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桶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3941发布日期:2021-11-25 10:4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桶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设备运行维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桶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时会批量进购油桶,通常卸放于库房内,经多人翘移抬放于平板小车上转运至所需地点。现行通过多人翘移抬放于平板小车上进行油桶转运,此法劳动效率低下,存在压伤操作人员脚面的安全隐患,影响设备运行进度安全目标顺利实施。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桶转运装置。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油桶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移动支架、推抬装置;所述移动支架包括:t形底板(1),弧型围板(2),固定卡(6),挡板(8);所述t形底板(1)包括水平板(3)、竖直板(4),所述竖直板(4)的一端与水平板(3)中部连接,所述水平板(3)的两端以及竖直板(4)的另一端均设有轱辘(5);所述弧型围板(2)设置在t形底板(1)上,并且所述弧型围板(2)的开口端与水平板(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卡(6)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立板(7),所述两块立板(7)设置在竖直板(4)上并且一端与弧型围板(2)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两块立板(7)的另一端底部均设有卡槽(9);所述挡板(8)设置在竖直板(4)另一端上,并且与所述两块立板(7)的另一端相对设置;所述推抬装置的下端卡装在两块立板(7)设有的卡槽(9)中。
6.进一步地,所述推抬装置包括:操作杆(10)、底撑杆(11)、把手(12)、第一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板(14)、顶撑板(15);所述操作杆(10)的下端与底撑杆(11)垂直连接,所述操作杆(10)的上端与把手(12)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并且靠近底撑杆(11);所述顶撑板(15)为弧形板,其弧度与油桶外壁适配,所述顶撑板(15)位于第一连接板(13)与底撑杆(11)之间,所述顶撑板(15)的上端与操作杆(10)的下壁连接,所述顶撑板(15)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板(13)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14)连接;所述底撑杆(11)卡装在两块立板(7)设有的卡槽(9)中。
7.进一步地,所述挡板(8)包括两块平行立板(20),所述两块平行立板(20)的上端连接有水平横板(21),所述两块平行立板(20)的外侧壁为斜面。
8.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板(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立式连接板(16),所述立式连接板(16)的内壁与弧型围板(2)的外壁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板(3)的两端底部分别通过轴杆(17)与轱辘(5)连接,所述竖直板(4)的另一端底部通过轴杆(17)与轱辘(5)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竖直板(4)上设有加强板(18),所述固定卡(6)、挡板(8)均设置在加强板(18)上。
11.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斜撑底板(19),所述斜撑底板(19)的一端与弧型围板(2)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水平板(3)、竖直板(4)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弧型围板(2)的弧长大于油桶圆周的二分之一。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桶转运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加工制作简单,转移运输操作方便快捷,安全稳固,可重复使用、费用低廉,提高了运转功效(单人即可完成)、降低了转运成本;杜绝了油桶运转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转运难题,确保了油桶运转进度安全的顺利实施,达到了设备安全运行维护的社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推抬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17.如图1

2所示,一种油桶转运装置,包括:移动支架、推抬装置;
18.移动支架包括:t形底板1,弧型围板2,固定卡6,挡板8;
19.t形底板1水平设置,包括水平板3、竖直板4,水平板3、竖直板4均为矩形板,竖直板4的一端与水平板3中部固定连接(焊接),水平板3的两端以及竖直板4的另一端均设有轱辘5,具体地,水平板3的两端底部分别通过轴杆17与轱辘5连接,竖直板4的另一端底部通过轴杆17与轱辘5连接,轱辘5能够转动;
20.弧型围板2设置在t形底板1上,并且弧型围板2开口端的两端底部分别与水平板3的两端固定连接(焊接),弧型围板2弧形部的底部与竖直板4固定连接(焊接);弧型围板2的弧长大于油桶圆周的二分之一;
21.固定卡6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立板7,立板7为矩形板,两块立板7设置在竖直板4上并且一端与弧型围板2的外侧固定连接(焊接),两块立板7的另一端底部均设有位置相同的卡槽9,卡槽9为弧形开口与底撑杆11外径适配;
22.挡板8设置在竖直板4另一端(即设有轱辘的一端)上,并且与两块立板7的另一端(即设有卡槽9的一端)相对设置,之间有一定的间距;推抬装置的下端卡装在两块立板7设有的卡槽9中。
23.进一步地,推抬装置包括:操作杆10、底撑杆11、把手12、第一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板14、顶撑板15;操作杆10为长直管,底撑杆11、把手12为两个平行管,操作杆10的下端与底撑杆11的中部垂直连接(焊接),操作杆10的上端与把手12的中部垂直连接(焊接);第一连接板13为中部带有通孔的矩形板,第一连接板13套装在操作杆10上并且靠近底撑杆11;顶撑板15为弧形板,其弧度与油桶外壁适配,能够贴合在油桶外壁,顶撑板15位于第一连接板13与底撑杆11之间,上端与操作杆10的下壁(即前下端)连接(焊接),顶撑板15的下端与第一连接板13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接板14连接(焊接),第二连接板14为矩形板;底撑杆11卡装在两块立板7设有的卡槽9中。
24.进一步地,挡板8包括两块平行立板20,两块平行立板20的上端连接(焊接)有水平横板21,两块平行立板20的外侧壁(即朝外的面)为斜面。
25.进一步地,水平板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立式连接板16,立式连接板16的内壁与弧型围板2的外壁固定连接(焊接)。
26.进一步地,竖直板4上固定有加强板18,加强板18为矩形板,固定卡6、挡板8均固定在加强板18上。
27.进一步地,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块斜撑底板19,优选两块,斜撑底板19为l形板,斜撑底板19的一端(竖直端)与弧型围板2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水平端)与水平板3、竖直板4固定连接。
28.油桶运转装置材质为钢制。
29.1)油桶运转装置制作:

