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9600发布日期:2019-05-15 22:57阅读:1400来源:国知局
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运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体M型多功能艇。



背景技术:

多年来,在海面作业的工作艇大多是以一种V型单体滑翔艇为原型而开发出来不同长度和宽度的工作艇,一成不变的老旧设计原理及粗糙的生产工艺使得该型工作艇低效率高耗能,并且兴波大,高速行驶时对海岸航道冲刷破坏性很大,对沿岸其它船只的浪损和正常工作都造成很大影响。

无论是单体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还是高速双体船,前三者都属于动力支撑型船,后者为静浮态型船,在特定的航行环境中,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然而都无法同时具备高速、低功率、消波、适航性好,高稳性、机动灵活和经济效益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三体M型多功能艇,该船型是常规滑行艇、高速双体船和气垫船的组合船型,它集中了这几种船型之长处,将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较好地组合起来,其消波性能、有效载荷、操纵性以及在逆风逆浪中仍能高速航行的效果更为突出,显现出其卓越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体M型多功能艇,包括主船体、副片体和动力装置,所述主船体包括主船体船底板、船首和上层建筑,船首向后延伸与主船体船底板相连接,上层建筑位于主船体船底板上方;所述主船体两侧对称各设有一个副片体,所述主船体船底板和两侧副片体紧密连结成M型槽道;所述动力装置设于主船体尾部。

进一步地,所述船首为混合式前倾型船首。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建筑为开放结构,根据不同需要设置成不同款式,包括舱室版、半棚版、敞篷版和收货版。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外挂发动机、舷内外机、落舱机或喷水推进器。

进一步地,所述副片体包括副片体船底板、外侧板、内侧板和折角线;所述外侧板向下延伸与折角线外沿交接于水线面,折角线内沿向内侧延伸与副片体船底板上沿相交接后向下延伸与内侧板下沿相交,内侧板上沿向上延伸与主船体船底板相交形成M型槽道。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板垂直于水线面。

进一步地,所述副片体的长度为0.78~0.9Lwl,Lwl为主船体水线;所述副片体的宽度为 0.23~0.28B,B为主船体型宽。

进一步地,所述M型槽道的宽度为0.37~0.4B,B为主船体型宽;所述M型槽道的高度为0.08~0.15D,D为主船体型深。

进一步地,所述副片体船底板与水线面的夹角为8~12度。

进一步地,所述折角线与水线面的夹角为0~6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和常规滑行艇相比,主要是与水动力性能密切相关的几何形状不同;常规滑行艇艏艉都是单体折角线型,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则以艏中部为主船体,两侧各有一个副片体,主船体和两侧副片体紧密融合成M型槽道,M型槽道两侧的片体立面有效阻断了水流和气流的横向运动,并且形成了一层单向流动的空气隔离膜,大大提高了稳性和消波性能,提高了发动机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有效负载。

2、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消波性能好、航速高、机动性能强、稳性好,适用于内河、湖泊、沿海水域、人工运河、特别在狭窄、急流航道水域中更显现其诸多卓越性能,如有囲圩的河流、人工运河、乌江、小三峡等,是交通、旅游、公安、水利、监督等各部门理想的水上交通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船舱款的综合布置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半棚款的综合布置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敞篷款的综合布置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收货款的综合布置图。

附图标记:主船体1、副片体2、M型槽道3、主船体船底板4、船首5、副片体船底板6、外侧板7、内侧板8、折角线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结构。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包括主船体1、副片体2和动力装置,所述主船体1包括主船体船底板4、船首5和上层建筑,船首5向后延伸与主船体船底板4 相连接,上层建筑位于主船体船底板4上方;所述主船体1两侧对称各设有一个副片体2,所述主船体船底板4和两侧副片体2紧密连结成M型槽道3;利于增加稳性和消波,可以减少吃水深度,增加平衡点,提高稳性、仓容及甲板面积;所述动力装置设于主船体1尾部,动力装置可以是1至4台外挂发动机、舷内外机或落舱机及其对应的变速箱和各自的螺旋桨推进系统或喷水推进器等。

