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用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03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幼儿用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有可收容车轮的幼儿用座,更详细地说,涉及具有汽车用的辅助座和婴儿车功能的幼儿用座。
通常,汽车的座席是以大人体格为基准而设计的,因此,体格小的幼儿坐在座席上时,座带不能位于身体的合适位置上,很难使幼儿以稳定的姿势约束在座席上。因而,当幼儿乘汽车时,在座席上预先放置辅助座,用座带预先将其固定在座席上。并且,使幼儿坐在辅助座上,用附设在该座上的座带将幼儿约束在辅助座上。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辅助座能可靠地以稳定的姿势约束在座席上。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带着幼儿乘汽车外出机会增多,从汽车上下来后,若使幼儿乘婴儿车移动,则是很方便的。因此有必要预先将婴儿车载置于汽车上。
因而,父母亲利用汽车与幼儿一起外出时,希望将辅助座安装在座席上,同时将婴儿车载置在车内。但是,这种场合下,为了将婴儿车载置在车内,必须确保相当宽的空间,这样一来,能放置行李等的空间变狭。
作为对策提出了兼有辅助座及婴儿车两方功能的幼儿用座。其能选择为可载置在汽车座席上的辅助座的形态和能使车轮转动而在路上行走的婴儿车的形态。例如,按照特开平4-232175号公报所公开的幼儿用座,将其从婴儿车切换成辅助座时,使用者在操作设于壳体上的夹紧部件的状态下提升杆,于是,前轮和后轮,被收容在幼儿用座的下部,能将其作为辅助座安装在汽车的座席上。
但是,当幼儿用座被切换成辅助座时,幼儿用座的高度增高了相当于前轮和后轮的高度。因此,当将幼儿用座置于座席上时,该幼儿用座与车顶间变狭。两者容易互相干涉。因而,将幼儿用座载置到座席上或从汽车上取下来时的作业很麻烦。
当从婴儿车切换成辅助座或进行相反切换时,在操作夹紧部件的状态下提升杆,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必须抬起幼儿用座。当幼儿乘坐在幼儿用座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操作是非常麻烦而且非常费力的。显然,上述幼儿用座存在切换操作性差的问题。
另外,作为相关技术,在实开昭62-138638号公报上提出过这样一种幼儿用座其设有可载置在座席上的座本体及脚部件,当切换成辅助座时,使脚部件回转,将前轮和后轮收容在座本体的下部。
于是,按照这种技术,幼儿用座的高度也增高了相当于前轮和后轮的高度,将其置于座席或从汽车上取下它时的作业很麻烦。另外,切换为辅助座的幼儿用座载置于汽车的座席上时,存在因前轮或后轮接触而损伤座席的问题。此时,将幼儿用座切换为辅助座时,往往希望脚部件回转的角度尽可能小就能收容前轮及后轮。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幼儿用座,当从婴儿车切换成辅助座时,与前轮和后轮收容在座本体下部的场合相比,能降低整体高度,能提高从汽车处载置到座席时或从座席取出到汽车外时的作业性。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操作进行婴儿车和辅助座间的切换、能提高切换的操作性的幼儿用座。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置于汽车的座席上时不会损伤座席的幼儿用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幼儿用座设有包括座部和背部、且可载置在汽车座席上的座本体。在座本体上安装包括前部轮臂及一对前轮的前部脚部件。前部轮臂可回转地设置在座本体上,两前轮安装在前部轮臂的前端。在座本体上安装包括后部轮臂及一对后轮的后部脚部件。后部轮臂可回转地设置在座本体上,两后轮安装在后部轮臂的前端。前部脚部件及后部脚部件可以选择地切换成收容位置和行走位置,收容位置是指它被收容于座本体的侧方、座部下面的上方,行走位置是指它从座本体朝下方突出。
在前部脚部件及后部脚部件上分别设有用于使两脚部件在上述两位置间的切换连动的连接机构。当两脚部件切换成收容位置时,连接机构被收容在座本体的侧方、座部下面的上方。在连接机构上安装有用于在上述两位置间切换两脚部件位置的操作部件。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便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幼儿用座作为婴儿车使用时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幼儿用座的侧面图;
图3是图1中的对于前轮臂的基部的支承结构的局部斜视图;
图4是图1中的幼儿用座的底面图;
图5是图2中的幼儿用座的后面图;
图6是表示将幼用儿座作为辅助座使用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7是图1中的对于基部的前轮臂的安装结构的局部剖切平面图;
图8是图7的局部平面图;
图9是表示图8中的制动臂及臂制动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制动臂通过臂制动被压上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臂制动离开制动臂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制动臂回转、臂制动成为可回转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3是表示图2中基部、两前轮臂及其周边部分的局部侧面图;
图14是表示图13中连接杆、杠杆臂及制动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滑动部件、加强部件及制动部件的局部斜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4中连接杆和制动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局部剖切平面图;
图17是图14的主要部分放大剖切侧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4的杠杆臂朝后方回转、滑动部件离开制动部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19是图18的主要部分放大剖切侧面图;
图20是表示图18的杠杆臂被提升、两前轮臂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回转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21是表示图20的杠杆臂回转与限制销接触状态的局部侧面图;
图22是表示图21中连接杆及保护罩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23是表示前轮臂及前轮被收容在座部的外侧方状态的局部侧面图;
图24是表示座部中的本体部和背部的另一种形状的斜视图;
图25是表示座部中的本体部和背部的又一种形状的斜视图;
图26是表示座部中的本体部和背部的再一种形状的斜视图;
图27是表示图2中两前轮臂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概略侧面图;
图28是表示图27的两前轮臂一起朝后方回转时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29是表示图28的两前轮臂进一步回转、被收容在座本体的外侧方时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30是表示图2中两前轮臂的连接结构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概略侧面图;
图31是表示图30的两前轮臂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回转时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32是表示图31的两前轮臂进一步回转被收容在座本体的外侧方时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33是表示图2中两前轮臂的连接结构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概略侧面图;
图34是表示图33的两前轮臂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回转时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35是表示图34的两前轮臂进一步回转、被收容在座本体的外侧方时状态的概略侧面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幼儿用座作为婴儿车使用时状态的侧面图;
图37是表示图36的幼儿用座切换为辅助座时状态的侧面图;
图38是表示图36中的辅助部件和连接杆的连接结构的局部斜视图;
