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撑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038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体撑脚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体撑脚,用于支承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自行车。
短暂时间停放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自行车时,我们使用侧撑脚来支承车体,此时先把侧撑脚从收起位置踩下至支承位置,使其触地于车体一侧,让两个轮子和侧撑脚一起承受车体重量并稳定支承车体。较长时间停放时为了避免车体重量压在轮胎上,我们则使用大撑脚把车体支承起来,使一个轮胎脱离地面,另一个虽轻触地面却几乎不承受车体重量。目前我们公知的车体大撑脚由转轴和与转轴相连的两个相同的撑脚杆组成,支承车体时,先要踩下两个撑脚杆使它们同时触地,然后向上抬起车体,让两个撑脚杆转至支承位置,再把车体放在撑脚上。此时一个轮胎脱离地面,另一个轻触地面,车体被稳定支承起来。由于有时车体很重,抬起车体相当费力,使支承起车体很困难。而且侧撑脚和大撑脚总是相互独立,为两套撑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体撑脚,使支承起车体时,不用向上抬起车体,既使车体很重,也能很容易地把车体支承起来,而且有时能兼做大撑脚和侧撑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体撑脚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体撑脚,包括转轴和撑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杆包括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付撑脚杆附着在主撑脚杆上或和主撑脚杆附着在同一个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车体撑脚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体撑脚,包括转轴和撑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杆包括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分别附着在各自的转轴套上,这些转轴套套在同一个转轴杆上,或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分别附着在各自的转轴上。
主撑脚杆附着在转轴上。
转轴由转轴杆和转轴套组成,有时仅为转轴杆或仅为转轴套。
转轴套套在转轴杆上。
附图的图画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一个实施例的A-A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是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二个实施例的B-B侧视图。
图5、图6、图7、图8、图9、
图10、
图11、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一个或第二个实施例与车体组合在一起时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5是车体撑脚收起时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车体撑脚收起时的C-C侧视图。
图7是主撑脚杆2触地时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主撑脚杆2触地时的D-D侧视图。
图9是主撑脚杆2位于支承车体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主撑脚杆2位于支承位置后的E-E侧视图。
图11是车体撑脚支承起车体后的示意图。
图12是
图11所示的车体撑脚支承起车体后的F-F侧视图。
图1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5是
图1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四个实施例的G-G侧视图。
图16是
图1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四个实施例的H-H侧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如下1——转轴套,2——主撑脚杆,3——付撑脚杆,4——转轴杆,5——小挂钩,F——转轴套1上的角状突出。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第一个和第二个实施例
图1、图2所示为第一个实施例,其付撑脚杆3固结在主撑脚杆2上。主撑脚杆2固结在转轴套1上。图3、图4为第二个实施例,其付撑脚杆3和主撑脚杆2固结在同一个转轴套1上。参见
图1、图2、图3、图4,转轴套1套在转轴杆4上,转轴杆4用于连结车体,转轴杆4连结在车体上后,当转轴套1绕其转至支承车体位置后,转轴套1上的角状突出F被车体阻挡,转轴套1不能继续转动。车体上收起撑脚的弹簧挂在小挂钩5上。主撑脚杆2和付撑脚杆3用于承受车体重量,主撑脚杆2为转动车体提供了转动支点,转轴使撑脚能收起和放下。
