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靠前蹬坐椅式后位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202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靠前蹬坐椅式后位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采取新的配置结构,使骑者以新的骑踏方式来骑行。
常规的自行车其骑踏方式是前倾下踏式。骑久易得鞍座病、自行车病,即掌心红肿,小腿肿胀腰背僵化,阴部肛门生殖器受座垫磨压、易引发病痛、汗渍难受、重心高双足不能随时着地、一碰就翻。上下车繁,需握把技巧难掌握,交通事故多,尤其不适应广大中老年及体质欠佳者骑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为人们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易掌握,无需上下车技巧重心低,双足能挨地,掌心小腿不肿胀,阴部肛门等部位不受磨压之苦,省力而持久的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设计和结构而达到的。结合附图来进行叙述,各图名称编号统一。另部件名称及编号如下1、车把 2、压块 3、后套管 4、后框架连杆 5、孔槽导轨 6、上大梁 7、下大梁 8、中踏轮 9、前框架 10、后框架 11、前车轴 12、弹簧管柱 13、下支承调节板 14、货斗 15、握把 16、坐位 17、靠背 18、坐椅立框架 19、槽孔导板 20、套簧柱 21、套柱压簧管 22、槽孔导板 23、槽孔导轨 24、前踏轮 25、支撑管柱 26、前坐位 27、槽孔导板 28、右飞轮 29、抱彀刹闸 30、后车叉 31、后轮 32、前轮 33、左飞轮 34、上支承调节板 35、上框架 36、支撑杆 37、货架 38、前车叉 39、靠背臂 40、弯勾 41、半月槽孔轨板 42、螺栓。
h1踏轮轴离地面之高度,h2坐实时坐垫离地面之高度,θ1是大腿与水平线(在上)所交之角,θ2是大腿与水平线(在下)所交之角,θ3是腰背后仰之角。
下面进行说明


图1是人体骑踏状态及主要部件位置结构示意图。主要在设计上说明本型车之骑踏状态及结构,有四个特征(1)用坐椅16作坐位,可前后平移,靠背17可调后仰角度θ3,使背后靠腰背舒适不僵化,对靠背上身体重有分压减轻坐位16之体重压强,靠背又可助蹬,坐位在踏轮8之后位,即坐位后移,并下降高度使重心变低,h2为55cm-66cm不超过70cm为宜,双足可挨地为原则,不易倾翻,可随时停车无需上下车之繁,握把15易掌握无需技巧,交通事故必降。
(2)踏轮与坐位之特征踏轮离地面高度h1约在26-35cm为宜,h1和h2固定后,使骑者双腿能斜向前舒展伸蹬为原则,θ2<45°及θ1<30°,任何一腿在蹬踏一周会形成θ1及θ2成斜状伸蹬使腿部血液循环改善,不再下冲,形成θ1角时膝盖高出水平线,使血液顺流小腿不肿胀。θ1角之另一作用是大腿向上抬高一次,加上腰背后仰形成θ3角,使生殖器肛门部位也相应上抬,不紧压坐垫,不再受后压之苦,空气流通不汗渍。所以h1h2相对高度在大腿舒展蹬踏时决定θ1θ2之大小,而θ1θ2θ3角决定人体阴部、腿部和腰背之舒适状态。坐位可前后平移以调整腿的伸蹬达最舒展位置,以适应不同身高之蹬踏。θ3是通过靠背臂39来调整>90°小于135°为宜,θ1θ2θ3h1h2决定一个人体蹬踏最佳状态的范围。因为θ1等于零则膝盖不会高出水平线。θ3<90则腰背无靠变成前倾。θ2>45°则阴部必受压挤;θ3太大变成人体平躺,则颈部必受损,视界不好!(3)车把1之特征与常规车相反,车把(方向把)在后轮31之后车叉30之上,后轮变方向轮。车把为圈掎臂式,中部压在压块2之槽内,紧固后可转动。车把臂围在腰部(坐位)两侧,握把在胸前腰侧,正好使骑者垂肩自然曲肘握把,掌心不受压不用伸抬两臂之力,双掌握把水平横向弧状摆动便摆动后轮方向,故称后位自行车。
(4)踏轮和前轮32之特征常规车是踏轮驱动后轮,本型却反之,踏轮驱动前轮。图上可示踏轮以链条套接前车轴上之飞轮,从而驱动前轮32,当然如果是三轮自行车则驱动前车轴带动前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具有四个特征,其中θ1θ2θ3h1h2五个要素,使骑者呈最佳状态,而达到上述之目的。能体现上述性能的自行车结构就是后靠前蹬坐椅式低重心后位前驱动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原理可应用在各种不同品种的自行车上成为一个系列,下面略举几个实施例来说明原理之应用。仍按各图分述。
图2是单人踏二轮自行车的斜视简图。是第一个实施例。也是
图1的具体化。
圈椅臂式车把1被压在压块2中的一个槽内,紧固后车把可在槽内转动,使车把臂握把15上下变动位置。车把臂是成半圆弧状围在坐椅两侧,正好使骑者垂肩自然曲肘握把,压块有二个槽可选用以调前后位移,压块2也可调个头安装,使车把前后平移。大梁框架是由后套管3连杆4后框架10及二侧之槽孔导轨板5上大梁6下大梁7中轴8前车叉38和货架37支撑柱36组成大梁骨框架。中轴踏轮8以链条驱动前车轴左侧之左飞轮33从而驱动前轮;配上坐椅框架18坐位16后轮31后车叉30所组成。坐椅框架下的孔导板19是靠合在后框架10上的孔槽导轨5之上,在槽孔内前后平移而调节,以螺栓紧固之。
图3是坐椅框架的分解结合简图。