图39是表示图38中的辅助部件的突部系合在保护杆的系合凹部时状态的局部斜视图;
图40是图36的连接杆的侧面图;
图41是表示图36中基部而使两前轮臂及其周边部分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42是表示图41中杠杆臂及制动部件的连接结构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43是图4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切侧面图;
图44是表示图41的杠杆臂被拉向后方时状态的局部侧面图;
图45是表示图43的杠杆臂被拉向后方、滑动部件脱离制动部件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46是表示提起图45的杠杆臂、两前轮臂朝相互接近的方向回转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47是表示可从图46的状态松开、杠杆臂移向前方、滑动部件滑向后方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48是表示杠杆臂从图47的状态朝前方回转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49是图48的主要部分放大剖切侧面图;
图50是表示后轮被杠杆臂从上方复盖时状态的局部侧面图;
图51是表示图50中连接杆、杠杆臂及保护罩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图52是图51的主要部分放大剖切侧面图;
图53是表示图51的滑动部件被制动部件推向前方、制动销从系合孔拔出时状态的局部剖切侧面图。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先参照图1-图23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1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幼儿用座1由座本体3及脚部4构成。上述座本体3设有用于承受幼儿臀部的座部49及用于承受幼儿背的背部6。上述座部49设有合成树脂制的基部2及安装其上的本体部5。本体部5的背部6由合成树脂形成为一体。在本体部5的两侧部分朝向上方、在背部6的两侧部分朝向前方的延伸部分与本体部5和背部6形成为一体。延伸部分成为用于限制幼儿左右移动的支架7。在上述本体部和背部6的表面蒙有带弹性的布制作的套8。
在支架部7上分别架设有用合成树脂形成中空状的作为手把部件的侧护条9。在各侧护条9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可回转地支承着杆10。各杆10的一部分从各侧护条9朝下方露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体部5上一体地形成一对突出部11a,它们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往下方突出。在背部6上一体地形成一对突出部11b,它们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朝后方突出。各突出部11a、11b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本体部5和背部6的强度。
上述基部2呈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平面形状,配设在由两突出部11a所夹的空间部12中。为了减轻重量,在基部2形成长方形状孔14。在基部2中,孔14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分别形成横架15,前侧部分形成前架16,后侧部分成为后架17。为了减轻重量,两横架15、前架16及后架17分别形成上面开口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各横架15上分别开有孔18,用于插入支承销20。各孔18沿横架15的宽度方向延伸。与上述孔18相对应,在各突出部11a上分别开有孔21,用于支持支承销20。支承销20从孔14侧插入孔18、21中。本体部5通过支承销20可回转地支承在基部2上。
如图8和图9所示,在各横架15的后部(图的右侧部)形成收纳部22,用于收纳制动臂25。与各收纳部22相对应,在后架17的两端部形成收纳部23,用于收纳臂制动47。各收纳部22、23间由分隔壁24分隔。各制动臂25配设在上述各收纳部22内,使上述支承销20绕中心回转。各臂杆26与制动臂25的基端部形成为一体。各臂杆26和与其对应的上述各杆10通过配置在各侧护条9内的钢丝绳连接。当后述的前轮臂40,前轮101,后轮臂44及后轮104被保持在收容位置时,上述杆10及钢丝绳27构成用于解除该保持状态的手段。
上述制动臂25延伸到收纳部23,通过螺旋弹簧28与收纳部22的内底部连接。制动臂25通过螺旋弹簧28以支承销20为中心通常被拉向顺时针方向(靠近分隔壁24的方向)。
并且,当各杆10被使用者推入侧护条9内,则如图12中箭头所示,钢丝绳27被拉曳反抗螺旋弹簧28的拉伸力。各臂杆以支承销20为中心作反时针回转,离开分隔壁24。在这种状态下,若手从各杆10放开,则如图9所示,由于螺旋弹簧28的拉伸力,制动臂25及臂杆26以支承销20为中心作顺时针回转。上述制动臂25一接触分隔壁24,则回转被限制。上述分隔壁24、制动臂25及臂制动47构成用于把后述的前轮臂40、前轮101、后轮臂44及后轮104保持在收容位置的手段。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各收纳部23连续形成侧面形状呈半圆形的加强部30。在各加强部30内一体形成加强肋31。后架17内除去收纳部23的部分以及加强部30用罩盖32挡住。在加强部30和罩盖32上开有用于插入后轮臂44的孔33。同样,在后架17上开有用手插入轮臂44的孔34。
为了减轻重量,在上述前架16的两侧部形成凹部35,在前架16中,在与凹部35对应的地方开有孔36,用于插入前轮臂40。在前架16上安装有用于挡住凹部35的罩盖37。
在上述各横架1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一体地形成朝该横架15的外侧方突出的延伸部件38,斜状部件38a从各延伸部件38的前端部朝后上方斜向延伸,从其前端部延伸为圆柱状的限制销39作为限制部件。延伸部件38及限制销39都与横架15直交。
如图2、3及5所示,在上述各孔36中分别可回转地插入轮臂40的基端,各轮臂40呈L字状,在其前端装有前轮41。更详细地说,在轮臂40的前端固定着轮顶端151,该轮顶端弯曲形成,位于比轮臂40的脚部40a的中心轴线152还后方的位置(图2中右方)。在上述轮顶端151的下部可回转地安装有包括保护罩102的前轮托架100。在该托架100上两端可回转地装有包括一对前轮101的轮轴153。由于轮顶端151位于比中心轴线152还后方的位置,所以轮轴153从中心轴线152朝后方偏移。
制动臂154通过支承轴155可回转地安装在轮顶端151上,突起156与轮托架100的顶部形成一体,通过突起156与制动臂154接触,限制前轮101的旋转。
如图3和图7所示,沿基部2宽度方向延伸的辅助管42的两端插入各轮臂40的基端部,辅助管42形成为与前架16的宽度大致长度相同,各轮臂40和辅助管42通过一对铆钉43在凹部35内铆接。这样两轮臂40通过辅助管42及铆钉43连接成可一体回转。两轮臂40的脚部40a的间隔比基部2宽度宽。上述两前轮臂40、两前轮41、辅助管42以及铆钉43构成前部脚部件。该部件可在收容位置和行走位置之间进行选择切换,所说收容位置位于座本体3的外侧方,该部件被收容在座部49下面还上方的位置,所说行走位置为从座本体3往下方突出的位置。
如图2、5和7所示,一对后轮臂44的基端分别可回转地插入上述孔33、34中,各轮臂44呈人字状,在其前端设有后轮45。更详细地说,在轮臂44的前端固定有包括保护罩105的后轮托架103,轮托架103的轮顶端157弯曲形成,位于轮臂44的脚部44a的中心轴线还前方的位置(图2中左方)。在各轮托架103上,两端可回转地安装有包括一对后轮104的轮轴159。由于轮顶端157位于中心轴线158的前方,所以轮轴159从中心轴线158朝前方偏移。如图4所示,两轮45的间距比两轮41的间距宽。
在两后轮104之间配设朝前方突出的操作杆160,通过操作该杆160,允许或切断(制动)两后轮104的回转。
如图7所示,沿基部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辅助管46的两端插入各轮臂44的基端部,辅助管46形成与后架17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后臂制动47嵌合在轮臂44的基端部的外周,各轮臂44、辅助管46及臂制动47通过一对铆钉48被铆接在各收纳部23内。因此,两轮臂44及两臂制动47可与辅助管46成为一体回转。如图5所示,两轮臂44的脚部44a的间距比基部2的宽度以及两轮臂40的脚部40a的间距宽,因而,轮45与轮41相比,从基部2往外侧方伸出多。上述两后轮臂44、两后轮45、辅助管46及铆钉48构成后部脚部件。该部件可在收容位置与行走位置间进行选择切换,所说收容位置位于座本体3的外侧方,该部件被收容在比座部49下面还上方的位置,所说行走位置为从座本体3朝下方突出的位置。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上述各臂制动47上一体地形成延伸部50,该延伸部50形成在自身的前端部,包括圆弧状的上压面51及直线状的接触面52,所说上压面51与接触面52连续。在图9所示状态下,轮臂44若顺时针回转,上压面51就与制动臂25的前端部接触。若轮臂44进一步回转,则如图10所示,其一面反抗螺旋弹簧28的拉伸力,一面通过延伸部50推动制动臂25的前端部。
