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救生气囊及水中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5008发布日期:2018-06-30 03:16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水中救生气囊及水中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中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中救生气囊及水中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会游泳或略会人员突然意外地落水中时,会有生命危险,在被他人救上船舶或水岸前,以自力阻止下沉尤为关键,因此能够在水中自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中救生气囊及水中救生装置,解决落水者在被救起前如何自救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水中救生气囊,包括气囊本体、软管、导通杆和充气瓶,所述软管一端与所述气囊本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充气瓶连通;所述软管与所述充气瓶连通处设有用于封闭所述充气瓶的塞头;所述导通杆的一端位于所述软管内,另一端弯曲后穿过所述软管与所述塞头抵接;所述导通杆弯曲的角度小于等于90°;所述充气瓶内填充压缩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认为按压所述软管后,所述充气瓶内填充压缩气体迅速填充所述气囊主体,使得气囊主体迅速膨胀,便于落水者抱住填充气体后的所述气囊主体,使得落水者在被他人救上船舶或水岸前,能够依靠气囊主体浮在水面上,帮助落水者度过危险,且也具有水中紧急救生的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充气瓶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为中空结构,且其两端连通,所述连接头的中部外侧设有用于密封充气瓶的凸起,所述连接头的一端与所述充气瓶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塞头位于该端中空结构内,所述凸起与所述充气瓶抵接,所述连接头的另一端与所述软管连通且固定连接;所述导通杆的另一端弯曲后穿过所述软管插入所述连接头的中空结构内与所述塞头抵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充气瓶可拆卸连接,方便在本实用新型使用完后,把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充气瓶拆开,拿出塞头,将塞头置入所述连接头的中空结构内,再将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充气瓶连接,往充气瓶内填充压缩气体,方便本实用新型的重复利用。

进一步,所述连接头与所述充气瓶连接的一端上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压接在所述凸起和所述充气瓶的外壁之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防止所述充气瓶漏气。

进一步,所述软管与所述气囊本体连接的一端内设有用于保持所述软管该端定型并与所述气囊本体连通的支撑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保证软管和气囊主体的畅通性。

进一步,所述充气瓶上设有用于为充气瓶充气的充气嘴。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对所述充气瓶充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中救生装置的技术方案,包括:

容纳盒,所述容纳盒呈上端敞口的立方体结构;

驱动盖,所述驱动盖呈L型,包括垂直固定连接的上盖和驱动板,所述上盖和驱动板垂直连接处的内侧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容纳盒的两侧壁上;

外包壳,所述外包壳绕设在所述容纳盒外,并使所述上盖覆盖在所述容纳盒的敞口端;

绑带,所述绑带与所述外包壳连接;

设置在所述容纳盒内的如上技术方案所述水中救生气囊,所述充气瓶的底部抵接在所述驱动板的内侧壁上,所述导通杆的一端靠近或接触所述塞头,所述软管远离所述充气瓶的一端与所述容纳盒的内侧壁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防止随意碰到导通杆,致使气囊主体被随意充气;更加方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且更加便利、快速的使得气囊主体被充气;且本实用新型配带后不影响游泳及潜水。

进一步,所述外包壳包括第一闭合块、第二闭合块和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一端沿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方向从容纳盒的底部向后延伸至所述驱动板的位置,并向上延伸包覆住所述驱动板,然后向前延伸包覆住所述上盖,再向下延伸使上盖扣合在所述容纳盒的敞口端;位于容纳盒底部的所述保护层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两端沿所述容纳盒的左、右侧壁延伸并包裹其左、右侧壁;所述保护层平行于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均位于所述容纳盒的前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闭合块和所述第二闭合块连接;所述第一闭合块和所述第二闭合块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使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闭合块上设有拉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拉起第一闭合块,进而带动驱动盖旋转。

进一步,所述绑带包括绑带A和绑带B,所述绑带A与所述第二闭合块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纳盒的前侧,所述绑带B与所述保护层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纳盒的后侧;;所述第二闭合块与位于所述容纳盒底部的所述保护层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携带。

