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02478发布日期:2023-12-07 07:05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


背景技术:

1、目前,在汽车行业里,副车架作为减震、降噪的超级模块,已经成为大多数轿车采用的底盘部件,早期副车架大多采用钢或者是铸铝件制备,由于原材料和工艺本身的原因,大多数副车架重量大,疲劳寿命低。

2、现有技术中的副车架为了降低其车架重量,一般采用铝合金材质,由左右纵梁以及焊接在左右纵梁之间的两处连接管组成,传统副车架结构单一,仅能依靠衬套减震降噪,整体结构不具备吸收振动波的能力,抗振性能差,结构本身不能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为此,有改进技术提出一种汽车副车架,包括:支架主体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两侧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至悬挂系统;其中,所述支架主体及所述连接部均包括夹层芯材及包覆在所述夹层芯材外部的蒙皮层,所述蒙皮层由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该改进技术提出汽车副车架减震效果好,实际上通过该改进技术的实施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其仅仅是通过表面蒙皮层进行降噪隔音,实际起不到减震的效果;

3、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汽车副车架减震效果进行结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俯视投影呈框型,所述副车架本体由上下分布的上盖板、下盖板组成,所述上盖板截面呈口部朝下的匚字型,所述下盖板截面呈口部朝上的匚字型且下盖板套设在上盖板匚字型内侧壁,所述上盖板内侧上壁与下盖板内侧下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强减震效果的减震块,所述上盖板与减震块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减震块与下盖板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下盖板匚字型两竖直边侧壁与上盖板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防磨损的耐磨垫。

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4、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沉孔、第二沉孔以及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沉孔设置在上盖板上壁且凹陷与上盖板上表面,所述第二沉孔设置在减震块下壁且凹陷与减震块下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在减震块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杆下端贯穿减震块内壁并伸入至第二沉孔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杆伸入至第二沉孔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挡片,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二挡片的一端依次贯穿减震块、上盖板并伸入至第一沉孔内部,所述第一连接杆伸入至第一沉孔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片,所述上盖板、减震块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一挡片以及第二挡片固定连接。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沉孔、第四沉孔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四沉孔设置在下盖板下壁且凹陷与下盖板下表面,所述第三沉孔设置在减震块上壁且凹陷与减震块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在减震块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端贯穿减震块内壁并伸入至第三沉孔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杆伸入至第三沉孔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挡片,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三挡片的一端依次贯穿减震块、下盖板并伸入至第四沉孔内部,所述第二连接杆伸入至第四沉孔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挡片,所述下盖板、减震块通过第二连接杆、第三挡片以及第四挡片固定连接。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耐磨垫为聚四氟乙烯。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上盖板、下盖板均为铝合金一体成型。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减震块为天然橡胶。

1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将副车架本体设置呈上下两半的结构,并在两半之间设置天然橡胶制成的减震块,可以使得副车架本体中的上盖板及下盖板不直接接触,抗震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上下两半的整体结构合并后,并不影响整体的刚性;

15、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在下盖板竖直边外壁与上盖板内侧壁之间设置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耐磨垫,可以在上盖板、下盖板通过减震块减震过程中发生相互移动时减少摩擦造成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俯视投影呈框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由上下分布的上盖板(1)、下盖板(2)组成,所述上盖板(1)截面呈口部朝下的匚字型,所述下盖板(2)截面呈口部朝上的匚字型且下盖板(2)套设在上盖板(1)匚字型内侧壁,所述上盖板(1)内侧上壁与下盖板(2)内侧下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强减震效果的减震块(6),所述上盖板(1)与减震块(6)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减震块(6)与下盖板(2)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下盖板(2)匚字型两竖直边侧壁与上盖板(1)内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防磨损的耐磨垫(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沉孔(4)、第二沉孔(5)以及第一连接杆(7),所述第一沉孔(4)设置在上盖板(1)上壁且凹陷与上盖板(1)上表面,所述第二沉孔(5)设置在减震块(6)下壁且凹陷与减震块(6)下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杆(7)设置在减震块(6)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杆(7)下端贯穿减震块(6)内壁并伸入至第二沉孔(5)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杆(7)伸入至第二沉孔(5)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挡片(9),所述第一连接杆(7)远离第二挡片(9)的一端依次贯穿减震块(6)、上盖板(1)并伸入至第一沉孔(4)内部,所述第一连接杆(7)伸入至第一沉孔(4)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挡片(8),所述上盖板(1)、减震块(6)通过第一连接杆(7)、第一挡片(8)以及第二挡片(9)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沉孔(10)、第四沉孔(11)以及第二连接杆(12),所述第四沉孔(11)设置在下盖板(2)下壁且凹陷与下盖板(2)下表面,所述第三沉孔(10)设置在减震块(6)上壁且凹陷与减震块(6)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杆(12)设置在减震块(6)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杆(12)上端贯穿减震块(6)内壁并伸入至第三沉孔(10)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杆(12)伸入至第三沉孔(10)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挡片(13),所述第二连接杆(12)远离第三挡片(13)的一端依次贯穿减震块(6)、下盖板(2)并伸入至第四沉孔(11)内部,所述第二连接杆(12)伸入至第四沉孔(1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挡片(14),所述下盖板(2)、减震块(6)通过第二连接杆(12)、第三挡片(13)以及第四挡片(1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垫(3)为聚四氟乙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1)、下盖板(2)均为铝合金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块(6)为天然橡胶。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型汽车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俯视投影呈框型,所述副车架本体由上下分布的上盖板、下盖板组成。本技术,将副车架本体设置呈上下两半的结构,并在两半之间设置天然橡胶制成的减震块,可以使得副车架本体中的上盖板及下盖板不直接接触,抗震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上下两半的整体结构合并后,并不影响整体的刚性,在下盖板竖直边外壁与上盖板内侧壁之间设置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耐磨垫,可以在上盖板、下盖板通过减震块减震过程中发生相互移动时减少摩擦造成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晋小江,于建利,高德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香河港龙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