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板运输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7141发布日期:2019-05-21 22:11阅读:1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甲板运输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甲板运输船。



背景技术:

甲板运输船主要是指甲板上运输干、杂、散装货物的自航货船。该类船具有开敞的载货甲板、卸货方便的特点。但由于这类船型的长深比L/D和宽深比B/D较大,尤其是B/D。这种超宽的扁平结构,形成方尾船型,易造成船舶的流体阻力大,使得船舶航行性能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甲板运输船,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甲板运输船的船舶的流体阻力大,使得船舶航行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甲板运输船包括:船体及上层建筑;所述上层建筑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艏部甲板上及艉部甲板上;所述船体的艉部为双尾鳍线型。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建筑包括:艏部建筑,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艏部甲板上;艉部甲板室,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艉部甲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艏部建筑包括:船员驾驶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艏部甲板上;居住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艏部甲板上;艏楼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艏部甲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艏楼甲板在船舶的艏部露天区域设置有锚机、锚链管、系缆桩和导缆孔。

进一步地,所述艉部甲板室处设置有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与所述船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吸口,与所述船体连通;输送管道,第一端与所述通风吸口连通;通风开口,与所述输送管道第二端连通,所述通风开口设置在所述船体的艉部甲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吸口的高度高于所述通风开口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船体的中部甲板上为载货区域,所述船体的中部甲板下为通道、油舱及压载水舱,所述船体的艏部甲板下为淡水舱、机械设备舱及防撞舱,船体的艉部甲板下为机舱及舵机舱。

进一步地,所述船体的艉部双尾鳍线型处设置有双螺旋桨双舵。

进一步地,所述船体的船长为110-140米,船宽20-30米,船深7-9米。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上层建筑设置在船体的艏部甲板上及艉部甲板上,所以,可供船员居住及操控船舶,由于船体的艉部为双尾鳍线型,双尾鳍线型对船舶的阻力减少非常明显,用双尾鳍线型,有效的解决了浅吃水、超宽船舶的线型设计问题,相比普通的方尾船型,从而能大大减小了船舶阻力,提高了航行的性能,减小了船舶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甲板运输船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甲板运输船的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甲板运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1及上层建筑2。

所述上层建筑2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及艉部甲板上。

所述船体1的艉部为双尾鳍线型。

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由于上层建筑设置在船体的艏部甲板上及艉部甲板上,所以,可供船员居住及操控船舶,由于船体的艉部为双尾鳍线型,双尾鳍线型对船舶的阻力减少非常明显,用双尾鳍线型,有效的解决了浅吃水、超宽船舶的线型设计问题,相比普通的方尾船型,从而能大大减小了船舶阻力,提高了航行的性能,减小了船舶能耗。

详细介绍上层建筑2的结构。

所述上层建筑2包括:艏部建筑2-1及艉部甲板室2-2。

所述艏部建筑2-1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

所述艏部建筑2-1包括:船员驾驶甲板、居住甲板及艏楼甲板。

所述船员驾驶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所述居住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所述艏楼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由于现有技术的甲板运输船的驾驶和居住舱室布置在船舶艉部,船舶航行时,散货粉尘向艉飘,对船员影响大,同时驾驶视线易受中部甲板上货物堆高的影响,在狭窄航道中驾驶困难,而本申请的所述船员驾驶甲板及居住甲板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有效地解决了货物堆高影响视线和散货粉尘污染问题。

所述艏楼甲板在船舶的艏部露天区域设置有锚机、锚链管、系缆桩和导缆孔。

所述艉部甲板室2-2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艉部甲板上。

参见图3,所述艉部甲板室处设置有通风装置4,所述通风装置4与所述船体1连通。

详细介绍通风装置4的结构。

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通风吸口4-1、输送管道4-2及通风开口4-3。

所述通风吸口4-1与所述船体1连通,可以将新鲜空气输送到船体内。

所述输送管道4-2第一端与所述通风吸口4-1连通。

所述通风开口4-3与所述输送管道4-2第二端连通,所述通风开口4-2设置在所述船体1的艉部甲板上。

所述通风吸口4-1的高度高于所述通风开口4-3的高度,当新鲜空气从所述通风吸口4-3进入,通过所述输送管道4-2,再进入所述通风吸口4-1的百叶窗位置,所述通风开口4-3位于所述船体1的船艉甲板处,此处离货舱远且有艉部甲板室的遮蔽,粉尘较少,新鲜空气再经过所述输送管道4-2,进一步促使粉尘沉降,最后通过所述通风吸口4-1,进入所述船体1的内部舱室的通风管路中,避免粉尘进入所述船体1的内部舱室的通风管路中,有效地解决粉尘对船体1的船舶内部舱室的污染。

详细介绍船体1结构。

所述船体1的中部甲板上为载货区域1-1,所述船体1的中部甲板下为通道、油舱及压载水舱,所述船体1的艏部甲板下为淡水舱、机械设备舱及防撞舱,船体的艉部甲板下为机舱及舵机舱。

所述船体1的艉部双尾鳍线型处设置有双螺旋桨双舵3,用于驱动所述船体1。

所述船体1的船长为110-140米,船宽20-30米,船深7-9米。

为了更清楚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船体1的艉部为双尾鳍线型,双尾鳍线形对船舶的阻力减少非常明显,所以船舶流体阻力小,提高了船舶航行性能,同时,在船体1的艉部上设置双螺旋桨双舵3,用于驱动船体1。

将船员驾驶甲板设置在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居住甲板设置在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艏楼甲板设置在船体1的艏部甲板上,可以有效地解决了货物堆高影响视线和散货粉尘污染问题。

通风吸口4-1与船体1连通,可以将新鲜空气输送到船体内,输送管道4-2第一端与通风吸口4-1连通,通风开口4-3与输送管道4-2第二端连通,通风开口4-2设置在船体1的艉部甲板上,通风吸口4-1的高度高于通风开口4-3的高度。当新鲜空气从通风吸口4-3进入,通过输送管道4-2,再进入通风吸口4-1的百叶窗位置,通风开口4-3位于船体1的船艉甲板处,此处离货舱远且有艉部甲板室的遮蔽,粉尘较少,新鲜空气再经过输送管道4-2,进一步促使粉尘沉降,最后通过通风吸口4-1,进入船体1的内部舱室的通风管路中,避免粉尘进入船体1的内部舱室的通风管路中,有效地解决粉尘对船体1的船舶内部舱室的污染。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