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50201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上的二级保护装置就能起保护作用,配合图8说明原理:当轮胎打滑、车身即将横向大幅度向左滑移时,轮胎抓地力严重不足、车身的横移加速度极大,此时,由于惯性,滑珠仍然有停留在原始位置(左端)的趋势,但是车身、车尾连同上扬直管出现快速左移,那么相对的,滑珠就会达到图8中上扬直管的右端(高位管端),接触压力传感器的感应头,感应信号传导至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是汽车的E⑶,也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控制单元),控制器发出点火信号至瞬时气体发生器,瞬时气体发生器点火起爆,瞬间产生大量气体,由于瞬时气体发生器处在保护喷槽内且气体生成后的释放方向朝上,所以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反冲下压力作用至车尾,从而,轮胎被强行压贴到地面上,摩擦力急增,从而可以防止继续打滑(阻止车身继续快速、大幅横移),从而实现安全保护。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瞬时气体发生器可以是与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的气体发生器原理相同的气体发生器,只不过气体生成量相对更大而已。
[0027]再者,汽车高速转弯(或高速直线行驶)时,假如路面不平、路面有障碍物,当单侧轮胎压过障碍物时(后),可能会出现单侧轮胎离地的状况,此时,由于速度很快,可能会出现单轮胎侧离地高度过高的状况,甚至会引起车身侧翻,极为危险。所以,当车身单侧(轮胎)离地达到一定高度时,其中一个上扬直管的低位管端、高位管端相对高度会发生变化,以图8中上扬直管为例,当车身左侧上翻时,带动该上扬直管低位管端上移、高位管端下移,车身左侧上翻过程中,在某一时刻上扬直管处在水平位置,此后若车身左侧继续上翻,则该上扬直管低位管端会变得高于高位管端,从而滑珠会滑到高位管端(图8中的右端),接触压力传感器的感应头,感应信号传导至控制器,控制器发出点火信号至瞬时气体发生器,瞬时气体发生器点火起爆,产生大量气体,由于瞬时气体发生器处在保护喷槽内且气体生成后的释放方向朝上,所以会产生一个巨大的下压力作用至车尾,从而,车身被大力下压,可避免车身继续侧翻,实现有效保护。
[0028]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时,控制器还可以设置为以下控制模式:任意一个压力传感器的感应头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后,控制器都同时控制两个瞬时气体发生器点火起爆,这样一来,车尾两侧都能受到很大的下压力,两侧轮胎与地面间摩擦力都大增,相当于让汽车来了一个“急刹车”,这种控制方式可以避免车身原地或非原地转圈(汽车一侧轮胎摩擦过强,该侧轮胎速度相对慢,另一侧轮胎相对速度快,就容易导致汽车打转)。
[0029]当汽车在直道上加速行驶时,如图8所示,驾驶者可通过手动控制按钮,将副翼三位四通电磁阀左位接入液压管路中,从而使得副翼向上转动,副翼产生的下压力和风阻降低。同时由于副翼打开之后,阀门由于保持弹簧作用而打开,主翼上方产生的高压气流经过旁通气道而从主翼下表面的出气口流出,从而降低主翼上下压力差,这使得主翼空气阻力和下压力降低,车辆行驶阻力减小,便于汽车更快的加速,在长直道上加速行驶时可以使极速相对副翼未升起时提高10到15KM/H。在此状态下,如果驾驶者踩下刹车踏板,副翼三位四通电磁阀右位以及两个转动辅助三位四通电磁阀的左位接入液压管路中,尾翼结构整体在向前转动的同时也将副翼回位,副翼回位的过程中副翼通过推板将阀门关闭,从而将旁通气道关闭。
【主权项】
1.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在汽车车尾沿着汽车中轴线对称布置的两个尾翼结构,两个与尾翼结构相对应的升降通道以及用于驱动尾翼结构运转的液压管路,所述尾翼结构位于升降通道中,包括平行布置的主翼、副翼以及可带动主翼升降、副翼转动的驱动机构,主翼位于副翼下方,副翼的前端靠近主翼的尾端,主翼、副翼的同侧端分别设有端板,主翼与端板固定连接,副翼与端板转动连接,所述的主翼中部设有与端板平行布置的转板,转板的另一端与副翼铰接,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用于升降主翼的主翼缸,用于推动转板前后转动的副翼缸以及用于定位主翼缸的底座,所述的底座上设有用于带动主翼、副翼同时相对底座转动的转动辅助缸,所述的液压管路包括液压泵、用于同时通断两个主翼缸的主翼管路、用于