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顶推装载两用内河驳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9929发布日期:2020-08-05 00:55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节能型顶推装载两用内河驳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驳船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节能型顶推装载两用内河驳船。



背景技术:

顶推船,专按照航区可分为内河顶推船和海洋顶推船,用于顶推驳船,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主要用于装载货物。驳船的结构简单、吃水浅、载货量大,与顶推船组成驳船船队,可航行于狭窄水道和浅水航道,并可根据货物运输要求而随时编组,适合内河各港口之间的货物运输。

如图6所示,一种顶推装载两用的驳船,包括装载货物的若干装载船1、用于顶推装载船移动的顶推船2。当装载船1在不装载货物的时候,自身在河道上行走,需要消耗的一定的能量,装载货物后在河道上行驶所需要额外的能量。当装载船1和顶推船2空走时所需要的能量占实际消耗的总能量的比例越小,空损的能量就越小,就越节能。但是现有的顶推船2只有提供动力这一个单一的功能,因此顶推船2的空损的能量比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设计以降低顶推船的空损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顶推装载两用内河驳船,其优点是,能够降低空损能量的占比,起到节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节能型顶推装载两用内河驳船,包括装载船、用于驱动装载船移动的顶推船,所述顶推船包括位于船底的动力舱、位于动力舱上方用于控制动力舱工作的驾驶舱以及以及位于动力舱一侧的装载舱,所述装载舱和装载舱内均设有用于固定集装箱的限位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顶推船与装载船连接,用于驱动装载船移动,现有的顶推船只起到驱动装载船移动的作用,本身设计上无法放置太多的货物。将夹板改装成装载舱,提高顶推船的装载力,使得一次能够运输更多的货物,进而降低空损能量所占的比例,起到了节能的作用。动力舱位于驾驶舱的下端,这样使得驾驶舱和动力舱上下设置,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为装载舱空留处更多的空间,进一步提高装载舱的装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在装载舱底部的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四周的用于防止货物滑出底座的挡板,所述挡板转动连接在底座的侧壁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底座防止货物直接以船体接触,划伤船体。挡板转动到水平位置时,低于底座的上表面;当挡板转动到竖直位置时,挡板超出底座,对货物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货物滑出底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的四周均布若干绞盘架,所述绞盘架固定在底座上并且转动连接有绞盘,所述绞盘上缠绕有缆绳,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固定缆绳的锁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缆绳从货物的顶面绕到货物的另一边并且固定在锁钩上,纵横设置的缆绳形成网状对货物进行覆盖,防止货物偏位,造成船体的重心偏位,引发船体倾翻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绞盘架上设有用于驱动绞盘转动的卷扬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卷扬机用于驱动绞盘转动,对缆绳起到自动收卷的作用,同时利用卷扬机的自锁功能,对绞盘进行锁定,防止缆绳松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绞盘架上还设有对绞盘进行手动锁紧的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包括沿绞盘的轴向螺纹连接在绞盘架上的若干插杆,所述绞盘上周向均布若干与插杆配合的盲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锁紧组件用于手动对绞盘进行锁紧,对绞盘进行双重锁紧,进一步防止缆绳松动。转动插杆,插杆同时配合在绞盘架上和绞盘上时,此时绞盘将无法转动,进而起到对绞盘手动锁定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杆远离绞盘架的一端均焊接l形杆,所述绞盘架上转动连接有圆盘,所述l形杆远离插杆的一端周向均布在圆盘上,所述圆盘上同轴设有与l形杆相同形状的手柄,所述手柄转动连接在绞盘架上,所述手柄远离圆盘的一端穿过绞盘架并固定设有手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手柄,带动圆盘转动,圆盘的中心轴线与手柄的旋转轴线不同轴,因此带动圆盘绕手柄的旋转轴线转动。进一步带动所有的l形杆转动,由于l形杆和插杆固定设置,进而使得插杆和l形杆同步转动。这样设置,通过转动手轮,使得所有的插杆同步转动,缩短手动锁紧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的四周焊接若干限位套,所述限位套中竖直插接有限位杆,相邻所述限位杆之间水平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以及限位杆组合成方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多层货物上下叠加设置时,限位杆的设置并且通过连接杆彼此连接形成方框形,对上层货物起到约束的作用,防止上层货物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杆的外侧面倾斜设置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抵触在装载舱的底板上以及限位杆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对限位杆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限位杆的支撑强度。加强杆抵触在限位杆上,便于加强杆的拆卸。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提高推顶推船的装载量,降低空损的占比,起到节能的作用;

2、限位组件的设置,对货物起到约束的作用,防止货物偏位;

3、缆绳的设置,进一步防止货物在运输的过程中偏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顶推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绞盘架、底座以及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绞盘架和锁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限位杆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装载船;2、顶推船;21、动力舱;22、驾驶舱;23、装载舱;3、限位组件;31、底座;32、挡板;33、插销;4、缆绳;41、绞盘架;42、绞盘;43、卷扬机;44、锁钩;5、锁紧组件;51、插杆;52、l形杆;53、圆盘;54、手柄;55、手轮;6、限位杆;61、连接杆;62、限位套;63、加强杆;64、连接套;65、螺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参考图1,一种节能型顶推装载两用内河驳船,包括装载船1、用于驱动装载船1移动的顶推船2,装载船1有多个,可以并排设置也可以同一竖排设置,根据河道的情况以及装载的货物,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本实施例为两个装载船1并且与顶推船2同一竖排设置。货物放置装载船1中。

