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潜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439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潜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潜水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潜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未来军事作战的主战场已经逐步从陆地向空海方向扩展。如何在空海领域取得控制权,成为是否能够在未来军事作战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包括潜艇在内的潜水器是现代海洋战争中的有利武器,其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然而,现代军事技术针对潜水器的侦查手段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反潜巡逻机巡弋(目视观察、雷达探测、声纳浮标、磁异探测仪、吊放式声纳)、水面舰艇探测(船壳声纳、变深声纳、拖曳式线列阵声纳)、大型海底声纳阵列探测、以及潜艇侦测(船体声纳、拖拽声纳)等,这些都对潜水器的安全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急需一种基于新概念的新型的分体潜水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分体式潜水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潜水器易被侦查的问题,该潜水器包括:

彼此分离的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所述无人动力舱体内集成有动力装置和重噪声装置,所述载人舱体内集成有控制装置和工作区域,所述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通过连接件彼此相连。

一实施例中,所述无人动力舱体的最大下潜深度大于1000米,所述无人动力舱体通过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载人舱体深度潜航,且所述无人动力舱体的潜航位置位于所述载人舱体的下方。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可收放缆线束,所述载人舱体的控制装置通过所述可收放缆线束控制所述无人动力舱体的航行。

一实施例中,所述无人动力舱体和所述载人舱体的间距可通过所述可收放缆线束调节,所述无人动力舱体和所述载人舱体之间间距的可调范围为0~1000米。

一实施例中,所述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分别包括重量调节装置,且所述无人动力舱体的最大自重大于所述载人舱体的最大自重。

一实施例中,所述重量调节装置为蓄水仓,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蓄水仓与所述缆线束联动。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柔性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材质选自金属或非金属、或两者的组合,所述非金属优选为非金属复合材料。

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表层涂覆有电磁屏蔽层。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定位装置和上浮装置,所述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可通过所述定位装置和上浮装置的联动控制同时浮于水面。

一实施例中,所述载人舱体内不集成有动力装置,和/或所述载人舱体内集成有应急逃生动力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潜水器设置为彼此分离的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无人动力舱体内集成有动力装置和重噪声装置,载人舱体内集成有控制装置和工作区域,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通过连接件彼此相连,通过无人动力舱体在深海航行及拖拽载人舱体在一定深度潜航,可以实现潜水器运行时,无人动力舱体内动力装置发出的噪音、磁场、以及螺旋桨导致水热源等不被侦查装置侦查到,保证了潜水器的运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潜水器处于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潜水器处于又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潜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参图1和2,介绍本申请分体式潜水器100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分体式潜水器100包括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

无人动力舱体10内集成有动力装置12和重噪声装置13,该动力装置12至少用于为整个分体式潜水器100提供行动的驱动力。载人舱体内集成有控制装置22和工作区域23。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之间通过连接件30彼此相连,以保证集成在无人动力舱体10上的动力装置12驱动无人动力舱体10运行时,载人舱体20可被联动地拖拽行进/潜航。

在本实施方式中,无人动力舱体10还包括独立重量调节装置11。通过在无人动力舱体10上设置的第一重量调节装置11,当潜水器100需要进入到军事戒备状态时,无人动力舱体10可以通过第一重量调节装置11增加自重,保证无人动力舱体10下潜至水面以下足够深的位置处。由于现代潜水器的侦查手段中,主要是依靠潜水器100动力装置12和重噪声装置13发出的噪音、磁场、螺旋桨造成的水热源等,当携带有动力装置12和重噪声装置13的无人动力舱体10下潜至水面以下足够深的位置时,动力装置12和重噪声装置13产生的这些噪音、磁场以及水热源等将会被完全隔绝,从而可以有效地反侦察,保障潜水器100工作的安全。

在一实施例中,无人动力舱体10的最大下潜深度大于1000米,无人动力舱体10可以通过连接件30带动载人舱体20在预定深度潜航,且无人动力舱体10的最大自重大于载人舱体20的最大自重以保证无人动力舱体10的潜航位置可以位于载人舱体20的下方。这里的预定深度至少是指可以保证载人舱体20不会被直接观测到的安全深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载人舱体20还包括有独立的第二重量调节装置21。如此,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可以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一重量调节装置11和第二重量调节装置21分别实现各自的潜航深度控制。

配合参照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可以为可收放缆线束,载人舱体20内的控制装置22通过该可收放缆线束控制无人动力舱体10的航行。并且,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之间的间距也可以通过该可收放缆线束进行调节,该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之间的间距可调范围为0~1000米。如此,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可以通过收紧可收放缆线束实现一体化连接,以便于在浅海或港口航行。

一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内集成有与动力装置12相连的控制线缆31,该控制装置22通过控制线缆31控制所述动力装置12的运行。连接件30内还集成有与动力装置12相连的能源传输线缆32,该动力装置12还可以通过能源传输线缆32给载人舱体20提供必需能源。

连接件30为柔性连接件,连接件30的材质选自金属或非金属、或两者的组合,优选地,该非金属为非金属复合材料;例如,该非金属可以为碳纤维或者碳纳米管纤维的复合材料。连接件30的表层涂覆有电磁屏蔽层(图未示),具有金属和电磁屏蔽功能,以更好地避免被地方侦查设备探测到。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重量调节装置11和第二重量调节装置21为蓄水仓,且与可收放缆线束联动。通过调节蓄水仓中吃水量来分别对应调节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的下潜深度。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是,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中的蓄水仓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不止一个,并且,可以针对不同潜水器100的设计需要,为蓄水仓相应安装配重件,以增加潜水器100的自重;常见的配重件可以例如为钨合金潜艇配重。

具体地,例如当无人动力舱体10需要上浮时,通过排出第一重量调节装置11中的水,无人动力舱体10自重降低,进而上浮,同时,控制装置22控制可收放缆线束回收,并逐渐由图1所示状态向图2所示状态转换。当然,在此过程中,控制装置22还可以同时控制载人舱体20的第二重量调节装置21排水,以实现潜水艇100的整体上浮。

在一实施方式中,潜水艇100还包括定位装置(图未示)和上浮装置(图未示),无人动力舱体10和载人舱体20通过定位装置和上浮装置的联动控制同时浮于水面,以便于维修和保养。

参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潜水器100中连接件3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参图3,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潜水器200中连接件30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不止一个(图3示意性地设置为两个)。并且,在具有多个连接件30的实施例中,其中的某一连接件30中可以不集成有上述的控制线缆31和/或能源传输线缆32,而仅仅是用于固定并连接第一舱体10和第二舱体20。

一实施例中,连接件30的长度可调节设置。

一实施例中,载人舱体20内不集成有动力装置和/或应急逃生动力装置除外,属于无噪声工作舱体,如此,可以使潜水器可能被侦测到的全部不利因素都被有效地控制运行在水面下的安全深度,即:使潜水器100的无人动力舱体10运行在水面下较深位置时,能极大地增加潜水器的反侦察能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潜水器设置为彼此分离的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无人动力舱体内集成有动力装置和重噪声装置,载人舱体内集成有控制装置和工作区域,无人动力舱体和载人舱体通过连接件彼此相连,通过无人动力舱体在深海航行及拖拽载人舱体在一定深度潜航,可以实现潜水器运行时,无人动力舱体内动力装置发出的噪音、磁场、以及螺旋桨导致水热源等不被侦查装置侦查到,保证了潜水器的运行安全。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申请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申请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