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防盗报警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626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防盗报警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锁。
92219685.0号专利给出了一种自行车锁,该锁在车叉上装有T形锁合销,外锁壳通过孤形卡紧固在车架前斜梁的顶端,孤形卡一端带有折钩,与外锁壳呈钩眼配合,另一端在外锁壳内用螺钉反上,内、外锁壳由螺钉从底部紧固在一起;在内外锁壳的底面上开有与T形锁合销运动轨迹相同的孤形开口槽;内锁壳中有支架和骨架,锁合机构安装在内锁壳内,它是由安装在支架和骨架上的锁头、安装在锁芯上的拨轮、拨轮上的压板、孤形开口槽上的挡板及使挡板抬起始终与压板相触合的扭簧组成。该锁还带有延时报警装置,报警装置是由安装在内锁壳中的重锤式传感元件和发声电路及电池组成;该车锁的工作原理是,锁车时转动车把使T形锁合销进入孤形开口槽中,转动车钥匙180度,使销芯带动拨轮上的压板,将挡板压下,把T形锁合销的退路阻断,将车的导向机构锁住,如不法分子盗车,在设定的时间内,报警装置会发出警报声报警。该锁在锁合状态下,其外部无拆点,有很好的防撬、防搬运防护功能。但它的锁合机构是分装于车叉和车架两个部位,而这两个部位的形状和尺寸随车牌号的不同变化很大,通用性差,成本也较高。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缺陷而设计的一种结构更简单、防护性能更好、成本更低,能在国内外各种牌号的自行车上安装使用的导向锁紧式自行车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在车架的前立管和车叉立管的结合处装置导向锁合机构,即将该结合部五件碗的上碗拆下,改成专用上碗1。专用上碗1的结构为外沿带有直翻边的碗形,中间有能使车叉立管B通过的短管1’,短管压入车架的前立管A中,与车架前立管A呈静配合;原上碗内的上碗挡C安装在专用上碗的碗内;在上碗挡C的上面装有内耳垫圈3,内耳垫圈的内耳插入车叉立管B的开口槽中,在内耳垫圈的上面装有T形套式锁盘4,锁盘4的套管4”内有与前叉立管B相配合的螺纹,锁盘4上盘面在同一园周上均匀分布着12个盲孔4’;内锁壳2的底面有向上凸起的空腔,空腔顶面中间有与锁盘套管4”相配合的通孔,在与锁盘盘面盲孔相对应的园周上均匀分布着三个通孔2’,通孔2’内有钢球21,钢球可落入锁盘的盲孔4’内,内锁壳2的空腔中有与专用上碗1相配合的直边,专用上碗1与锁盘4的园盘部分装置在内锁壳2底面向上凸起的空腔内;钢球21上面装有控制盘5,控制盘5中间有与锁盘的套管4”呈动配合的园孔,盘外沿上有销柱12,底面上有与三个钢球在同一园周上呈120度均匀分布的三个盲孔5’,在锁的开启状态下,三个盲孔5’与钢珠是相重合的;控制盘5的上面装有垫圈6,锁盘套管4”的上端有翻边,以使内壳2、销盘4、控制盘5和垫圈6四个部件呈动配合不可拆卸装配;控制盘上有控制盒7,控制盒7由螺钉20紧固在控制盘5上;控制盒的中间有园孔,园孔的周边上有呈120度分布的三个凹槽30;在内锁壳2中有支架13,支架13上带有二个定位爪13’和13”;在支架13和内锁壳2上装有锁头22,锁头的锁芯上装有与锁芯呈动配合的拨轮17和静配合的肖簧14;拨轮上带有凸台17’和水平爪19,凸台上有凸起的爪17”,该爪与水平爪呈180度位置;转动锁芯,肖簧14的端部能与拨轮的凸台17’触合;支架13的顶面上装有可旋转的拨叉15,拨叉上有一个水平U形槽15’和一个垂直的U形槽15”,水平U形槽15’与控制盘上的销柱12呈滑动相配合,垂直U形槽15”与拨轮凸台上凸起的爪17”呈滑动配合;外锁壳9上有与车把立管D呈动配合的套管9”,套管的底端有三个呈120度分布,且能透过控制盒7上的凹槽30,与控制盒底面紧密配合的爪9’。