若轮臂44进一步顺时针回转与制动臂25脱离,如图11所示,制动臂25被螺旋弹簧28拉曳而与分隔壁24接触,在这种状态下,轮臂25的前端与处伸部50的接触面51接触,限制臂制动47反时针回转。
上述收纳部23的底部形成限制面53,当延伸部50脱离制动臂25时,通过接触面52与限制面53相接触,限制臂制动47及轮臂44的反时针回转。各臂制动47及收纳部23也具有限制上述轮臂44朝基部2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功能。
在图11状态中,随着各杆10的操作,拉曳钢丝绳27,各臂杆26及制动臂25作反时针回转,脱离分隔壁24,则臂制动47脱离制动臂25,因而,可使臂制动47及轮臂44作反时针回转。
该实施例的幼儿用座1可以作为婴儿车或汽车用辅助座使用。当作为婴儿车使用时,如图1和图2所示,轮41、45朝座部49下面的下方突出。当作为辅助座使用时,如图6所示,轮41、45被收容在座部49下面的上方空间。为了任意切换这两种形状(婴儿车和辅助座),在幼儿用座1上采用连杆机构。
下面,说明一下该连杆机构。如图13和16所示,在上述轮臂40上通过轴支销54可回转地安装作为前部连接部件的连接杆55的基端部,该连接杆55由金属(铝合金)形成,截面为四方形,呈中空状。连接杆55由斜状部58以及其两端的直线部56、57构成。如图4所示,各直线部56、57平行于上述突出部11a,斜状部58与突出部11a斜交叉。如图2所示,连接杆55倾斜成比前端侧高。
如图16所示,在上述直线部57的前端部,形成一对互相平行延伸的支持片60,在同直线部57的中央部形成长方形窗部61,在同直线部57的中央部形成长方形窗部61,作为操作手段的杠杆臂63的基端部通过支承销62可回转地安装在直线部57上。
如图16和17所示,在支承销62上装有作为赋势部件的手柄弹簧64,其将上述杠杆臂63朝前方(图17的顺时针方向)赋势。通过其赋势,杠杆臂63与上述限制销39相接触,臂63的回转受到限制。在这种状态下,如图2所示,杠杆臂63位于本体部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上述限制销39及手柄弹簧64构成了用于将杠杆臂63系止在设定姿势的手段。
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直线部57内可移动地配设着金属制(不锈钢制或铁制)滑动部件65,在滑动部件65的前端部形成从其前端面往后方延伸的导槽66,上述支承销62嵌入此槽。在导槽66与支承销62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弹簧67,滑动部件65通过弹簧67通常朝着连接杆55的前端部被赋势。
在滑动部件65的上部以及后端下部分别形成缺口68、71,在滑动部件65的移动过程中,缺口68与窗部61相对。缺口68具有与滑动部件65的长度方向直交的推压面70,在滑动部件65的后端上部形成后方低的倾斜的下压部72。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轮臂44上通过一对铆钉74固定着由金属(不锈钢或铁)构成的作为后部连接部件的制动部件73的基端部,上述制动部件73与上述连接杆55一起构成连接手段。该手段是用于连动在两轮臂40、44的收容位置及行走位置间的切换。如图15所示,制动部件73的前端部的上面形成为前端侧低,制动部件73的前端部通过连接销75可回转地连接在两支持片60之间。在上述制动部件73的前端形成与缺口71系合的突起部76。
如图15-17所示,在直线部57内,配设着滑动部件65以及绕制动部件73的金属(铁)制的加强部件77,该加强部件77由相互平行配置的一对侧板78及连接两侧板78下部的连接板79构成。加强部件77的基端部通过上述连接销75与制动部件73连接,连接板79位于两支持片60的基端部分,通过与上述突起部76接触,限制制动部件73的回转。上述弹簧67、缺口71、突起部76及连接板79构成用于将两前轮臂40、两前轮101、两后轮臂44及两后轮104保持在行走位置的手段。
在上述各侧板78的前端部上面形成倒台形状的缺口80,滑动部件65一滑动,推压面70在两缺口处露出,缺口71与突起部76系合。
这样,上述轮臂40、44通过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连接,在此,假设两轮41的间距与两轮45的间距相同,连接杆55呈直线状,而且对于制动部件73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时,轮臂40、44朝相互接近方向回转,所以,将幼儿用座1切换为辅助座时,轮41、45彼此之间发生干涉。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两轮45的间距比两轮41的间距宽,在连接杆55上形成斜状部58,通过该斜状部58吸收上述间距之差,所以,能防止轮41、45彼此之间的干涉。
突起部76被缺口71和连接板79夹住,使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不能以连接销75为中心回转。
如图14所示,直线部57及制动部件73的各前端部分用合成树脂制的保护罩82复盖,上述制动部件73几乎整体用合成树脂制的保护罩81复盖。保护罩82包括膨出部83,以允许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的回转。如图19所示,在保护罩82的前部,包括系合凹部87和滑动面88的制动释放件85用释放轴86可回转地被支持着,上述制动释放件85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窗部61插入上述直线部57内,位于缺口68内。制动释放件85在系合凹部87与缺口68的推压面70接触。如图17所示,制动释放件85的反时针方向回转因该释放件85的一部分与直线部57的上面相接触而受到限制。当上述轮臂40、44前轮101及后轮104被保持在行走位置时,上述制动释放件85构成用于解除上述保持的手段。
因此,当上述杠杆臂63与限制销39相接触时,滑动部件65因弹簧67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推压面70推压系合凹部87使制动释放件85作反时针回转。当制动释放件85的一部分与直线部57的上面相接触时,该制动释放件85的回转停止,限制滑动部件65的进一步滑动。因此,由于弹簧67的赋势力,滑动部件65不会从直线部57拔出。
上述杠杆臂63由基部90、中间部91及握持部92构成,中间部91往后突出,整体形成弯曲。杠杆臂63截面形成U字状,以减轻重量,并且,杠杆臂63在基部90由上述支承销62可回转地支承在直线部57上。
在上述基部90的中央内部形成回转限制部93,基部90的内部在离开上述回转限制部93的位置形成突起部94,该突起部94推压上述制动释放件85的滑动面88。
因此,从杠杆臂63与限制销39相接触的状态,若使用者使杠杆臂63朝脱离限制销39的方向回转,则如图18和图19所示,回转限制部93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限制杠杆臂63的回转。另一方面,随着杠杆臂63的回转,突起部94一边推压制动释放件85的滑动面88,一边滑动。因此,制动释放件85以释放轴86为中心顺时针回转。于是,系合凹部87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推压滑动部件65的推压面70。由于该推压,滑动部件65在直线部57内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移动。通过该移动,缺口71脱离制动部件73的突起部76。
在这种状态下,若使用者握持杠杆臂63提升幼儿用座1,则杠杆臂63与连接杆55成为一体,相对基部2朝后上方斜向斜动。随着连接杆55的移动,轮臂40作反时针方向回转,如图20所示,轮41进入制动部件73的支架部7之间,轮臂40和轮41被支架部7、连接杆55及保护罩81复盖,在这种状态下,轮41没有从基部2的下面往下方突出。
随着连接杆55的移动,制动部件73被提升,轮臂44作顺时针回转。收纳部23内的臂制动47与轮臂44成为一体作顺时针回转,如图10所示,延伸部50反抗螺旋弹簧28的拉伸力,上压制动臂25的前端。制动臂25以支承销20为中心作反时针回转。制动臂25回转设定角度,如图6所示,轮45位于基部2下面的上方,而且处于连接杆55的直线部56的外侧方位置。如图20所示,制动部件73的突出部76进入膨出部83内。
如图11所示,制动臂25回转到最大角度,臂制动47的延伸部50脱离制动臂25的前端。制动臂25因螺旋弹簧28的位伸力以支承销20为中心作顺时针回转,与分隔臂24相接触。延伸部50的相接触面52与制动臂25的前端部系合,限制臂制动47的反时针方向的回转。其结果,限制了轮臂44的回转,能防止轮45突然从基部2的下面突出。
这样一来,轮41、45被收容在支架部7的外侧方不会从基部2的下面突出,幼儿用座1的形态能从婴儿车切换成辅助座。当切换时,由于连接杆55的斜状部58,轮41、45与直线部56、57的干涉可以得到回避。因而,轮45被收容在直线部56的外侧方,轮41被收容在直线部57的内侧方。
