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10642发布日期:2023-03-31 23:3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单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


背景技术:

2.骑行时,车把手是与手心接触时间最长的区域,把手表面通常为橡胶材质,且把手结构不透气,当骑行人员容易出手汗时,严重影响骑行舒适度,且在按压刹车时,容易打滑,导致安全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骑行人员的骑行安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包括钢管内芯、套设在钢管内芯外的把手套,所述把手套包括拧动部、管套、设置于管套端部的端盖,所述拧动部同轴转动连接在钢管内芯上,所述管套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支撑层、吸汗布层和橡胶外壳,所述钢管内芯朝向把手套的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风孔,所述支撑层上开设有连通槽;所述钢管内芯靠近车头正前方的一侧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钢管内芯内腔连通通风孔;所述橡胶外壳上分布有透气孔。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动部用于转动孔至电单车骑行速度,通风孔、连通槽和透气孔将钢管内芯内腔连通管套表面,进风口设置于车头正前方一侧,使骑行时,风容易进入进风口,并且流通到管套上,使骑行人员的手心处透气,减少汗液。吸汗布层,使汗液能够被吸汗布层吸附,从而减少手心内汗量,同时因为风从钢管内芯的内腔需要透过吸汗布层,使得吸汗布层上的汗液的晾干速度,使骑行舒适;支撑层用于将吸汗布层支撑至靠近橡胶外壳内壁位置,方便从透气孔吸汗。
6.可选的,所述进风口内设置有进风漏斗,所述进风漏斗将风导向钢管内芯的空腔内,所述钢管内芯空腔内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为弧形板,所述导向板位于进风漏斗远离把手套的一侧,所述导向板朝靠近把手管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向板将风导向把手套方向。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漏斗提高风压,从而方便进风漏斗透过吸汗布层到达橡胶外壳表面;导向板弧形设置,减小风阻,方便风沿导向板导向,减小异响;导向板的设置,使风容易在钢管内芯内朝向把手管的方向移动。
8.可选的,还包括控制进风漏斗开启或者关闭的通风滑盖,所述通风滑盖滑动连接在钢管内芯的内壁上,所述钢管内芯上开设有滑动口,所述通风滑盖上固定有拨片,所述拨片在滑动口内滑动;所述进风漏斗顶面开设有供通风滑盖滑动进入控制口,所述拨片的滑动轨迹与钢管内芯同轴,所述拨片朝靠近进风漏斗方向滑动时,所述通风滑盖滑动进入控制口关闭进风漏斗。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风滑盖能够控制进风漏斗的启闭,使天冷无需对手心
进行通风时,可将通风漏斗关闭;拨片的设置,方便通风滑盖的移动。
10.可选的,所述端盖螺纹连接在钢管内芯端部,所述支撑层端面设置于端盖上,所述吸汗布层靠近端盖的端部设置于支撑层上,所述吸汗布层远离端盖的端部上固定有弹性环,所述吸汗布层呈圆筒状,所述吸汗布层的内径大于橡胶外壳的外径。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端盖打开后,通过拉动端盖,带动支撑层滑出橡胶外壳,因为吸汗布层的内径大于橡胶外壳的外径,使吸汗布层能套在橡胶外壳的外侧,使手心直接握住在吸汗布层上,使吸汗效果较好,使手心舒适;弹性环禁锢在支撑层外壁上,同时弹性环还能禁锢在橡胶外壳上,将吸汗布层固定。
12.可选的,所述支撑层远离端盖的端部的周向外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弹性环的第一环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弹性环禁锢在第一环槽内时,禁锢效果较好,当支撑层朝橡胶外壳内滑动时,吸汗布层不易在支撑层上滑动。
14.可选的,所述橡胶外壳远离端盖的端部的周向外壁开设有容纳弹性环的第二环槽。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环槽使禁锢件禁锢在橡胶外壳上的禁锢效果更好,使手握在把手上时,吸汗层不易位移。
16.可选的,所述支撑层端部同轴转动连接于端盖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支撑层转动连接在端盖上,使端盖螺纹连接钢管内芯拧动时,支撑层不易转动,从而使吸汗布层不易转动,使吸汗布层不易与橡胶外层摩擦,从提高吸汗布层的使用寿命。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置通风口、透气孔、吸汗布层,使骑行时,风容易进入进风口,并且流通到管套上,使骑行人员的手心处透气,减少汗液。;2.通过设置通风漏斗和通风滑盖,使风压增大,便于风通过吸汗布层,同时还能控制进风口的启闭;3.通过将吸汗布层的内径大于橡胶外壳的外径设置,使吸汗布层的能够套接在橡胶外壳外,使手心直接接触吸汗布层,使吸汗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通风把手的整体示意图。
