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导线配线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15316阅读:来源:国知局
72:横把管;78:前齿盘部;781:后齿盘部;791:前轮部;792:后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而并非用以限制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先予叙明。
[0026]请参考图1至图4,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导线配线系统I供设于一自行车70的车架73,该车架73具有一轴管部730及一横设于该轴管部730的手把部77,该轴管部730包括一头管731及一可相对转动地穿设于该头管731的前竖管732。该车架73还包括一连接该前竖管732及一座立管74的上管751、一下管752、一供设一座杆740的座立管74及一供跨设于该自行车70的后轮部792的下叉76。该手把部77与该前竖管732相连且可连动地转动,该手把部77是绕该头管731转动,该手把部77定位地设有一操控部71。较明确地说,该手把部77还包括一可绕该轴管部730转动的把立管771及一横设于该把立管771的横把管772,该把立管771连接于该横把管772与该前竖管732之间;该下管752连接该前竖管732及该座立管74,该下叉76由该下管752与该座立管74的连接处向该自行车70的后齿盘部781延伸并与该后齿盘部781相枢接。
[0027]于本实施例,该操控部71包括设于该横把管772的一前煞操作器711、一后煞操作器712、一前变速操作器713及一后变速操作器714;可理解的是,操控部亦可仅包括前煞操作器、后煞操作器、前变速操作器及后变速操作器其中一至三者。
[0028]该自行车导线配线系统I包括一第一转向部11及至少一控制缆线。要说明的是,该自行车导线配线系统I是包括四个该控制缆线,该四控制缆线51、52、53、54分别定义为一前煞缆线、一后煞缆线、一前变速缆线及一后变速缆线。
[0029]该第一转向部11定位地设于该轴管部730,该等控制缆线51、52、53、54供与该操控部71相连接并抵接于该第一转向部11后供连接至该自行车70的致动机构72,各该控制缆线
51、52、53、54由该操控部71可控制地带动。要说明的是,该等控制缆线51、52、53、54无钢性外管包覆,因此该等控制缆线51、52、53、54须维持拉紧状态才得以由该操控部71带动,但为了避免当该手把部77转向时会拉动该等控制缆线51、52、53、54,该第一转向部11须概位于该操控部71的旋转轴心(轴管部730的内部或外部),如此一来,该操控部71至该第一转向部11的距离可较固定,避免该等控制缆线51、52、53、54被任意带动。更明确地说,该致动机构72包括一供设于该自行车70的前轮部791的前煞车器721、一供设于该自行车70的后轮部792的后煞车器722、一供设于该自行车70的前齿盘部78的前变速器723及一供设于该自行车70的后轮部792的后变速器724。可理解的是,致动机构亦可仅包括前煞车器、后煞车器、前变速器及后变速器其中一至三者。
[0030]为了使各该控制缆线51、52、53、54于该手把部77处时可较为整齐,该自行车导线配线系统I另包括一定位地设于该轴管部730的第二转向部12,该第二转向部12与该第一转向部11轴向地相间隔,由该操控部71延伸的该等控制缆线51、52、53、54是先通过该第二转向部12后连接至该第一转向部11,可使各该控制缆线51、52、53、54被整齐地沿该轴管部730设置。
[0031]该第二转向部12是设于该手把部77与该前竖管732相交处的内部,该第一转向部11是设于该前竖管732的内部(当然亦可为了组装容易而设于外部),使得各该控制缆线51、
52、53、54可穿设于该车架73内部而避免裸露于外部,进而可避免各该控制缆线51、52、53、54磨损,且可增加该自行车70的美感。更进一步说,该第一及第二转向部11、12是为枢设于该车架73内部的滚轮,各该控制缆线51、52、53、54是抵接于该第一及第二转向部12的轮缘,可使各该控制缆线51、52、53、54较滑顺地移动。
[0032]较明确地说,该第二转向部12设于该把立管771与该前竖管732相交处,该横把管772与该把立管771的相交处设有一与该至少一控制缆线51、52、53、54抵接的第三转向部13,如此一来,该至少一控制缆线51、52、53、54可沿着该横把管772、该把立管771及该前竖管732整齐地设置而不呈现紊乱的线路状态。
[0033]除此之外,该横把管772另设有一第一手把导引部21、一第二手把导引部22,该前煞操作器711凸设一朝该第一手把导引部21弯折的一第一弯管段31,该后煞操作器712凸设一朝该第二手把导引部22弯折的一第二弯管段32。如此一来,由该前煞操作器711延伸的该前煞缆线(控制缆线51)可依序通过该第一弯管段31与该第一手把导引部21后连接至该第三转向部13;由该后煞操作器712延伸的该后煞缆线(控制缆线52)可依序通过该第二弯管段32、该第二手把导引部22后连接至该第三转向部13。
[0034]为了适应不同位置的该致动机构72,该第一转向部11包括一对应于该前煞车器721的第一竖管导引部111、一对应于该后煞车器722的第二竖管导引部112、一第三竖管导引部113及一第四竖管导引部114。更明确地说,该第二竖管导引部112是设于该上管751与该前竖管732的连接处,该第三及第四竖管导引部113、114设于该下管752与该前竖管732的连接处。如此一来,该第一转向部11可分别将由该第二转向部12伸出的该前煞缆线(控制缆线51)、该后煞缆线(控制缆线52)、该前变速缆线(控制缆线53)及该后变速缆线(控制缆线54)导引至该前煞车器721、该后煞车器722、该前变速器723及该后变速器724。
[0035]为了让该前变速缆线(控制缆线53)与该后变速缆线(控制缆线54)可较顺利地分别被导引至该前变速器723及该后变速器724,该下管752设有一对应于该前变速器723的第一下管转向部41,该座立管74与该下管752连接处供设有该前齿盘部78,该前变速器723向上延伸且朝该第一下管转向部41弯设有一第三弯管段33,该后齿盘部设有该后变速器724,该下叉76与该下管752的连接处设有一第二下管转向部42,该后变速器724延伸有一概呈U形的第四弯管段34,该第四弯管段34—端连接该后变速器724、另一端朝该第二下管转向部42弯设。如此一来,由该第三竖管导引部113通过的该前变速缆线可依序通过该第一下管转向部41及该第三弯管段33后供连接至该前变速器723;由该第四竖管导引部114通过的该后变速缆线另依序通该第二下管转向部42及该第四弯管段34后供连接至该后变速器724。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弯管段31、32、33、34是为刚性管状物,可导引煞车缆线而避免磨损,可理解的是,亦可如图2所示另外设置一位于该前煞车器721的第五弯管段35及一位于该后煞车器722的第六弯管段36供前、后煞缆线穿设而避免磨损。
[0036]承上所述,各该控制缆线51、52、53、54实际运作情形如下:
[0037]该前煞缆线(控制缆线51)由该前煞操作器711延伸并依序通过该第一弯管段31、该第一手把导引部21、该第三转向部13、该第二转向部12与该第一竖管导引部111后供连接至该前煞车器721 ο如此一来,该前煞缆线可由该前煞操作器711依序沿着该横把管772、该把立管771、该前竖管732设置。
[00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