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4493发布日期:2018-07-11 00:2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应急救生圈。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游泳进行娱乐或健身,但人在水中如遇紧急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人体中水中不能呼吸超过3分钟将会有生命危险。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至少10万人由于缺乏应急装置或救援死于溺水。大部份的游泳爱好者自恃泳技,在毫无防备下只身到深水区游玩,如遇身体不适或突发现像将无法自救。

市场上常见的救生圈为充气式救生圈,在使用过程中须预先充好气体,导致体积太大,无法尽情玩耍,对于会游泳的人来说是一个累赘。同时,市面上常见的应急救生圈的发生器设置在气囊带上,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方便找到,并且气囊带较柔软,不利于按压发生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应急救生圈,具有应急救生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应急救生圈,包括气囊带,所述气囊带的一端连接公扣,另一端连接填充物发生装置,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自由端连接母扣;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排出口连通气囊带。

采用上述设置时,填充物发生装置因设置在气囊带的一端部,在母扣与公扣扣合时,填充物发生装置则位于该种应急救生圈的插扣所在部位,使得填充物发生装置十分容易被找准,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更加容易的被找到,提高应急救生的效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具有相互连通并分别用于存放两种发泡材料的内腔,所述第一盒体的自由端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自由端连接气囊带并与气囊带内部连通,所述第二盒体的自由端与母扣连接;

所述第一盒体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的内腔开口,所述第二盒体的内腔内活动设置有分隔第一盒体的内腔和第二盒体的内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与第二盒体的内腔壁密封配合;

所述第二盒体的内腔与隔板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用于推动隔板朝向第一盒体的内腔内移动以使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连通的按压装置。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因第一盒体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的内腔开口,隔板在脱离第二盒体后进入到第一盒体内,此时,隔板与第一盒体的内腔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实现连通的关系。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按压装置包括按压钮、按压钮回位弹簧、撞针、和撞针弹簧;

所述按压钮的一端位于第二盒体外,另一端位于第二盒体内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正对隔板,所述按压钮回位弹簧的一端连接第二盒体,另一端连接按压钮;

所述撞针上开设有环槽,所述撞针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并正对隔板,在按压钮回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按压钮的所述通孔的一侧内侧面进入环槽内并与环槽底面相抵产生限位作用,所述撞针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盒体和撞针,使撞针具有朝向隔板一侧移动的趋势。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按压钮的所述一端伸出第二盒体内并朝向第二盒体的外侧延伸,即所述按压钮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一种应急救生圈的外侧延伸。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佩戴该种应急救生圈后,因按压钮的所述一端朝向第二盒体外侧延伸,能够更好的对按压钮进行按压、锤击等动作,能够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快速、从容地展开该种应急救生圈,提高救生效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二盒体内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开设有用于对撞针进行导向的半圆槽,所述撞针弹簧和撞针位于半圆槽内,所述撞针弹簧放置于半圆槽上。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半圆槽使撞针的运动更加的稳定,提高了救生效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凸台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撞针弹簧的第一限位孔。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撞针弹簧的一头插入第一限位孔内并与第二盒体连接,第一限位孔对撞针弹簧起到稳定的作用,防止跑偏,提高撞针弹簧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救生效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凸台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按压钮回位弹簧的第二限位孔。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按压钮回位弹簧的一头插入第二限位孔内并与第二盒体连接,第二限位孔对按压钮回位弹簧起到稳定的作用,防止跑偏,提高按压钮回位弹簧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救生效果。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排出管内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公扣与气囊带之间还设置有能够调节长度的调节带,所述调节带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公扣和气囊带。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调节带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腰围或臂围进行长短的调节。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气囊带在未被填充时呈扁平状。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气囊带的长度为30-100c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填充物发生装置因设置在气囊带的一端部,在母扣与公扣扣合时,填充物发生装置则位于该种应急救生圈的插扣所在部位,使得填充物发生装置十分容易被找准,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更加容易的被找到,提高应急救生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在佩戴该种应急救生圈后,因按压钮的所述一端朝向第二盒体外侧延伸,能够更好的对按压钮进行按压、锤击等动作,能够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快速、从容地展开该种应急救生圈,提高救生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所述一种应急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填充物发生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气囊带;

2-公扣;

3-母扣;

4-填充物发生装置;41-第一盒体;42-第二盒体;43-排出管;44-隔板;45-凸台;46-半圆槽;47-第一限位孔;48-第二限位孔;

51-按压钮;52-按压钮回位弹簧;53-撞针;54-撞针弹簧;55-环槽;

6-调节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应急救生圈,具有应急救生效果好的优点,如图1、图2、图3所示,特别设置成下述结构:

包括一条将0.2mm厚乳胶皮通过热压成型,在未被填充时呈扁平状的气囊带1和填充物发生装置4,气囊带1内具有条状的内部空间;气囊带1的左端连接一个公扣2,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左端的排出口处连接有排出管43,气囊带1的右端连接排出管43,排出管43用于将气囊带1的内部空间与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内部空间连通,填充物发生装置4的右端连接一个母扣3。

