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1052发布日期:2019-08-27 22:19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码头货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在码头装卸货物时,有时需要采用牵引车或者拖车或者其他牵引工具对货物或者其他需要拖拽的物品进行拖拽运输。目前,大都采用缆绳对牵引工具与待拖拽物品进行连接,在拖拽完毕之后,操作人员跑到缆绳与牵引工具的连接处将缆绳拆下,以便牵引工具离开。这种缆绳直接与牵引工具连接的方式一方面需要操作人员直接拆解缆绳,另一方面拆解缆绳需要时间,从而不能保证牵引工具快速离开以便进行另外的牵引工作,同时牵引工具的滞留也占用了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包括顶部和底部均敞开的连接箱;所述连接箱的前、后侧壁之间垂直固定设置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转动连接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侧壁中部垂直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挂钩,所述第一连接挂钩延伸至连接箱的左侧壁外部;所述第一连接挂钩的钩口位于上部;

所述连接箱的内部设置有用来控制转动件转动的控制机构;

所述连接箱的底部右侧设置有用来与缆绳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优选的,所述转动件呈圆筒状结构,所述转动件与连接轴进行同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箱的左侧壁面上设置有供第一连接挂钩活动的第一活动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u型连接板,所述u型连接板的两支腿向上分别与连接箱的前、后侧壁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u型连接板的底板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弧形连接板,所述弧形连接板的右端向上设置有缆绳连接板,所述缆绳连接板上设置有用来与缆绳连接的缆绳孔。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滑动件,所述滑动件的两端与连接箱的前、后内侧壁进行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的左端设置有压块;所述滑动件的底部设置有控制滑动件滑动的连杆机构;

所述转动件的侧壁上设置有直角凹槽;

所述控制机构抑制转动件的转动时,所述压块的底部端面与直角凹槽的底部端面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动件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滑块;所述连接箱的前、后内侧壁对称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与滑块进行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为燕尾槽。

优选的,所述压块与连接箱的右侧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控制滑动件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压块的右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连接柱,所述连接箱的右侧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与第一弹簧连接柱一一对应的第二弹簧连接柱,对应的第一弹簧连接柱、第二弹簧连接柱之间套有复位弹簧。

优选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延伸至连接箱的右侧壁外部;所述操作杆的端部连接有便于远方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绳;

所述操作杆的底部与v型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v型连杆的底部与连接箱的右侧内壁底部进行转动连接;所述v型连杆的另一端与条形连杆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条形连杆的另一端与滑动件的底部进行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箱的右侧内壁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连接支座,两个连接支座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v型连杆的底部与第一连接轴进行转动连接;

所述v型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条形连杆;

所述滑动件的底部垂直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右侧垂直固定设置两块第二连接板,两块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轴;

所述条形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轴进行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箱的右侧壁面上设置有供操作杆活动的第二活动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通过转动件、滑动件、连杆机构、复位弹簧的结构设置,在正常使用时,压块的底端面压在直角凹槽的底端面上,使第一连接挂钩勾住牵引工具的尾端,在牵引工具的整个牵引拖拽过程中,由于复位弹簧对对压块的压紧作用,会使压块始终压紧在直角凹槽内,从而不会出现第一连接挂钩脱落现象的发生。

(2)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通过转动件、滑动件、连杆机构、复位弹簧的结构设置,在使用完毕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绳拽拉操作杆以控制连杆机构实现整个滑动件往右滑动,直至压块不再压在直角凹槽上,使转动件在第一连接挂钩的重力下沿连接轴自行转动,实现第一连接挂钩向下自动脱落断开与牵引工具的连接;即操作人员在远处操作操作绳就能实现第一连接挂钩与牵引工具的断开,既不需要操作人员跑至第一连接挂钩处进行手动拆除,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实现了牵引工具与本发明连接器的快速断开,以防止牵引工具滞留在现场而影响使用效率以及占用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牵引工具快速离开以进行另外的牵引工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连接箱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中连接箱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转动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中滑动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中滑动件与连杆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立体图一;

图8是本发明中滑动件与连杆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立体图二;