内、外锁壳相装配时,需将车匙转动到锁合和开启的中间位置,使控制盒的凹槽30与外锁壳套管上的三个爪9’重合,按压外锁壳,外锁壳套管上的三个爪9’透过控制盒7上的三个凹槽30,进入控制盒腔内,再转动钥匙,使外锁壳上的三个爪错开控制盒凹槽30的位置。这样,锁的开启和锁合二个状态,内、外锁壳均无法分离。本锁的工作原理是,锁在开启状态下,钢球21能在锁盘4的盲孔4’、内锁壳2的通孔2’和控制盘上的盲孔5’形成的空腔内上下跳动,不影响车叉的转动。当锁合时,转动车钥匙,锁芯带动肖簧14转动,肖簧的端部拨动拨轮凸台17’上的爪17”,爪17”拨动拨叉15,拨叉15又拨动控制盘上的销柱12,使控制盘5转动,形成控制盘5上的盲孔5’错开与钢球21重合的位置,使钢球不能上、下跳动,将锁内壳2与锁盘4锁定。因内锁壳2是通过专用上碗1与车架前立管固定在一起的,锁盘4是通过螺纹与车叉立管B固联在一起的,锁内壳与锁盘锁定,车的导向机构即被锁合。支架上的二个爪13’和13”和拨轮上的水平爪19,起到开锁和锁合位置的定位作用。
内锁壳2底面向上凸起的空腔顶面上与锁盘盘面盲孔相对应的园周上所均匀分布的通孔2’及通孔内的钢球21、控制盘5上与钢球相对应的盲孔5’并不限于三个,可以是三至十二个。
因锁盘4与车叉立管B是利用车叉立管的右旋螺纹实现螺纹连接,因此,逆时针转动车把进行导向锁合时,用力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车把,螺纹能松动,影响锁合功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是在内锁壳2向上凸起的空腔底面与专用上碗之间设置有定位管33,定位管的高度,应略大于锁盘底盘和内耳垫圈及上碗挡上部圆盘的厚度;且定位管是与专用上碗固联在一起的,螺钉31穿过锁内壳2与定位管上的螺孔旋紧配合,将锁内壳和专用上碗紧固在一起。这样,通过限制锁盘4的轴向位移,来达到逆时针转动车把锁合导向机构时,与顺时针转动车把锁合导向机构的锁合功能相同。
为强化防护功能,本锁仍可安装报警系统。报警系统是由传感元件、发声电路和电池组成。报警系统安装在一个塑料骨架上,塑料骨架安装在锁合机构的上部。本实用新型在锁壳外加装按键开关,按键开关接入报警电路,在行车时可作车铃使用。
本实用新型因是装置在国际上已标准化了的自行车五件碗和车叉立管上,因此,本锁解决了导向锁紧式自行车锁的通用性差和安装精度不高之问题,可在任何型号的自行车上安装使用。本实用新型因在锁盘上有12个均布的盲孔,两个盲孔间的角度为30度,因此,本锁在顺时针、逆时针可间隔30度形成一个导向锁合角度,以适应在不同停车场地停车锁合的需要。本锁可带有延时报警和报警时间可调的报警功能,在锁合状态下,不法分子盗车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报警装置会发出响亮的警声,而且盗车行为不停止,警声不会停止。本锁报警装置内装二节五号电池,正常使用可达一年。本锁设有内外锁壳锁合机构,不用钥匙不能拆装,且锁壳外没有可拆卸点,本锁锁合后,无法采用拆卸、撬起的手段破坏,也不能采用搬运等手段盗车,防护功能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美观具有装饰性,还具有车铃功能。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2俯视图(A-A剖视图,折去电池)图3为D-D剖视图(旋转)图4为E-E剖视图(旋转)图5为B-B剖视图(旋转)图6为C-C剖视图(旋转)图7为F-F剖视图(旋转)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路图以上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下面根据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的描述。图一、图二,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图中1为专用上碗,专用上碗周边向上翻起,且三面带有直边形面,一边为孤形,原上碗挡C是装置在专用上碗1内;专用上碗1的短管1’上带有数条三角筋,安装时,拆下原标准件上碗,将本件压入或木锤敲入自行车架前立管A中,使其上的三角筋(见附图4)嵌入前立管A的管壁内。内锁壳2的底面有向上凸起的空腔(见
