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及其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26004472发布日期:2021-07-23 21:22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及其组装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驾驶汽车测试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智能驾驶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驾驶汽车的测试技术也随之不断的进步。作为智能汽车测试领域的实验设备的目标假车正在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测试智能汽车技术领域,如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fcw碰撞警告系统,aeb自动应急制动系统,acc自适应巡航系统等。主要由目标假车底盘结构,机身结构和充电系统组成,具有高速,良好稳定性和高相似性的特点。在智能汽车的特定系统测试过程中,目标假车通过充电系统为机箱提供驱动力,使目标假车可以以正常速度在测试站点上驱动,并提供所需的驾驶环境试验车。目标假车也能被激光和波米雷达有效探测,一旦测试车与目标假车碰撞,就可以快速分散目标假车的主体结构以避免损坏测试车辆。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没有目标假车的制造商。在国内车辆测试中使用的目标假车基本上从国外进口并昂贵。这使得智能汽车研究和发展的测试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因此,目标假车及其各种组件的研究和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及其组装方法,目用在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由于其主要由泡沫材料构成,总重量小,同时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组装过程简单、方便快速安装和运输的优点,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快速分散,并且不会对智能驾驶的试验车辆造成损伤。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包括:包括车身骨架、以及套设于所述车身骨架表面的车身蒙皮,且所述车身骨架的底部未套设所述车身蒙皮。

优选地,所述车身蒙皮是由六块尼龙布构成,且相邻两块尼龙布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

所述车身蒙皮通过魔术贴与所述车身骨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身骨架包括左侧横肋组件、车轮组件、中间横肋组件、右侧纵肋组件、左侧纵肋组件以及右侧横肋组件;

其中,所述左侧纵肋组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通过魔术贴对称连接于所述中间横肋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横肋组件、所述右侧横肋组件均通过魔术贴分别与所述左侧纵肋组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连接,且所述左侧横肋组件、所述右侧横肋组件沿所述中间横肋组件的中线对称设置,以构成所述车身骨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左侧纵肋组件沿所述中间横肋组件的中线对称设置;

所述车轮组件中的车轮分设于所述车身骨架上,以构成仿真车。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横肋组件包括七块大小、形状均不同的左横板,且所述左侧横肋组件中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第二块左横板至第三块左横板之间、第六块左横板至第四块左横板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车轮组件中的车轮;

所述右侧横肋组件是与所述左侧横肋组件关于车身的中线对称的结构,且所述右侧横肋组件中也设置有两个所述车轮组件中的车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肋板组件,所述支撑肋板组件包括左前支撑肋、左后支撑肋、右后支撑肋、右前支撑肋,所述左侧横肋组件中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第三块左横板至第四块左横板之间、第四块左横板至第五块左横板之间分别通过所述左前支撑肋、所述左后支撑肋连接;所述右后支撑肋、所述右前支撑肋设于所述右侧横肋组件中的对应位置,使得所述左侧横肋组件、所述右侧横肋组件沿所述中间横肋组件的中线对称设置,以构成所述车身骨架;

所述中间横肋组件包括七块大小、形状均不同的泡沫板,且该七块泡沫板左、右两端均通过魔术贴与其对应侧的所述左侧纵肋组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肋板组件还包括中间挡风板支撑肋、中后支撑肋、中前支撑肋及通讯装置支撑肋;所述左侧纵肋组件包括一块左前纵肋、和一块左后纵肋;所述右侧纵肋组件包括一块右前纵肋和一块右后纵肋,且是与所述左侧纵肋组件关于车身中线对称的结构;

其中,所述中间挡风板支撑肋、所述中前支撑肋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肋、所述右前纵肋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中后支撑肋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纵肋、所述右后纵肋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通讯装置支撑肋通过魔术贴连接于所述右后纵肋上端靠近车头的方向;

所述中前支撑肋、所述中间挡风板支撑肋、所述中后支撑肋、所述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横肋组件中的七块泡沫板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中间横肋组件中的第一块泡沫板至第四块泡沫板的左右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左前纵肋、所述右前纵肋通过魔术贴连接,第五块泡沫板至第七块泡沫板的左右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左后纵肋、所述右后纵肋通过魔术贴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左前纵肋顶端面有坡度,且位于靠近车身的车头方向一端低于靠近车尾一端的方向。

更进一步地,所述左前纵肋顶端面靠近车身的车尾方向的一端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5°。

