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水呼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7381发布日期:2018-07-20 19:2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水呼吸设备。



背景技术: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潜水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时期由于没有供氧设备的支持,技术落后,特别是常年居住在岛上的渔民为了生计,憋气下海捕捞食物为最早的潜水手段,后被一些热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慢慢系统化和专业化,创造自由潜水这项极限运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潜水的追求始终处于热爱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对于潜水体验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潜水运动中保证呼吸的设备从无到有,并且跟随人们的需求,潜水呼吸设备的相关技术日新月异。现在的潜水呼吸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主要用于保证潜水者在水下能够正常地呼吸。

常用的浅水区浅水呼吸器主要由漂浮在水面的主设备和进入水下的供气管和呼吸面罩组成。现有的呼吸器主要有体积过大、重量较重、制作成本高的问题;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潜水者在水下游动,主设备漂浮在水面上跟随移动,容易与水面的礁石、船体等发生碰撞,主设备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主设备在运作时会产生热量,但是为了保证在进气的同时兼顾设备的防水,主设备通常的封闭性比较强,故内部的散热性较差,也会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增加了使用成本。

因此,在潜水呼吸器设备这一技术领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潜水呼吸设备,旨在通过简单实用的结构,实现潜水呼吸设备的轻质化、精简化,并能实现潜水呼吸设备防撞,解决潜水呼吸设备的散热问题,有效延长潜水呼吸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潜水呼吸设备,包括漂浮系统和呼吸系统,漂浮系统与呼吸系统连通。漂浮系统在水面上漂浮,作为进气供气的主设备;漂浮系统将外部的气体送到呼吸系统供潜水者呼吸使用,达到了为潜水提供助力的目的。

具体地说,所述的漂浮系统包括盒状的壳体,壳体内部设有控制部和供气部。供气部为呼吸系统提供适宜潜水呼吸的空气,控制部对供气部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调控。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下壳的上部开口,上壳覆盖开口,且上壳与下壳的连接处密封。

再进一步,所述的上壳上设置有电量显示器,电量显示器连接到控制板。

再进一步,所述的上壳上设置有充电口,充电口与电池电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的上壳上设有气压表,气压表用于检测缓冲瓶内部的气压。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部包括控制板、电池,控制板分别与电池和供气部电连接。控制板为印刷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接收和处理操作员发送的指令,还接收和分析处理供气部传输的探测数据信息。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控制,所述控制板上设有无线信号接收模块,与之匹配的是遥控器,操作员可通过远程遥控实现控制。

再进一步,所述的无线信号接收模块为蓝牙模块、WIFI模块、红外收发模块或者GPRS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供气部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口、气泵、缓冲瓶和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均设置在壳体上,气泵与控制板电连接。

再进一步,所述的进气口位于上壳,进气口处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与进气口连接处密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进气管竖直向上,进气管的管口处设置有防水机构。所述防水机构为尖状或者弧形的盖板,盖板覆盖进气管的管口,用于挡水;且盖板与进气管的管口处留有间隙,供外部气体进入。

作为另外一种优选方案,进气管竖直向上,其管口经过弯折后朝向下弯曲,这样设置的意义在于,即使进气管的管口短时间被水面浸没,也不会有水直接从进气管处进入。

为了提高供给潜水者使用的空气的质量,进气管内部设置有干燥过滤装置,干燥过滤装置为过滤棉等吸水材料制成的过滤片。

所述的排气口位于下壳,排气口处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排气口连接处密封。

排气管竖直朝下,在排气管内部设置有单向气阀,单向气阀使空气只能从主设备通往呼吸系统。

再进一步,所述的缓冲瓶为密封的金属钢瓶,缓冲瓶上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端连接进气口,出气端连接排气口,为了使潜水者更方便地呼吸,缓冲瓶上设有电子压力阀,电子压力阀与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的电子压力阀的开启预设气压值为3kPa,关闭预设气压值为5kPa。

气泵将气体泵入缓冲瓶,当缓冲瓶内部的压强达到5kPa时,电子压力阀关闭,气泵的气体不再进入缓冲瓶;当缓冲瓶内的气压经过消耗或者排放降低到3kPa时,电子压力阀重新开启,使气泵的气体再次通入缓冲瓶。

进一步的,所述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管和呼吸器,呼吸管的一端连通排气口,呼吸管的另一端连通呼吸器。

进一步的,由于壳体漂浮在水面,为了加强防水性,所述上壳与下壳连接紧密,使壳体内部为独立的封闭空间,因此导致壳体内部的散热性能较差;为了改善这一不足,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冷却口,气泵安装在冷却口处并封闭冷却口。气泵的外壳伸出冷却口,冷却口与气泵外壳的连接处采用密封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池为锂电池或者铅蓄电池。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的侧壁面上设置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安装筒和防撞杆,安装筒固定在下壳的侧壁面上,防撞杆设于安装筒内,且防撞杆的两端均位于安装筒的外部并超出壳体一段距离。