进一步,所述绑带A的一侧设置尼龙勾面A,所述绑带B的一侧设置尼龙毛面A,所述绑带A和所述绑带B通过所述尼龙勾面和尼龙毛面粘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加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二所述驱动盖完全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所述气囊主体膨胀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气囊本体,2、软管,3、导通杆,4、充气瓶,5、塞头,6、连接头,7、连接头,8、垫片,9、充气嘴,10、容纳盒,11、驱动板,12、上盖,13、第一闭合块,14、第二闭合块,15、拉条,16、保护层,17、绑带A,18、绑带B,19、尼龙勾面A,20、尼龙毛面A,21、尼龙勾面B,22、尼龙毛面B,23、转动轴,24、转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水中救生气囊,包括气囊本体1、软管2、导通杆3和充气瓶4,软管2一端与气囊本体1连通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充气瓶4连通且固定连接;软管2与充气瓶4连通处设有用于封闭充气瓶4的塞头5;导通杆3的一端位于软管2内,另一端弯曲后穿过软管2与塞头5抵接;导通杆3弯曲的角度小于等于90°;充气瓶4内填充压缩气体,所述压缩气体为丁烷;再本实施例中,气囊主体1为充气后能膨胀的气球。

导通杆3弯曲处将导通杆3分为两段,靠近气囊本体1的一段长度小于靠近充气瓶4的一段长度。

进一步,充气瓶4包括连接头6,连接头6的为中空结构,且其两端连通,连接头6的中部外侧设有用于密封充气瓶4的凸起7,连接头6的一端与充气瓶4螺纹连接,且塞头5位于该端中空结构内,凸起7与充气瓶4抵接,连接头6的另一端与软管2连通且固定连接;导通杆3的另一端弯曲后穿过软管2插入连接头6的中空结构内与塞头5抵接。导通杆3靠近充气瓶4的一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连接头6的长度,使得保证塞头5能够顺利被推出连接头6。

在本实施例中,塞头5为圆杆状结构,塞头5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位于连接头6的中空结构内,另一部分位于连接头6的外部,位于连接头6中空结构外的部分的直径大于位于连接头6中空结构内的部分的直径,位于连接头6外部的部分与连接头6一端抵接。

进一步,连接头6与充气瓶4连接的一端上套设有垫片8,垫片8压接在凸起7和充气瓶4的外壁之间,也就是,凸起7通过垫片8与充气瓶4抵接,也就是,垫片8位于凸起7与充气瓶4之间。

软管2与气囊本体1连接的一端内设有用于保持软管2该端定型并与气囊本体1连通的支撑环,软管2内壁与所述支撑环固定连接,能够保证软管2和气囊主体1的畅通性。

充气瓶4上设有用于为充气瓶4充气的充气嘴9,充气嘴9布置在连接头6所在充气瓶4的附近,在本实施例中,充气嘴9为常用打火机上设置的用于充气的部件。

工作原理:在落水者在水中人为将软管2向充气瓶4的方向按压,使得软管2内的导通杆3推动连接头6内的塞头5,塞头5移出连接头6掉入充气瓶4内,使得充气瓶4与气囊主体1保持连通,充气瓶4内的压缩气体迅速进入气囊主体1,气囊主体1迅速膨胀,气囊主体1膨胀变大后如图8所示;落水者抱住气囊主体1,气囊主体1将落水者托起在水面。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水中救生装置,包括容纳盒10,所述容纳盒10呈上端敞口的立方体结构;

驱动盖,所述驱动盖呈L型,包括垂直固定连接的上盖12和驱动板11,所述上盖12和驱动板11垂直连接处的内侧安装有转动轴23,所述转动轴23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容纳盒10的两侧壁上;具体而言,驱动板11与上盖12连接处设有转动柱24,转动柱24上设有通孔,转动柱24通过所述通孔套设在转动轴23上,转动轴23通过转动柱24安装在驱动盖上,所述驱动盖通过转动柱24绕转动轴23转动。

外包壳,所述外包壳绕设在所述容纳盒10外,并使所述上盖12覆盖在所述容纳盒10的敞口端;

