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6534发布日期:2020-09-15 20:28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救生圈,特别是一种智能救生圈。



背景技术:

传统救生圈存在百年历史,只有材料和外观的改变,而技术上鲜有革新,同时,传统救生圈只有漂浮功能,一旦与落水者位置相距较远便无法起到救援作用。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忽视救援距离的救生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忽视救援距离的救生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救生圈,包括:具有充气功能的柔性壳体,且在壳体内设置有可远程操控的控制系统,其中,在壳体的外侧设置有一个便于救生圈在水面移动的推进组件。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壳体呈u型结构设置,其中,壳体的封闭端作为被救人员胸部的依靠位置,壳体开口端的两侧作为被救人员手部抓取位置。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推进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桨和与螺旋桨可拆卸连接的马达。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螺旋桨和马达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组连接的马达和螺旋桨分别安装于壳体开口端的两侧。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内设置有一个可充电的蓄电池,其中,蓄电池与马达电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上设置有两个内置槽孔,且两个槽孔呈上下设置或者左右设置,其中一个用以嵌装控制系统的电路板,另一个用以嵌装蓄电池,并通过封盖将两个槽孔密封。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沿壳体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led灯带。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智能救生圈还包括至少一根可伸缩的信号接受线,安装于壳体上,和与信号接受线配合使用的对讲组件,其中,对讲组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智能救生圈还包括一个安装于壳体上的可视化组件,且该可视化组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可视化组件实现施救者与被救人员之间搭建一个视频,定位通道。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上还设置有一个操作按钮,且操作按钮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智能救生圈中,在壳体的边缘设置有一个用以救生圈的收纳与储藏的圆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救生圈,能够忽视被救人员与安全地之间的距离,通过远程遥控控制,使得救生圈在推进组件的作用下,快速游向被救人员,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救,保证被救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救生圈的剖视图。

图中,100、壳体;110、槽孔;120、圆孔;200、螺旋桨;300、马达;400、信号接受线;500、对讲组件;600、可视化组件;700、操作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救生圈,包括:具有充气功能的柔性壳体100,且在壳体100内设置有可远程操控的控制系统,其中,在壳体100的外侧设置有一个便于救生圈在水面移动的推进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救生圈,能够忽视被救人员与安全地之间的距离,通过远程遥控控制,使得救生圈在推进组件的作用下,快速游向被救人员,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救,保证被救人员的人身安全。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0呈u型结构设置,其中,壳体100的封闭端作为被救人员胸部的依靠位置,壳体100开口端的两侧作为被救人员手部抓取位置,从而形成“三点定位(品字形)”结构,使得被救人员能够较好的摆正自身在救生圈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救援。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推进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桨200和与螺旋桨200可拆卸连接的马达300,通过马达300,带动螺旋桨200的旋转,从而推动救生圈前进,并通过远程遥控救生圈的行进方向,使得救生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被救人员的位置,进而提高被救人员被救生还的机率,使得被救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保证。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螺旋桨200和马达300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连接,其中,每组连接的马达300和螺旋桨200分别安装于壳体100开口端的两侧,进一步提高推进速率。另外,通过设置两组马达300和螺旋桨200结构,不管壳体100以哪一面(正面或者反面)触及水面,均能通过远程遥控救生圈的前进、倒退以及转弯,提高救生圈使用的可靠性和方便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00内设置有一个可充电的蓄电池,其中,蓄电池与马达300电连接,通过蓄电池给两个马达300供电,实现两个螺旋桨200的同步运转。进一步优选地,在蓄电池上设置有电量显示灯,通过显示灯的数量来判断蓄电池内的含电量,并提醒用户是否需要充电处理。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00上设置有两个内置槽孔110,且两个槽孔110呈上下设置或者左右设置,其中一个用以嵌装控制系统的电路板,另一个用以嵌装蓄电池,并通过封盖(图中未显示)将两个槽孔110密封,防止流体(水)进入壳体100内,而影响救生圈的电路连接,提高救生圈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沿壳体100的外侧边缘设置有一圈led灯带(图中未显示),方便在夜晚救生时实现对救生圈快速定位及为周围环境照明,另外,通过led灯带也可以给被救人员一个救援信号,提高被救人员的求生信念。本实施例中的led灯带也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来检测蓄电池中的电量,当电量过低时,led灯带爆闪,并将电量过低信号远程传输给遥控器,告知用户对其及时充电处理。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智能救生圈还包括至少一根可伸缩的信号接受线400,安装于壳体100上,和与信号接受线400配合使用的对讲组件500,其中,对讲组件50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施救人员指挥被救人员如何操作救生圈,以此得到最快、最安全的救援方法,进一步保障被救人员的生命安全。进一步优选地,可伸缩信号接受线400的数量为两根,分别安装于壳体100的正反两面,从而不管壳体100以哪一面触及水面,均可实现信号的接受。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智能救生圈还包括一个安装于壳体100上的可视化组件600,且该可视化组件60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可视化组件600实现施救者(指挥部)与被救人员之间搭建一个视频,定位通道,使得施救者能够实时监控被救画面,并及时给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还能动作指导被救人员如何操作,使得救生圈能够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移动,进一步保障被救人员的生命安全。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00上还设置有一个操作按钮700,且操作按钮70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操作按钮700上的方向键,完成被救人员的自我救援。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施救者是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实现救生圈的方向移动,当救生圈的移动行程超出遥控行程时(救生圈可能会在风力或者水流的作用下飘出移动行程),此时被救人员可通过自我操纵壳体100上的操作按钮700得到救援,直到救生圈再次回到遥控范围内,施救者即可与被救人员取得联系,使其尽可能快速地得到救援。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00的边缘设置有一个圆环120,优选地,位于壳体100的端部,便于救生圈的收纳与储藏,同时便于救生圈的拿取。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