防撞杆的两端设置有漂浮块,所述漂浮块的作用在于,可通过浮力对壳体进行平衡,防止壳体在水流的涌动下发生侧翻;防撞机构的作用在于,当壳体在水面漂浮,遇到水面的礁石、船体等异物可能发生碰撞时,防撞机构率先与异物接触,避免壳体与异物直接接触发生碰撞,从而对壳体起到充分的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设置防撞机构,对壳体漂浮的平衡起到辅助作用,同时防撞机构能够防止壳体与水面的异物发生碰撞,减少了壳体和内部期间的损坏。

2.本实用新型设置冷却口,直接利用外部的水与气泵的外壳接触实现降温冷却,加强了对高速运转的气泵的散热,有利于延长主设备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容易,操作方便,相对于传统的呼吸设备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应用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3是壳体正视时的剖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壳体,101-上壳,102-下壳,2-控制板,3-电池,4-进气口,5-气泵,6-缓冲瓶,7-排气口,8-进气管,9-排气管,10-呼吸管,11-呼吸器,12-电量显示器,13-气压表,14-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潜水呼吸设备,包括漂浮系统和呼吸系统,漂浮系统与呼吸系统连通。

具体地说,所述的漂浮系统包括盒状的壳体1,壳体1内部设有控制部和供气部。

所述壳体1包括方形的上壳101和方形的下壳102,下壳102的上部开口,上壳101覆盖开口,且上壳101与下壳102的连接处密封。上壳101和下壳102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上壳101与下壳102铰接,上壳101的设有密封胶圈,密封胶圈将上壳101与下壳102的连接处密封。

下壳102和上壳101通过锁扣扣合固定。

下壳102和上壳101的外表面涂覆有防腐蚀和防锈涂层。

上壳101上设置有电量显示器12,电量显示器12连接到控制板2。

上壳101上设置有充电口14,充电口14与电池3电连接。所述充电口14为三孔安全连接口,充电口14处设有橡胶盖进行防水密封。

上壳101上还设置有气压表13,气压表13用于测量缓冲瓶内部的气压。

控制部包括控制板2、电池3,控制板2分别与电池3和供气部电连接。控制板2为印刷电路板,电路板上设置有PLC作为处理器。

所述控制板2上设有无线信号接收模块,与之匹配的是遥控器,操作员可通过远程遥控实现控制。

无线信号接收模块为GPRS模块。

供气部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口4、气泵5、缓冲瓶6和排气口7,进气口4和排气口7均设置在壳体1上,气泵5与控制板2电连接。

进气口4位于上壳101,进气口4处设置有进气管8,进气管8与进气口4连接处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8采用PVC材料制成,进气管8与上壳101采用螺纹连接且竖直向上,进气管8的管口处设置有防水机构。

防水机构为弧形的盖板,盖板覆盖进气管8的管口,用于挡水;且盖板与进气管8的管口处留有间隙,供外部气体进入。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另外一种形状的进气管8,进气管8竖直向上,其管口经过弯折后朝向下弯曲。

进气管8内部设置有干燥过滤装置,干燥过滤装置为过滤棉等吸水材料制成的过滤片。

排气口7位于下壳102,排气口7处设有排气管9,所述排气管9与排气口7连接处密封。

排气管9竖直朝下,在排气管9内部设置有单向气阀,单向气阀使空气只能从主设备通往呼吸系统。

缓冲瓶6为密封的金属钢瓶,缓冲瓶6上设置有进气端和出气端;进气端连接进气口4,出气端连接排气口7,为了使潜水者更方便地呼吸,缓冲瓶6的进气端设有电子压力阀,电子压力阀与控制板2电连接。

所述的电子压力阀的开启预设气压值为3kPa,关闭预设气压值为5kPa。

气泵5将气体泵入缓冲瓶6,当缓冲瓶6内部的压强达到5kPa时,电子压力阀关闭,气泵5的气体不再进入缓冲瓶6;当缓冲瓶6内的气压经过消耗或者排放降低到3kPa时,电子压力阀重新开启,使气泵5的气体再次通入缓冲瓶6。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管10和呼吸器11,呼吸管10的一端连通排气口7,呼吸管10的另一端连通呼吸器11。

在本实施例中,呼吸器11为咬合式的入嘴呼吸器11。

为了加强防水性,所述上壳101与下壳102连接紧密,使壳体1内部为独立的封闭空间,因此导致壳体1内部的散热性能较差;为了改善这一不足,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设置有冷却口,气泵5安装在冷却口处并封闭冷却口。气泵5的外壳伸出冷却口,冷却口与气泵5外壳的连接处采用密封处理。

所述的电池3为锂电池或者铅蓄电池。

所述下壳102的侧壁面上设置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安装筒和防撞杆,安装筒固定在下壳102的侧壁面上,防撞杆设于安装筒内,且防撞杆的两端均位于安装筒的外部并超出壳体1一段距离。

所述安装筒为PVC管,通过绑扎或者卡扣的方式与壳体1连接。

防撞杆的两端设置有漂浮块,所述漂浮块的作用在于,可通过浮力对壳体1进行平衡,防止壳体1在水流的涌动下发生侧翻;防撞机构的作用在于,当壳体1在水面漂浮,遇到水面的礁石、船体等异物可能发生碰撞时,防撞机构率先与异物接触,避免壳体1与异物直接接触发生碰撞,从而对壳体1起到充分的保护。

所述的漂浮块由泡沫材料制成。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实质仍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