若手从图20所示杠杆臂63放开,则如图21、22所示,由于手柄弹簧64的赋势力,杠杆臂63自动朝前方回转。杠杆臂63一接触限制销39,就限制其继续回转。在这种状态下,轮45被杠杆臂63从上方复盖。
握持图6所示侧护条,操作杆10,拉曳钢丝绳27,如图11所示,制动臂25及臂杆26分别从支承销20为中心作反时针顺转。如图12所示,制动臂25的前端脱离分隔壁24往上方,限制臂制动47回转的因素消失,因而,臂制动47的反时针方向回转成为可能。
在这种状态下,若握持侧护条9,提升幼儿用座1,则轮臂40、44及轮41、45因其自重自动地朝下方回转,从基部2的下面突出。
由于上述轮臂40、44的回转,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一起从基部2降下。随着该下降,连接杆55的制动部件73之间所成的角度扩大,不久两者55、73大致成为直线状。在轮臂40、44从基部2垂下的状态下,幼儿用座1降至地面,轮臂40、44在相互离开方向展开。
这时,配置在图20所示的保护罩82的膨出部83内的制动部件73的突出部76推压滑动部件65的下压部72。因此,滑动部件65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在直线部57内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
突起部76越过下压部72与加强部件77的连接板79相接触,滑动部件65因弹簧67的赋势力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缺口71与突出部76系合。由于该系合,限制了轮臂40、44的以连接销75为中心的回转。并且,如图9所示,臂制动47的相接触面52与收纳部23内的限制面53相接触,限制轮臂44的反时针方向的回转。
轮臂40、44回转时,杠杆臂63一边在限制销39上滑动,一边以支承销62为中心回转。这样一来,幼儿用座1的形态能从辅助座切换为婴儿车。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幼儿用座1的作用。
图1表示幼儿用座1作为婴儿车使用时状态,在该状态下,轮41、45从基部2的下面突出。杠杆臂63通常因手柄弹簧64被赋势而往前方(反时针方向)回转,可是由于杠杆臂63与限制销39相接触,所以限制杠杆臂回转。由于该限制,杠杆臂63在限制销39的附近立起。
如图17所示,制动部件73的突起部76被滑动部件65的缺口71及加强部件77的连接板79夹住,在运动状态下,只要两杠杆臂63不往后方回转,这种状态就不会被解除。因此,即使使用者握持侧护条9,提升幼儿用座1,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也不会以连接销75为中心回转。各轮臂40、44不回转,轮41、45经常保持在行走位置。
突起部76与连接板79的系合限制了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回转,因此,当使用者推幼儿用座1行走时,轮41、45也能经常保持在上述行走位置,实现稳定地行走。
另外,各保护罩102、105还能阻挡前轮101及后轮104的溅起的泥和水落到使用者身上。
当将幼儿用座1的形状从婴儿车切换为辅助座时,如图13、14所示,使用者将杠杆臂63朝箭头方向,即朝脱离限制销39的方向回转,这时,杠杆臂63处于座部49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而且在该座部49的外侧方起立。因而,使用者从该幼儿用座1的后方握持杠杆臂63时的操作性良好。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杠杆臂63形成为弯曲,中间部91往后方突出,因而,使用者可以很容易从幼儿用座1的后方握持杠杆臂63,而且,能可靠地提升该杠杆臂63。假设杠杆臂63为直线状,那么,若不强力握持,杠杆臂63恐怕就脱手。针对该情况,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92与提升方向大致呈直交。因此,使用者若握住握持部92,只要手不松开,杠杆臂63就不会从手脱开。使用者能牢牢地握住杠杆臂63,可靠地提起幼儿用座1。
如图18和19所示,杠杆臂63以支承销62为中心顺时针回转,回转限制部93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则杠杆臂63的进一步回转受到限制。突起部94一边推压制动释放件85的滑动面88一边滑动。因此,制动释放件85以释放轴86为中心作顺时针回转。伴随此种情况,系合凹部87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推压滑动部件65的推压面70。
于是,滑动部件65在直线部57内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在滑动过程中,缺口71离开突起部76,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的回转成为可能。在这种状态下,若使用者在握持杠杆臂63状态下提升幼儿用座1,则如图20所示,连接杆55与杠杆臂63成为一体被提升。与此相对应,连接杆55与制动部件73一边使它们间相互所成的角度变换,一边以连接销75为中心回转,轮臂40、44分别往后方、前方回转。在本实施例中,两轮臂44的脚部44a的间距比两轮臂40的脚部40a的间距宽,因此,尽管轮臂40、44朝相互接近方向回转也不会互相产生干涉。
由于轮臂40往后方回转,轮41往基部2下面的上方移动,于是,如图23所示,轮41被收容在保护罩81与支架7之间。由于轮臂44往前方回转,轮45往基部2下面的上方移动,于是,轮45被收容在直线部56的外侧方,这样,两轮41、45被收容在收容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轮轴153偏移在中心轴线152的后方,而轮轴159偏移在中心轴线158的前方。即,各轮轴153、159以中心轴线152、158为基准被错开到轮臂40、44的回转方向的前方。因此,将幼儿用座1切换成辅助座时,即使象各轮轴153、159位于中心轴线152、158上场合,不使轮臂40、44回转,也能够将前后两轮41、45收容在收容位置。
另一方面,由于轮臂44的回转,如图9所示的臂制动47如图10所示那样作顺时针回转。臂制动47的上压面51一边反抗螺旋弹簧28的拉伸力一边上压制动臂25的前端,于是,制动臂25以支承销20为中心朝离开分隔壁24方向(反时针方向)回转。
当轮45被收容在直线部56的外侧方时,如图11所示,臂制动47脱离制动臂25的前端。制动臂25因螺旋弹簧28的位伸力而以支承销20为中心作顺时针方向回转,与分隔壁24相接触。延伸部50的接触面52与制动臂25的前端系合,限制臂制动47的反时针方向的回转。因此,两轮41、45保持在收容位置,当提升幼儿用座1时,能防止轮臂44突然回转等不合适情况。
幼儿用座1下降,手从杠杆臂63放开时,如图21、22所示,杠杆臂63因手柄弹簧64的赋势力自动朝前方回转,当杠杆臂63与限制销39相接触时此回转停止。因此,使用者也可以不使杠杆臂63回转。没有必要为了杠杆臂63的回转另外设置复杂的机构。
杠杆臂63与限制销39相接触时,杠杆臂63的握持部92及中间部91位于轮45的上方复盖着它,杠杆臂63的突起部94脱离制动释放件85,通过该制动释放件85推压滑动部件65的力消失,因此,滑动部件65因弹簧67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滑动部件65的推压面70与制动释放件85的系合凹部87系合,当上述制动释放件85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时,滑动部件65的滑动停止。
当轮41被收容在座部49的外侧方的收容位置,则该轮被座本体3的支架部7和保护罩81所复盖。因此,当提起幼儿用座1时,轮41不会接触使用者和座席13,不会发生因与轮41接触而沾污使用者衣服或座席13。
上述幼儿用座1放入汽车内置于座席13上,此时,轮41、45被收容在座本体3的外侧方的收容位置,轮臂40、44位于座部49的外侧方。轮41、45以及轮臂40、44没有收容在座部49的下部。因此,幼儿用座1的全部比以往技术低,从而,很少发生幼儿用座1与汽车车顶等相碰互相干涉现象,能很简单地将幼用座1从车外放入车内。同样,将该座1取出到车外的作业也很简单。
当幼儿用座1载置在座席13上时,从基部2下面突出若干的轮臂40、44与座席13相接,因此,幼儿用座1以更稳定的状态载置在座席13上。
在这种状态下,两轮41被收容在背部6的两外侧方,此时,若假定两轮41的间距比两轮45的间距宽,那么轮41往基部2外侧方的外伸量变大,于是,存在轮41与座席13中的背部两侧的侧支架接触从而损坏座席的危险。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两轮41的间距比两轮45的间距狭小,轮41往基部2外侧方的外伸量比上述场合少,因此,轮41与座席13的侧支架接触从而损伤它的现象得到了抑制。
幼儿用座1用汽车备有的座带(没有图示)安装在座席13上,在这种状态下,轮41、45收容在座本体3的外侧方,难以接触座席13,因此,能防止轮41、45与座席13接触从而弄脏座席13。另外,如图23所示,各保护罩102、105分别位于前轮101和后轮104的下方,因此,附着在前轮101和后轮104上的水及泥即使落下,它们也被保护罩102、105挡住,其结果,座席13上载置幼儿用座1时,能防止水和泥等沾污座席13。保护罩102、105也能防止前轮101和后轮104直接与座席13接触,弄脏上述座席13。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使用者只须操作杠杆臂63(一边使其往后方回转,一边提起),就能使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回转的动作与提起幼儿用座1的动作连续进行,能使幼儿用座1的形态从婴儿车切换为辅助座,切换时不需要特别的操作,操作性能优良。
