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036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的改进。
当前自行车,轻便车,大多由车架,车把,车闸,前叉,鞍座,前轮,后轮,脚蹬,链轮,飞轮,链条和前、后泥板及一些附件组成。
自行车鞍座长期来沿用弹簧支承的方式,由于这类弹簧的弹性有限所以缓冲性和抗震性不理想。
此外,鞍座均紧夹在车架立管顶端,骑车行驶途中不能按需要随时升高或降低鞍座的位置。
在城市交通繁忙的今天,骑自行车时在中途常会遇到暂时停驶,如遇到红灯,交通阻塞等,这时骑车者需要停车,下车等候,直到绿灯或阻塞消除再上车骑行,这些消耗体力的重复动作,往往引起疲劳和麻烦。
再有,现用的自行车支撑架,均不能在骑车时起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种新型结构的鞍座,及带支撑轮的自行车。
这种新型鞍座是将鞍座固定在具有气密功能的活塞的上端,用气垫来支承鞍座,这种新的带有气垫的鞍座除可使鞍座的抗震,缓冲等性能得到改进外,还可在骑车时按需要将鞍座上升或下降在某一合适的位置上,当鞍座降到最低处时,该车上的联动机构可使位于后轮一侧的后支撑轮着地,形成了车身受三个轮子支承的稳定状态,所以骑车途中需要暂停行驶,遇上红灯,可以不必下车,坐在鞍座上等待到绿灯时继续行驶,这样,骑坐这种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使骑车者感到既省力省事又舒适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的具体结构方案叙述如下鞍座固定在置于车架立管中的活塞的上端,活塞的下端设一弹簧,拉杆的上端固定在鞍座的下表面上,拉杆的下端扣有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绕过设在立管下导套的小滑轮和装在支承板下端的滑轮后扣在支撑杆上,支承板的上端固定在后车轮的轮轴上,下端和支撑杆连接,拉簧一端连在支承板下端,另一端连在锁紧片下端,锁紧片上端和支撑杆相连,在车架下管上设有一个气阀,车架下管的上端面为密封面,其下端与车架立管的下部连通。
行驶途中需要暂停时,例如遇到红灯,或前面暂时阻塞等,打开气阀将密封在气垫中的空气排出,在人体重量作用下,鞍座会随同活塞一起下降至最低位置,固定在鞍座下的拉杆垂直向下运动並拉紧钢丝绳通过小滑轮和滑轮的导向,又拉动支撑杆並带下后支撑轮,此时由于支撑轮着地,形成了三轮支承,因而车身不会倒地,人可以坐在鞍座上等候。通畅后,例如转绿灯或阻塞,解除继续骑行时,先驱动自行车到一定速度,打开气阀,臀部稍离鞍座,弹簧的张力使鞍座上升,当达到需要高度时,再关上气阀。这时拉杆随同鞍座上升,钢丝绳放松,后支撑轮在拉簧拉力作用下能抬起並离开地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它还有另一个支撑轮,支撑轮安装在伸长片的一端,伸长片的另一端固定在脚蹬轴外侧,支撑轮与后支撑轮分设在车身的两侧。
当只能缓慢行驶时,例如交通拥挤,车流不畅通时,脚上稍用力使带支撑轮的脚蹬置于最低处,脚掌向前方倾斜,使置于伸长片上的支撑轮着地,这时又构成了三个轮子支承的形式,所以在趟车慢行过程中仍可保持车身安稳地缓慢向前。如遇道路暂时阻塞时,此时也可按上面所述的方法,把后支撑轮放下,着地,使整体在重心下降的同时扩大了支撑面,受四个轮子支承的自行车足以使骑车者安全,平稳地在鞍座上休息,等候到前方通畅时复驶。
综上所述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和现用的自行车对比后具有下面几个优点采用气垫结构支承鞍座,改进了鞍座的抗震性,缓冲性。坐在这种带气垫的鞍座上骑自行车,柔和舒适,而且不同身高的骑车人,可按需要随意调整鞍座高度,使骑车人感到方便。
骑行时,鞍座能随意升高,降低,及时调节鞍座位置使各部肌用力均衡,减少疲劳,必要时迅速降低鞍座,使重心下降,支承面扩展,增加了安全感。
骑车途中要暂停,例如遇红灯时随时可将鞍座下降至最低处,带动后支撑轮着地,所以人脚不必着地,可在鞍座上坐等,直到绿灯时再骑行,这样就减少了重复上下车麻烦,省事省力。
当需要作很缓慢行驶时,可以利用支撑轮着地的方式形成另一个三轮支承状态,比现有自行车更适应在交通拥挤的道路中行驶、必要时可以将支撑轮,后支撑轮同时着地,左右侧都受支撑,使自行车受四个轮子支承,此时鞍座下降及重心下降加上支承面明显扩大,所以使骑车人感到更平稳、安全。
如下图1是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总图,是骑行状态图。
