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篷组件及设有该顶篷组件的儿童座椅、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7042发布日期:2022-07-06 01:0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顶篷组件及设有该顶篷组件的儿童座椅、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篷组件及设有该顶篷组件的的儿童座椅、婴儿车。


背景技术:

2.婴儿车上一般都会设置顶篷,以遮阳或者实现其他遮挡功能。组装时,顶篷通过顶篷座组装于婴儿车车架的车手上或者组装于设置于车架上的座椅背靠上,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婴儿车上,不管顶篷座组装于车架还是座椅,在上下方向上,顶篷座相对婴儿车都是固定的,即顶篷不能相对婴儿车上下移动。这种上下方向上的固定设计,存在以下缺点:一、顶篷不能适用不同身高孩童的使用需求;二、顶篷不能往下移动,若在展开状态下,顶篷顶端的高度超出婴儿车顶端的高度,则在婴儿车收合后,顶篷顶端还是会超出婴儿车收合后的顶端,从而使得收合后的婴儿车整体高度/长度尺寸还是比较大,即顶篷影响了婴儿车收合后的整体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顶篷组件及设有该顶篷组件的儿童座椅、婴儿车,顶篷高度可调整。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顶篷组件,所述顶篷组件包括顶篷,所述顶篷包括顶篷座,所述顶篷组件还包括滑座,所述滑座上下延伸设置,所述顶篷座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座。
6.所述顶篷座至少于一侧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配合件,该配合件压于滑座朝向配合件的一侧上。
7.所述配合件设置为弹性手指,所述弹性手指未与顶篷座接触的一端压于滑座朝向弹性手指的一侧上;较佳的,所述弹性手指未与顶篷座接触的一端于朝向滑座的一侧凸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压于滑座朝向弹性手指的一侧上。
8.所述滑座朝向弹性手指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上下相间隔的段位孔,每一所述段位孔均至少可供所述弹性手指的突出部部分伸入;且所述突出部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设置为上斜面与下斜面;较佳的,所述下斜面的斜度大于上斜面。
9.所述滑座与顶篷座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滑轨与滑槽,所述滑轨与滑槽相配合而可相对滑动。
10.所述滑座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t形滑轨,所述顶篷座上设置有对应的t形滑槽;较佳的,所述顶篷座t形滑槽于朝向滑座t形滑轨竖向部分的槽壁上设置有所述弹性手指,所述弹性手指未与t形滑槽槽壁接触的一端于朝向t形滑轨竖向部分一侧凸设有所述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压于对应侧的t形滑轨的竖向部分;较佳的,所述t形滑轨竖向部分朝向弹性手指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上下相间隔的所述段位孔。
11.所述滑座还包括一上下延伸的底座,所述滑轨自所述底座往一侧延伸;较佳的,所
述顶篷座于朝向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配合件,所述底座朝向配合件的一侧为滑座朝向配合件的一侧。
12.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儿童座椅,其包括一背靠,所述儿童座椅还包括上述顶篷组件,所述顶篷组件的滑座连接于所述背靠上。
13.所述顶篷组件包括左右两所述顶篷座以及左右两所述滑座,左右两所述滑座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的左右两侧。
14.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婴儿车,其包括上述儿童座椅。
1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可收合的车架、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车手,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上述顶篷组件,所述顶篷组件包括左右两所述顶篷座以及左右两所述滑座,左右两所述滑座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两车手上。
16.本实用新型因为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可以根据孩童的身高以及使用需求上下调整顶篷的高度,即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应于不同身高孩童的使用需求,从而使用更方便,适应范围更广泛;
18.2、顶篷可以相对儿童座椅/婴儿车往下移动,在要收合儿童座椅/婴儿车时,可将顶篷往下移动至最低位置,从而比起常规顶篷不能往下移动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顶篷顶端不会伸出于儿童座椅/婴儿车收合后的顶端外,即使有伸出,伸出的长度/高度尺寸也比常规设计小,从而本实用新型顶篷能大大减少对儿童座椅/婴儿车收合后整体体积的影响;
19.3、本实用新型顶篷能实现上下高度的无级调整,从而使用更方便;
20.4、当要调整本实用新型顶篷的高度位置时,只需直接上下移动顶篷即可,从而使得顶篷的高度调整操作很简单。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顶篷组件的示意图;
22.图2为根据图1中a-a方向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篷组件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顶篷组件的滑座其中一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25.图5为根据图1中c-c方向的放大示意图;