图9是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中第一连接挂钩脱落之后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中第一连接挂钩脱落之后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码头缆绳用连接器中第一连接挂钩脱落之后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其中,

1-连接箱,11-第一活动孔,12-连接块,13-滑槽,14-第二弹簧连接柱,15-连接支座,16-第一连接轴,17-第二活动孔;

2-连接轴;

3-转动件,31-直角凹槽;

4-第一连接挂钩;

5-第二连接部,51-u型连接板,52-弧形连接板,53-缆绳连接板,54-缆绳孔;

6-滑动件,61-压块,62-滑块,63-第一弹簧连接柱,64-第一连接板,65-第二连接板,66-第三连接轴;

7-复位弹簧;

8-连杆机构,81-操作杆,82-v型连杆,83-条形连杆,84-第二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发明中,术语如“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发明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中,术语如“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包括顶部和底部均敞开的连接箱1;如图3-4所示,所述连接箱1的前、后侧壁之间垂直固定设置连接轴2,所述连接轴2上转动连接有转动件3,所述转动件3的侧壁中部垂直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挂钩4,所述第一连接挂钩4延伸至连接箱1的左侧壁外部,第一连接挂钩4用来与牵引车或者拖车或者其他牵引工具的尾侧连接,第一连接挂钩4勾住牵引车或者拖车或者其他牵引工具的尾端连接处,从而实现牵引工具对本发明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连接的货物或者其他需拖拽物品的拖拽牵引;所述第一连接挂钩4的钩口位于上部,即第一连接挂钩4向上勾住牵引工具的尾端;

所述连接箱1的内部设置有用来控制转动件3转动的控制机构;由于转动件3与连接轴2进行转动连接,如果没有控制机构的控制作用,在第一连接挂钩4的重力作用下,转动件3会沿连接轴2自行旋转,直至第一连接挂钩4接触到地面,如图9所示;而本发明中连接器在正常使用时,即第一连接挂钩4需要与牵引工具连接时,需要控制机构控制转动件3不转动,使第一连接挂钩4始终能勾住牵引工具的尾端;当本发明中连接器使用完毕后,需要将第一连接挂钩4与牵引工具断开,此时只要控制机构不再抑制转动件3,使转动件3在第一连接挂钩4的重力下沿连接轴2自行转动,则就能实现第一连接挂钩4向下自动脱落断开与牵引工具的连接;

所述连接箱1的底部右侧设置有用来与缆绳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而缆绳的另一端连接有货物或者其他需要拖拽牵引的物品。

优选的,所述转动件3呈圆筒状结构,所述转动件3与连接轴进行同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箱1的左侧壁面上设置有供第一连接挂钩4活动的第一活动孔11。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5包括u型连接板51,所述u型连接板51的两支腿向上分别与连接箱1的前、后侧壁底部进行固定连接,所述u型连接板51的底板的右侧固定设置有弧形连接板52,所述弧形连接板52的右端向上设置有缆绳连接板53,所述缆绳连接板53上设置有用来与缆绳连接的缆绳孔54。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滑动件6,所述滑动件6的两端与连接箱1的前、后内侧壁进行滑动连接;所述滑动件6的左端设置有压块61;所述滑动件6的底部设置有控制滑动件6滑动的连杆机构8;

如图5所示,所述转动件3的侧壁上设置有直角凹槽31;

所述控制机构抑制转动件3的转动时,所述压块61的底部端面与直角凹槽31的底部端面接触连接。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滑动件6的前、后两端对称设置有滑块62;所述连接箱1的前、后内侧壁对称设置有连接块12,所述连接块12上设置有与滑块62进行滑动配合的滑槽13;所述滑槽13为燕尾槽。

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述压块61与连接箱1的右侧内壁之间设置有若干控制滑动件6复位的复位弹簧7;如图6所示,所述压块61的右端面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一弹簧连接柱63,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箱1的右侧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与第一弹簧连接柱63一一对应的第二弹簧连接柱14,对应的第一弹簧连接柱63、第二弹簧连接柱14之间套有复位弹簧7;