将转轴杆4连结在通过车体重心竖直线附近的车体上,支承车体时,把车体撑脚从图5、图6所示收起状态踩下,使主撑脚杆2转至触及地面,触地点为车体一侧的G点,此时车体直立,见图7、图8。主撑脚杆2下端头理论上的转动轨迹是图5、图7、图9、
图11中所示的虚线园。假设人同G点位于车体同侧,水平方向推车体顶部,使车体倾斜,主撑脚杆2下端翘离地面,此时继续转动主撑脚杆2,当转至转轴套1上的角状突出F被车体阻挡时,主撑脚杆2不能继续转动,此时位于支承位置。水平方向拉车体顶部,使主撑脚杆2下端触及地面于H点,付撑脚杆3下端仍悬空,此时车体仍为倾斜状态,见图9、
图10,继续水平方向拉车体顶部,使车体绕主撑脚杆2下端点,即地面上的H点,沿垂直于车体方向转动、倾斜,直至付撑脚杆3触地,此时车体被撬起,轮胎翘离地面,车体重心移至主、付撑脚杆触地点之间,让一只轮胎轻触地面,车体便被稳定支承起来,见
图11、
图12。以主撑脚杆2下端点即H点为转动支点拉车体顶部时,其动力臂为通过车体顶部和H点的两个水平面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远大于车体重心对H点的阻力臂,依据杠杆原理,所需拉力远小于车体重量。
上例中,调整主撑脚杆2长度,使其在车体直立状时能转至支承位置,拉车体顶部车体倾斜,主撑脚杆2才触地,车体重心位于主撑脚杆2触地点和车轮触地点之间,车体被稳定支承,此时相当于使用公知的车体侧撑脚杆。继续拉车体使其绕主撑脚杆2触地点转动、倾斜,直至付撑脚杆3也触地,车体重心位于主、付撑脚杆触地点间,车体被支承起来,一个轮胎轻触地面,另一个离开地面,此时相当于使用公知的车体大撑脚。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一种车体撑脚的第三个和第四个实施例
图13所示为第三个实施例,其付撑脚杆3和主撑脚杆2分别固结在各自的转轴套1上,这些转轴套1相互独立并套在同一个转轴杆4上。
图14、
图15、
图16所示是第四个实施例,其付撑脚杆3和主撑脚杆2分别固结在各自的转轴套1上,这些转轴套1又分别套在各自的转轴杆4上。参见
图13、
图14、
图15、
图16,转轴杆4用于连结车体,转轴杆4连结在车体上后,当转轴套1绕其转至支承位置时,转轴套1上的角状突出F被车体阻挡,转轴套1不能继续转动。车体上收起撑脚的弹簧挂在小挂钩5上。付撑脚杆3和主撑脚杆2用于承受车体重量,主撑脚杆2为转动车体提供了转动支点,转轴使撑脚能收起和放下。
将转轴杆4连结在通过车体重心的竖直线附近的车体上,支承车体时,先把付撑脚杆3从收起位置踩下,使其转至支承位置,然后倾斜车体,使付撑脚杆3触地于车体一侧,车体重心位于付撑脚杆3和车轮触地点之间,车体被稳定支承,此时车体重量由两个车轮和付撑脚杆3承受。当要支承起车体,使一个轮胎离地,另一个轻触地面时,直立车体,把付撑脚杆3踩下使其转至支承位置,水平向推车体顶部,车体倾斜使主撑脚杆2能转至支承位置,然后水平向拉车体顶部,使其倾斜,直至主撑脚杆2和付撑脚杆3下端先后触地,车体重心位于主付撑脚杆触地点间,付撑脚杆3触地点较主撑脚杆2触地点远离车体,让一个轮胎离地,另一个轻触地面,车体被稳定支承起来。
上例中,调整主、付撑脚杆长度,使车体直立时,主、付撑脚杆都能转至支承位置,拉车体顶部使其倾斜后,主撑脚杆2首先触地于车体一侧,车体重心位于主撑脚杆2和车轮触地点之间,车体重量由两个轮子和主撑脚杆2承受,车体被稳定支承。继续倾斜车体至付撑脚杆3也触地,车体重心位于主、付撑脚杆触地点间,车轮翘起,让一个轮子轻触地面,车体被稳定支承起来。
上述各例中付撑脚杆3触地点较主撑脚杆2触地点远离车体。
由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支承起车体时,不需用几乎等同于车体重量的力量抬起车体,而只需轻推轻拉车体。(2)可兼作大撑脚和侧撑脚,(3)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付撑脚杆还可以附着在主撑脚杆的下端头。
本实用新型的主、付撑脚杆还可以做成弯曲状、折线状、板状或其它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各部件之间还可以是组装在一起的。
本实用新型主、付撑脚杆还可以不通过转轴套上的角状突出而直接被车体阻挡。
权利要求1.一种车体撑脚,包括转轴和撑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撑脚杆包括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付撑脚杆附着在主撑脚杆上或和主撑脚杆附着在同一转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分别附在各自的转轴套上,这些转轴套套在同一个转轴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撑脚,其特征在于付撑脚杆和主撑脚杆分别附着在各自的转轴上。
专利摘要停放两轮摩托车或两轮自行车时,为免使轮胎负重,常把车体支撑起来,使一个轮胎脱离地面,另一个轻触地面。由于有时车体很重,抬起很费力,使支承起车体很困难。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体撑脚,其包括转轴和主、副撑脚杆,支承车体时只需水平侧向轻推或轻拉车体上部,即可将车体支承起来,使一个轮胎离地,另一个轻触地面。本实用新型可兼作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自行车的大撑脚和侧撑脚。结构简单、省力。
文档编号B62H1/00GK2223236SQ9421113
公开日1996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16日
发明者杨利新, 杨泰山 申请人:杨利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