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溺水项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0933阅读:1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溺水项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游泳项圈,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防溺水项圈。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越来越高,对文体活动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很多人逐步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其中游泳作为一项普及很广的项目逐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游泳可以增强体质、改变精神状态,也可实现一定的康复训练。

在游泳馆学习游泳,或者到野外江河湖海中去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在下水游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一些溺水情况,若发现不及时可能还会溺亡。现有的防溺水措施,是通过携带一些游泳圈或漂浮袋来作为溺水应急手段,但是佩戴上述设施在游泳过程中使得游泳者放不开手脚,不方便,影响游泳速度,效果不尽如人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溺水项圈,在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使用者可及时自行触发安全气囊膨胀,让使用者的头部时刻露在水面上,不会让使用者的口鼻呛水,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实施自救,或者等待他人救援,整体结构体积小,携带便利,不会影响游泳体验效果,大大提高安全性、实用性与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防溺水项圈,包括一项圈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安全气囊、设置于项圈本体上的若干压缩气瓶、及设置于项圈本体内且连接于安全气囊与压缩气瓶之间的一导气管,其中,所述项圈本体主要由一项圈下盖、及设置于项圈下盖上的一项圈上盖组成,该若干安全气囊折叠于项圈上盖与项圈下盖之间;所述压缩气瓶的开口端插入导气管中,在该导气管内且位于每一压缩气瓶的开口端处分别设置有一气瓶顶针,在该项圈本体上设置有一手控按钮,该手控按钮下端部嵌入项圈本体内并延伸至气瓶顶针侧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控按钮具有一按压部、及连接于按压部下端且嵌入项圈本体中的一推动部,其中,该推动部由下至上尺寸逐渐变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全气囊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开设置于项圈本体内两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气管包括第一导气支管、连通于第一导气支管与其中一安全气囊之间的第二导气支管、连通于第一导气支管与另一安全气囊之间的第三导气支管、及与第一导气支管相连通且供压缩气瓶的开口端插入的第四导气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缩气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四导气支管具有供两个压缩气瓶的开口端插入的两个开口部,所述气瓶顶针设置于第四导气支管中,所述手控按钮的推动部位于两个气瓶顶针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项圈本体的项圈下盖与项圈上盖相结合后形成一圆环部、及连接于圆环部的一安装部;所述安全气囊、第二导气支管与第三导气支管分别设置于圆环部内,所述第一导气支管与第四导气支管设置于安装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气支管与第三导气支管相连通形成一半环形导气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瓶顶针连接有一控制器;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一传感器、及分别电连接至传感器与手控按钮的一切换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传统水上项圈的结构进行改进,增设安全气囊、及可触发安全气囊膨胀的触发机构,实现手动或自动触发安全气囊膨胀,在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使用者可及时自行触发安全气囊膨胀,也可通过智能感应自动触发安全气囊膨胀,让使用者的头部时刻露在水面上,不会让使用者的口鼻呛水,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实施自救,或者等待他人救援,整体结构体积小,携带便利,不会影响游泳体验效果,大大提高安全性、实用性与便携性。

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项圈本体的分解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安全气囊处于吹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防溺水项圈,包括一项圈本体1、若干安全气囊2、设置于项圈本体1上的若干压缩气瓶3、及设置于项圈本体1内且连接于安全气囊2与压缩气瓶3之间的一导气管4,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项圈本体1主要由一项圈下盖11、及设置于项圈下盖11上的一项圈上盖12组成,该若干安全气囊2折叠于项圈上盖11与项圈下盖12之间;所述压缩气瓶3的开口端插入导气管4中,在该导气管4内且位于每一压缩气瓶3的开口端处分别设置有一气瓶顶针5,在该项圈本体1上设置有一手控按钮6,该手控按钮6下端部嵌入项圈本体1内并延伸至气瓶顶针5侧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手控按钮6具有一按压部61、及连接于按压部61下端且嵌入项圈本体1中的一推动部62,其中,该推动部62由下至上尺寸逐渐变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全气囊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开设置于项圈本体1内两边。

同时,如图1所示,所述导气管4包括第一导气支管41、连通于第一导气支管41与其中一安全气囊2之间的第二导气支管42、连通于第一导气支管41与另一安全气囊2之间的第三导气支管43、及与第一导气支管41相连通且供压缩气瓶3的开口端插入的第四导气支管44。同时,所述第二导气支管42与第三导气支管43相连通形成一半环形导气支管40。

同时,所述压缩气瓶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四导气支管44具有供两个压缩气瓶3的开口端插入的两个开口部,所述气瓶顶针5设置于第四导气支管44中,所述手控按钮6的推动部62位于两个气瓶顶针5之间。

如图1所示,所述项圈本体1的项圈下盖11与项圈上盖12相结合后形成一圆环部13、及连接于圆环部13的一安装部14;所述安全气囊2、第二导气支管42与第三导气支管43分别设置于圆环部13内,所述第一导气支管41与第四导气支管44设置于安装部14内。

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气囊2为枕形气囊,材质为TPU复合布料,未触发时为折叠状,触发后展开形成方形气囊;压缩气瓶3内置二氧化碳压缩气体,当其被触发打开后可在1秒内快速向两个安全气囊2提供气体,使安全气囊2迅速膨胀产生100牛顿的浮力将使用者的头部托出水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溺水项圈,在使用时,将其戴在脖子上即可。当在水面/水下遇到突发情况时,使用者按下手控按钮6,手控按钮6的推动部62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向两侧推动气瓶顶针5,使压缩气瓶3被触发打开,气体通过导气管4进入左右两个安全气囊2中,由于气体不断进入安全气囊2,安全气囊2被吹出项圈本体1,并膨胀形成枕形气囊,如图4所示,枕形气囊将使用者的头部托出水面,不会让使用者的口鼻呛水,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实施自救,或者等待他人救援。

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溺水项圈,也可以作为一种漂浮工具,在游泳的过程中,防溺水项圈只需要套在使用者的脖子上即可,不会有任何的负重感,不会影响游泳体验。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瓶顶针5连接有一控制器;所述安装部14上设置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一传感器7、及分别电连接至传感器7与手控按钮6的一切换开关8。当传感器7检测到在水下持续时间超过传感器7设置的时间后,就会由控制器自动触发压缩气瓶3打开,使安全气囊2膨胀形成枕形气囊,枕形气囊将使用者的头部托出水面,不会让使用者的口鼻呛水,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实施自救,或者等待他人救援,即使出现意外失去了意识,也会正常工作挽救使用者的生命。

同时,可采用切换开关8来切换手动与自动模式,当使用者需要进行潜水运动时,为了防止传感器7误动作可以将切换开关8切换到手动档位,则手控按钮6起作用,传感器7将停止工作,所有触发动作将由手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主要在于,通过对传统水上项圈的结构进行改进,增设安全气囊、及可触发安全气囊膨胀的触发机构,实现手动或自动触发安全气囊膨胀,在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使用者可及时自行触发安全气囊膨胀,也可通过智能感应自动触发安全气囊膨胀,让使用者的头部时刻露在水面上,不会让使用者的口鼻呛水,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实施自救,或者等待他人救援,整体结构体积小,携带便利,不会影响游泳体验效果,大大提高安全性、实用性与便携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而得到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