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74862发布日期:2020-08-25 19:0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浮式平台或深水网箱的锚泊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



背景技术:

针对海床的特殊地质条件,自1990年以来出现了一种海洋平台特殊基础形式——桶形基础(也称吸力桩,suctionpile),其多为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倒扣大直径钢制圆桶。安装时,首先在预定海域依靠桶体自重使其部分插入土中以形成密闭空间,然后抽出桶内和土体之间的气体或液体,从而使桶体内外形成压力差,逐步压入至海床内预定深度完成安装。

后来,工程人员基于桶形基础在海上贯入海床较为方便的特征,把桶形基础发展至作为海洋锚泊基础的一种施工工具。目前,能利用桶形基础进行施工的锚泊基础主要包括:埋入式吸力锚与吸力贯入式平板锚,种类过少,选择性不多。可见,还需对基于桶形基础的吸力贯入式锚泊基础的构型进行创新性设计,使其具有较大的抗拔承载力,且须施工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旋转挡板能兜住较大体积的海床土体,从而大大提高了圆桶基础的抗拔承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桶基础与旋转挡板;所述的圆桶基础呈筒状,其外壁中下部设置一个凸耳,凸耳上开设供锚链固定的系泊孔,所述圆桶基础外壁靠近顶部两侧设置一对旋转轴;所述旋转挡板采用弧形板,旋转挡板中部两侧设置一对与旋转轴匹配的套筒,旋转挡板可绕旋转轴发生旋转,旋转挡板竖直时紧贴圆桶基础外壁,旋转挡板的上、下端分别高于、低于圆桶基础上端面、下端面;所述具有系泊孔的凸耳位于旋转挡板对侧。

所述的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轴的外径小于套筒的内径,旋转轴所在直线与具有凸耳的系泊孔所在面垂直。

所述的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挡板采用弧形板,两个沿纵向的两个端面呈锥状,锥尖部设有与旋转轴相配合的套筒。

所述的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挡板凹面的圆弧直径大于桶形基础的外径。

所述的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桶基础施工时,锚链系泊在系泊孔上,圆桶基础固定连接在桶形基础的下端,旋转挡板紧密接触圆桶基础与桶形基础的外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所提的旋转挡板施工时包围在桶形基础的外侧,沉贯过程中其铅锤方向的面积即为旋转挡板的横截面面积,该面积非常小,土体对其产生的阻力非常小,可见增加旋转挡板后对整个装置的沉贯阻力影响非常小,与传统圆桶基础的施工基本无区别。

2、旋转挡板与圆桶基础沉贯至设计深度后,通过对锚链施加拉力使圆桶基础旋转与移动,圆桶基础移动过程中旋转挡板对其进行牵制与约束,有效减小了圆桶基础的埋深损失。

3、圆桶基础受荷后发生移动时,旋转挡板受到海床土体的阻力与圆桶基础发生相对旋转,最终使旋转挡板沿锚链拉力方向能兜住较大的海床土体,从而大大提高了圆桶基础的抗拔承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挡板旋转一定角度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施工时依靠吸力桶重力下沉接触海床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基于吸力桶贯入海床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吸力桶移除后的姿态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1、圆桶基础;2、套筒;3、旋转轴;4、系泊孔;5、旋转挡板;6、桶形基础;7、锚链;8、施工绳索;a、海床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

一种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包括圆桶基础1与旋转挡板5;圆桶基础1呈筒状,其外侧靠近底部(中下部)设置一个系泊孔4,外侧靠近上部(中上部)两侧设置一对旋转轴3;旋转挡板5为圆弧形钢板,旋转挡板5采用弧形板,两个沿纵向的两个端面呈锥状,锥尖部设有与旋转轴相配合的套筒2,旋转挡板5呈对称形状,旋转挡板5基于两个套筒2套入圆桶基础1上的两个旋转轴3后,旋转挡板5可绕旋转轴3发生旋转。

上述提及的“外侧”、“中下部”、“中上部”、“两侧”等方位词,是基于所提圆桶基础施工时的姿态来确定的,如图6~图8所示。说明书中其它地方所提的方位词也按此姿态推定得到。上述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图4给出了所提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圆桶基础1呈筒状,其外侧中下部设置一个系泊孔4,外侧中上部两侧设置一对旋转轴3。优选地,一对旋转轴3位于圆桶基础7的一直径上,各旋转轴3与系泊孔4的弧度差为90°。