图1、3),空腔内的三面带有平面部分,一面为弧形,恰好与专用上碗1的上部形状相同,能插配在一起。内耳垫圈3装置在上碗挡C的上部,内耳垫圈的内耳插入车叉立管A原有的槽内;锁盘4,其套管4”内的螺纹恰好能与车叉立管B上的外螺纹配合;锁盘的盘面上有12个在同一圆周上均布的盲孔4’;内锁壳2向上凸起的空腔顶面套装在锁盘4的套管上,其上与锁盘盲孔4’相对应的园周上均匀分布着的三个通孔2’,三个通孔内有钢球21,钢球可落入锁盘的盲孔内。5为控制盘,位于钢球21上面,套装在锁盘4的套管上;控制盘上有三个盲孔,在锁开启状态下,三个盲孔与内壳2上的三个通孔相重合;12为销轴,与控制盘5固连在一起。6为垫圈,位于控制盘5的上面,套装在锁盘4的套管上;锁盘4的套管顶端有翻边,将内锁壳2、控制盘5和垫圈6三个部件与锁盘呈动配合装置在一起;7为控制盒,它是通过三个螺钉20紧固安装在控制盘5上;控制盒中间有园孔,园孔周边上有三个呈120度均布的凹槽30;控制盒的前部边沿上有二个爪7’和7”,其功能是拨动报警系统的电路开关8。开关8是报警电路的开关。9是外锁壳,外锁壳上有套管9”,套管的内壁与车把立管D呈动配合;套管9”的底端有三个呈120度分布且能透过控制盒凹槽30的爪9’。10为电池,11为塑料骨架,塑料骨架一面带有凸块插入内壳2的方孔2”内,另一面带有弹性折边,折边的底端带有钩,压入内锁壳2的方孔16中;在内锁壳2的内壁上有四个凸台32,将塑料骨架11托住;报警系统的传感器27、电池盒24、发声元件23及电路阻件25均安装在塑料骨架11上。13为支架,它是通过螺钉18安装在内锁壳2上;锁头22装在支架13和内锁壳2上,其上还附有定位爪13’和13”。14是销簧,呈T形;17为拨轮,销簧14与锁芯呈固定连接,拨轮17与锁芯呈动配合连接;拨轮上有凸台17’和水平爪19,凸台上有凸起的爪17”,该凸起的爪17”与水平爪19呈180度位置;15是拨叉,安装在支架13的顶面上;拨叉15有水平U形开口槽15’和垂直U形开口槽15”,控制盘上的销轴12伸入水平U形开口槽内,拨轮凸台17’上凸起的爪17”伸入垂直U形开口槽内。通过本实施例可见,本锁除专用上碗1和内耳垫圈3外,其它锁件是装配在一起的,以便于使用安装方便。
从图3、图7可以看出,定位管33安装在内锁壳向上凸起的空腔底面与专用上碗1之间,且定位管是与专用上碗固连在起的。镙钉31将内锁壳2和定位管及专用上碗1紧固在一起。
本实例的报警电路见图8。图中NE555是集成电路、R是电阻、L是线圈、R是可调电阻、C是电容、G是三极管、F是发声元件、V是电池、Q是按键开关。图中可见,本实施例的报警电路其及工作原理基本采用92219685.0号专利的电路。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电路,用四刀双掷开关8取代原专利电路中的所有开关。开关8(包括8-1、8-2、8-3、8-4)是用控制盒7上的两个爪7’和7”拨动控制;本实施例中增加了可调电阻R,电阻R与原电路的电容C1组成时间电路,它的作用是调整触发一次能连续报警的时间,即传感器27发出报警信号后,用时间电路控制报警时间。为减少成本,本实施例的传感器是由嵌装在塑料骨架11左前侧上的支架26、固装在支架26上的弹性钢丝28和弹性钢丝端部的重锤28’及触头29组成;触头29上有大于重锤28’的圆孔,重锤位于圆孔中间,不与触头29接触。在自行车锁合时,控制盒上的爪7’拨动开关8,使报警电路处于警戒状态,当自行车向任一方向倾斜超过20度或发生振动时,重锤即失去平衡状态,与触头碰合,向报警电路输出电信号,超过设定时间后,报警电路即工作发出警报声。