本发明另一方面包括上述目标假车身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所述左侧纵肋组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连接在底部的移动平台上,再将所述中间横肋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魔术贴与所述左侧纵肋组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的一侧相连,同时将所述左侧横肋组件、所述右侧横肋组件分别通过魔术贴与所述左侧纵肋组件、所述右侧纵肋组件的另一侧相连;

s2、将所述车轮组件、所述支撑肋板组件均通过魔术贴连接于车身对应处,即车身骨架的组装;

s3、将所述车身蒙皮与步骤s2中安装好的车身骨架相连,以构成目标驾车身。

本发明的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其优点是:本发明结构中,包括车身蒙皮及车身骨架部分。车身骨架由若干块厚度均匀的板子组装而成,主要包括四块纵向的板子、若干块依附在纵板上的横向板子、四个车轮及车身骨架的加强肋板组成。车身骨架每一块都是由内层泡沫材料及外部包裹材料所构成,内部泡沫材料材质为聚乙烯发泡棉,外部包裹材料为尼龙布。车身骨架每一块都是通过缝在包裹材料上的魔术贴进行连接。车身蒙皮由六块尼龙布材料通过缝在表面上的魔术贴组装而成,每一块蒙皮的底面还有对应车身骨架处的魔术贴,用于包裹住车身骨架,共同组成一个与真车外观形状相似的车身结构,便于智能驾驶测试时,被智能驾驶车辆所识别。本发明设计的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被检测的目标车身,用在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由于其主要由泡沫材料构成,总重量小,同时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组装过程简单、方便快速安装和运输的优点,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快速分散,并且不会对智能驾驶的试验车辆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身蒙皮的整体装配外观示意图;

图3为车身蒙皮的散开示意图;

图4为车身骨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5、图6分别为车身骨架散开时的不同结构标号示意图;

其中,主要结构名称及对应序号为:

车身蒙皮1、勾面1.1.1、毛面1.2.1;

车身骨架2、左侧横肋组件2.1、车轮组件2.3、中间横肋组件2.4、右侧纵肋组件2.5、左侧纵肋组件2.6以及右侧横肋组件2.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根据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智能驾驶汽车测试中被检测的目标假车身,包括:车身骨架2、以及套设于所述车身骨架2表面的车身蒙皮1,且所述车身骨架2的底部未套设所述车身蒙皮1,通过连接共同组成一个与真车外观形状相似的车身结构,便于智能驾驶测试时,被智能驾驶车辆所识别。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车身蒙皮1是由六块尼龙布(1.1-1.6)构成,且相邻两块尼龙布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车身蒙皮1通过魔术贴与所述车身骨架2连接;如第一块尼龙布上的魔术贴的勾面1.1.1和第二块尼龙布上的魔术贴的毛面1.2.1相连,从而使得第一块尼龙布1.1和第二块尼龙布1.2相连接,同理,其他车身蒙皮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连接,进而组成车身蒙皮1。同时每一块车身蒙皮的底面都有与车身骨架2相连的魔术贴,使得车身蒙皮1能够包裹在车身骨架2上,两者通过魔术贴相连组成完整的车身;车身蒙皮是任意可着色。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6所示,所述车身骨架2包括左侧横肋组件2.1、车轮组件2.3、中间横肋组件2.4、右侧纵肋组件2.5、左侧纵肋组件2.6以及右侧横肋组件2.7;且车身骨架2上的每一块结构都是由内部泡沫材料、外部包裹材料及缝在尼龙材料上的魔术贴组成。其中内部泡沫材料的材质为聚乙烯发泡棉,外部包裹材料的材质为尼龙布;而车身骨架2上的每一块结构均是通过魔术贴进行连接,且魔术贴是错落的缝合在每块结构与结构间的接触面上,为方便与下方的移动平台相连接,每块结构的底部都与移动平台通过魔术贴相连。

其中,所述左侧纵肋组件2.6、所述右侧纵肋组件2.5通过魔术贴对称连接于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的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均通过魔术贴分别与所述左侧纵肋组件2.6、所述右侧纵肋组件2.5连接,且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沿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的中线对称设置,以构成所述车身骨架2;所述右侧纵肋组件2.5、左侧纵肋组件2.6沿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的中线对称设置;

所述车轮组件2.3中的车轮分设于所述车身骨架2上,以构成仿真车;

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下方有与下部移动平台进行相连的斜角特征,各结构之间也有用于配合连接的斜角特征;所述左侧纵肋组件2.6构成车身前面的形状;车身骨架2内各结构的下部形状与移动平台适配。

具体应用中,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包括七块大小、形状均不同的左横板(2.1.1-2.1.7),为与使得形状更接近真车的车身形状,其中每一块上面都有圆角的特征,而部分横板下面还有与车轮组件2.3相连的槽;且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中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第二块左横板2.1.2至第三块左横板2.1.3之间、第六块左横板2.1.6至第四块左横板2.1.7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车轮组件2.3中的车轮;

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是与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关于车身的中线对称的结构,且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中也设置有两个所述车轮组件2.3中的车轮;

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包括七块大小、形状均不同的右横板(2.7.1-2.7.7);

所述车轮组件2.3包括四个车轮。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目标假车身还包括支撑肋板组件2.2,所述支撑肋板组件2.2包括左前支撑肋2.2.1、左后支撑肋2.2.2、右后支撑肋2.2.4、右前支撑肋2.2.6,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中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第三块横板2.1.3至第四块横板2.1.4之间、第四块横板2.1.4至第五块横板2.1.5之间分别通过所述左前支撑肋2.2.1、所述左后支撑肋2.2.2连接;所述右后支撑肋2.2.4、所述右前支撑肋2.2.6设于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中的对应位置,使得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沿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的中线对称设置,以构成所述车身骨架2;

