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2772发布日期:2023-01-25 02:0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侧围外板是侧围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侧围的工艺性与造型美观性。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成本缩减的大环境下,对于侧围外板的冲压工序数逐渐由5工序统筹发展为4工序。因此,在设计阶段,对侧围外板的定位基准需要重新布局,而随着b级曲面优化、各功能结构尺寸的可视化美观度方面的新要求,使得选定的定位基准区域不仅要满足结构性能要求,还需要满足外观美观性的要求。
3.如图5所示,传统侧围外板00的定位孔的布置设计一般采用a/b/c三点设计,主要包括位于a柱上的a柱定位孔01、位于b门锁附近的b柱定位孔02和位于c柱后门锁处的c柱定位孔03,在开闭车门过程中,易被人发现,从而影响外观美观性。同时,在制造阶段,由于侧围外板属于覆盖件的主要基准,且侧围总成的重量较重,使得采用夹具运送侧围总成与下车体、顶盖横梁进行预扣时,侧围总成相对于夹具会存在一定的下掉量,从而需要通过定位销与定位孔的配合来实现侧围总成的导正。但在导正过程中,定位销与定位孔的内侧壁存在相互作用力,而b柱门锁附近和c柱后门锁处本身强度较低,使得侧围总成在导正过程中,定位孔会存在较大变形,导致后期对定位孔进行封堵时,无法与封堵盖相匹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以解决现有侧围总成在导正过程中,定位孔存在较大变形,从而无法与密封堵盖相匹配的问题,以及定位孔的设计位置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总成本体,所述侧围总成本体的a柱上设有第一定位孔、b柱上设有第二定位孔和后门三角窗附近设有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
7.所述第三定位孔贯穿所述侧围总成本体的加强板,使得定位销与第三定位孔配合导正侧围总成本体时,定位销能与加强板之间产生作用力,以降低定位销与侧围外板之间的作用力。
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侧围总成本体的三角窗附近设置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并使第三定位孔贯穿侧围总成本体的加强板,使得在定位销与第三安装孔配合导正侧围总成本体的过程中,定位销能与加强板之间产生作用力,从而降低定位销与侧围外板之间的作用力,进而有效降低了定位孔的变形问题;同时,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设在三角窗附近,当装上三角窗之后,即可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完全遮盖,有效保证了外观美观性,达到了外观可视化的“简洁”要求。解决了现有侧围总成在导正过程中,定位孔存在较大变形,从而无法与密封堵盖相匹配的问题,以及定位孔的设计位置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
9.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b柱沿汽车x向的中部位置,并靠近所述侧围总成本体的底端。
10.通过将第二定位孔设在位于b柱沿汽车x向的中部位置,此处部位的强度相比于b柱门锁附近的强度更大,从而有效降低了在侧围总成导正过程中定位孔的变形量。
11.优选的,所述第三定位孔在加强板上开孔的孔径小于在侧围外板上开孔的孔径。
12.通过将第三定位孔在加强板上开孔的孔径设成小于在侧围外板上开孔的孔径,保证了在侧围总成本体导正过程中,定位销与加强板之间产生有效作用力。
13.优选的,所述第三定位孔位于靠近后门三角窗的顶角位置。
14.优选的,所述第四定位孔位于靠近后门三角窗的底角位置。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位于a柱沿汽车x向的中部位置,并靠近所述侧围总成本体的底端。
16.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相同。
17.通过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的孔直径设置一致,在对侧围总成进行导正过程中,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作为基准定位,有效保证了导正过程的顺利进行。
18.优选的,所述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的孔径均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孔径。
19.由于后门三角窗的位置相对较窄,因此,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的孔径小于第一定位孔的孔径。