当使两杠杆臂63一边往后方回转一边提升时,并不需要很大力,因此,即使是女性场合,也很容易在幼儿乘坐在幼儿用座1的状态下切换成辅助座。
为了使两轮臂40、44同时回转,在该实施例之外还可以考虑种种复杂机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通过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连接两轮臂40、44这样一种非常简单的机构,因此,本实施例减少了零件数目,减轻了重量。若改变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的大小和形状,或变更连接销75和轴支销54的各位置,则可以适当地变更轮臂40、44的回转角度。
轮45位于连接杆55的直线部56的外侧方,其上方被杠杆臂63复盖,因此,使用者等不能从杠杆臂63的上方很容易地触及轮45。同样,轮41被收容在座本体3的支架部7与保护罩81之间,因此,也可以不设置用于复盖两轮41、45的专用的罩,这样,减少了零件数目,能使幼儿用座1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省去上述手柄弹簧64,但是,这时,使用者需要使杠杆臂63回转到轮45的上方。
下面,说明当幼儿用座1的形态从辅助座切换成婴儿车时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使用者握持如图6所示的两侧护条9,杆10压入该侧护条9内,那么,拉曳钢丝绳27。于是,如图12所示,制动臂25一边反抗螺旋弹簧28的拉伸力一边以支承销20为中心朝脱离分隔壁24的方向回转。在回转途中,制动臂25的前端离开延伸部50的接触面52。
在这种状态下,若提起幼儿用座1,则轮臂40因自重自动地朝前方回转,轮臂44因自重自动地朝后方回转。若在轮臂40、44从基部2下垂的状态下,使幼儿用座1下降到地面上,则上述轮臂40、44进一步回转。
此时,图6和图22所示的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回转,突起部76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推压下压部72,因此,滑动部件65在直线部57内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不久,轮臂40、44回转设定角度,轮41、45到达预先设定的行走位置,此时,突起部76越过下压部72。上述滑动部件65因弹簧67的赋势力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在途中,缺口71与突起部76系合。其结果,幼儿用座1从辅助座切换为婴儿车。
在这个实施例中,在座本体3的支架部7上设有呈细长形状的侧护条9,所以,与不设有侧护条9的场合相比,若握持该侧护条9,就能可靠地握持幼儿用座1。使用者只要握持侧护条9提升,就能简单地搬运幼儿用座1。另外,当将幼儿用座1从辅助座切换成婴儿车时,使用者也可以一边将杆10按入侧护条9内,一边握持侧护条提升。即使是力气小的女性也能在幼儿乘坐在幼儿用座1中状态下很容易地进行上述操作。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侧护条9的两端固定在与本体部5相对应的支架部7以及与背部6相对应的支架部7上,因此,与侧护条9设在与上述不同的地方的场合相比,利用者容易从幼儿座1的后方伸出手握住两侧护条9进行提升。
使用者握持各侧护条9,一边操作杆10一边提升幼儿用座1,则使制动臂25脱离臂制动47,能将幼儿用座1切换成婴儿车。没有必要分别进行提升侧护条9的动作及操作杆10的动作,能在握持各侧护条9的状态下操作杆10提升侧护条9,所以操作性良好。
若使用者不是同时操作两杆10,则不能将幼儿用座1从辅助座切换成婴儿车。假定使用者误操作仅操作一方的杆10就不会使轮臂40、44意外回转。
另外,上述实施例也可作如下变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侧护条9形成与本体部5和背部6不一的其它部件,但是,也可以如图24-26所示,侧护条9与本体部5的背部6形成为一体。这时,位于背部6两侧的支架部7上也可以形成握持部106,以便容易握持。这样,若将幼儿用座1置于座席13上的大致位置上,此后,可以握住握持部106将幼儿用座1挪到合适的位置。与没有设置握持部106场合相比更容易调整幼儿用座1的位置。
(2)杆10也可以仅仅安装在一方的侧护条9上。
(3)也可以如图27所示,轮臂40、44通过一根连接杆110可回转地连接着,在该连接杆110上安装杠杆臂111。此时,一操作杠杆臂111,轮臂40、44就会如图28所示那样互相朝同一方向(反时针方向)回转。轮臂40及轮41如图29所示被收容在座49的外侧方,轮臂44及轮45被收容在背部6的外侧方。这样,轮臂40、44及轮41、45以少的零件数很容易地被收容在设定位置。
这时,两轮臂40的脚部40a的间距及两轮臂44的脚部44a的间距至少比座部49的宽度宽。也可以使两脚部40a的间距以及两脚部44a的间距相等。
使轮41的轮轴153偏移到轮臂40的中心轴线152的后方,使轮45的轮轴159偏移到轮臂44的中心轴线158的前方。这样,能使收容轮41、45时的轮臂40、44的回转角度变小。
(4)上述实施例也可以作如图30所示那样变更,在该例中,曲柄部件112固定在轮臂44上,连接杆113可回转地设置在轮臂40上,曲柄部件112和连接杆113由连接销114可回转地连接着。操作杆116安装在座本体3上,该操作杆116的前端和连接销114由操作棒115连接。这时,操作杆116一回转,轮臂40、44如图31所示朝相互接近方向回转,此后,轮臂40、44都如图32所示被收容在座部49的外侧方。
在该变更例中,若调节曲柄部件112的长度等,与此相对应,可任意变更轮臂40、44的回转角度。
若使轮轴153偏移到中心轴线152的后方,使轮轴159偏移到中心轴线158的前方,则可以使收容轮41、45时的轮臂40、44的回转角度变小。
(5)如图33所示,轮臂40、44也可以由包括回转轴117的连接杆118连接。这时,通过操纵操作手段(没有图示),如图34所示,上述回转轴117被导向上方,轮臂40、44朝相互接近方向回转,如图35所示,被收容在座部49的外侧方的设定位置。
若使轮轴153偏移到中心轴线152的后方,使轮轴159偏移到中心轴线158的前方,就能够使收容轮41、45时的轮臂40、44的回转角度变小。
下面,参照图36-图53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例,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符号,详细说明省略。
第2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基部2上没有形成延伸部件38、斜状部件38a及限制销39,因此,对于连接杆55的杠杆臂63的安装结构与第1实施例有很大不同。
如图43所示,在上述各滑动部件65上开有孔120,制动销121插入其中。如图38、40所示,在各连接杆55的直线部57的两侧部,长孔122分别沿该直线部57的长度方向延伸,上述制动销121的两端部插入此处。各制动销121可在各长孔 122的一对内壁122a、122b间移动。如图42、43所示,制动释放件85与滑动部件65的推压面70和连接杆55的上面系合,当上述滑动部件65往后方的滑动受到限制时,上述制动销121与内壁122a相接触。
在直线部57的两侧部,上述长孔122的附近并且靠近连接杆55的基端部的位置,长孔123与所说长孔122平行地延伸。作为杠杆臂63回转中心的上述支承销62的两端部插在各长孔123中,各支承销62可在长孔123的一对内壁123a、123b间移动,而且可在长孔123内回转。
在各杠杆臂63的内部安装辅助部件124,更详细地说,如图38所示,各辅助部件124由位于连接杆55的直线部57的侧方、并安装在上述支承销62上的一对导向部125和连系两导向部125上端的连接部126构成。在各导向部125上切口27斜向延伸,杠杆臂63的回转限制部93嵌合在其中。因此,杠杆臂63以支承销62为中心一回转,辅助部件124与该杠杆臂63成为一体回转。
在各导向部125上分别形成以支承销62为中心的大致呈扇状的收容孔128,上述制动销121的两端部插入其中,如图38、43所示,收容孔128包括直线状的滑动部130和系合凹部131。在制动销121与长孔122的内壁122a相接触的状态下,辅助部件124以支承销62为中心朝前方回转时,滑动部130向着长孔122的内壁122b使制动销121滑动。系合凹部131与滑动部130连续形成,沿滑动部130滑动的制动销121进入该系合凹部131。
在两导向部125间架设连接部件132,摆动杆133的基端部安装在其中,连接部件132位于上述支承销62的前方、连接杆55的下方。如图39、43所示,比连接杆55的宽度狭、上方开口的截面为U字状的收容部135与上述保护罩82形成一体。弹簧137配设在由连接杆55和收容部135所围成的空间。