采用三块钢板加工制作合适长宽高的水平板3和立式连接板16;

切割加工较长的矩形钢板并垂直连接于水平板3一侧中部作为竖直板4;

略大于油桶22外桶径尺寸煨制加工一块弧形板并立向焊接于水平板3和竖直板4上作为弧型围板2;

略低于弧型围板2高度尺寸,切割焊接加工由两块钢板垂直组成的两组l型钢板作为斜撑底板19,将其一端分别焊接加设于水平板3和竖直板4之间、另一端分别焊接加设于弧型围板2外侧(增设稳固及刚度);

将轴杆17(三根)及轱辘5(三个)分别加设于水平板3和竖直板4的底端中部形成可移动装置;

在竖直板4上表面和弧型围板2外侧连接位置处水平焊接加设一块矩形钢板作为加强板18;

在加强板18上表面和弧型围板2外侧对称竖向焊接加设两块矩形钢板(间距应大于推抬操作杆10外径)作为固定卡6的初型,两块矩形钢板外侧下端同一位置开设弧形开口作为卡槽9(可伸入卡固底撑杆11);

在加强板18的端头竖向对称加设的两块矩形初型钢板作为挡板8(位置对应固定卡6),其与固定卡6之间的间距形成矩形槽,(用于搁置底撑杆11和操作杆10);

将竖向对称加设的两块矩形初型钢板外侧壁分别切削为相同斜度的斜面作为脚踏倾斜面;

在竖向对称加设的两块矩形初型钢板上端水平焊接加设一块矩形钢板作为水平横板21(可搁置操作杆10);切割一段钢管作为底撑杆11;切割一段适宜人体工学高度的钢管作为操作杆10、将其一端切削加工为相贯线(根据底撑杆11外径弧度)并垂直焊接于底撑杆11中部;根据操作杆10外径切削加工一块开设有圆形孔洞的矩形钢板、将其穿过操作杆10竖向焊接于操作杆10前端1/3位置附近作为第一连接板13(平行于底撑杆11);根据油桶22外径弧度切割煨制一块合适高度弧度的弧形钢板、将其顶端中部垂直立向焊接加设于操作杆10前端底部作为顶撑板15(与第一连接板13平行,位置在第一连接板13与底撑杆11之间,三者平行设置);切削加工一块矩形钢板并水平焊接加设于顶撑板15外侧与第一连接板13内侧底部作为第二连接板14(增加刚度及稳定性);在操作杆10尾端(上端)水平焊接加设一段钢管作为把手12(与底撑杆11平行且同径);完成油桶运转装置的加工制作。
30.使用方法:

操作人员手持操作杆10尾端的把手12将底撑杆11伸入两块立板7所设有的卡槽9中,操作杆10下侧顶在挡板8内侧顶端中部位置形成一体装置,推行移动支架至库房油桶22侧面;

将推抬装置从移动支架拿出,将底撑杆11放置于油桶22桶顶表面;

底撑杆11和顶撑板15夹持在桶壁上,顶撑板15顶部抵在油桶22顶盖外沿下部;

操作人员抬高操作杆10尾端的把手12使油桶底面一侧与地面形成空隙(杠杆原理);

空隙形成的同时,操作人员单脚踩踏脚踏挡板8前移使移动支架进入油桶底面形成的空隙内;

操作人员松离把手12,油桶22惯性进入内切坐落于移动支架内部;

操作人员手持把手12将底撑杆11伸入卡槽9内推行移动支架至所需卸放位置;

重复



操作步骤,将油桶22放置于指
定位置地点;

卸放同时单脚拨离移动支架以备循环使用。
3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局限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改进,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