当本发明中连接器在正常使用时,即第一连接挂钩4需要与牵引工具连接时,压块61的底端面压在直角凹槽31的底端面上,从而保证转动件3不能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挂钩4勾住牵引工具的尾端,在牵引工具的整个牵引拖拽过程中,由于复位弹簧对7对压块61的压紧作用,会使压块61始终压紧在直角凹槽31内,从而不会出现第一连接挂钩4脱落现象的发生;

当本发明中连接器使用完毕后,通过操作连杆机构8实现整个滑动件6往右滑动,直至压块61不再压在直角凹槽31上,使转动件3在第一连接挂钩4的重力下沿连接轴2自行转动,实现第一连接挂钩4向下自动脱落断开与牵引工具的连接;

第一连接挂钩4与牵引工具断开之后,在下一次使用之前,手动转动第一连接挂钩4进而使转动件3转动,直至转动到压块61的底端面与直角凹槽31的底端面齐平,此时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压块61即整个滑动件6向左滑动,直至压块61压紧在直角凹槽31内。

优选的,如图7-8所示,所述连杆机构8包括操作杆81,所述操作杆81延伸至连接箱1的右侧壁外部;所述操作杆81的端部连接有便于远方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绳;

所述操作杆81的底部与v型连杆8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v型连杆82的底部与连接箱1的右侧内壁底部进行转动连接;所述v型连杆82的另一端与条形连杆8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条形连杆83的另一端与滑动件6的底部进行转动连接;

当本发明中连接器使用完毕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绳向右拽拉操作杆81,进而实现v型连杆82底部绕第一连接轴16转动,进而使v型连杆82的另一端连通条形连杆83一起往右运动,从而实现整个滑动件6往右滑动,直至压块61不再压在直角凹槽31上,使转动件3在第一连接挂钩4的重力下沿连接轴2自行转动,实现第一连接挂钩4向下自动脱落断开与牵引工具的连接,如图9-11所示。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箱1的右侧内壁底部固定设置有两个连接支座15,两个连接支座15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6,所述v型连杆82的底部与第一连接轴16进行转动连接;

所述v型连杆8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轴84,所述第二连接轴84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条形连杆83;

如图6所示,所述滑动件6的底部垂直固定设置第一连接板64,所述第一连接板64的右侧垂直固定设置两块第二连接板65,两块第二连接板65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轴66;

所述条形连杆83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轴66进行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箱1的右侧壁面上设置有供操作杆81活动的第二活动孔17。

一种码头缆绳用连接器,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当本发明中连接器在正常使用时,压块61的底端面压在直角凹槽31的底端面上,从而保证转动件3不能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挂钩4勾住牵引工具的尾端,在缆绳孔54内设置缆绳,在缆绳的另一端连接货物或者其他需要拖拽牵引的物品,在拖拽过程中,操作人员一般跟随货物前进,以防止货物掉落;在牵引工具的整个牵引拖拽过程中,由于复位弹簧对7对压块61的压紧作用,会使压块61始终压紧在直角凹槽31内,从而不会出现第一连接挂钩4脱落现象的发生;

当本发明中连接器使用完毕即对货物或者物品的拖拽完成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绳拽拉操作杆81,进而实现v型连杆82底部绕第一连接轴16转动,进而使v型连杆82的另一端连通条形连杆83一起往右运动,从而实现整个滑动件6往右滑动,直至压块61不再压在直角凹槽31上,使转动件3在第一连接挂钩4的重力下沿连接轴2自行转动,实现第一连接挂钩4向下自动脱落断开与牵引工具的连接,如图9-11所示;即操作人员在远处操作操作绳就能实现第一连接挂钩4与牵引工具的断开,既不需要操作人员跑至第一连接挂钩4处进行手动拆除,同时也实现了牵引工具与本发明连接器的快速断开,以防止牵引工具滞留在现场而影响使用效率以及占用空间;

第一连接挂钩4与牵引工具断开之后,在下一次使用之前,手动转动第一连接挂钩4进而使转动件3转动,直至转动到压块61的底端面与直角凹槽31的底端面齐平,此时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压块61即整个滑动件6向左滑动,直至压块61压紧在直角凹槽31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