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99042阅读:9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降落伞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降落伞又称保险伞,在高空落下时用来减速安全降落的一种工具,通过降落伞实现减速、调姿、稳降,使得降落伞下的物体或者人员能够安全平稳的降落。降落伞组件一般包括主伞、引导伞、伞绳、伞衣套、吊挂系统(背带)、伞包、开伞装置及脱离装置等,主要由透气的柔性织物制成并可折叠包装在伞包或伞箱内,工作时相对于空气运动,充气展开,可以产生很大的空气阻力,减缓降落的速度。

在降落伞开伞到张满过程会受到强大的气流影响,在此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如伞绳固定不良,摆放不佳,碰撞挤压等,会导致伞绳在开伞时发生缠绕、打结等问题,会导致降落伞无法张满,使得降落伞的功能失效。同时在降落伞使用之后伞绳随意放置不进行整理,也会导致降落伞降落过程中出现伞绳打结无法正常张开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仅有采用理绳器对降落伞的伞绳进行整理技术。

专利cn105084093公开了一种降落伞绳理线器,包括滑动套装于各个伞绳上的滑环、缠绕于滑环上的彩色胶皮ⅰ、钩体、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与钩体中且其前端卡置于钩体上的压杆、两夹臂分别固定于钩体以及压杆上的夹臂弹簧、缠绕于钩体上的且与彩色胶皮ⅰ色彩一一相应的彩色胶皮ⅱ以及固定盘,固定盘上沿圆周方向设置由若干滑杆,每个滑杆上套装有拉伸螺旋弹簧,拉伸螺旋弹簧一端固定于固定盘上其另一端固定于钩体上。该发明虽然提供了对杂乱的降落伞伞绳的整理方式,但是该方式稍显复杂,且不能保证运输之后伞绳是否又杂乱打结,无法保证降落伞降落时伞绳不会打结,无法保证降落伞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利用束绳套隔室整理伞绳,利用金属环和束绳扣袢对伞绳尾部进行固定,开伞时伞绳有序被拉出拉直,在恶劣的开伞环境中,伞绳也不会缠绕,从而实现了更佳的开伞流程,底幅和围幅构成的筒状的保护套,能够很好的将降落伞包裹在伞衣保护套内,防止降落伞运输或者存储时受到损害,保证降落伞的安全性,增加降落伞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包括底幅和围幅,所述底幅和所述围幅固定连接形成用于容纳降落伞的筒状保护套;

所述围幅上设有若干叶片状结构,所述叶片状结构向中间聚拢后使得所述保护套上端封闭,用于将降落伞完全包裹在所述保护套内;

所述围幅中间围绕所述围幅一圈设有若干束绳套隔室,所述束绳套隔室为上下均开口的中空状圆弧结构,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围幅的外圆周上,并通过缝线固定在所述围幅上,所述降落伞的伞绳分段放置于不同的所述束绳套隔室中,并延伸至所述束绳套隔室外一段长度,以防止所述伞绳之间缠绕打结导致开伞困难而出现安全事故。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状结构包括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上均设有金属环,所述第三叶片上设有束绳扣袢,所述束绳扣袢依次穿过所述金属环后形成一位于所述金属环之上的孔,所述伞绳的尾部折叠后穿过所述孔,用于将所述伞绳锁紧固定在所述金属环上同时将所述保护套封闭住。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环为圆环状凸起,所述圆环状凸起下端为两条平行设置的支脚,所述支脚设于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上,用于将所述金属环固定在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束绳套隔室的宽度约为降落伞所有伞绳直径之和的两倍。

进一步地,所述底幅和所述围幅固定连接形成的筒状保护套的大小与降落伞的大小相匹配。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安装方法,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一下步骤:

s1:将降落伞放入保护套内,将降落伞伞绳捋顺成一股放于所述保护套外;

s2:将大于所述束绳套隔室两倍长度的伞绳折叠后放入到所述束绳套隔室中;

s3:将离已经对折部分的伞绳最近的伞绳对折,并按上述方法将对折的伞绳放入到紧挨着的另一个束绳套隔室中,重复上述动作,将所述伞绳分段放到各个束绳套隔室内,留出一截伞绳尾端用于固定;

s4:将所述束绳扣袢依次穿过所述金属环,将所述伞绳尾端折叠塞入所述束绳扣袢内,通过所述束绳扣袢和所述伞绳尾端的共同作用,防止伞绳滑动脱落而全部松脱开。

进一步地,将所述伞绳折叠后塞入所述束绳套隔室内,所述伞绳折叠形成u字形结构,所述u字形结构的封闭端落在所述束绳套隔室之外。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利用束绳套隔室整理伞绳,利用金属环和束绳扣袢对伞绳尾部进行固定,开伞时伞绳有序被拉出拉直,在恶劣的开伞环境中,伞绳也不会缠绕,从而实现了更佳的开伞流程。