同时通断两个副翼缸的副翼管路以及用于单独通断每个转动辅助缸的转动辅助管路,所述的端板前侧在副翼上方位置设有若干平行布置的条形通孔,所述的汽车车尾上设有沿着汽车中轴线对称布置的两个二级保护装置,所述的二级保护装置包括一开口于车尾顶面的保护喷槽、一两端封闭的上扬直管、与控制器连接的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的瞬时气体发生器,瞬时气体发生器处在保护喷槽内且气体生成后的释放方向朝上,上扬直管轴线与汽车中轴线垂直,上扬直管轴线与水平面之间成20至40度角,一个上扬直管两端中较高的一端为高位管端、较低的一端为低位管端,低位管端设有可在上扬直管内滑动的滑珠,压力传感器的感应头处在上扬直管的高位管端,当滑珠滑动到高位管端时接触压力传感器的感应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转板呈弧形,转板的上端小于下端,转板下端前部与主翼中部转动连接,转板下端后部与副翼缸活塞杆转动连接,所述的副翼缸与主翼缸平行布置,副翼缸缸体与主翼缸缸体固定连接,主翼缸缸体与主翼下表面中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端板和主翼内设有连通的旁通气道,端板在主翼和副翼之间设有与旁通气道连通的进气口以及用于开启进气口的阀门,所述主翼下表面设有与旁通气道相连通的出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出气口共有两个,出气口呈条形且沿着主翼长度方向布置,出气口与同侧的旁通气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条形通孔的长度从上到下逐个减小,所述条形通孔位于端板内侧的下边缘设有向端板外侧平滑过渡的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上设有可容纳主翼缸和副翼缸的导向套,所述的导向套相对底座转动连接,所述主翼缸缸体与导向套相对滑动,主翼缸活塞杆顶部定位于导向套底部,所述转动辅助缸作用于导向套后侧带动导向套沿前后方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副翼为中空结构,副翼下表面设有与副翼缸活塞杆配合的条形孔,副翼缸活塞杆顶部设有导销,副翼内在条形孔上方设有与导销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的副翼前端转动至下止点时,副翼前端的下表面与主翼上表面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阀门上设有可与副翼下表面接触的推板,推板与阀门固定连接,所述端板内设有可使阀门常开的保持弹簧,所述的副翼转动至下止点时阀门完全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主翼管路包括同时控制两个主翼缸的主翼三位四通电磁阀,所述的副翼管路包括另一个同时控制两个副翼缸的副翼三位四通电磁阀,所述的转动辅助管路包括两个支路,支路上设有控制单侧转动辅助缸的转动辅助三位四通电磁阀,所述的主翼管路、副翼管路和支路上均设有单向阀和蓄能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可收集汽车刹车信号、车速信息和侧向加速度信号的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分别与主翼三位四通电磁阀、副翼三位四通电磁阀、转动辅助三位四通电磁阀电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尾扰流保护结构,包括两个尾翼结构,两个升降通道以及液压管路,尾翼结构位于升降通道中,包括平行布置的主翼、副翼以及驱动机构,主翼位于副翼下方,副翼的前端靠近主翼的尾端,主翼、副翼的同侧端分别设有端板,主翼上设有转板,主翼与端板固定连接,副翼与端板转动连接,驱动机构包括主翼缸、副翼缸和底座,底座上设有转动辅助缸,液压管路包括液压泵、用于同时通断两个主翼缸的主翼管路、副翼管路以及用于单独通断每个转动辅助缸的转动辅助管路,端板前侧在副翼上方位置设有条形通孔。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对汽车尾部左右两侧的下压力和空气阻力进行调节从而提高汽车附着性能、降低轮胎负荷的结构。
【IPC分类】B62D37-02
【公开号】CN104828161
【申请号】CN201510314274
【发明人】王铁苗, 王楠, 王铁霞, 王国良
【申请人】王铁苗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6月9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