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31882发布日期:2022-06-15 17:3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漏液孔堵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


背景技术:

2.通常汽车在门内板下方开设漏液孔,保证白车身在前处理电泳工序及市场实际使用时的排液性。漏液孔的冲压成型工艺会导致漏液孔边沿产生不同程度的毛刺,而毛刺的电泳漆成膜性差,防腐能力不高,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受雨水和高温影响容易锈蚀,外观商品性差;同时漏液孔的设置会使整车气密性下降,噪音增大。在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了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阻隔漏液孔通风,提高了气密性,但是不能有效保护漏液孔边沿,因此需要对现有堵盖进行改进,使其在保证整车气密性的同时,避免漏液孔边沿暴露锈蚀,有效提升外观商品性。
3.有一种车门漏液孔用堵盖及其车门,包括外盖体和设置在外盖体上并用于自漏液孔卡入并形成卡接的卡接头,卡接头为t形结构,卡接头包括卡入部和与卡入部一体成型并与外盖体连接的连接部,卡入部沿卡入方向前端形成卡入端,卡入部沿卡入方向后端形成卡止端,卡入部的卡止端与外盖体间形成卡槽。
4.但上述方案,卡接头不能对车门漏液孔边沿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车门漏液孔一般设置在车门底部且表面不是平整的位置,卡接头不能将的车门漏液孔很好的堵住,且此种结构的卡接头不容易塞入车门漏液孔中。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车门漏液孔用堵盖不方便使用,不能很好的将车门漏液孔堵住且将车门漏液孔边沿保护起来的不足,提供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车门漏液孔完全堵住从而更好地保护车门漏液孔边沿。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7.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包括与车门表面配合的挡板、设于所述的挡板上用于堵住车门漏液孔的盖体,所述挡板包括弯曲部和矩形部,所述盖体包括用于堵住车门漏液孔一侧的c字形的第一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一部两侧用于堵住车门漏液孔相对的两侧边的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和第二部组成u字形,所述第一部设于所述弯曲部上,所述第二部设于所述矩形部上。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挡板中的弯曲部和矩形部之间的连接处呈一定角度,用于贴合设于台阶面上的车门漏液孔,挡板与车门表面的形状配合。挡板的面积大于盖体在挡板上的投影面积,挡板较大能更好的覆盖车门漏液孔,阻泥水的溅射避免杂质堵塞,同时使得车门的外观更美观。所述盖体整体呈u字形设于挡板的一面上,所述盖体设于所述弯曲部和矩形部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弯曲部上的那部分盖体为第一部,位于所述矩形部上的那部分盖体为第二部,u字形底部弯曲的部分位于弯曲部上,即,所述第一部为“c”字形,所述第二部为平行的“二”字形,所述盖体设于所述弯曲部的凹面的一侧上。可以将盖体的长宽根据
车门漏液孔设置,这样,在盖体可以将车门漏液孔尽可能地堵住,设计成u型而不是环状保证盖体可以塞入车门漏液孔中,u形开口的一侧可以加设密封条或在侧壁上设置凹槽等结构,保护车门漏液孔剩下的一面。盖体塞入车门漏液孔之后,既可以使得盖体与车门漏液孔间隙配合,通过盖体与车门漏液孔之间的间隙排出车门内的液体;也可以使得盖体周侧壁与车门漏液孔之间的连接处密封配合,然后在盖体的侧壁上或者在u形盖体中间的挡板上开设排液孔。
9.进一步的,所述盖体包括竖立在所述挡板上的u形的加强筋、设于所述加强筋上的防护唇,所述加强筋一侧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防护唇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唇设于所述加强筋的外周,所述防护唇与加强筋的夹角为锐角。