当车开启时,控制盒上的爪7”又将开关8拨回原位,切断传感器信号传送电路,接通铃声电路,发声变为铃声。开关Q为铃声开关,安装在锁壳外。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防盗报警锁,有锁头22、内锁壳2和外锁壳9,其特征在于(1)在车架的前立管上装有结构为外沿带有直翻边的碗形,中间有能使车叉立管B通过,且与车架前立管A呈静配合的短管1’的专用上碗1;(2)上碗挡C安装在专用上碗的碗内;(3)在上碗挡C的上面装有内耳垫圈3,内耳垫圈3的内耳插入车叉立管B的开口槽中(4)在内耳垫圈的上面装有T形套式锁盘4,锁盘4套管4”内有与前叉立管B相配合的螺纹,锁盘4上盘面在同一园周上均匀分布着12个盲孔4’;(5)内锁壳2的底面有向上凸起的,周边形状与专用上碗周边形状相同的空腔,空腔顶面中间有与锁盘套管4”相配合的通孔,在与锁盘盘面盲孔相对应的园周上均匀分布着三至十二个通孔2’,通孔内有钢球21;(6)专用上碗1与锁盘4的园盘部分装置在内锁壳2底面向上凸起的空腔内;(7)钢球21上装有控制盘5;控制盘5中间有与锁盘的套管4”呈动配合的园孔,盘外沿上有销柱12,底面上有与钢球在同一园周上呈均匀分布的三至十二个盲孔5’,在锁的开启状态下,盲孔5’与钢珠相重合;(8)控制盘5上装有垫圈6,锁盘套管4”的上端有将内壳2、锁盘4、控制盘5和垫圈6呈动配合不可拆卸装配在一起的翻边;(9)控制盘上装有控制盒7;控制盒7由螺钉20紧固在控制盘5上;控制盒的中间有园孔,园孔的周边上有呈120度分布的三个凹槽30;(10)在内锁壳2中装有支架13;支架13上带有二个定位爪13’和13”;锁头22装在支架13和内锁壳2上,锁头22的锁芯上装有与锁芯呈动配合的拨轮17和静配合的肖簧14;拨轮17上带有凸台17’和水平爪19;凸台17’上有凸起的爪17”,该爪与水平爪呈180度位置;(11)支架13的顶面上装有可旋转的拨叉15,拨叉15上有一个水平U形槽15’和一个垂直的U形槽15”,水平U形槽15’与控制盘上的销柱12呈滑动相配合,垂直U形槽15”与拨轮凸台上凸起的爪17”呈滑动配合;(12)外锁壳9上有与车把立管D呈动配合的套管9”,套管9”的底端有三个呈120度分布,且能透过控制盒7上的凹槽30,与控制盒底面呈紧密配合的爪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在内锁壳2向上凸起的空腔底面与专用上碗1之间设置有定位管33;定位管的高度,应略大于锁盘4底盘和内耳垫圈3及上碗挡C上部圆盘的厚度;且定位管是与专用上碗1固联在一起的,螺钉31穿过内锁壳2与定位管上的螺孔旋紧配合,将内销壳2和专用上碗1紧固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征在于锁内装有由传感元件、发声电路和电池组成的报警装置;在控制盒7上装有控制报警电路工作开关的爪7’、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锁。其特征是内锁壳有向上凸起的空腔,空腔顶面有多个内盛装钢球的通孔,空腔内装有与车架前立管呈静配合的专用上碗和与车叉立管旋紧在一起的锁盘;它们与控制盘、锁头等组成导向锁合机构;还有带三爪套管的外锁壳和能使内、外锁壳锁合在一起的控制盒。本锁可内装能耗极低的报警装置。本锁的优点是通用性强,具有多种锁合角度;锁壳外没有可拆卸点,无法采用拆卸、撬起的手段破坏,防护功能强。本锁使用方便,美观具有装饰性,还具有车铃功能。
文档编号B62H5/00GK2360321SQ98223000
公开日2000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20日
发明者陈金本 申请人:陈金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