旋转轴3的外径小于套筒2的内径。旋转挡板5基于两个套筒2套入圆桶基础1上的两个旋转轴3后,旋转挡板5可绕旋转轴3发生旋转,如图5所示。

旋转挡板5紧贴圆桶基础1的外壁时,旋转挡板5的底部超过、露出圆桶基础1的底部,如图2所示。旋转挡板5的底部超过、露出圆桶基础1的底部,是为了后续圆桶基础1发生移动时,旋转挡板5两端均有额外的海床土体固定、兜住旋转挡板5,迫使旋转挡板5与圆桶基础1发生相互旋转与位移。

圆桶基础依靠吸力式桶形基础6贯入海床,圆桶基础1的内径与外径分别与桶形基础6的内径与外径相等,旋转挡板5凹面的圆弧直径大于桶形基础6的外径,如图6所示。

圆桶基础施工时,锚链7系泊在系泊孔4上,圆桶基础1固定连接在桶形基础6的下端,旋转挡板5紧靠圆桶基础1与桶形基础6的外壁,依靠桶形基础6把圆桶基础贯入至海床设计深度,然后移除桶形基础6,再通过对锚链7施加拉力至设计值时,完成圆桶基础的施工。

桶形基础也称吸力桩(suctionpile),为底端开口、顶端封闭的倒扣大直径钢制圆桶,安装时,首先在预定海域依靠桶体自重使其部分插入土中以形成密闭空间,然后抽出桶内和土体之间的气体与液体,从而使桶体内外形成压力差,逐步压入至海床内预定深度完成安装。所提圆桶基础依靠吸力式桶形基础的沉贯作用压入海床至设计深度。

各构件的强度应满足各类工况下荷载作用的需要,在恶劣工况下不会发生屈曲与失效。应力集中的部位应采取辅助措施加强设计,避免连接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而屈曲与失效。

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1、组装圆桶基础;

把圆桶基础1固定连接在桶形基础6底部,旋转挡板5旋转至紧靠圆桶基础1与桶形基础6的外壁,如图6所示。

2、桶形基础依靠自重下沉接触海床;

把锚链7的一端系泊在系泊孔4上,桶形基础6上连接施工绳索8,基于施工绳索8起吊桶形基础6,使其进入海水中并处于铅锤状态,逐渐下放桶形基础6,使其在自重作用下下沉接触海床并压入海床一定深度,如图6所示。

通常,桶形基础6在自重作用下压入海床一定的深度,使桶形基础6的底部被海床土体封住,其内部形成封闭的空间,为后续的抽取空气形成负压提供必要的条件。

3、抽取负压使桶形基础贯入海床至设计深度;

桶形基础6的顶部设置有进出水(气)阀,把连接管与进出水(气)阀固定相连,通过连接管抽出桶形基础6内部的空气,形成内外压力差,从而把桶形基础贯入至海床土体中,最终桶形基础底部的圆桶基础1被压入海床土体至设计深度,如图7所示。

旋转挡板施工时包围在桶形基础的外侧,沉贯过程中其铅锤方向的面积即为旋转挡板的横截面面积,该面积非常小,土体对其产生的阻力非常小,可见增加旋转挡板后对整个装置的沉贯阻力影响非常小,与传统圆桶基础的施工基本无区别。

4、移除桶形基础;

待圆桶基础6被压入海床至设计深度后,通过连接管对桶形基础6内部充气,使桶形基础6逐渐上浮,最终起吊、移除桶形基础6。桶形基础6移除后,仅剩旋转挡板5及圆桶基础1在海床土体中,如图8所示。

为了方便桶形基础6与旋转挡板5的分离,可在旋转挡板5的内侧涂抹润滑剂。

5、张拉锚链使圆桶基础达到设计要求。

通过对锚链7施加拉力使圆桶基础1发生旋转,圆桶基础1旋转与移动过程中旋转挡板5对其进行牵制与约束,直至锚链7拉力达到设计值时,施工结束。

旋转挡板与圆桶基础沉贯至设计深度后,通过对锚链施加拉力使圆桶基础旋转与移动,圆桶基础移动过程中旋转挡板对其进行牵制与约束,有效减小了圆桶基础的埋深损失。

圆桶基础受荷后发生移动时,旋转挡板受到海床土体的阻力与圆桶基础发生相对旋转,最终使旋转挡板沿锚链拉力方向能兜住较大的海床土体,从而大大提高了圆桶基础的抗拔承载力。

图9给出了所提圆桶基础一种可能的工作状态。

各构件及连接处的强度应满足使用需求,在恶劣工况下不发生屈曲与失效。

所提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较低,能为海上浮动平台、海水养殖网箱等提供较大的锚泊力。

附图中仅展示了旋转挡板的部分形状及部分连接方式的情况,按照所提思路,可以改变旋转挡板的形状、相互的连接方式,或增设其它辅助构件,形成其他相关类型的带旋转挡板的锚泊基础,其均属于本技术的等效修改与变更,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