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0360发布日期:2022-07-15 20:3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一种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更加环保的出行方式,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而目前现有的电动车车架由于需要承载电池,一般设计比较复杂,材料用料较多,车架整体较重,从而造成成本过高,并且支撑强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车架较重、强度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及车辆。
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车架,包括车架主体、支杆和支撑主体,所述支杆与所述车架主体连接,并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支撑主体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支杆以及所述车架主体连接。
5.优选地,所述车架主体大致呈u形,包括支撑横杆和分别设置在支撑横杆两端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支撑横杆和所述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所述支撑横杆和所述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均弯折呈弧度过渡。
6.优选地,所述支撑横杆和所述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所述撑横杆和所述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补强片。
7.优选地,所述车架主体、所述支杆以及所述支撑主体的内部均为空心设计;所述支撑横杆、所述前支撑杆和所述后支撑杆一体成型。
8.优选地,所述支杆与所述支撑横杆连接,所述容纳空间为所述支撑横杆与所述支杆以及所述后支撑杆形成的u形空间。
9.优选地,所述车架还包括与所述支撑主体连接的两个后叉臂。
10.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包括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杆和所述后支撑杆。
11.优选地,所述支撑主体还包括第一支撑管;所述支撑平面靠近所述支撑横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管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后,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后叉臂。
12.优选地,所述车架还包括鞍座架,所述鞍座架分别与所述支杆和所述后支撑杆远离所述支撑横杆的一端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又一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及车辆具有以下优点:
15.1、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包括车架主体、支杆和支撑主体,支杆与车架主体连接,并形成一容纳空间,支撑主体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支杆以及车架主体连接,通过设置支
撑主体,进而通过支撑主体连接其他组件,减轻了车架主体的负担,从而减轻了车架主体的重量,并通过减少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连接点的设计,进一步保障了车架主体的强度,使车架具有较高的强度。
16.2、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主体大致呈u形,包括支撑横杆和分别设置在支撑横杆两端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支撑横杆和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均弯折呈弧度过度,通过将支撑横杆和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弯折设置,以最佳的弯折角度进一步提高了车架主体的强度。
17.3、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横杆和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补强片,在连接处设置补强片,避免了连接处变形,进一步保证了车架的强度。
18.4、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主体、支杆以及支撑主体的内部均为空心设计;支撑横杆、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一体成型,通过空心的设计进一步减轻了车架的重量,同时一体成型的设计,无需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在减轻车架主体重量的同时也使车架主体具有更高的强度。
19.5、本实用新型的支杆与支撑横杆连接,容纳空间为支撑横杆与支杆以及后支撑杆形成的u形空间,可以理解地,u形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将支撑主体设置在u形空间内时,支撑主体、车架主体以及支杆三者之间彼此支撑,构成了更加稳定的结构。
20.6、本实用新型的车架还包括与支撑主体连接的两个后叉臂,通过将两个后叉臂与支撑主体连接,避开后叉臂与车架主体连接,从而减少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连接点,进而增加了车架主体的强度。
21.7、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主体包括支撑平面,支撑平面两端分别连接支杆和后支撑杆,可以理解地,支撑主体与车架主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与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实现的,在加上与支杆的连接,一共三个连接点,三个连接点能够提供更加稳固的连接。
