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桨帽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715发布日期:2018-11-02 23:4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船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桨帽鳍。



背景技术:

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水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可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船用推进器。

轮船行驶时,螺旋桨旋转会产生大量的旋涡,旋涡会额外消耗主机的功率,进而会造成大量能量的损耗。传统的消涡装置常采用在螺旋桨端部悬挂舵球,利用舵球消涡,但是船舶在行驶时经常转动或晃动,导致舵球晃动,因此舵球的消涡能力减弱,进而导致主机驱动的螺旋桨功率降低,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桨帽鳍,具有提高螺旋桨的工作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桨帽鳍,包括螺旋桨、毂帽鳍、用于将所述螺旋桨与所述毂帽鳍同轴固定于一体的连接杆,所述螺旋桨包括桨毂、均匀设置于所述桨毂外壁的多个桨叶,所述毂帽鳍包括帽体、均匀设置于所述帽体外壁的多个鳍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上述桨帽鳍时,将轮船的动力轴固定于螺旋桨的桨毂上后,轮船的动力轴转动并带动桨毂旋转,桨毂带动桨叶旋转,通过桨叶旋转加速水流量,使得水动量增加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轮船行驶;当桨毂旋转的同时,桨毂带动帽体旋转,帽体带动鳍片旋转,通过鳍片将桨叶旋转产生的旋涡消除,进而减小旋涡阻力,提高了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包括杆体、同轴设置于所述杆体外壁的环体,所述杆体穿设过所述桨毂与所述帽体后,所述桨毂与所述帽体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环体两端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上述桨帽鳍时,将杆体的一端穿设过毂帽鳍上的帽体后,直至帽体的端面抵触于环体的一端端面后,将杆体的另一端穿设过螺旋桨上的桨毂后,直至桨毂的端面抵触于环体的另一端端面;最后利用电焊机将帽体、桨毂分别焊接于环体两端端面,将螺旋桨、毂帽鳍、连接杆固定于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杆体上设有贯穿所述杆体两端侧壁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嵌设有锌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杆体的材质为钢铁材质,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海水可以导电,因此锌、海水、铁三者之间构成原电池,又因为锌的活泼性比铁强,所以海水就会先腐蚀锌从而保护了铁,进而避免杆体被海水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鳍片的叶梢到所述帽体外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桨叶的叶梢到所述桨毂外壁之间的距离的0.25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0.25倍的距离,使得桨叶产生的旋涡可以更好的被器鳍片消除;避免鳍片的叶梢到帽体外壁之间的距离过长时,鳍片旋转后再次产生旋涡;避免鳍片的叶梢到帽体外壁之间的距离过短时,鳍片旋转后无法有效的将旋涡消除。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鳍片中心线与所述桨叶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5°-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鳍片中心线与桨叶中心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鳍片与桨叶同步转动时,会导致鳍片的消涡能力减弱。通过设置15°-25°的夹角,避免两者的中心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进而提高了鳍片的消涡能力,提高了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鳍片中心线与所述桨叶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7°-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角度的选择性测试,当夹角角度为17°-18°时,鳍片可以更好的消除旋涡,进而提高了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鳍片的螺距为所述桨叶的螺距的0.75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0.75倍的螺距,使得鳍片与桨叶的偏转角度不同,进而提高了鳍片的消涡能力,提高了螺旋桨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使用上述桨帽鳍时,轮船的动力轴转动并带动桨毂旋转,桨毂带动桨叶旋转,通过桨叶旋转加速水流量,使得水动量增加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轮船行驶;当桨毂旋转的同时,桨毂带动帽体旋转,帽体带动鳍片旋转,通过鳍片将桨叶旋转产生的旋涡消除,进而减小旋涡阻力,提高了螺旋桨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油耗。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鳍片中心线与桨叶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安装孔、锌柱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旋桨;11、桨毂;12、桨叶;2、毂帽鳍;21、帽体;22、鳍片;3、连接杆;31、杆体;311、安装孔;312、锌柱;32、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桨帽鳍,如图1、图2所示,包括螺旋桨1、毂帽鳍2、连接杆3。螺旋桨1包括桨毂11、均匀设置于桨毂11外壁的四个桨叶12;毂帽鳍2包括帽体21、均匀设置于帽体21外壁的四个鳍片22。连接杆3包括杆体31、同轴设置于杆体31外壁的环体32。

如图2、图3所示,鳍片22的叶梢到帽体21外壁之间的距离为桨叶12的叶梢到桨毂11外壁之间的距离的0.25倍;鳍片22的螺距为桨叶12的螺距的0.75倍;鳍片22中心线与桨叶12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5°-25°,优选为17°-18°。

当安装上述桨帽鳍时,将杆体31的一端穿设过毂帽鳍2上的帽体21后,直至帽体21的端面抵触于环体32的一端侧壁,然后将杆体31的另一端穿设过螺旋桨1上的桨毂11后,直至桨毂11的端面抵触于环体32的另一端侧壁;最后利用电焊机将帽体21、桨毂11分别焊接于环体32两端侧壁,将螺旋桨1、毂帽鳍2、连接杆3固定于一体。

当使用上述桨帽鳍时,将轮船的动力轴固定于螺旋桨1的桨毂11上后,轮船的动力轴转动并带动桨毂11旋转,桨毂11带动桨叶12旋转,通过桨叶12旋转加速水流量,使得水动量增加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轮船行驶;当桨毂11旋转的同时,桨毂11带动帽体21旋转,帽体21带动鳍片22旋转,通过鳍片22将桨叶12旋转产生的旋涡消除。进而减小旋涡阻力,提高了螺旋桨1的工作效率。并且通过测试,将上述桨帽鳍安装于轮船上时,利用上述桨帽鳍驱动轮船航行,比传统的单一设置螺旋桨1驱动的轮船,每航行1海里节省0.2%的油耗。

如图4所示,杆体31上设有贯穿杆体31两端端面的安装孔311,安装孔311内嵌设有锌柱312。因为杆体31的材质为钢铁材质,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盐水可以导电,因此锌、海水、铁三者之间构成原电池,又因为锌的活泼性比铁强,所以海水就会先腐蚀锌从而保护了铁制的杆体31,进而避免杆体31被海水腐蚀。

工作原理:当将上述桨帽鳍安装于轮船上后,轮船的动力轴转动并带动桨毂11旋转,桨毂11带动桨叶12旋转,通过桨叶12旋转加速水流量,使得水动量增加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轮船行驶;当桨毂11旋转的同时,桨毂11带动帽体21旋转,帽体21带动鳍片22旋转,通过鳍片22将桨叶12旋转产生的旋涡消除,进而减小旋涡阻力,提高了螺旋桨1的工作效率。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