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00225发布日期:2022-09-03 04:2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船舶用燃料的顺畅的输油而设置于油箱的内部,引导蒸汽与燃料的热交换,并维持燃料的温度的同时降低粘度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通常,用作船舶的燃料的重质燃料油在约20℃的常温下粘度非常高,因此,在收容重质燃料油的油箱内部输油不顺畅,为了输油顺畅,利用加热装置将重质燃料油的温度维持在约40℃~50℃。
3.作为这种加热装置,构成为在油箱的底部设置多个配管并向配管供应用于维持重质燃料油的温度的蒸汽来进行循环。
4.但是,现有的加热装置在其构成上只能在油箱底部设置单向的配管,因此,需要较大的设置面积,对于内部空间狭窄的船舶而言,会成为较大的负担。
5.并且,现有的加热装置存在不仅要求过多的设置工序,而且维修时较为麻烦,且加热效率低的问题。
6.在韩国授权实用新型公报第20-0422336号(2006.07.25)中提出了关于这种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相关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7.技术问题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设置于机油箱内部时提高与燃料的热交换率的同时提高加热效率,从而有效地降低燃料的粘度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
9.技术方案
10.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所述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具有利用上侧板、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及前侧板和后侧板构成的四边形筒结构,并设置于储存船舶的重质燃料油的油箱内部,在底板的后侧形成有使从外部供应的蒸汽流入的蒸汽流入管,在底板的前侧形成有使流入的蒸汽再次向外部排出的蒸汽排出管;垂直油路管,以沿上下方向贯通壳体的方式一端结合于上侧板且另一端结合于底板,使得所述油箱的重质燃料油能够通过壳体的内部,并且在壳体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以相互隔开的状态并排地排列有多个;以及水平油路管,以沿前后方向贯通壳体的方式一端结合于前侧板且另一端结合于后侧板,使得所述油箱的重质燃料油通过壳体的内部,并且在壳体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以相互隔开的状态并排地排列有多个,其中,当所述垂直油路管和所述水平油路管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左右方向排列时,所述垂直油路管和所述水平油路管相互交替地布置。
11.并且,在所述左侧板的内侧面及所述右侧板的内侧面可以结合配备有沿前后方向具有波形截面形状的碰撞板。
12.并且,布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蒸汽流入管的端部可以形成为比蒸汽排出管的端部
位于上侧,所述蒸汽排出管还可以包括:压力开闭阀,仅在壳体内部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开放,并使壳体内部的蒸汽向壳体外部排出。
13.并且,还可以包括:接触板,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以连接沿前后方向面对的垂直油流路管之间的方式设置,并以相互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其中,所述接触板可以沿前后方向具有波形截面形状。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发明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将以垂直状态布置于壳体的内部的垂直油路管和以水平状态布置于壳体的内部的水平油路管沿左右方向相互交替地设置,使通过蒸汽流入管而向壳体的内部空间排出的蒸汽在壳体的内部分别与垂直油路管和水平油路管接触,从而最大化与蒸汽的接触面积,同时使蒸汽的移动速度变慢。由此,能够稳定地实现向通过垂直油路管及水平油路管移动的重质燃料油传递热能,并能够提高对重质燃料油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平面图。
18.图3是图1所示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正面图。
19.图4是沿图1所示的iv-iv线剖切的剖视图。
20.图5是图1所示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设置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22.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正面图,图4是沿图1所示的iv-iv线剖切的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设置状态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参照图1至图5,一实施例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以配备有壳体100、垂直油路管200、水平油路管300的状态设置于储存有船舶的重质燃料油的油箱10的内部。
23.所述壳体100是配备有内部空间100a的四边形箱形态的结构物,使得从外部供应的蒸汽的热能传递到储存在油箱10内部的重质燃料油,从而实现重质燃料油的加热。即,壳体100在分别连接并支撑将后述的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状态下,使重质燃料油和蒸汽流入内部空间100a后重新排出到外部时,进行将蒸汽的热能传递到重质燃料油的反应。这种壳体100利用分别具有四边形形状的上侧板101、底板102、左侧板103、右侧板104、前侧板105、后侧板106构成。并且,在底板102的下部结合配备有多个支撑腿107,所述多个支撑腿107以从油箱10的底部向上方隔开布置底板102的状态支撑底板102,从而稳定地实现通过垂直油路管200的重质燃料油的移动。其中,上侧板101、底板102、左侧板103、右侧板104、前侧板105、后侧板106选用热传导率优异、耐热及耐久性优异的材质。
24.在这种所述壳体100的内侧面,更详细而言,在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不相接的左侧板103的内侧面及右侧板104的内侧面结合配备有沿前后方向具有波形截面形状的碰撞板110。这种碰撞板110使通过将后述的蒸汽流入管120而流入的蒸汽发生碰撞并
分散蒸汽的移动方向,使流入到壳体100的内部的蒸汽均匀地接触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从而使蒸汽的热量稳定地传递到移动的重质燃料油。
25.并且,在所述底板102的后侧垂直地连接配备有引导从外部供应的蒸汽向配备于壳体100的内部的内部空间100a流入的蒸汽流入管120。并且,在所述底板102的前端垂直地连接配备有引导通过蒸汽流入管120流入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再次排出到壳体100的外部的蒸汽排出管130。
26.如上所述,通过将所述蒸汽流入管120和蒸汽排出管130垂直地连接布置于底板102,从而通过流入到壳体100内部的蒸汽的热能能够提高流入到后述的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重质燃料油的加热效率。即,通过蒸汽流入管120流入到壳体100的蒸汽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通过对流现象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迟通过蒸汽排出管130排出的蒸汽的排出时间的同时提高向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效率。
27.而且,布置于所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流入管120的边缘端部布置成比蒸汽排出管130的边缘端部位于上侧,以最大限度地推迟通过蒸汽流入管120流入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再次通过蒸汽排出管130排出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对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效率。
28.并且,在形成于所述壳体100的蒸汽排出管130可以连接配备有仅在超过设定的压力的情况下开放的压力开闭阀(未图示)。这种压力开闭阀在通过蒸汽流入管120流入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完全充满内部空间100a的状态下,仅在内部空间100a的压力达到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开放,以使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通过蒸汽排出管130排出,从而与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位置无关地向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均匀地进行热传递,并稳定地维持重质燃料油的加热效率。并且,在蒸汽排出管130的边缘端部内侧可以结合配备有形成有多个排出孔的排出板(未图示)。这种排出板使通过多个排出孔流入到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通过蒸汽排出管130排出,从而能够降低通过蒸汽排出管130排出的蒸汽的排出速度,同时能够稳定地实现向通过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移动的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