26.图6为根据图5中d部分放大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顶篷处于其中一高度位置时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顶篷处于另一高度位置时的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的顶篷处于最低高度位置时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婴儿车的车手上组装有顶篷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32.图12为根据图11中滑座与顶篷座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顶篷组件,所述顶篷组件包括顶篷,所述顶篷包括顶篷座1,所述顶篷组件还包括滑座2,所述滑座2上下延伸设置,所述顶篷座1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座2。
34.所述顶篷座1至少于一侧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配合件11,该配合件11压于滑座2朝向配合件11的一侧上。举例说,若滑座2的a侧与顶篷座1的b侧相对,可以在顶篷座1的b侧设置所述可弹性形变的配合件11,因为配合件11本身的弹力,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配合件11会压于滑座2的a侧。如此设置,当顶篷座1的配合件11压于滑座2相对侧的对应位置时,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顶篷座1不能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顶篷座1被定位于该相对滑座2的高度位置。当要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顶篷座1时,直接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顶篷座1 即可。因为配合件11可弹性形变,所以上下移动顶篷座1时,所述配合件11 会弹性变形,上下拉动顶篷座1的力能克服配合件11的弹力,从而顶篷座1能被拉动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而只要停下对顶篷座1的上下施力,配合件11的弹性恢复力即使得其立即压于滑座2相对侧的该位置,从而将顶篷座1定位于该位置的对应高度。
35.通过上述方式调整滑座2与顶篷座1的相对位置,不但调整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实现滑座2相对顶篷座1的上下无级调整。即是说,在顶篷座1可相对滑座2移动的上下两极端位置之间,所述顶篷座1可停止于滑座2上的任何高度位置。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件11设置为弹性手指,所述弹性手指11未与顶篷座1接触的一端压于滑座2朝向弹性手指11的一侧上。较佳的,所述弹性手指11未与顶篷座1接触的一端于朝向滑座2的一侧凸设有突出部111,所述突出部111压于滑座2朝向弹性手指11的一侧上。
37.较佳的,所述滑座2朝向弹性手指1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上下相间隔的段位孔212,每一所述段位孔212均至少可供所述弹性手指11的突出部111部分伸入;且所述突出部111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设置为上斜面112与下斜面113。如此设置,当弹性手指11的突出部111至少部分伸入一段位孔212内时,顶篷座1 即相对滑座2定位于该位置高度。当往上移动所述顶篷座1时,通过上斜面112 的作用,所述突出部111往朝向顶篷座1的方向旋转而退出该段位孔外,此时往上拉顶篷座1即可;当往下移动所述顶篷座1时,通过下斜面113的作用,所述突出部111往朝向顶篷座1的方向旋转而退出该段位孔外,此时往下移动顶篷座1即可。如此实现顶篷座1相对滑座2的上下移动,即实现顶篷的高度调整。
38.上下两所述段位孔212的距离可以很近,从而突出部111自其中一段位孔 212退出后,弹性手指11上下移动一点距离,其突出部111就可以与下一个段位孔212配合而定位。若上下两所述段位孔212距离够远,弹性手指11的突出部111会直接压于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也能定位。
39.较佳的,所述下斜面113的斜度大于上斜面112,从而在往上调整顶篷的时候,相比往上调整顶篷,需要使用更大的力。
40.所述滑座2与顶篷座1上分别设置有对应的滑轨21与滑槽12,所述滑轨 21与滑槽12相配合而可相对滑动,从而实现所述顶篷座1可相对上下移动地连接于的滑座2目的,而且顶篷座1相对滑座2的上下滑动更顺畅,即顶篷的上下调整更顺畅。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座2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t形滑轨21,所述顶篷座 1上设置有对应的t形滑槽12。所述顶篷座t形滑槽12于朝向滑座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的槽壁上设置有所述弹性手指11,且所述弹性手指11未与t形滑槽 12槽壁接触的一端压于对应侧的t形滑轨21的竖向部分211。从而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顶篷座1不能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当要调整顶篷的高度时,稍微用力上下移动顶篷座1即可克服弹性手指11对t形滑轨竖向部分
211的弹性压力。
42.所述弹性手指11未与t形滑槽12槽壁接触的一端于朝向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一侧凸设有所述突出部111,所述突出部111压于对应侧的t形滑轨21 的竖向部分211。
43.所述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朝向突出部11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上下相间隔的所述段位孔212。当往上移动所述顶篷座1时,通过上斜面112的作用,所述突出部111往朝向t形滑槽12槽壁的方向旋转而退出该段位孔外,此时往上拉顶篷座1即可;当往下移动所述顶篷座1时,通过下斜面113的作用,所述突出部111往朝向t形滑槽12槽壁的方向旋转而退出该段位孔外,此时往下移动顶篷座1即可。如此实现顶篷座1相对滑座2的上下移动,即实现顶篷的高度调整。
44.较佳的,所述顶篷座t形滑槽12的两相对侧槽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弹性手指 11,且该两弹性手指11的突出部111分别压于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的两侧。如此,顶篷座1与滑座2受力更均匀,顶篷座1相对滑座2的上下移动更顺畅。对应的,所述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上下相间隔的段位孔 212。