20.优选的,所述定位销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销、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销和与所述第四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三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和第三定位销的结构不相同。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围总成。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总成及车辆,通过在侧围总成本体的三角窗附近设置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并使第三定位孔贯穿侧围总成本体的加强板,使得在定位销与第三定位孔配合导正侧围总成本体的过程中,定位销能与加强板之间产生作用力,从而降低定位销与侧围外板之间的作用力,进而有效降低了定位孔的变形问题;同时,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设在三角窗附近,当装上三角窗之后,即可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完全遮盖,有效保证了外观美观性,达到了外观可视化的“简洁”要求。解决了现有侧围总成在导正过程中,定位孔存在较大变形,从而无法与密封堵盖相匹配的问题,以及定位孔的设计位置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能有效提高侧围总成的制造精度和实施成本低的优点,在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侧围总成的第三定位孔处的局部视图;
26.图3为图2中沿a-a处的剖视图;
27.图4为定位销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传统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1-侧围总成本体,11-第一定位孔,12-第二定位孔,13-第三定位孔,14-第四
定位孔,15-后门三角窗,16-加强板,17-侧围外板;2-定位销,21-第一定位销,22-第二定位销,23-第三定位销;00-传统侧围外板,01-a柱定位孔,02-b柱定位孔,03-c柱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
32.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侧围总成,包括侧围总成本体1,侧围总成本体1的a柱上设有第一定位孔11、b柱上设有第二定位孔12和后门三角窗15附近设有第三定位孔13和第四定位孔14;
33.第三定位孔13贯穿侧围总成本体1的加强板16,使得定位销2与第三定位孔13配合导正侧围总成本体1时,定位销2能与加强板16之间产生作用力,以降低定位销2与侧围外板17之间的作用力。
34.通过在侧围总成本体的三角窗附近设置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并使第三定位孔贯穿侧围总成本体的加强板,使得在定位销与第三定位孔配合导正侧围总成本体的过程中,定位销能与加强板之间产生作用力,从而降低定位销与侧围外板之间的作用力,进而有效降低了定位孔的变形问题;同时,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设在三角窗附近,当装上三角窗之后,即可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完全遮盖,有效保证了外观美观性,达到了外观可视化的“简洁”要求。解决了现有侧围总成在导正过程中,定位孔存在较大变形,从而无法与密封堵盖相匹配的问题,以及定位孔的设计位置影响外观美观性的问题。
35.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二定位孔在侧围总成导正过程中的变形量,将第二定位孔12设置在位于b柱沿汽车x向的中部位置,并靠近侧围总成本体1的底端。
36.为了进一步保证在侧围总成本体导正过程中,定位销能与加强板产生有效的作用力,因此,将第三定位孔13在加强板16上开孔的孔径设置成小于在侧围外板17上开孔的孔径。
37.为了保证整体的外观美观性,将第三定位孔13设置在位于靠近后门三角窗15的顶角位置,第四定位孔14设置在位于靠近后门三角窗15的底角位置。
38.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一定位孔在侧围总成导正过程中的变形量,将第一定位孔11设置在位于a柱沿汽车x向的中部位置,并靠近侧围总成本体1的底端。
39.第一定位孔11与第二定位孔12的孔径相同,使得侧围总成在导正过程中,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作为基准对侧围总成前部进行控制,以保证导正过程顺利进行。
40.由于后门三角窗的位置相对较窄,因此,第三定位孔13和第四定位孔14的孔径均小于第一定位孔11孔径。
41.为了使定位销分别与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相配合,因此,定位销2包括与第一定位孔11和第二定位孔12相配合的第一定位销21、与第三定位孔13相配合的第二定位销22和与第四定位孔14相配合的第三定位销23,且第一定位销21、第二定位销22和第三定位销23的结构不相同,以适应大小不同的定位孔。
42.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实施例中的侧围总成。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侧围总成,通过在侧围总成本体的三角窗附近设置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并使第三定位孔贯穿侧围总成本体的加强板,使得在定位销与第三定位孔配合导正侧围总成本体的过程中,定位销能与加强板之间产生作用力,从而降低定位销与侧围外板之间的作用力,进而有效降低了定位孔的变形问题;同时,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设在三角窗附近,当装上三角窗之后,即可将第三定位孔和第四定位孔完全遮盖,有效保证了外观美观性,达到了外观可视化的“简洁”要求,且具有结构简单、能有效提高侧围总成的制造精度和实施成本低的优点,在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4.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