20.图2是实施例的通风把手的局部剖面图。
21.图3是实施例的支撑管的示意图。
22.图4是图2的a处的放大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钢管内芯;11、通风孔;12、滑动口;2、把手套;21、拧动部;22、管套;221、支撑层;2211、连通槽;222、吸汗布层;2221、弹性环;223、橡胶外壳;2231、透气孔;23、端盖;231、螺纹筒;3、第一环槽;4、第二环槽;5、进风口;6、进风漏斗;61、控制口;7、通风滑盖;71、拨片;8、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参照图1,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包括钢管内芯1、套设在钢管内芯1外的把手套2。钢管内芯1连接电单车车头。把手套2包括拧动部21、管套22、设置于管套22端部的端盖23。拧动部21同轴转动连接在钢管内芯1上,拧动部21用于转动后控制电单车的骑行速度。
26.参照图2、图3,管套22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支撑层221、吸汗布层222和橡胶外壳223。钢管内芯1远离电单车车头的端部的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风孔11,支撑层221套接在钢管内芯1远离至车头的端部,支撑层221上开设有若干连通槽2211,支撑层221内壁抵接钢管内芯1的外壁。
27.参照图1、图2,支撑层221外壁与橡胶外壳223内壁间隔设置,橡胶外壳223远离端盖23的端部固定于钢管内芯1外壁上,橡胶外壳223上分布有透气孔2231。
28.参照图2,吸汗布层222为为布料,吸汗布层222为圆筒结构,吸汗布层222套接在支撑层221外,同时位于橡胶外壳223内。
29.参照图2,端盖23朝向钢管内芯1的端面上固定有螺纹筒231,螺纹筒231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钢管内芯1端部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端盖23通过螺纹筒231螺纹连接于钢管内芯1端部上。
30.参照图2,支撑层221端面同轴转动连接在端盖23上。吸汗布层222靠近端盖23的固定于支撑层221周向外壁上。吸汗布层222远离端盖23的端部上固定有弹性环2221,弹性环2221为橡皮筋,吸汗布层222的内径大于橡胶外壳223的外径。
31.参照图2、图4,支撑层221远离端盖23的端部的周向外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弹性环2221的第一环槽3。橡胶外壳223远离端盖23的端部的周向外壁开设有容纳弹性环2221的第二环槽4。当吸汗布层222使用时,将吸汗布层222套接在橡胶外壳223外壁,弹性环2221卡接在第二环槽4内,使弹性环2221不易在橡胶外壳223上位移,从而保持吸汗布层222的稳定性。当吸汗布层222不使用时,吸汗布层222位于橡胶外壳223和支撑层221之间,且弹性环2221位于第一环槽3内,从而将吸汗布层222进行收纳。
32.参照图2、图3,钢管内芯1靠近车头正前方的一侧上开设有进风口5,进风口5通过钢管内芯1内腔连通通风孔11。进风口5内固定有进风漏斗6,进风漏斗6内腔连通钢管内芯1内腔,进风漏斗6的内径朝远离钢管内芯1的方向增大。
33.参照图2、图3,钢管内芯1内滑动连接有通风滑盖7,通风滑盖7为弧形,且通风滑盖7的弧度与钢管内芯1内壁的弧度相同,通风滑盖7滑动轨迹与钢管内芯1同轴。钢管内芯1位于进风漏斗6上方的侧壁开设有滑动口12,通风滑盖7上固定有拨片71,拨片71在滑动口12内滑动。
34.参照图2、图3,进风漏斗6顶面开设有供通风滑盖7滑动进入的控制口61,当拨片71朝靠近进风漏斗6方向滑动时,通风滑盖7滑动进入控制口61关闭进风漏斗6。
35.参照图2、图3,钢管内芯1空腔内固定有导向板8,导向板8为弧形板,导向板8位于进风漏斗6远离把手套2的一侧,导向板8朝靠近把手管的方向延伸,导向板8将风导向把手套2方向。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智能电单车通风把手的实施原理为:当手心出汗时,通过拨动
拨片71,将通风滑盖7朝远离进风漏斗6方向滑动,使进风漏斗6开启,骑行时,风从进风漏斗6进入钢管内芯1内腔,导向板8将风导向至把手管处,风依次经过通风孔11、连通槽2211、透气孔2231传达到手部。
37.当手汗较多时,将端盖23拧开,并从橡胶外壳223抽出支撑层221,然后将吸汗布层222套接在橡胶外壳223上,将弹性环2221限位在第二环槽4内使用,使吸汗布层222直接接触手心,提高吸汗效果。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