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踏车把手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1819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脚踏车把手避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踏车的把手结构,特别是指有关于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
按,习用一般脚踏车的把手结构,概如


图1、图2所示,大体上脚踏车把手10均是利用金属管制作而成,组合装配时,只要将该把手10予以锁固在金属制的立管11管夹12即可,由于该把手10与该立管11管夹12均由金属材料制成,是属于硬质材料与硬质材料的组合形态,因此,当装配于车体供骑乘时,一旦受到地面凹凸不平的颠簸作用,其所产生的震动力道将无从消释,会直接地传递至该把手本体,而最后再传递至我们双手,骑车人将感受到相当强的震动力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可将地面凹凸不平所产生的震动予以有效地吸收,有助于提升骑车的舒适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踏车避震结构,包括一把手本体,先在一把手本体其中央处制设有一缩管部位,而后方于该缩管部位充填固设一预定厚度的避震衬垫,最后接着又在该避震衬垫的表面上另覆盖成型固设以一具补强作用的包覆层。
为进一步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该包覆层的内壁制设有预定数目的凹凸面或凹凸点。
采用这种结构后,由于利用在把手内部植入一吸震材料,可将地面凹凸不平所产生的震动予以有效地吸收,不致传递至使用者的双手,有助于提升行车舒适感。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习用脚踏车把手与立管结合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习用脚踏车把手与立管结合的平面径向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轴向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显示与立管结合状态的平面径向剖面图。
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包括一把手本体2先在一把手本体2其中央处制设有一缩管部位21,而后方于该缩管部位21先行充填固设一预定厚度的避震衬垫22(其厚度需视所想要的避震效果而选择决定)最后接着才又在该避震衬垫22的表面上另覆盖成型固设以一具补强作用的包覆层23,如此脚踏车的立管3管夹31其之锁固在该把手本体2的包覆层23处始能具有吸收消除震动的能力。
为增进该包覆层23与该避震衬垫22其彼此间的结合能力,使无分离脱落之虑,可在该包覆层23的内壁制设有预定数目的凹凸面231或凹凸点,如此自能促使该包覆层23与该避震衬垫22之间获致稳固地结合为一体,而无相对位移的情形出现。
将本实用新型装设于车体,一旦骑乘到路况不佳的路段,受到地面凹凸不平的颠簸作用,所产生的震动力道经由该立管3管夹31而传递至该把手本体2时,大部分的震动力量将会为该避震衬垫22所吸收,该震动力量几乎已被消除殆尽,骑车者的双手完全感觉不出丝毫震动。
权利要求1.一种脚踏车把手避震结构,包括一把手本体(2),其特征在于先在一把手本体2其中央处制设有一缩管部位(21),而后方于该缩管部位(21)充填固设一预定厚度的避震衬垫(22),最后接着又在该避震衬垫(22)的表面上另覆盖成型固设以一具补强作用的包覆层(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踏车把手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包覆层(23)的内壁制设有预定数目的凹凸面(231)或凹凸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踏车把手的避震结构,在把手本体2其中央处制设有一缩管部位21,在该缩管部位21充填固设一预定厚度的避震衬垫22,最后在该避震衬垫22的表面上另覆盖成型固设以一包覆层23,当装设于车体,一旦受到地面凹凸不平的颠簸作用,其产生的震动力道在传递至该把手本体时,为该避震衬垫22所吸收,最后再传递骑车的双手时几乎已被消除殆尽,确有增加行车的舒适感。
文档编号B62K21/14GK2219252SQ9521316
公开日1996年2月7日 申请日期1995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27日
发明者沈文振 申请人:厦门新凯複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