〔1〕车架下管 〔2〕支撑轮〔3〕伸长片 〔4〕车架立管〔5〕活塞 〔6〕拉杆〔7〕鞍座 〔8〕弹簧〔9〕钢丝绳 〔10〕支承板〔11〕支撑杆 〔12〕后支撑轮〔13〕滑轮 〔14〕锁紧片〔15〕拉簧 〔16〕小滑轮〔17〕气阀板手 〔18〕带套管的钢丝绳〔19〕气阀图2是气垫座结构放大图〔20〕下导套 〔21〕密封圈〔22〕上导套 〔23〕导向套图3是带支撑轮的气垫自行车骑行时途中停车状态图〔24〕支撑杆轴下面结合三个附图来说明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的具体实施方案从图1可看到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的总体结构,具体地显示了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的一种结构形式,图1为该自行车的骑行状态图,当鞍座在某一合适高度骑行时,钢丝绳〔9〕放松,这时后支撑轮〔12〕因拉簧〔15〕拉力作用离地顺时针转到图示位置,当需要暂停等候例如遇红灯,则可扣紧装在车把上的气阀板手〔17〕,通过带夸管的钢丝绳〔18〕将气阀〔19〕打开,放出被密闭在气垫中的空气,由于体重压力使装在车架立管〔4〕中的活塞〔5〕下降,鞍座〔7〕和拉杆〔6〕也随同下降,使钢丝绳〔9〕拉紧,经小滑轮〔16〕和滑轮〔13〕的导向作用,拉动支撑杆〔11〕作逆时针转,当鞍座降到最低,后支撑轮〔12〕着地,这时随手放松气阀板手〔17〕、气阀〔19〕因自身所带的弹簧力作用下关闭。由于形成了三个轮子支承的状态,参见图3,所以人可以在鞍座上等候,复驶时先驱动自行车,达到一定速度后,再扣紧气阀板手〔17〕将气阀〔19〕打开,使空气由气阀进入车架立管〔4〕中,同时把臀部提起使稍离鞍座〔7〕,弹簧〔8〕的张力使鞍座向上,当达到需要高度时再松开气阀板手〔17〕将气阀〔19〕关闭,即可恢复原有的骑行状态,这时拉杆〔6〕相应作反方向移动向上,使钢丝绳〔9〕放松,拉簧〔15〕拉力使后支撑轮〔12〕按顺时针方向抬起、复位。
图2表示了气垫鞍座的一种结构方案,为了使活塞〔5〕作良好的垂直运动,设置一个导向套〔23〕,两个密封圈〔21〕装在活塞〔5〕的二端,这两个密封圈可以用O型密封圈也可用皮碗,为使拉杆〔6〕能作有效的垂直运动来拉动钢丝绳〔9〕,在车架立管的外表面设下导套〔20〕上导套〔22〕,拉杆〔6〕在上导套和下导套中滑动。
当交通繁忙时由于车辆拥挤有时只能缓慢行驶,这时只要将右脚稍用力,脚掌向前倾斜,使右脚蹬伸长片〔3〕上的支撑轮〔2〕着地这样又构成了一个三个轮子支承形式,自行车可平稳缓慢趟车。
必要时按上述方法将后支撑轮〔12〕和支撑轮〔2〕同时着地,参见图3,骑行途中停车状态图,使车身受四个轮子支承,重心也降到最低,支撑面进一步扩大,骑车人坐在鞍座上感到平稳和安全。
在存放本自行车时,将鞍座置于最低位置,並把锁紧片〔14〕向反时针拨动,借助拉簧〔15〕的拉力可使后支撑轮〔12〕锁定,以便安放自行车。再使用时先将锁紧片〔14〕顺时针拨动,即可骑行。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它是由车架,车把、车闸、前叉、鞍座、前轮、后轮、脚蹬和链轮、飞轮、链条及前,后泥板等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车架立管[4]中装有活塞[5],鞍座[7]固定在活塞[5]的上端,活塞[5]的下端设一弹簧[8],拉杆[6]的上端固定在鞍座[7]的下表面上,下端扣有钢丝绳[9],纲丝绳[9]的另一端绕过装在立管下导套[20]的小滑轮[16]和装在支承板[10]下端的滑轮[13]后扣在支撑杆[11]上,支承板[10]的上端固定在后车轮的轮轴上,下端和支撑杆[11]连接,支撑杆轴[24]上装有后支撑轮[12],拉簧[15]一端连在支承板[10]下端,另一端连在锁紧片[14]下端,锁紧片[14]上端和支撑杆[11]相连,在车架下管[1]上设气阀[19],车架下管[1]的上端为密封面,下端与车架立管[4]的下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带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它还有另一个支撑轮〔2〕,支撑轮〔2〕安装在伸长片〔3〕的一端上,伸长片〔3〕的另一端固定在脚蹬的脚蹬轴的外侧,支撑轮〔2〕与后支撑轮〔12〕分设在车身的两侧。
专利摘要
一种带有支撑轮的气垫座自行车,如附图所示,它具有可随意升降的气垫鞍座,在后轮一侧有一个收放的后支撑轮,在车身的另一侧,脚蹬外侧还有一个可收放的支撑轮。当支撑轮和后支撑轮着地后可形成三个或三个以上轮子的支承方式,因而这种新型自行车可以很缓慢地行驶并当骑车途中需要短暂停车时,骑车人不必下车,省去上下车重复动作,又因鞍座是用气垫支承,可随时升降,所以使骑车人感到安全省力舒适方便。
文档编号B62J1/06GK86206557SQ86206557
公开日198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1986年12月5日
发明者陆惠洲 申请人:陆惠洲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