45.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滑座t形滑轨21自横向部分213上端的一侧或两侧延伸设置有阻挡部2141,且所述阻挡部2141的延伸方向与t形滑轨竖向部分211的延伸方向相同。故,当所述滑座2往上移动至其t形滑槽12的侧壁上端与阻挡部2141抵靠时,滑座2不能再相对滑座2往上移动,顶篷相对滑座 2调整至最高位置。如此设置,可防止往上调整的顶篷脱离滑座2。
46.应当理解的是,虽然上述详细描述了t形滑槽12与t形滑轨21的配合,但是换成燕尾槽或其他合适形状的滑槽12、滑轨21配合,实质相同。因为均能实现导向配合功能,而且配合后,顶篷座1只能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不能往一侧移动而脱离滑座2。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座2还包括一上下延伸的底座22,所述滑轨21自所述底座22往一侧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底座22。
48.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顶篷座1于朝向底座21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配合件11,所述滑座2朝向配合件11的一侧即为底座22朝向配合件11的一侧,即该配合件11压于底座22朝向配合件11的一侧上。当配合件11设置为弹性手指时,弹性手指11未与顶篷座1接触的一端压于底座22上。同理,弹性手指11未与顶篷座1接触的一端于朝向底座22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突出部111,所述底座22朝向弹性手指11的一侧端面上设置多个相互间隔的段位孔212,弹性手指的突出部111也设置有上斜面112与下斜面113,且所述下斜面113的斜度大于上斜面112。
49.可以是所述滑槽12于朝向底座21一侧的槽壁上设置有所述配合件11。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篷包括左右两所述顶篷座1以及左右两所述滑座2,所述左右两顶篷座1分别可相对上下滑动地连接于左右两所述滑座2。
51.所述顶篷还包括左右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顶篷座1的顶篷条3。所述顶篷条3与顶篷座1的连接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顶篷的其他结构,如篷布等,也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故均不在此赘述。
52.如图6、7、8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儿童座椅4,所述儿童座椅4 包括背靠42,所述儿童座椅4还包括上述顶篷组件,所述滑座2连接于所述背靠42上。
53.较佳的,所述顶篷组件包括左右两所述顶篷座1以及左右两所述滑座2,左右两所述滑座2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42的左右两侧。所述滑座2可以是背靠42 后侧的左右两侧,以滑座2包括底座22进行描述,即底座22连接于背靠42后侧,所述滑轨21自底座22往后延伸,所述顶篷座1前侧设置有所述滑槽12。左右两所述滑座2也可以是分别连接于背靠42的左右两侧外端,即左右两滑座2的底座22分别连接于背靠42左右两侧外端,所述滑轨21自底座22往外延伸,两顶篷座1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所述滑槽12(图未示)。
54.所述顶篷座1可以通过任意公知可行的方式连接于所述背靠42上,在本实施例中,是滑座2的底座22上下两侧固定连接于背靠42上。应当知道的是,滑座2也可以不设置底座22,直接滑轨21连接于背靠42上即可。
55.顶篷座1相对滑座2上下移动时,即实现了顶篷相对背靠42的高度调整,从而不同身高的孩童坐在儿童座椅4内时,可以根据孩童身高以及使用需求调整顶篷的高低,即本实用新型可以适应于不同身高孩童的使用需求,从而使得顶篷的使用更方便,适应范围也更广。如图7、8、9所示为顶篷相对座椅处于三种不同高度位置时的状态。
56.当顶篷座1被定位于相对滑座2的某一高度位置,即顶篷被定位于相对背靠42的该相对高度。当要往上调整顶篷高度时,只需往上拉动顶篷条3或者往上移动顶篷座1即可,即直接往上移动顶篷即可;同理,当要往下调整顶篷时,直接往下压顶篷条3或者往下移动顶篷座1即可,即直接往下移动顶篷即可;操作很是简单。
57.因为所述顶篷座1可相对滑座2进行上下高度的无级调整,即本实用新型顶篷可相对儿童座椅4背靠42进行上下高度的无级调整,从而本实用新型顶篷能适应于更多不同身高的孩童以及更多的不同使用需求,使用更方便。
58.因为弹性手指11突出部111的下斜面113的斜度大于上斜面112,从而使得在往上调整顶篷的时候,相比往上调整顶篷,需要使用更大的力。而如此设置,更可以保证顶篷高度调整对于孩童的安全性。因为孩童坐在座椅上时,若误往下移动顶篷条3并将顶篷调得太低,有可能顶篷碰撞到儿童座椅4内的孩童,而就算误操作往上移动顶篷,却没有该担心,所以把往下移动顶篷所需要的力设定大一些,能避免误操作往下移动顶篷而使其碰撞到儿童座椅4内的孩童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孩童的安全。
59.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还包括乘坐部41,所述背靠42下侧枢接于所述乘坐部41。
60.在收合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4时,可以往下移动所述顶篷至最低位置,即往下移动至不能再往下移动为止(如图9所示),在此位置时,相对顶篷位于较高位置时,顶篷与背靠42组合的整体高度要低很多,从而在本实用新型儿童座椅4收合后,即背靠42与乘坐部41相对靠近后,儿童座椅4的整体高度/长度尺寸要小狠多,即本实用新型顶篷大大减少对儿童座椅4收合后整体体积的影响。
61.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婴儿车5,所述婴儿车5包括所述儿童座椅4。因为儿童座椅4设置了所述顶篷组件,从而在儿童座椅4具有上述有益技术效果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婴儿车也具有上述有益技术效果。
62.如图11、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另一种婴儿车,所述婴儿车包括可收合的车架、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座椅(图未示),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车手6,所述婴儿车还包括上述顶篷组件,所述顶篷组件包括左右两所述顶篷座1