(2)本发明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底幅和围幅构成的筒状的保护套,能够很好的将降落伞包裹在伞衣保护套内,防止降落伞运输或者存储时受到损害,保证降落伞的安全性,增加降落伞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安装方法,该安装方法能将伞绳快速高效的设于所述束绳套隔室内,防止伞绳发生缠绕影响降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放入伞绳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伞绳塞入伞绳后束绳套隔室的放大图。

所有附图中,同一个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与零件,其中:1-底幅、2-束绳套隔室、3-围幅、5-金属环、6-束绳扣袢、7-伞绳;

41-第一叶片、42-第二叶片、43-第三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横向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幅1、围幅3、束室套隔2、叶片4、金属环5、束绳扣袢6和伞绳7。底幅1和围幅3共同形成保护套的筒状结构,底幅1为该筒状结构的底座,围幅3为该筒状结构的筒边,底幅1和围幅3通过缝制固定连接,降落伞的伞衣和伞绳均放置于该筒状结构内,底幅1和所述围幅3固定连接形成的筒状结构的保护套大小与降落伞的大小相匹配。围幅3上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叶片状突起,分别为第一叶片41、第二叶片42、第三叶片43,三个叶片向中心靠拢聚合将筒状结构的上端封住,将降落伞的伞衣和伞绳包裹在保护套内起到保护作用。

其中,第一叶片41和第二叶片42上均设有金属环5,金属环5为圆环状凸起,所述圆环状凸起下端为两条平行设置的支脚,所述支脚设于所述第一叶片41和所述第二叶片42上,用于将所述金属环5固定在所述第一叶片41和所述第二叶片42上。第三叶片43上设有束绳扣袢6,该束绳扣袢6上端为圆环状结构,束绳扣袢6的下端固定在第三叶片43的上端。

围幅3的下端设有若干个束绳套隔室2,束绳套隔室2环绕着围幅3的外壁设置,如图2所示,形成横向剖视图为类似花瓣状结构,束绳套隔室2均为上下均开口的中空状圆弧结构,且均匀分布于所述围幅的外圆周上,并通过缝线固定在所述围幅2上,伞绳分段放置于不同的所述束绳套隔室2中,并延伸至所述束绳套隔室2外一段长度,各束绳套隔室2之间隔开不联通。束绳套隔室2的宽度约为所有伞绳直径之和的两倍,用于恰好将降落伞的伞绳分段放入到束绳套隔室2,防止出现缠绕影响开伞安全,同时还能保证开伞时,在气动力的作用下,伞绳被从束绳扣袢中拉出,然后伞绳依次从束绳套隔室中拉出,然后伞绳被拉直,然后伞衣被从保护套中拉出并拉直,最后伞衣充气张满的整个过程顺利流畅。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放入伞绳后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塞入伞绳后束绳套隔室的放大图。如图3和图4所示,靠近伞衣部分的伞绳放置于该伞衣保护套中,剩余部分的伞绳通过任意两个叶片之间部分伸出保护套外,分段折叠设于所述束绳隔室内。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的安装方法步骤如下:

s1:将整理后的降落伞放入到该伞衣保护套内,将所有伞绳7捋顺成一股,通过任意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将伞绳7放置与保护套之外。

s2:将大于束绳套隔室2两倍长度的伞绳7对折呈u字形,将对折过后的伞绳塞入到离对折过后伞绳7最近的束绳套隔室2内,并使得u字形的底端朝下。

s3:将离已经对折部分最近的伞绳7继续按照上述方法对折,并将对折过后的伞绳7塞入到紧挨着的另一个束绳套隔室2中,以此类推将伞绳分段放入到各个束绳套隔室2内,避免了不同伞绳之间缠绕打结;

s4:将束绳扣袢6依次穿过两个金属环5,用于将第一叶片41、第二叶片42和第三叶片43聚拢到中心处,从而将降落伞包裹在伞衣保护套内。

s5将最后剩余伞绳尾部折叠穿过束绳扣袢6位于金属环5之上的孔中,通过束绳扣袢6和伞绳共同作用将伞绳7锁定在金属环5之上,防止出现滑动脱落而使得所有伞绳松脱开。

开伞时,在气动力的作用下,伞绳7从束绳扣袢6中拉出,然后伞绳7依次从各个束绳套隔室中2中被拉出,最后被拉直,然后伞衣从保护套中拉出并拉直,最后伞衣充气张满。按照本发明实现的降落伞倒拉法伞衣保护套,利用束绳套隔室整理伞绳,开伞时伞绳有序被拉出拉直,在恶劣的开伞环境中,伞绳也不会缠绕,从而实现了更佳的开伞流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