22.8、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主体还包括第一支撑管;支撑平面靠近支撑横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管贯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后,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后叉臂,可以理解地,两个后叉臂通过与支撑板连接从而实现与支撑主体连接,避开后叉臂与车架主体连接,从而减少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连接点,进而增加了车架主体的强度。
23.9、本实用新型的车架还包括鞍座架,鞍座架分别与支杆和后支撑杆远离支撑横杆的一端连接,设置鞍座架用于给使用者提供座位,保证了车架的实用性。
24.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了上述的车架,通过采用上述车架,能够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同时保障车辆的整体强度,增加了车辆使用的舒适性,以及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的立体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之支撑主体的俯视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之支撑主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之支撑主体的立体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之框图。
31.附图标识说明:
32.1、车架;2、车辆;
33.10、车架主体;11、支杆;12、容纳空间;13、支撑主体;14、鞍座架;
34.100、前支撑杆;101、支撑横杆;102、后支撑杆;103、补强片;130、支撑平面;131、第一连接端;132、第二连接端;134、第一支撑板;135、第二支撑板;136、第一支撑管;137、第二支撑管;138、后平叉;139、连接杆;
35.1341、第一通孔;1351、第二通孔;1342、第三通孔;1352、第四通孔;1381、第一后叉臂;1382、第二后叉臂。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8.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9.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1,包括车架主体10、支杆11和支撑主体13,支杆11与车架主体10连接,并形成一容纳空间12,支撑主体13设置在容纳空间12内,且分别与支杆11以及车架主体10连接。
42.可以理解地,通过设置支撑主体13,进而通过支撑主体13连接车架1后端的其他组件,减轻了车架主体10的负担,从而减轻了车架主体10的重量,并通过减少在车架主体10上设置连接点的设计,进一步保障了车架主体10的强度,使车架1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理解地,为了进一步减轻车架1的重量,车架主体10、支杆11以及支撑主体13的内部均为空心的
设计。
43.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车架主体10大致呈u形,包括支撑横杆101和分别设置在支撑横杆101两端的前支撑杆100和后支撑杆102;支撑横杆101和前支撑杆100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101和后支撑杆102的连接处均弯折呈弧度过渡。具体地,支撑横杆101和前支撑杆100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101和后支撑杆102的连接处弯折的角度在90
°
~120
°
之间以保证车架主体10具有较大的强度;具体地,支杆11与支撑横杆101连接,并且支杆11的延伸方向与后支撑杆102的弯折方向一致,支撑主体13设置在支撑横杆101、支杆11和后支撑杆102形成的容纳空间12内,容纳空间12大致为u形,可以理解地,设置在容纳空间12内的支撑主体13可以与支杆11、支撑横杆101、后支撑杆102彼此支撑,提高了车架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4.为了增加车架主体10的强度,进一步地,在支撑横杆101和前支撑杆100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101和后支撑杆10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补强片103,补强片103与车架主体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可以理解地,连接处一般都是较为薄弱的地方,因此连接处的强度一般相对其他部位较小,因此,在连接处设置补强片10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
45.可选地,在车架主体10与支杆11的连接处,或者车架主体10与其他组件的连接处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补强片103来加强车架主体10的强度。
46.可以理解地,为了减少车架主体10的连接点以提高车架主体10的强度,进一步地,支撑横杆101、前支撑杆100和后支撑杆102一体成型。
47.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地,支撑主体13包括支撑平面130,所述支撑平面130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第一连接端131用于连接支杆11,第二连接端132用于连接后支撑杆102;支撑平面130靠近支撑横杆10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与支撑横杆101连接;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端132与后支撑杆102连接的部位设置为与后支撑杆102匹配的弧形,以实现与后支撑杆102卡合连接;可以理解地,支撑平面130可用于放置电瓶,为减轻重量,可在支撑平面130上打孔,或将支撑平面130设置为镂空的结构;可以理解地,支撑主体13上设置三个连接点,分别与支撑横杆101、支杆11以及后支撑杆102连接,支撑主体13通过三个连接点连接,更稳固。
48.进一步地,请再参阅图1至图3,车架1还包括后平叉138,后平叉138包括第一后叉臂1381和第二后叉臂1382。可以理解地,为加强车架1的强度、以及减轻车架1的重量,设置支撑主体13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车架1后端的脚蹬和后平叉138连接,因此,进一步的,支撑主体13还包括与支撑板连接的第一支撑管136;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134和第二支撑板135;第一支撑板13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341,第二支撑板135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351,第一通孔1341与第二通孔1351大小一致且孔心位于同一直线,第一支撑管136贯穿第一通孔1341和第二通孔1351后两端分别与第一后叉臂1381和第二后叉臂1382连接,以实现后平叉138和支撑主体13的连接。