参考图2和图3,顶推船2包括位于船底的动力舱21、位于动力舱21上方的用于控制动力舱21工作的驾驶舱22,剩余部分为装载舱23。动力舱21用于安装各种动力原件,例如舵机;驾驶室22控制动力舱21内的动力原件工作以及船的方向;装载舱23用于装载货物,提高装载能力,本实施例的装载舱23以及装载船1用于装载集装箱。在装载舱23内设置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用于防止运输过程中,集装箱错位。

参考图2和图3,限位组件3包括固定在装载舱23底部的底座31、设置在底座31四周的挡板32,底座31由若干纵横交错的横梁焊接而成,挡板32转动连接在底座31的外侧壁上。当集装箱放置在底座31上时,转动挡板32,使得挡板32超出底座31,防止集装箱滑出底座31。挡板32上沿垂直于挡板32的方向设置插销33,插销33同时贯穿挡板32以及底座31上,当挡板32转动到竖直位置时,插销33同时插接在底座31上以及挡板32上,这样防止运输过程中挡板32转动,失去限位的作用。

参考图2和图3,在底座31的四周设置若干绞盘架41,绞盘架41上转动连接有绞盘42,在绞盘42上缠绕缆绳4。当集装箱安放到位后,将缆绳4从集装箱的顶部绕过集装箱,并且固定在底座31上且远离绞盘架41的一边,在底座31上设置与绞盘架41相对应的锁钩44,缆绳4的一端固定在锁钩44上,多个缆绳4成网状将集装箱固定住,进而防止集装箱在运输的过程中,移动而产生偏位,造成船体上的重心偏移,使得船体具有侧翻的风险。

参考图2和图3,在绞盘架41上设置卷扬机43,卷扬机43用于驱动绞盘42转动。当缆绳4的一端固定在锁钩44上后,卷扬机43驱动绞盘42转动,使得卷扬机43缆绳4处于绷紧状态,同时利用的卷扬机43的自锁功能,对绞盘42进行锁定,反之绞盘42转动,确保缆绳4处于绷紧的状态。在绞盘架41上还设置用于对绞盘42进行手动锁紧的的锁紧组件5。卷扬机43存在损坏的风险,此时锁紧组件5对绞盘42进行进一步的锁紧,提高安全性能。

参考图3和图4,锁紧组件5包括沿绞盘42的轴向螺纹连接在绞盘架41上的六个插杆51,同时插杆51周向均布的插接在绞盘架41上。在绞盘42上周向开设若干与插杆51一一对应的盲孔。转动插杆51,插杆51配合在盲孔中时,此时绞盘42将无法转动,进而对绞盘42起到手动锁紧的作用。插杆51上远离绞盘42的一端焊接有l形杆52,l形杆52远离插杆51的一端设有圆盘53,l形杆52周向均布在圆盘53上,圆盘53的中心沿圆盘53的轴向转动连接有与l形杆52形状相同的手柄54上,手柄54远离圆盘53的一端固定设有手轮55,手轮55转动连接在绞盘架41上。

参考图3和图4,当转动手轮55时,手轮55与手柄54固定连接,因此会带动手柄54转动,手柄54转动后,带动圆盘53绕手轮55的轴线转动;由于手柄54和l形杆52的形状相同,因此圆盘53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所有的l形杆52绕与l形杆52连接的插杆51的轴线转动;l形杆52和插杆51固定连接,会进一步带动插杆51转动,插杆51转动后在绞盘架41上移动,进而插接在绞盘42上或者与绞盘42脱离。上述设置,通过圆盘53和手轮55使得所有的插杆51同时转动,缩短人工锁紧的时间。

参考图3和图5,在底座31上位于绞盘架41的一侧设置限位套62,在限位套62中竖直插接限位杆6。当集装箱累加时,上层的集装箱与下层集装箱之间会存在微小的错位。限位杆6和限位杆6之间水平连接连接杆61,限位杆6的两侧设置螺套65,连接杆61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在不同的螺套65中。位于直角处的两个限位杆6之间设置l形的连接套64,连接杆6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限位杆6上以及连接套64上。这样设置,使得连接杆61和限位杆6形成方框形,对集装箱形成更好的约束。

参考图5,在限位杆6的外侧面即远离集装箱的一侧设置加强杆63,加强杆63的两端分别抵触在连接杆61和装载舱23的底板上。进一步提高限位杆6的限位能力。

参考图1,装载船1对集装箱的固定方式与顶推船2对集装箱的固定方式相同。

动作过程:首先将集装箱放置在底座31上,并转动挡板32,使得挡板32竖起,对下层的集装箱起到限位的作用;接着将限位杆6插接到限位套62中,再通过连接杆61将所有的限位杆6连接在一起,形成方框形;最后使得缆绳4成网状的将集装箱罩住,并通过卷扬机43和锁紧组件5锁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