29.所述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是引导储存在船舶的油箱10中的重质燃料油通过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的管部件。即,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引导重质燃料油向壳体100的内侧移动,并将通过蒸汽流入管120流入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的蒸汽的热能传递到重质燃料油而进行加热。
30.其中,所述垂直油路管200以沿上下方向贯通壳体100的方式设置。即,当储存于机油箱10的内部的重质燃料油借由自然对流而移动时,垂直油路管200引导所述重质燃料油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沿上下方向流动。其中,为了提高重质燃料油的流动量和热传递效率,相互并排地排列多个垂直油路管200,更详细而言,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中以沿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相互隔开的状态并排地排列多个垂直油路管200。此时,垂直油路管200的上端(即,垂直油路管20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贯通上侧板101的方式结合于上侧板101,垂直油路管200的下端(即,垂直油路管20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以贯通底板102的方式结合于底板102。
31.而且,所述水平油路管300以沿前后方向贯通壳体100的方式设置。即,当储存于油箱10的内部的重质燃料油通过自然对流移动时,水平油路管300引导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
100a沿前后方向流动。其中,为了提高重质燃料油的流量和热传递效率,相互并排地排列多个水平油路管300,更详细而言,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中以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以相互隔开的状态并排地排列多个水平油路管300。此时,水平油路管300的前侧端(即,水平油路管30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贯通前侧板105的方式结合于前侧板105,水平油路管300的后侧端(即,水平油路管30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以贯通后侧板106的方式结合于后侧板106。
32.其中,当所述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沿左右方向排列时,相互交替地布置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从而可以最大化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中与蒸汽的热传递面积。同时,当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沿左右方向排列时,在相互交替地布置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情况下,通过蒸汽流入管120向内部空间100a流入的蒸汽的流动速度借由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而变慢,从而能够提高向通过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移动的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效率。如上所述,当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沿左右方向排列时,以相互垂直的状态交替布置,从而最大化与蒸汽的接触面积,并使蒸汽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能够提高向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蒸汽的热传递效率。
33.并且,根据一实施例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可以以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中连接沿前后方向面对的垂直油路管200之间的方式结合配备有接触板400。这种接触板400以相互隔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10,以使蒸汽通过。如上所述,接触板400使在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移动的蒸汽通过贯通孔410而流动,从而使蒸汽的流动速度变慢,同时能够提高向通过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移动的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效率。其中,接触板400可以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具有波形截面形状,以使所接触的蒸汽向多个方向分散,同时增加接触面积,从而使蒸汽的热能稳定地传递到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
34.并且,在所述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外周面能够以相互隔开的方式结合配备有多个热传递销(未图示)。这种热传递销在增大接收向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流入的蒸汽的热能的面积的同时,使移动速度因蒸汽的碰撞而变慢,并提高通过油路管300的内侧移动的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效率。
35.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一实施例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的重质燃料油加热操作,首先,由布置于油箱10的外部的蒸汽供应单元(未图示)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流入管120供应至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
36.如此,向所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流入的蒸汽与在壳体100的内部以相互垂直的状态交替地布置的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碰撞接触,并对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进行加热,由此对位于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内侧的重质燃料油进行加热。这样一来,重质燃料油借由自然对流而在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移动,同时储存在油箱10内部的全部的重质燃料油在循环过程中进行加热。此时,形成于壳体100的左侧板103的内侧和右侧板104的内侧的碰撞板110使向内部空间100a流入后移动的蒸汽以碰撞状态分散,以使蒸汽稳定地与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接触而使蒸汽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稳定地向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传递热能。
37.如上所述,当向所述壳体100的内部供应蒸汽时,在与以相互垂直的状态交替地布
置的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接触之后,借由碰撞板400而最大化接触面积,并使蒸汽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增加向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热传递时间,并增加针对在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的内部移动的重质燃料油的热传递效率。
38.此后,通过所述蒸汽排出管120排出的蒸汽再次回收到蒸汽供应单元之后,再次以加热状态通过蒸汽供应管120供应到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
39.如上所述,在根据一实施例的船舶用燃料加热装置中,沿左右方向相互交替地设置以垂直状态布置于所述壳体100的内部的垂直油路管200和以水平状态布置于所述壳体100的内部的水平油路管300,从而通过蒸汽流入管120向壳体100的内部空间100a排出的蒸汽在壳体100的内部分别与垂直油路管200和水平油路管300接触,同时,最大化与蒸汽的接触面积,并使蒸汽的移动速度变慢。由此,能够稳定地实现向通过垂直油路管200及水平油路管300移动的重质燃料油的传递热能,并能够提高对重质燃料油的加热效率。
40.虽然参照附图中图示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这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由此进行多样的变形和等同的其他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来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