绑带,所述绑带与所述外包壳连接;

设置在所述容纳盒10内的如实施例一所述水中救生气囊,所述充气瓶4的底部抵接在所述驱动板11的内侧壁上,所述导通杆3的一端靠近或接触所述塞头5,所述软管2远离所述充气瓶4的一端与所述容纳盒10的内侧壁接触。

所述外包壳包括第一闭合块13、第二闭合块14和保护层16,所述保护层16一端沿垂直于所述转动轴23的方向从容纳盒10的底部向后延伸至所述驱动板11的位置,并向上延伸包覆住所述驱动板11,然后向前延伸包覆住所述上盖12,再向下延伸使上盖12扣合在所述容纳盒10的敞口端;位于容纳盒10底部的所述保护层16垂直于所述转动轴23的两端沿所述容纳盒10的左、右侧壁延伸并包裹其左、右侧壁;所述保护层16平行于所述转动轴23的两端均位于所述容纳盒10的前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闭合块13和所述第二闭合块14连接;所述第一闭合块13和所述第二闭合块14可拆卸连接。

容纳盒10的左、右侧壁为垂直于容纳盒10底部的侧壁,且容纳盒10的左、右侧壁间连接转动轴23;容纳盒10的前侧为远离驱动板11的一侧,容纳盒10的后侧为驱动板11所在的一侧。

如图2和7所示,第一闭合块13上设有拉条15,便于拉起第一闭合块13,进而带动驱动盖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绑带包括绑带A17和绑带B18,绑带A17与第二闭合块14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纳盒10的前侧,绑带B18与保护层16连接并位于容纳盒10的后侧;第二闭合块14与位于容纳盒10底部的保护层16连接。

绑带A17的一侧设置尼龙勾面A19,绑带B18的一侧设置尼龙毛面A20,绑带A17和绑带B18通过所述尼龙勾面A19和尼龙毛面A20粘合。

如图2、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水中救生装置启动前,软管2内的导通杆3一端与塞头5抵接,塞头5的一端位于连接头6的中空结构内,驱动板11的内侧靠近或接触充气瓶4的底部,软管2靠近或接触容纳盒10与驱动板11相对的内壁,也就是,容纳盒10的内侧壁;第一闭合块13与第二闭合块14相对的一侧设有尼龙勾面B21,第二闭合块14与第一闭合块13相对的一侧设有尼龙毛面B22第一闭合块13与第二闭合块14通过尼龙勾面B21和尼龙毛面B22粘接;充气瓶4靠近软管2的部分为顶部,与顶部相对的部分为充气瓶4的底部。

如图5和6所示,本实用新型水中救生装置启动时,第一闭合块13和第二闭合块14分开,驱动板11远离上盖12的一端与充气瓶4的底部抵接,软管2与容纳盒10抵接,具体而言,软管2内布置导通杆3较短的一段的部分挤压软管2与容纳盒10抵接;导通杆3靠近充气瓶4的一端贯穿连接头6的中空结构,塞头5被推出连接头6,塞头5落到充气瓶4内,所述压缩气体填充气囊本体1。

还可以在容纳盒10、驱动盖、绷带、外包壳或充气瓶4上设置遇水自动LED闪光器,方便潜水者或落水者被旁人看见潜水或落水位置,更有利于实施救助行动。

工作原理:将绑带绑与人体上,当人落水后,将拉条15向远离所述容纳盒的方向拉动,拉条15带动第一闭合块13与第二闭合块14分离,再带动驱动盖绕转动轴23旋转,使得驱动板11远离上盖12的一端挤压充气瓶4的底部,推动充气瓶4向远离驱动板11的一方移动,使软管2内的导通杆3与容纳盒10发生挤压,使得导通杆3推动连接头6内的塞头5,塞头5移出连接头6掉入充气瓶4内,使得充气瓶4与气囊主体1保持连通,充气瓶4内的压缩气体迅速进入气囊主体1,气囊主体1迅速膨胀,气囊主体1膨胀变大后如图8所示;落水者抱住气囊主体1,气囊主体1将落水者托起在水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