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1367发布日期:2022-07-01 21:42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产品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和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环保、健康的自行车出行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碳纤维复合材料自行车以其具有重量轻、比强度高、造型多样、吸震性好、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金属类自行车,广泛应用于各类中高档自行车的生产。
3.目前现有常规碳纤维自行车设计为单独一个下管连接头管区和五通区,在骑行大弧度转弯时自行车骑行姿态由垂直骑行改变为倾斜骑行时,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解决自行车在骑行大弧度转弯时自行车骑行姿态由垂直骑行改变为倾斜骑行时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对下管由一个变为两个,并结合下管管型的变更、水壶孔位置的改变、五通区造型的调整设计,实现产品在大弧度转弯时骑行的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提供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设有头管区、上管、立管、下管、五通区、后上叉和后下叉,连接于头管区与五通区之间的下管自头管区分叉形成并列设置的双下管,且双下管在连接至五通区再合并为一个整体。
7.进一步的,五通区在下侧位置设有一过渡性内凹结构。
8.五通区域过渡性内凹设计,保证双下管和五通区的平顺过渡的同时提高五通强度,增加骑行踩踏的传动效率。
9.进一步的,下管截面为两个半圆形截面的单管,两个单管的平面正对,且圆弧面背对。
10.进一步的,双下管的两个单管的间距为5~25mm。
11.进一步的,双下管的两个单管上分别开设有水壶孔。
12.双下管的设计结合水壶孔位置在左右下管各设计一个,骑行使用时双下管同时承受水壶的重量,保证在更改双下管后常规骑行时的重心平衡性。
13.进一步的,双下管的两个单管的平面分别向对向平面凸设有凸起,水壶孔分别开设在两个凸起上。
14.进一步的,下管的宽度略大于头管区的宽度或五通区的宽度。
15.双下管合并在一起的整体截面不能过大,导致超出头管区和五通区,保证自行车整体美观。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一、自行车在骑行大弧度转弯时,由于自行车骑行姿态由垂直骑行改变为倾斜姿态,骑行时稳定性会变差,导致骑行者控车性难,通过对下管由一个单管变为两个单管的设计,可有效改善自行车在大弧度转弯时的稳定性。
18.二、双下管的设计结合水壶孔位置在左右下管单管各设计一个的变更,骑行使用时双下管同时承受水壶的重量,保证在更改双下管后常规骑行时的重心平衡性。
19.三、五通区域过渡性内凹设计,保证双下管和五通区的平顺过渡的同时提高五通强度,增加骑行踩踏的传动效率。
20.四、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提升自行车架性能的基础上不增加车架的重量。
21.当车架在大弧度转弯时,为抵冲转弯的离心力,车架在垂直地面方向会有一定角度的倾斜,此时,因力的分解,下管由原来垂直方向受力大水平方向受力小,改变为下管在水平方向受力逐渐增大,而双下管设计在水平方向由两个面—左边外侧和右边外侧,增加到四个面—左边外侧、左边内侧、右边内侧、右边外侧,对水平受力有增幅作用,所以有利于提高大弧度转弯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的主视图;
24.图3为图1的仰视立体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下管碳纤维自行车架与传统自行车架刚性数据检测结果。
26.图中所示:
27.1头管区,2上管,3下管,31单管,4五通区,5立管,6后上叉,7后下叉,8、凸起,9、水壶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29.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车架设有头管区1、上管2、立管5、下管3、五通区4、后上叉6和后下叉7,连接于头管区1与五通区4之间的下管3自头管区1分叉形成并列设置的双下管,且双下管在连接至五通区4再合并为一个整体,下管3的宽度略大于头管区1的宽度或五通区4的宽度,五通区4在下侧位置有一过渡性内凹。
30.其中:下管3截面为两个半圆形截面的单管31,两个单管31的平面正对,且圆弧面背对,双下管的两个单管的间距为5~25mm,在本实施例中,双下管两个单管间距为20mm。
31.双下管的两个单管31上分别开设有水壶孔9,双下管的两个单管31的平面分别向对向平面凸设有凸起8,水壶孔9分别开设在两个凸起8上。骑行使用时双下管同时承受水壶的重量,保证在更改双下管后常规骑行时的重心平衡性。
32.鉴于产品进行创新性双下管设计,产品在卷制时优先制作出双下管的芯材,在芯材上进行铺叠碳纤维预浸料,产品在成型时,通过对模具进行内置镶块设计,把产品和镶块进行组合,然后在把组合体放置于模具型腔进行成型。
33.通过将本实施例制备的双下管碳纤维自行车与传统自行车刚性数据进行检测,如
图4所示,发现采用本实施例工艺制得的双下管碳纤维自行车刚性和强度在重量相同的前体下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4.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设有车架,车架包括头管区、上管、立管、下管、五通区、后上叉和后下叉,其特征在于:连接于头管区与五通区之间的下管自头管区分叉形成并列设置的双下管,且双下管连接至五通区再合并为一个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五通区在下侧位置设有一过渡性内凹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下管截面为两个半圆形截面的单管,两个单管的平面正对,且圆弧面背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双下管的两个单管的间距为5~25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双下管的两个单管上分别开设有水壶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双下管的两个单管的平面分别向对向平面凸设有凸起,水壶孔分别开设在两个凸起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其特征在于:下管的宽度略大于头管区的宽度或五通区的宽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下管设计碳纤维自行车,包括车架,车架设有头管区、上管、立管、下管、五通区、后上叉和后下叉,连接于头管区与五通区之间的下管自头管区分叉形成并列设置的双下管,且双下管在连接至五通区再合并为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解决自行车在骑行大弧度转弯时自行车骑行姿态由垂直骑行改变为倾斜骑行时稳定性差的问题,通过对下管由一个变为两个,并结合下管管型的变更、水壶孔位置的改变、五通区造型的调整设计,实现产品在大弧度转弯时骑行的稳定性。大弧度转弯时骑行的稳定性。大弧度转弯时骑行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龙洵 王春青 卞青峰 彭晓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4
技术公布日:2022/6/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