鞍座,通常是采用一个整体式气囊来支撑人体重量,如公开号为cn1417077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自行车或助动车的充气座凳,人若坐在充气座凳上,充气囊对人体与之接触的所有部位的反作用力是均等的,使人感到舒适。但当应用到自行车鞍座上时,则并不能很好地增加骑行舒适体验,原因主要是在骑行过程中是左右腿轮流施加蹬推力,与此同时左右臀部施加到鞍座气囊上的压力也是不断变化,受到较大压力的气囊部分则会快速内凹,影响骑行者快速施加蹬推力,同时骑行者为了保持平衡会增加上身的摇摆幅度,容易导致骑行时稳定性降低,易产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包括外垫层、底板、左气囊、右气囊和内置弹性体,所述外垫层包括顶面部和侧面部,所述外垫层的侧面部下边沿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垫层的顶面部包括与左臀部位置对应的左半区域、以及与右臀部位置对应的右半区域,所述左气囊位于外垫层左半区域与底板之间的空腔,所述右气囊位于外垫层右半区域与底板之间的空腔,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内分别放置有内置弹性体;在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内充气后,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作用于所述外垫层和底板之间空腔的内壁面。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在左气囊和右气囊充好气后,左气囊和右气囊上表面直接接触外垫层,左气囊和右气囊下表面直接接触底板,完全由气囊内气体提供人体支撑,能与臀部均匀接触,提高骑行者舒适度;左右气囊相独立,一侧气囊受压后并不影响另一侧气囊,且左右气囊上下表面都不再设置缓冲弹性体,减轻了受压侧的内凹程度,确保骑行者骑行时能保持稳定,提高安全性。另外,在左气囊和右气囊内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由气体和内置弹性体共同支撑人体;在气囊被破坏后完全由内置弹性体来支撑人体,确保在气囊损坏后,鞍座仍能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往左气囊和右气囊内充入气体的充气口,以及用于将左气囊和右气囊内气体放出的卸压口。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方便调节左右气囊内的气压值,调节鞍座的柔软度。

进一步地,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内腔相互隔离,通过所述充气口同时往左气囊和右气囊内充气后,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内腔初始气压相等。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充气后,左右气囊气压相同,能确保鞍座左右的柔软度保持相同。

进一步地,还包括防穿刺布单元,所述防穿刺布单元设置在所述外垫层与所述左气囊和右气囊之间,所述防穿刺布单元受力后能相对外垫层、左气囊和右气囊发生滑移;所述防穿刺布单元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中心布料、以及至少一块包围所述中心布料的环形布料,所述中心布料边缘与相邻的环形布料之间具有重叠部分;当包括两块或两块以上数量环形布料时,相邻的环形布料之间也具有重叠部分。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防穿刺布单元采用多块式结构,能使得防穿刺布具有防外物刺破气囊功能的同时,也不影响气囊的膨胀变形有效传递到外垫层。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将左气囊内腔和右气囊内腔相连通的连通器,且当左气囊和右气囊内腔气压不均等时,在1秒内,高气压侧降低的压力值小于高气压侧初始气压值的1/10。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左、右两个气囊通过连通器连通,在骑行者骑行猛蹬时,一侧气囊突然受压后,在短时间内能保持压力稳定,防止气囊快速内陷,方便骑行者施力,且数秒后两气囊能换压平衡,以适应在不同的骑行状态下鞍座均能对骑行者臀部均匀支撑,提升骑行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口最小截面面积为所述连通器通气路径最小截面面积的4-10倍。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既能确保对气囊进行快速充气补气,又能使左右气囊之间保持合理的换气速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连通器通气路径最小截面面积的调节单元。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能够调节左右气囊之间的换压平衡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隐藏外垫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防穿刺布单元的布局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0-外垫层;101-顶面部;1011-前部区域;1012-左半区域;1013-右半区域;102-侧面部;20-底板;30-前缓冲垫块;41-左气囊;42-右气囊;50-防穿刺布单元;501-中心布料;502-环形布料;503-弹性连接筋;60-内置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包括外垫层10、底板20、左气囊41、右气囊42和内置弹性体60,外垫层10包括顶面部101和侧面部102,外垫层的侧面部102下边沿与底板20连接,外垫层的顶面部101包括与左臀部位置对应的左半区域、以及与右臀部位置对应的右半区域,左气囊41位于外垫层左半区域与底板之间的空腔,右气囊42位于外垫层右半区域与底板之间的空腔,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内分别放置有内置弹性体60;在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内充气后,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作用于外垫层10和底板20之间空腔的内壁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左气囊和右气囊充好气后,左气囊和右气囊上表面直接接触外垫层,左气囊和右气囊下表面直接接触底板,完全由气囊内气体提供人体支撑,能与臀部均匀接触,提高骑行者舒适度;左右气囊相独立,一侧气囊受压后并不影响另一侧气囊,且左右气囊上下表面都不再设置缓冲弹性体,减轻了受压侧的内凹程度,确保骑行者骑行时能保持稳定,提高安全性。另外,在左气囊和右气囊内气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由气体和内置弹性体共同支撑人体;在气囊被破坏后完全由内置弹性体来支撑人体,确保在气囊损坏后,鞍座仍能正常使用。