10.所述加强筋与防护唇的组成勾形卡扣,所述防护唇的与加强筋的夹角为锐角,防护唇为倾斜的便于盖体插入车门漏液孔内,u形的加强筋两直边之间的距离约为车门漏液孔的宽度,而u形的防护唇两直边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车门漏液孔的宽度,在盖体塞入车门漏液孔的过程中,加强筋和防护唇被向中间挤压,防护唇完全进入车门漏液孔内之后,恢复成原来的形状,防护唇卡在车门漏液孔内,避免盖体脱出,即类似卡扣的设计。u形的卡扣有三边与车门漏液孔扣合,比普通两边扣合的卡扣更可靠,更难脱落。其中,盖体塞入车门漏液孔内之后,加强筋与车门漏液孔边沿留有缝隙,防护唇和挡板与车门表面之间有缝隙,这样车门内的液体可以从缝隙里面排出;或者,加强筋与车门边沿密封配合,液体可以从u形加强筋的开口处流出,或者可以在u形加强筋围起来的挡板中开设排液孔,使得液体从排液孔中流出。挡板以及与漏液孔充分配合的盖体使得漏液孔边沿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减缓生锈速度,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汽车趟水时外部的泥水从排液孔进入车门内,加剧生锈速度。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部中的加强筋与防护唇连接的一侧相互靠近。盖体插入车门漏液盖时先进入的一端外径更小,更容易进入。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部中的加强筋远离所述第一部的一侧相互靠近。这样,在盖体进入的车门漏液孔时可以先让第二部进入,再让第一部进入。
13.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唇与挡板之间的距离大于车门漏液孔处车门板的厚度。盖体塞入车门漏液孔中后,加强筋与挡板之间的距离大于车门板的厚度,盖体与车门漏液孔之间有间隙,挡板与车门表面之间有间隙,这样车门内的液体可以通过间隙流出。
14.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的外周侧部上设有密封垫圈,所述第二部的加强筋上与所述第一部相对的一侧上设有密封条。这样,可以使得加强筋与车门漏液孔的边沿接触的地方为密封连接,避免液体通过锈蚀车门漏液孔的边沿。在u形加强筋开口的一侧上设置横向的密封条,可以车门漏液孔所有边沿都保护起来。车门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在加强筋的侧壁或挡板上开设排液孔来排出车门内的液体。
15.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上位于所述加强筋之间设有排液孔。通过排液孔将车门内的液体排出。
16.进一步的,所述排液孔位于矩形部上靠近所述第二部与第一部相对的一侧。这样,排液孔靠近车门的底部,使得车门内的水更快排出,积聚更少。
17.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上在所述排液孔处设有只能让液体排出不能让液体进入的单向机构。所述单向机构可以是类似口罩呼吸阀、静脉瓣等的的只能从车门内往外顶出而不
能从车门外往内顶入的结构,均不影响本方案的实现。
18.进一步的,所述挡板边缘与车门表面接触的地方设有防滑结构。当盖体与车门漏液孔为间隙连接的时候,防滑结构可以避免车门漏液孔堵盖频繁在车门漏液孔中移动撞击。
19.进一步的,所述单向机构包括一侧铰接在所述加强筋内侧壁上的挡片。此处挡板上被加强筋围起来的部分均被打开作为漏液孔。当车门需要排液时液体的压力会将挡片冲开,液体流出。可在挡片的一侧设置活页,可以为只能往一侧开闭的合页。
20.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内侧壁上设有阻挡所述挡片往远离挡板的方向旋转的挡块。挡片设置在u形加强筋的内部,将加强筋中间的u形孔盖上,防止外部的泥水飞溅,同时可以更好地阻挡噪音,提高车内的坐车体验。
21.进一步的,车门漏液孔堵盖的材质为塑料。塑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形变能力,并且不会与金属制成的车门产生电位差导致锈蚀加剧。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1)能将车门漏液孔的边沿包覆防护,以减缓车门漏液孔的锈蚀。
24.(2)设于加强筋和防护唇结构组成的卡扣结构,有效地防止了堵盖的脱落。
25.(3)整体结构简洁,无细小连接不牢靠的零件,使用在汽车车门上的时候抗震耐冲击,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9.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30.1-挡板,11-弯曲部,12-矩形部,2-盖体,21-第一部,22-第二部,23-加强筋,24-防护唇,3-车门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3.实施例1
3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车门漏液孔堵盖,包括与车门表面配合的挡板1、设于的挡
板1上用于堵住车门漏液孔的盖体2,挡板1包括弯曲部11和矩形部12,盖体2包括用于堵住车门漏液孔一侧的c字形的第一部21、以及设于第一部21两侧用于堵住车门漏液孔相对的两侧边的第二部22,第一部21和第二部22组成u字形,第一部21设于弯曲部11上,第二部22设于矩形部12上。