上述摆动杆133的前端部插入收容部135内,通常使弹簧137压缩,因此,从收容部135内推压的力施加在摆动杆133上。该力通过连接部件132和辅助部件124传递到杠杆臂63,该臂63要往后方回转。当杠杆臂63的回转限制部93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时此回转受到限制。并且,支承销62被弹簧67赋势,与长孔123的内壁123b相接触。
在上述保护罩82的两侧部分别形成系合凹部140,与此相对应,在各导向部125上一体形成可与上述系合凹部140系合的突部141。在图44、45中,如箭头所示,杠杆臂63一边反抗上述弹簧137的赋势力,一边被拉向后方,则支承销62一边使弹簧67压缩,一边沿长孔123滑动。支承销62与长孔123的内壁123a一接触,突部141就与系合凹部140系合。于是,以支承销62为中心的杠杆臂63及辅助部件124的回转受到限制。
随着杠杆臂63往后方移动,突起部94推压制动释放件85的滑动面88,由于此推压,制动释放件85以释放轴86为中心作顺时针方向回转,系合凹部87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推压滑动部件65的推压面70。
滑动部件65在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过程中离开制动部件73,另一方面,制动销121沿长孔122滑动,与其内壁122b相接触。在这种状态下,若握持杠杆臂63提升幼儿用座1,则如图46所示,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被折叠。这时,突部141与系合凹部140系合,杠杆臂63没有以支承销62为中心回转。因此,使用者能在稳定的状态下提升幼儿用座1。
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折叠,轮41、45被收容在座部49的两外侧方,那么,制动臂25与臂制动47系合。通过该系合,两轮41、45保持在座部49两外侧方的收容位置。在这种状态下,轮41、45没有从基部2的下面突出。若手放开杠杆臂63,则如图47所示,支承销62因弹簧67的赋势力沿长孔123往前方移动。杠杆臂63及辅助部件124与支承销62成为一体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移动。这种移动在支承销62与长孔123的内壁123b相接触时停止。
由于上述杠杆臂63的移动,突起部94离开制动释放件85,同时,突部141脱离系合凹部140。被弹簧67赋势的滑动部件65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在该滑动过程中,推压面70与制动释放件85的系合凹部87系合。随着滑动部件65的滑动,制动销(2)沿长孔122滑动与内壁122a相接触。
杠杆臂63从这种状态一边反抗弹簧137的赋势力一边朝前方(图47-49中箭头所示方向)回转。由于该回转,摆动杆133一边压缩弹簧137一边进入收容部135的深处。在回转初期,制动销121虽与收容孔128的壁面有间距,但是杠杆臂63回转到某种程度,滑动部130与制动销121发生干涉。
由于该干涉,上述制动销121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沿长孔122朝内壁122b移动若干,随着这种情况,滑动部件65也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若干。杠杆臂63进一步往前方回转,长孔122与系合凹部131一致时,如图51、52所示,滑动部件65因弹簧67的赋势力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
在滑动过程中,推压面70与制动释放件85系合,同时,制动销121进入系合凹部131,限制杠杆臂63的回转,这样,幼儿用座1被切换成辅助座。
为了将幼儿用座1切换为婴儿车,使用者操作杆10,制动臂25的前端脱离臂制动47,则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回转。此时,如图53所示,在制动部件73回转的途中,突起部76推压滑动部件65的下压部72。与此相对应,滑动部件65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若干,制动销121朝长孔122的内壁122b滑动。于是,制动销121从系合凹部131中拔出,所以杠杆臂63及辅助部件124以支承销62为中心的回转成为可能。由弹簧137赋势的杠杆臂63及辅助部件124往后方回转。若回转限制部93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则杠杆臂63的回转受到限制。因此,如图42所示,杠杆臂63在座部49中的支架部7的中央的两外侧方处于起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由软质材构成的夹持材145嵌入上述杠杆臂63的握持部92内。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幼儿用座1的作用及效果。
图36和图43是将幼儿用座1作为婴儿车使用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杠杆臂63由弹簧137赋势,要往后方(顺时针方向)回转,但是该回转因回转限制部93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而受到限制。由于弹簧67,支承销62与长孔123的内壁123b相接触,制动销121与长孔122的内壁122a相接触。制动部件73的突起部76被滑动部件65的缺口71和连接板79所夹持,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的以连接销75为中心的回转得到限制。
将该幼儿用座1切换成辅助座时,使用者从幼儿用座1的后方握住两杠杆臂63。此时,杠杆臂63通常位于座部49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左右两外侧方起立着,所以使用者能很容易且可靠地握住杠杆臂63。使用者一边反抗上述弹簧137的赋势力一边往后方拉两杠杆臂63。于是,两辅助部件124与对应的杠杆臂63成为一体往后方移动,同时,支承销62沿长孔123往后方滑动。
随着上述辅助部件124的移动,突部141与系合凹部140系合,保护罩82、辅助部件124及杠杆臂63成为一体,以支承销62为中心的杠杆臂63为中心的杠杆臂63和辅助部件124的回转得到限制。另外,由于杠杆臂63往后方的移动,突起部94推压滑动面88,制动释放件85如图45所示,以释放轴86为中心作顺时针方向回转。由于该回转,制动释放件85一边反抗弹簧67的赋势力一边推压滑动部件65。滑动部件65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离开制动部件73。随着这种状态,制动销121沿长孔122朝前方滑动,与内壁122b相接触。
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若提起杠杆臂63,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75为中心朝下方回转(被折叠)。此时,系合凹部140与突部141系合,杠杆臂63不会以支承销62为中心回转。因此,使用者可以握持上述杠杆臂63,以稳定的状态提起幼儿用座1。
若连接杆55及制动部件73被折叠,轮41、45就如图37所示,被收容在座部49的两外侧方的收容位置,于是,制动臂25和臂制动47系合,限制轮臂40、44的回转,因此,轮41、45保持在上述收容位置,不会从基部2的下面突出。
从这种状态,使用者若从杠杆臂63放开手(或放松),那么如图47所示,因弹簧67的赋势力,支承销62沿长孔123朝前方滑动,杠杆臂63和辅助部件124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移动。在杠杆臂63移动过程中,突起部94脱离制动释放件85。在辅助部件124的移动过程中,突部141离开系合凹部140。另外,滑动部件65因弹簧67的赋势力朝连接杆的前端部滑动,随着该滑动,制动销121沿长孔122往后方移动,与内壁122a相接触。
从这种状态,使用者一边压缩弹簧137一边使杠杆臂63往前方回转,在回转初期,制动销121离开收容孔128的壁面,当杠杆臂63回转超过设定角度,则如图49所示,滑动部130与制动销121开始干涉。由于该干涉,上述制动销121朝长孔122的内壁122b滑动若干,随着此滑动,滑动部件65也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若干。
使用者进一步使杠杆臂63往前方回转,长孔122和系合凹部131一致,如图51、52所示,系合凹部131的长度方向相对连接杆55的长度方向成为平行状态,制动销121与上述滑动部130不会发生干涉,因此,因弹簧67的赋势力,滑动部件65朝连接杆55的前端部滑动,制动销121进入长孔122内。制动销121到达内壁122a并系合,杠杆臂63往前方的回转受到限制。另外,在此时由于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137,上述杠杆臂63要往后方回转。但是,该回转因制动销121和系合凹部131的系合而受到限制。因此,杠杆臂63无论往前方还是后方都不能回转。
制动销121与系合凹部131一系合,轮45被杠杆臂63从上方复盖,实现了由婴儿车切换成辅助座。
这样,在第2实施例中,将两杠杆臂63拉向后方之后,通过暂时放松该杠杆臂使其往前方回转这种非常简单的操作,就能将幼儿用座1从婴儿车切换成辅助座。切换为辅助座的幼儿用座1如图37所示载置于汽车的座席13上,通过座带固定在座席13上。