49.可以理解的,为了使两个后叉臂与支撑主体13的连接更加稳固,进一步地,在两个后叉臂之间设置有连接杆139,连接杆13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后叉臂1381和第二后叉臂1382连接。
50.请参阅图1至图4,进一步地,支撑主体13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支撑管136相邻的第二
支撑管137,第一支撑板134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342,第二支撑板135上设置有第四通孔1352,第三通孔1342与第四通孔1352的大小一致且孔心位于同一直线,第二支撑管137贯穿第三通孔1342和第四通孔1352,第二支撑管137两端用于连接脚蹬。
51.可以理解地,在支撑板上开设通孔可以减轻支撑板的重量,同时设置第一支撑管136与第二支撑管137不仅可以给后平叉138和脚蹬提供连接点,还可以支撑两个支撑板,提高支撑主体13的强度。
52.可以理解地,通孔的大小和位置不做限制,根据具体的需求设置。
53.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车架1还包括鞍座架14,鞍座架14分别与支杆11和后支撑杆102远离支撑横杆101的一端连接;具体地,鞍座架14大致为一个矩形的框架,进一步减轻了车架1的重量,可以理解地,设置鞍座架14给使用者提供座位,增加了车架1的实用性。
54.可选地,为了增加鞍座架14的稳定性,可以在鞍座架14的中间部位设置支撑件。
55.可选地,为了使车架1更轻量化,车架1可以采用钛合金等重量轻、强度大的材料。
56.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2,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1,通过采用上述车架1,能够减轻车辆2的整体重量,同时保障车辆2的整体强度,增加了车辆2使用的舒适性,以及提高了车辆2的使用寿命。
5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及车辆具有以下优点:
58.1、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包括车架主体、支杆和支撑主体,支杆与车架主体连接,并形成一容纳空间,支撑主体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分别与支杆以及车架主体连接,通过设置支撑主体,进而通过支撑主体连接其他组件,减轻了车架主体的负担,从而减轻了车架主体的重量,并通过减少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连接点的设计,进一步保障了车架主体的强度,使车架具有较高的强度。
59.2、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主体大致呈u形,包括支撑横杆和分别设置在支撑横杆两端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支撑横杆和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均弯折呈弧度过度,通过将支撑横杆和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弯折设置,以最佳的弯折角度进一步提高了车架主体的强度。
60.3、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横杆和前支撑杆的连接处以及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补强片,在连接处设置补强片,避免了连接处变形,进一步保证了车架的强度。
61.4、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主体、支杆以及支撑主体的内部均为空心设计;支撑横杆、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一体成型,通过空心的设计进一步减轻了车架的重量,同时一体成型的设计,无需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连接,在减轻车架主体重量的同时也使车架主体具有更高的强度。
62.5、本实用新型的支杆与支撑横杆连接,容纳空间为支撑横杆与支杆以及后支撑杆形成的u形空间,可以理解地,u形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强度,并且将支撑主体设置在u形空间内时,支撑主体、车架主体以及支杆三者之间彼此支撑,构成了更加稳定的结构。
63.6、本实用新型的车架还包括与支撑主体连接的两个后叉臂,通过将两个后叉臂与支撑主体连接,避开后叉臂与车架主体连接,从而减少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连接点,进而增加了车架主体的强度。
64.7、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主体包括支撑平面,支撑平面两端分别连接支杆和后支撑杆,可以理解地,支撑主体与车架主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与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杆的连接实
现的,在加上与支杆的连接,一共三个连接点,三个连接点能够提供更加稳固的连接。
65.8、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主体还包括第一支撑管;支撑平面靠近支撑横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管贯穿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后,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两个后叉臂,可以理解地,两个后叉臂通过与支撑板连接从而实现与支撑主体连接,避开后叉臂与车架主体连接,从而减少在车架主体上设置连接点,进而增加了车架主体的强度。
66.9、本实用新型的车架还包括鞍座架,鞍座架分别与支杆和后支撑杆远离支撑横杆的一端连接,设置鞍座架用于给使用者提供座位,保证了车架的实用性。
67.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了上述的车架,通过采用上述车架,能够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同时保障车辆的整体强度,增加了车辆使用的舒适性,以及提高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