35.本实用新型中,挡板1中的弯曲部11和矩形部12之间的连接处呈一定角度,用于贴合设于台阶面上的车门漏液孔,挡板1与车门表面的形状配合。挡板1的面积大于盖体2在挡板1上的投影面积,挡板1较大能更好的覆盖车门漏液孔,阻泥水的溅射避免杂质堵塞,同时使得车门的外观更美观。盖体2整体呈u字形设于挡板1的一面上,盖体2设于弯曲部11和矩形部12的连接处,位于弯曲部11上的那部分盖体2为第一部21,位于矩形部12上的那部分盖体2为第二部22,u字形底部弯曲的部分位于弯曲部11上,即,第一部21为“c”字形,第二部22为平行的“二”字形,盖体2设于弯曲部11的凹面的一侧上。可以将盖体2的长宽根据车门漏液孔设置,这样,在盖体2可以将车门漏液孔尽可能地堵住,设计成u型而不是环状保证盖体2可以塞入车门漏液孔中,u形开口的一侧可以加设密封条或在侧壁上设置凹槽等结构,保护车门漏液孔剩下的一面。盖体2塞入车门漏液孔之后,既可以使得盖体2与车门漏液孔间隙配合,通过盖体2与车门漏液孔之间的间隙排出车门内的液体;也可以使得盖体2周侧壁与车门漏液孔之间的连接处密封配合,然后在盖体2的侧壁上或者在u形盖体2中间的挡板1上开设排液孔。
36.如图1至图3所示,盖体2包括竖立在挡板1上的u形的加强筋23、设于加强筋23上的防护唇24,加强筋23一侧与盖体2固定连接,另一侧与防护唇24固定连接,防护唇24设于加强筋23的外周,防护唇24与加强筋23的夹角为锐角。
37.加强筋23与防护唇24的组成勾形卡扣,防护唇24的与加强筋23的夹角为锐角,防护唇24为倾斜的便于盖体2插入车门漏液孔内,u形的加强筋23两直边之间的距离约为车门漏液孔的宽度,而u形的防护唇24两直边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车门漏液孔的宽度,在盖体2塞入车门漏液孔的过程中,加强筋23和防护唇24被向中间挤压,防护唇24完全进入车门漏液孔内之后,恢复成原来的形状,防护唇24卡在车门漏液孔内,避免盖体2脱出,即类似卡扣的设计。u形的卡扣有三边与车门漏液孔扣合,比普通两边扣合的卡扣更可靠,更难脱落。其中,盖体2塞入车门漏液孔内之后,加强筋23与车门漏液孔边沿留有缝隙,防护唇24和挡板1与车门表面之间有缝隙,这样车门内的液体可以从缝隙里面排出;或者,加强筋23与车门边沿密封配合,液体可以从u形加强筋23的开口处流出,或者可以在u形加强筋23围起来的挡板1中开设排液孔,使得液体从排液孔中流出。挡板1以及与漏液孔充分配合的盖体2使得漏液孔边沿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减缓生锈速度,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汽车趟水时外部的泥水从排液孔进入车门内,减缓生锈速度。
38.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部22中的加强筋23与防护唇24连接的一侧相互靠近。盖体2插入车门漏液盖时先进入的一端外径更小,更容易进入。
39.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部22中的加强筋23远离第一部21的一侧相互靠近。这样,在盖体2进入的车门漏液孔时可以先让第二部22进入,再让第一部21进入。
40.如图1至图3所示,防护唇24与挡板1之间的距离大于车门漏液孔处车门板3的厚度。盖体2塞入车门漏液孔中后,加强筋23与挡板1之间的距离大于车门板3的厚度,盖体2与车门漏液孔之间有间隙,挡板1与车门表面之间有间隙,这样车门内的液体可以通过间隙流
出。
41.如图1至图3所示,车门漏液孔堵盖的材质为塑料。塑料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形变能力,并且不会与金属制成的车门产生电位差导致锈蚀加剧。
42.实施例2
4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加强筋23的外周侧部上设有密封垫圈,第二部22的加强筋23上与第一部21相对的一侧上设有密封条。这样,可以使得加强筋23与车门漏液孔的边沿接触的地方为密封连接,避免液体通过锈蚀车门漏液孔的边沿。在u形加强筋23开口的一侧上设置横向的密封条,可以车门漏液孔所有边沿都保护起来。车门内的液体通过挡板1上开设排液孔来排出车门内的液体。
44.挡板1上位于加强筋23之间设有排液孔。通过排液孔将车门内的液体排出。排液孔位于矩形部12上靠近第二部22与第一部21相对的一侧。这样,排液孔靠近车门的底部,使得车门内的水更快排出,积聚更少。
45.挡板1上在排液孔处设有只能让液体排出不能让液体进入的单向机构。单向机构包括一侧铰接在加强筋23内侧壁上的挡片。此处挡板1上被加强筋23围起来的部分均被打开作为漏液孔。当车门需要排液时液体的压力会将挡片冲开,液体流出。可在挡片的一侧设置活页,可以为只能往一侧开闭的合页。
46.加强筋23内侧壁上设有阻挡挡片往远离挡板1的方向旋转的挡块。挡片设置在u形加强筋23的内部,将加强筋23中间的u形孔盖上,防止外部的泥水飞溅,同时可以更好地阻挡噪音,提高车内的坐车体验。
47.实施例3
4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挡板1边缘与车门表面接触的地方设有防滑结构。当盖体2与车门漏液孔为间隙连接的时候,防滑结构可以避免车门漏液孔堵盖频繁在车门漏液孔中移动撞击。防滑结构为设于挡板1靠近主体的一侧上的条状凸起。
4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