其中,排出管43内设置有单向阀。

采用上述设置时,填充物发生装置4因设置在气囊带1的一端部,在母扣1与公扣2扣合时,填充物发生装置4则位于该种应急救生圈的插扣所在部位,使得填充物发生装置4十分容易被找准,能够在意外发生时更加容易的被找到,提高应急救生的效果。

具体的,填充物发生装置4包括从左自右依次连接的第一盒体41和第二盒体42,第一盒体41和第二盒体42具有相互连通并分别用于存放两种发泡材料的内腔,第一盒体41的左端连接有与其内腔连通的排出管43,排出管43的左端连接气囊带1并与气囊带1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二盒体42的右端与母扣3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盒体41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42的内腔开口,第二盒体42的内腔内活动设置有分隔第一盒体41的内腔和第二盒体42的内腔的隔板44,隔板44与第二盒体42的内腔壁卡接并密封配合。

第二盒体42的内腔与隔板44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用于推动隔板44朝向第一盒体41的内腔内移动以使第一盒体41与第二盒体42连通的按压装置。

具体的,按压装置包括按压钮51、按压钮回位弹簧52、撞针53、和撞针弹簧54。按压钮51的顶端为圆头且位于第二盒体42外,底端位于第二盒体42内,按压钮51的底端为一板状结构件,该板状结构件上开设有一个通孔,该通孔正对隔板44;按压钮回位弹簧52竖向设置,其底端连接在第二盒体42的底面,顶端连接在按压钮51的底端,是按压钮51具有被向上推动的趋势;撞针53上开设有环槽55,撞针53穿设于通孔内并正对隔板44,在按压钮回位弹簧52的作用下,按压钮51的通孔的底侧的内侧面进入环槽55内并与环槽55底面相抵而产生限位作用,撞针弹簧54的右端和左端分别连接第二盒体42和撞针53,使撞针53具有朝向隔板44一侧移动的趋势。

优选的,按压钮51竖向设置,按压钮51的顶端伸出第二盒体42内并朝向第二盒体42的外侧延伸,即按压钮51的顶端垂直与该种应急救生圈并朝向该种应急救生圈的外侧延伸。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佩戴该种应急救生圈后,因按压钮51的所述一端朝向第二盒体42外侧延伸,能够更好的对按压钮51进行按压、锤击等动作,能够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快速、从容地展开该种应急救生圈,提高救生效果。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因第一盒体41的内腔开口大于第二盒体42的内腔开口,隔板44在脱离第二盒体42后进入到第一盒体41内,此时,隔板44与第一盒体41的内腔具有间隙,该间隙使得第一盒体41与第二盒体42实现连通的关系。

优选的,第二盒体42内设置有凸台45,凸台45上开设有用于对撞针53进行导向的半圆槽46,撞针弹簧54和撞针53位于半圆槽46内,撞针弹簧54放置于半圆槽46上撞针插设于撞针弹簧54内。半圆槽46的开设使撞针53的运动更加的稳定,提高了救生效果。

优选的,凸台45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撞针弹簧54的第一限位孔47。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撞针弹簧54的一头插入第一限位孔47内并与第二盒体42连接,第一限位孔47对撞针弹簧54起到稳定的作用,防止跑偏,提高撞针弹簧54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救生效果。

优选的,凸台45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按压钮回位弹簧的第二限位孔48。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按压钮回位弹簧52的一头插入第二限位孔48内并与第二盒体42连接,第二限位孔48对按压钮回位弹簧52起到稳定的作用,防止跑偏,提高按压钮回位弹簧52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救生效果。

优选的,公扣2与气囊带1之间还设置有能够调节长度的调节带6,所述调节带6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公扣2和气囊带1。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调节带6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腰围或臂围进行长短的调节。

其中,气囊带1的长度可根据需要制造,一般的,将气囊带1的长度设定为30-100cm,能够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要。

使用时,将该种应急救生圈佩戴在腰间或手臂上,将公扣2插入母扣3内固定,调节调节带6使之与身体各个部位吻合。在发生意外情况时,用手找到按压钮51,并向下压下或锤击,按压钮51下移,按压钮51上的通孔随之下移并从撞针53的环槽55内退出,当通孔的轴线接近于撞针的轴线重合时,通孔从环槽55内退出,按压钮51解除对撞针53的限制,撞针53在撞针弹簧54的作用下向左端快速移动并最终撞击隔板44,隔板44被撞击进入第一盒体41内,此时第一盒体41与第二盒体42连通,第二盒体42内存放的Adc发泡剂进入到第一盒体41内,与第一盒体41内存放的聚氨酯浆料混合并反映,快速产生大量的泡沫,泡沫进入到排出管43并推开单向阀进入到气囊带1内进行填充,最终将使用者托出水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