幼儿用座1的形态从辅助座切换成婴儿车时,使用者将杆10推入侧护条9内,使制动臂25的前端脱离臂制动47。于是,制动臂25的回转成为可能,所以,使用者握住侧护条9提升幼儿用座1。于是,连接杆55和制动部件73以连接销25为中心回转。制动部件73回转过程中,如图53所示,突起部76推压滑动部件65的下压部72。由于该推压,滑动部件65朝连接杆55的基端部滑动若干。
由于该滑动,制动销121从系合凹部中拔出,杠杆臂63及辅助部件124可以以支承销62为中心作回转。于是,通过压缩状态弹簧137,杠杆臂63及辅助部件124如图53箭头所示往后方回转。如图43所示,回转限制部93与连接杆55的上面相接触,杠杆臂63的回转受到限制。
因此,按照第2实施例,能实现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此外,在第2实施例中不需要在第1实施例中为了限制杠杆臂63回转而设置的限制销39,因此,延伸部件38和斜状部件38a也不需要,所以从基部2往外侧方伸出部分变少,幼儿用座1的外观进一步变好。而且,在制造基部2时,没有必要将延伸部件38、斜状部件38a及限制销39形成为一体,所以容易制造基部2,制造成本得到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在杠杆臂63的握持部92嵌入由软质材构成的夹持材145,所以,使用者握住握持部92时的感触得到提高。而且,握持部92与手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所以,使用者握住杠杆臂63提升幼儿用座1时,手不大会在握持部92滑开,因此,使用者能可靠地提起幼儿用座1。
当然,上面实施例是作为例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的范围。可以在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作种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幼儿用座,其设有座本体,包括座部和背部,且可载置在汽车座席上;前部脚部件,设有可回转地设置在上述座本体上的前部轮臂以及安装在该轮臂前端上的一对前轮,其可选择地切换成收容在上述座本体侧方、上述座部下面的上方的收容位置和从上述座本体往下方突出的行走位置;后部脚部件,设有可回转地设置在上述座本体上的后部轮臂以及安装在该轮臂前端上的一对后轮,其可选择地切换成收容在上述座本体侧方,上述座部下面的上方的收容位置和从上述座本体往下方突出的行走位置;连接手段,安装在上述各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上,使所说脚部件在上述两位置间的切换连动,同时,上述前部及后部的两脚部件切换成收容位置时,其被收容在上述座本体的侧方、上述座部的下面的上方;操作手段,设在上述连接手段上,用于将上述前部和后部脚部件的位置在上述两位置间进行切换。
2.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手段设有安装在上述前部轮臂上的前部连接部件和安装在上述后部轮臂上的后部连接部件,这些前部及后部的连接部件通过轴相互连接。
3.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当操作上述操作手段切换成收容位置时,上述前部脚部件及后部脚部件通过上述连接手段连接,以朝相互接近方向回转。
4.按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它们相互交叉。
5.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它们通过上述连接手段连接。以相互朝同一方向回转。
6.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第1保持手段和第1解除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及后部脚部件切换成行走位置时,第1保持手段用于使两脚部件保持在行走位置,当从行走位置切换成收容位置时,第1解除手段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工作,用于解除上述第1保持手段对上述脚部件的保持。
7.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手段在上述座部的两侧方设有一对杠杆臂,它们通过轴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各连接手段上。
8.按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用于保持姿势的手势的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由上述第1保持手段保持在行走位置时,用于将上述两杠杆臂保持成从上述连接手段往上方延伸的姿势。
9.按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保持姿势的手段包括设置在上述连接手段和杠杆臂之间、且进行赋势以使杠杆臂回转的赋势部件以及设置于上述座本体上、限制由上述赋势部件的赋势力所产生的杠杆臂的回转的限制部件。
10.按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两杠杆臂形成弯曲状,其前端部朝上述座本体的前方延伸。
11.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本体在其两侧部分别设有握持部件,各握持部件的中间部分离开座本体。
12.按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握持部件设在座部及背部之间。
13.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第2保持手段和第2解除手段,上述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切换成上述收容位置时,第2保持手段用于将两脚部件保持在收容位置,当从收容位置切换成行走位置时,第2解除手段用于解除上述第2保持手段对上述脚部件的保持,上述第2解除手段设有在握住设置于上述座本体的两侧部的一对握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下可操作的操作杆。
14.按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保持手段分别设置在上述座本体的两侧部,上述操作杆设置在两握持部件上。
15.按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上述两杠杆臂的保持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被收容在上述收容位置时,所说手段用于将上述两杠杆臂保持在从上方复盖上述前轮及后轮的一方的位置上。
16.按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保持两杠杆臂的手段包括设于上述连接手段和杠杆臂之间、进行赋势以使杠杆臂回转的赋势部件以及设于上述座本体上、限制由上述赋势部件的赋势力所产生的杠杆臂回转的限制部件。
17.按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前部轮臂间的间距、上述两后部轮臂间的间距、上述两前轮间的间距以及上述两后轮间的间距哪一个都设定得比上述座本体的宽度宽。
18.按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部脚部件及后部脚部件通过上述连接手段连接,以便当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互相接近朝交叉方向回转,上述各间距设定成上述两前轮间的间距与上述两后轮间的间距不同,上述两前部轮臂间的间距与上述两后部轮臂间的间距不同。
19.按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各间距设定成上述两前轮间的间距比上述两后轮间的间距狭,上述两前部轮臂间的间距比上述两后部轮臂间的间距狭。
20.按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前轮通过轴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在前部轮臂的前端上,上述两后轮通过轴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在后部轮臂的前端上,这些轴配置在从各轮臂的中心轴线偏移到相对的轮臂侧的位置上。