(3a)是孔槽导板22焊在套柱压簧管21上,将套簧柱20(3b)套入,再整体接装在立框架18之中(3c)其下有槽孔导板19。形成左立架(3d)为一侧的框架。坐垫16下有槽孔导轨23左右二个。垮接在孔导板22之上,靠合后可前后在槽孔内平移调节固定。19是用来垮接在大梁后框架10两侧的孔槽导轨5之上的。
图4是坐椅靠背调角度的结构原理简图。
靠背17两侧靠背臂39的下端是弯勾40中部接半月槽轨41、见4(1) 4(2)。弯套位坐住的孔槽导轨23上的螺栓头42,而半月槽孔套入另一栓头42并可沿轨槽内移动使靠背臂摆动成角度,以螺栓紧固也可反向安装,如图4之(3)(4)。以弯为园心半月槽为同心园之园周,径为二个螺栓头的间距。事实上靠背可调角度及能调前后平移的坐椅结构很多,皆可采用。
图5是第二个实施例,双人踏二轮自行车的正侧视简图。
可调的坐椅安放在框架上,通过孔槽导轨的靠合5和19可作前后平移。再配上二套传动装置即成。本图是在货架37即前框架9上有孔槽导板27与坐垫下槽孔导轨23靠合,即成第二坐位。通过支撑管柱25连接一个前踏轮24再以前车叉36固定在前车轴上,在右侧加一付右飞轮28,以链条套接前踏轮24和右飞轮28组成前骑者之驱动装置。
图6是单人踏小三轮自行车的大梁骨框架结构示意图。
本图说明前框架9变形成四边形,二侧上有上支承调节板34,上有槽孔是用来靠压在下支承调节板13的,四端有四组弹簧管柱12,承托货斗14,框架9连接上下大梁6和7。
图7是第三个实施例单人踏小三轮自行车的外形斜视图。前框架9上的支承调节板靠合在下支承调板13上,并一起安装在前车轴11上的轴承套上。四个弹簧管柱12承托货斗14。中轴踏轮驱动前车轴上之飞轮。
图8是双人踏小三轮车框架和双驱动装置上视简图。
比图7只是前框架9变形。左侧安装另一付前踏轮24套左飞轮33中踏轮8套接右飞轮28抱彀刹闸29。踏轮都驱动前车轴。圈椅臂基本上成园形。在前框架四端有弹簧管柱12承接上框架35的,见下图。
图9是双人踏小三轮的上下框架大梁骨架图。
四个弹簧管柱承托一个上框架35,在其左侧有两条孔槽导轨27是承接坐椅的。其右侧可安装货斗14,见下图。
图10是双人踏小三轮自行车斜视外形简图。是第四个实施例。
前坐位26下的槽孔导轨23与上框架上的孔导板27靠合,也可前后平移调节以固定。图上二个坐位与二个踏轮组成双人踏,可共轮踏。在右侧上框架上安装一适当的容器货斗。上下大梁连接下框架即前框架9。
综上所述的四个实施例为一个系列。都具前述四个特征。随不同的轮数和坐位,再配上不同形状的框架及部件而组成单人双人二轮三轮系列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采用常规管材另部件,只加工非标准件如框架坐椅孔槽导轨板车把压块,配上20时车轮及标准部件组装而成。无技术难度,制作易维修普遍,是一种安全舒适省力持久的新颖自行车系列。
权利要求1.一种后靠前蹬坐椅式后位自行车,其特征是能使骑者呈背向后靠双腿向前斜向蹬踏曲肘握把的骑踏方式,其结构为坐椅式后位结构;用可调角度及前后平移的坐椅为坐位,下降高度及后移;车把是可调上下前后的圈椅臂式车把,安装在后轮车叉上,后轮为方向轮;踏轮驱动前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坐椅的前后平移是通过坐垫下的及框架上的孔槽导轨板,互相靠合后在槽孔内前后调节以螺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靠背的角度调节是用靠背臂柱下端的弯勾和中部接连的半月槽结构;弯勾勾住一栓头,另一栓头套入孔槽,可沿半月槽内滑动,以螺栓固定;半月槽板的弧形槽是以弯勾为圆心的圆周,半径是二个螺栓头之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车把被压在后车叉上部压块的槽内,再向上向前弯成圈椅臂式车把,两车把臂成两个半圆弧状,围在坐椅两侧,臂端为握把,通过压块之槽可将压块正反安装,可调车把之上下前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坐椅在踏轮的后位,下降高度,在坐实后离地面的高度为55-66cm不宜超过70cm,踏轮离地面高为26-35cm,二者高度决定蹬踏状态之舒展程度;腿部蹬踏一周,在舒展伸腿向下时与坐垫之水平线交角<45°,在屈腿时膝盖要高出坐垫之水平线为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后轮作为方向轮,摆动方向的车把安装在后轮的后车叉上,大梁框架与后车叉上的后套管相连,方向轮在骑者后位,呈后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踏轮作为驱动轮,通过链条驱动前车轴上之固定了的飞轮带动前轮,呈后位驱动。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系列其特征是坐椅式后位结构。骑时背后靠腿斜向前踏,垂肩曲肘握把。坐椅后移下降高度可调前后角度。圈椅臂式车把可调并安装在后轮车叉上,后轮为方向轮。坐椅高度为55—66cm,踏轮高为26—35cm,踏一周大腿与水平线依次形成交角<45°及膝盖高出水平线。踏轮驱动前轮车轴。骑者阴部不受磨压,掌心不受压,腿不肿胀,腰背舒适,重心低安全,握把易。用常规管材零部件加工组装,制作维修易。
文档编号B62J1/00GK2192529SQ94203870
公开日1995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199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4年2月24日
发明者沈永豪 申请人:沈永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