以及左右两所述滑座2

,所述顶篷组件的两滑座2

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两车手6 上。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所述滑座2

分别连接于左右两车手6的外侧,若滑座2

包括所述底座22

,即左右两滑座2

的底座22

分别连接于左右两车手6的外侧,所述滑轨21

自底座22

往外延伸,两顶篷座1

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所述滑槽12

。同理,所述两滑座2

也连接于左右两车手6的前侧。同理,滑座2

也可以不设置底座22

,直接滑轨21

连接于车手6上即可。
64.上下移动所述顶篷,即可调整顶篷相对婴儿车的高度,从而可以适应于不同的身高孩童以及不停的使用需求。
65.同理,在收合婴儿车时,也可以将顶篷往下移动至不能再往下移动为止,在此位置时,相对顶篷位于最高位置时,顶篷顶端伸出于车手6顶端的距离要很小多,从而在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收合后,车手6与顶篷组合的整体高度/长度尺寸要小狠多,即本实用新型顶篷大大减少对婴儿车收合后整体体积的影响
66.所述滑座2

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连接的部件(背靠42、车手6等) 做修改,只要设置上述滑轨21

即可。能实现上述上校调整功能即可。
67.所述车架其他的结构以及与座椅的连接、车手6与车架其他结构的连接可以为任意公知可行的结构,且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顾不在此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