21.一种幼儿用座,其设有座本体,包括座部和背部,且可载置在汽车座席上;一对前部脚部件,设有可回转地设置在上述座部前部上的一对前部轮臂以及安装在各前部轮臂前端的一对前轮,其可选择地切换成收容在上述座部侧方、该座部下面的上方的收容位置和从上述座部往下方突出的行走位置,这些前部脚部件的两前部轮臂间的间距及上述两前轮间的间距哪一个都比上述座本体的宽度宽;一对后部脚部件,设有可回转地设置在上述座部后部上的一对后部轮臂以及安装在各后部轮臂前端的一对后轮,其可选择地切换成收容在上述座部的侧方、该座部下面的上方的收容位置和从上述座部往下方突出的行走位置,这些后部脚部件的上述两后部轮臂间的间距和上述两后轮间的间距哪一个都比上述座本体的宽度宽;连接手段,包括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两前部轮臂上的一对前部连接部件以及安装在上述两后部轮臂、且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两前部连接部件上的一对后部连接部件,该连接手段通过调整上述前部连接部件和上述后部连接部件所成的角度,使所说脚部件在上述两位置间的切换连动,同时,上述前部和后部的两脚部件切换成收容位置时,其被收容在上述座本体的侧方、上述座部的下面的上方;操作手段,包括位于上述座部的两侧方、通过轴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各连接手段上的一对杠杆臂,用于对上述前部和后部脚部件的位置在上述二位置间进行切换。
22.按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部轮臂和上述后部轮臂通过上述连接手段连接,以便当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互相接近,朝交叉方向回转。
23.按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两前部脚部件和上述两后部脚部件形成为上述两前轮间的间距与上述两后轮间的间距不同,上述两前部轮臂间的间距与上述两后部轮臂间的间距不同。
24.按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切换成行走位置时用于使两脚部件保持在行走位置的第1保持手段,以及从行走位置切换成收容位置时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工作、用于解除由上述第1保持手段对上述脚部件的保持的第1解除手段。
25.按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保持姿势的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保持在行走位置时,所说手段使上述两杠杆臂保持从上述连接手段往上方延伸的姿势。
26.按权利要求25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保持姿势的手段包括设置在上述连接手段和杠杆臂之间、进行赋势以使杠杆臂回转的赋势部件,以及设置在上述座本体上、限制因上述赋势部件的赋势力所产生的杠杆臂的回转的限制部件。
27.按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本体在其两侧部分别设有握持部件,各握持部件的中间部分与座本体脱离。
28.按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当上述前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切换成收容位置时用于使两脚部件保持在收容位置的第2保持手段,以及从收容位置切换成行走位置时用于解除上述第2保持手段对上述脚部件的保持的第2解除手段,上述第2解除手段设有在握住设置于上述座本体的两侧部的握持部件的状态下可操作的一对操作杆。
29.按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保持杠杆臂的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后部脚部件保持在上述收容位置时,该手段将上述两杠杆臂保持在从上方复盖上述前轮和后轮的一方的位置上。
30.按权利要求29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保持两杠杆臂的手段包括设置于上述连接手段和杠杆臂间、进行赋势以使所说杠杆臂回转的赋势部件,以及设置于上述座本体上、限制因上述赋势部件的赋势力所引起的杠杆臂的回转的限制部件。
31.一种幼儿用座,其设有座本体,包括座部和背部,且可载置在汽车座席上;一对前部脚部件,设有可回转地设置在上述座部前部上的一对前部轮臂以及安装在各前部轮臂前端的一对前轮,其可选择地切换成收容在上述座部侧方、该座部下面的上方的收容位置和从上述座部往下方突出的行走位置,这些前部脚部件的两前部轮臂间的间距及上述两前轮间的间距哪一个都比上述座本体的宽度宽,并且,当上述两前脚部件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上述两前轮位于座部的后部;一对后部脚部件,设有可回转地设置在上述座部后部上的一对后部轮臂以及安装在各后部轮臂前端的一对后轮,其可选择地切换成收容在上述座部的侧方、该座部下面的上方的收容位置和从上述座部往下方突出的行走位置,这些后部脚部件的上述两后部轮臂间的间距和上述两后轮间的间距哪一个都比上述座本体的宽度宽,并且,当上述两后部脚部件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上述两后轮位于座部的前部;连接手段,包括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两前部轮臂上的一对前部连接部件以及安装在上述两后部轮臂、且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两前部连接部件上的一对后部连接部件,该连接手段通过在向上述收容位置切换时,上述前部连接部件及上述后部连接部件所成角度变狭小,使两前部脚部件和两后部脚部件朝相互接近方向回转,同时,当该切换结束时,其被收容在上述座本体的侧方、上述座部下面的上方。操作手段,包括位于上述座部的两侧方、通过轴可回转地安装在上述各连接手段上的一对杠杆臂,用于对上述前部和后部脚部件的位置在上述二位置间进行切换。第1保持手段,上述前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切换到行走位置时,用于使两脚部件保持在行走位置;第1解除手段,上述前部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从上述行走位置切换成收容位置时,响应上述操作手段的操作而工作,用于解除上述第1保持手段对上述脚部件的保持;第2保持手段,上述前部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切换到收容位置时,用于使两脚部件保持在收容位置;第2解除手段,上述前部脚部件及上述后部脚部件从收容位置切换成行走位置时,用于解除上述第2保持手段对上述脚部件的保持。
32.按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保持姿势的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保持在行走位置时,所说手段使上述两杠杆臂保持从上述连接手段往上方延伸的姿势。
33.按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保持姿势的手段包括设置于上述连接手段和杠杆臂之间、进行赋势以使杠杆臂回转的赋势部件,以及设置于上述座本体上,限制上述赋势部件的赋势力所引起的杠杆回转的限制部件。
34.按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本体在其两侧部分别设有握持部件,各握持部件的中间部分与座本体分离。
35.按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本体在其两侧部分设有握持部件,上述第2解除手段设有在握住上述握持部件状态下可操作的一对操作杆。
36.按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保持两杠杆臂的手段,当上述前部脚部件和上述后部脚部件保持在上述收容位置时,所说手段将上述两杠杆臂保持在从上方复盖上述前轮和后轮的一方的位置上。
37.按权利要求36中所述的幼儿用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用于保持两杠杆臂的手段包括设置于上述连接手段和杠杆臂之间、进行赋势以使杠杆臂回转的赋势部件,以及设置于上述座本体上、限制因上述赋势部件的赋势力所引起的杠杆臂回转的限制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可兼用作汽车用辅助座和婴儿车的幼儿用座。该座设有可在收容位置和行走位置间进行选择切换的前部和后部脚部件。所说两脚部件当切换成收容位置时被收容于座本体两侧方的座部下面的上方,当切换成行走位置时,从座本体往下方突出。对于各个前部和后部脚部件安装有连接机构,该机构使前部及后部脚部件在上述二位置间的切换连动。当所说两脚部件被切换成收容位置时,连接机构收容在座本体的侧方。连接机构上设置用于切换位置的杠杆臂。
文档编号B62B7/12GK1107110SQ9411717
公开日1995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1994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19日
发明者音部哲朗, 松本洋, 佐佐木和弘, 奥村和雅, 佐藤一夫, 户谷正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利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