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包括七块大小、形状均不同的泡沫板(2.4.1~2.4.7),且该七块泡沫板(2.4.1~2.4.7)左、右两端均通过魔术贴与其对应侧的所述左侧纵肋组件2.6、所述右侧纵肋组件2.5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肋板组件2.2还包括中间挡风板支撑肋2.2.5、中后支撑肋2.2.3、中前支撑肋2.2.7及通讯装置支撑肋2.2.8;所述左侧纵肋组件2.6包括一块左前纵肋2.6.1、和一块左后纵肋2.6.2;所述右侧纵肋组件2.5包括一块右前纵肋2.5.1和一块右后纵肋2.5.2,且是与所述左侧纵肋组件2.6关于车身中线对称的结构;

其中,所述中间挡风板支撑肋2.2.5、所述中前支撑肋2.2.7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纵肋2.6.1、所述右前纵肋2.5.1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中后支撑肋2.2.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纵肋2.6.2、所述右后纵肋2.5.2通过魔术贴连接;所述通讯装置支撑肋2.2.8通过魔术贴连接于所述右后纵肋2.5.2上端靠近车头的方向;所述中前支撑肋2.2.7、所述中间挡风板支撑肋2.2.5、所述中后支撑肋2.2.3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左后纵肋2.6.2的上、下边缘上分部开设有一个开口向上、开口向下的槽,其中开口向下的槽有个圆角的特征、其作用是是观察底下的移动平台的内部特征;开口向上的槽主要用于安放通讯装置。

具体应用中,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中的七块泡沫板(2.4.1~2.4.7)从车身的车头到车尾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中的第一块泡沫板2.4.1至第四块泡沫板2.4.4的左右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左前纵肋2.6.1、所述右前纵肋2.5.1通过魔术贴连接,第五块泡沫板2.4.5至第七块泡沫板2.4.7的左右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左后纵肋2.6.2、所述右后纵肋2.5.2通过魔术贴连接;

所述左前纵肋2.6.1顶端面有坡度,且位于靠近车身的车头方向一端低于靠近车尾一端的方向;所述左前纵肋2.6.1顶端面靠近车身的车尾方向的一端与水平线的夹角为15°。

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中的第一块左横板2.1.1至第七块左横板2.1.7分别与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中第一块泡沫板2.4.1至第二块泡沫板2.4.7依次对应,以将所述车身骨架2分割为6部分、并与所述车身蒙皮1中的六块尼龙布(1.1-1.6)一一对应,如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中的第一块左横板2.1.1和第二块左横板2.1.2、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中的第一块右横板2.7.1和第二块右横板2.7.2、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中的第一块泡沫板2.4.1和第二块泡沫板2.4.2、以及部分左前纵肋2.6.1与部分右前纵肋2.5.1构成的表面空间(除底部与移动平台相对面以外)被所述车身蒙皮1中的一号尼龙布1.1所覆盖。

(如图2至图4所示)

上述目标假车身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所述右前纵肋2.5.1、所述左后纵肋2.6.2连接在底部的移动平台上,再将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中的第一块泡沫板2.4.1至第四块泡沫板2.4.4与所述右前纵肋2.5.1、所述左后纵肋2.6.2相连,随后将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中的四块横板(2.1.1~2.1.4)、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中的四块横板(2.7.1~2.7.4)分别与所述左后纵肋2.6.1、所述右前纵肋2.5.1相连;

将所述左后纵肋2.6.2、所述右后纵肋2.5.2连接在底部的移动平台上,再将所述中间横肋组件2.4中的第三块泡沫板2.4.5至第七块泡沫板2.4.7依次与所述左后纵肋2.6.2、所述右后纵肋2.5.2通过魔术贴相连;随后将左侧横肋组件2.1中的三块横板(2.1.5~2.1.7)、所述右侧横肋组件2.7中的三块横板(2.7.5~2.7.7)分别与所述左后纵肋2.6.2、所述右前纵肋2.5.2相连,以构成所述车身骨架2;

s2、将车轮组件2.3中的四个车轮与步骤s1所搭的所述车身骨架2通过魔术贴相连,同时将所述支撑肋板组件2.2分别安装到所对应结构处(对应结构如前述所述);

s3、将车身蒙皮1与安装好的车身骨架2进行相连。

本文中所述车身蒙皮1是由六块大小、形状不一的尼龙布(1.1-1.6)构成中的1.1-1.6表示标号依次为1.1、1.2、1.3、1.4、1.5、1.6的六块尼龙布,但其形状不同,因此以此方式表示便于区分;本文中其它相应标号的含义与该处类似,例如所述左侧横肋组件2.1包括七块大小、形状均不同的左横板(2.1.1-2.1.7)中的2.1.1-2.1.7表示标号依次为2.1.1、2.1.2、2.1.3、2.1.4、2.1.5、2.1.6、2.1.7的七块左横板;本文中其它地方在此不一一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