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种双气囊自行车鞍座,包括外垫层10、底板20、前缓冲垫块30、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内分别放置有一个内置弹性体60,内置弹性体60可采用聚氨酯发泡垫,外垫层10包括顶面部101和侧面部102,外垫层10的侧面部102下边沿与底板20连接,外垫层的顶面部101包括与骑行者裆部位置对应的前部区域1011、与左臀部位置对应的左半区域1012、以及与右臀部位置对应的右半区域1013,外垫层侧面部102的平均抗拉强度大于左半区域1012和右半区域1013的平均抗拉强度的1.5倍;前缓冲垫块30位于外垫层前部区域1011与底板20之间,左气囊41位于外垫层左半区域1012与底板20之间的空腔,右气囊42位于外垫层右半区域1013与底板20之间的空腔,在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内具有0.2kg/cm2气压时,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完全作用于外垫层10、底板20和前缓冲垫块30三者之间空腔的内壁面;还包括用于将左气囊41内腔和右气囊42内腔相连通的连通器,且当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内腔气压不均等时,在1秒内,高气压侧降低的压力值小于高气压侧初始气压值的1/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外垫层不同位置的设置不同的抗拉强度,侧面部较高的抗拉强度能够阻止气囊向侧向外鼓,对应于骑行者臀部位置具有更好的形变能力,能与臀部均匀接触,提高骑行者舒适度;采用左、右两个气囊并通过连通器连通,在骑行者骑行猛蹬时,一侧气囊突然受压后,在短时间内能保持压力稳定,防止气囊快速内陷,方便骑行者施力,且数秒后两气囊能换压平衡,以适应在不同的骑行状态下鞍座均能对骑行者臀部均匀支撑,提升骑行体验。

外垫层可采用注塑成型,在自由状态下,外垫层具有保持鞍座外形的能力;而左气囊和右气囊的壁厚相较外垫层而言较薄,在不充气的自由状态下,左气囊和右气囊不具备保持特性外形的能力,这样左气囊和右气囊在充气后能很好贴靠到外垫层内壁,对外垫层形成可靠支撑,在外垫层的左半区域和右半区域的薄壁区域也更富弹性,更柔软,外垫层可通过热熔或翻边铆接方式固定到底板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连通器通气路径最小截面面积的调节单元。调节单元可以采用旋钮式调压阀,还可将左气囊和右气囊之间的通气路径分成多个相互隔离的子通气路径,每个子通气路径上设置可控制气路开闭的柱塞,通过选择子通气路径的开启数量来控制连通器通气路径最小截面面积的大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调节左右气囊之间的换压平衡速度,以适应不同骑行人群。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往左气囊和右气囊内充入气体的充气口,以及用于将左气囊和右气囊内气体放出的卸压口。左气囊和右气囊可分别单独设置充气口,也可会连到一个总的充气口,在充气口处设置单向阀,可以选择打气筒通过充气口对左气囊和右气囊进行充气,打气筒可选择方便集成在鞍座下方的按压式橡胶球充气装置。较优地,所述充气口最小截面面积为所述连通器通气路径最小截面面积的4-10倍,既能确保对气囊进行快速充气补气,又能左右气囊之间保持合理的换气速度。

如图6、7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防穿刺布单元50,防穿刺布单元50设置在外垫层10与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之间,防穿刺布单元50受力后能相对外垫层10、左气囊41和右气囊42发生滑移;防穿刺布单元50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中心布料501、以及至少一块包围所述中心布料的环形布料502,中心布料501边缘与相邻的环形布料502之间具有重叠部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穿刺布单元采用多块式结构,能使得防穿刺布具有防外物刺破气囊功能的同时,防穿刺布的低延展特性也不影响气囊的膨胀变形有效传递到外垫层。

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心布料501与环形布料502之间通过多条弹性连接筋503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确保中心布料与环形布料之间保持稳定的位置关系,防止长时间使用后位置偏移而漏出可穿刺间隙。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