所述船首5为混合式前倾型船首,首部不易上浪,甲板面积大,在发生碰撞时船体水线以下的部分不易受损,外观上比较简洁,有快速感。

所述上层建筑为开放结构,有利于根据不同需要灵活的设置成舱室版、半棚版、敞篷版和收货版等一系列款式,如图5至图8所示。

如图2所示,所述副片体2包括副片体船底板6、外侧板7、内侧板8和折角线9;所述外侧板7向下延伸与折角线9外沿交接于水线面,折角线9内沿向内侧延伸与副片体船底板 6上沿相交接后向下延伸与内侧板8下沿相交,内侧板8上沿向上延伸与主船体船底板4相交形成M型槽道3。

所述内侧板8垂直于水线面,有效阻断了水流和气流的横向运动,并且形成了一层单向流动的空气隔离膜,大大减少了湿水面积和摩擦力,提高了稳性和消波性能,并且在提高了发动机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有效浮力。

所述副片体2的长度为0.78~0.9Lwl,Lwl为主船体水线,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9Lwl;所述副片体2的宽度,即由外侧板7外沿至内侧板4的宽度,为0.23~0.28B,B为主船体型宽,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24B。

所述M型槽道3的宽度为0.37~0.4B,B为主船体型宽,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38B;所述M型槽道3的高度为0.08~0.15D,D为主船体型深,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1D。

所述副片体船底板6与水线面的夹角为8~12度,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0度。

所述折角线9与水线面的夹角为0~6度,本实施例中优选为-6度。

本实施例是对单体滑翔型快艇的改进,并且融合了常规滑行艇、高速双体船、三体穿浪艇和气垫船等船型的优点,将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较好地组合起来,其M型槽道的消波性能、有效载荷、操纵性以及在逆风逆浪中仍能高速航行的效果更为突出,有效把显现出其卓越的性能,是各类船型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种新船型。由于主船体产生的兴波大部分被限制在其独特的M型槽道内,有效阻止其向船体远场发展,从而大大减少了船体周围的兴波效果,对保护周边堤岸和工作生产环境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如下:

1、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原理,依靠随航速而增加的水动升力支持了绝大部份的船舶重量,使得被托起后的船体只形成非常小的排水体积,减少了吃水深度,且艏部多个船体均较尖瘦,这种几何形状既有利于劈浪,降低艏浪,缓和波浪对船体的拍击,又具有明显的消波性能。左右两个对称的副片体与主船体之间形成的M型槽道中,航行时高速气流从前端进气口进入槽内形成气垫,产生附加升力,进一步托起船体,减少船体湿表面积,又在艇体与水流之间形成了一层空气膜,增加了润滑的效果,减少了摩擦阻力,使其达到高速滑行状态。

2、技术特点;

①优异的消波性能;在航行中,从艏部进入槽内的气流和水流被压在船体下,由于底部两侧有副片体立面的阻挡,隔绝了横向溢出和飞溅的现象,气水混合通过艉滑行面冲击艉板,因此,船波明显减弱,尤其在高速时,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一般消波船只能消除约20%的艏波;而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消波性能明显提高了许多,不仅兴波小,耐波性好,且消波性能大大优于普通双体船和单体消波船。根据试验资料统计,约可减少80%以上的艏兴波阻力,而艉波也小于常规艇近40%。这一优点不仅能提高了快速性和经济性,而且可明显减少波浪对河床的冲刷和对航道中其他船只、人员的影响。

②良好的稳性和操纵性;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船型由于船宽大于一般的常规船,因此复原力矩(或力臂)比常规船要大,且稳性亦比常规船要好。船的储备浮力大,破舱后不会出现翻沉的危险,抗沉性也大幅度增加。该船型具有多个滑行支撑点,航行时航向稳定性好。而高速回转时只需3.5~5.5倍船长,而常规滑行船则需12~15倍船长。若采用双机因桨间距和舵间距大,舵效快,操纵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在微速时,利用双机螺旋桨的正、反转,基本可实现原地回转。

③良好的经济性;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作为交通艇或游艇,在装载人数相等,航速相当的情况下,比常规单体船节省约15%的主机功率,在航程相等的情况下,可节省燃油15%左右。

④乘坐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三体M型多功能艇航行时,高速气流从大口进入槽内形成艏部气垫,该气垫可起到缓冲减振,减少波浪对船体拍击作用,无疑提高了乘坐人员的舒适性。进入槽内的高速气流沿槽道喷向艉部滑行面,增强了空气润滑作用,减少了航行阻力。尤其是该船在逆风、逆浪中航行时,不仅起滑快,且具有失速小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简单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