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1433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机失事时自救结构、逃生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驾驶舱内发生失火现象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个时候驾驶员处于职责所在,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先将滑行的飞机制停以后再逃离失火现场,而这一时间的推迟使火势加大,往往难以逃出火场,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安装在驾驶舱安全舱门位置的自救装置,来提高驾驶员的生还机率。

于是,发明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专用于驾驶舱内球形结构的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驾驶舱内发生失火现象时,驾驶员处于职责所在,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先将滑行的飞机制停以后再逃离失火现场,而这一时间的推迟使火势加大,往往难以逃出火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其中,该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包括有:

滑轨、腔式球体、连接板、牛皮板、吊带、护背气囊、护头气囊、氧气袋、牛皮布、球形怀抱气囊、手臂气囊、吊绳限位板和吊绳;

所述滑轨安装在驾驶舱门内侧位置,且滑轨的出口位置位与驾驶舱门口处;所述腔式球体与滑轨的圆弧形轨迹的高点位置进行点接触,且腔式球体的圆弧形内腔顶侧位置安装有吊绳限位板,此吊绳限位板利用吊绳及其顶端的吊件将整个腔式球体起吊在驾驶舱内;所述腔式球体的圆弧形内腔后侧位置利用连接板和牛皮板连接有一处椭圆形结构的护背气囊,且在腔式球体的圆弧形内腔前侧位置利用吊带与牛皮布带装有一处球形怀抱气囊,且在球形怀抱气囊的靠近前方左右两侧对称粘合有两处附合人体力学结构的手臂气囊;所述球形怀抱气囊的顶侧以前顶侧左右两侧面,还粘合有一处氧气袋和一处护头气囊,此护头气囊位于氧气袋的上侧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护背气囊和球形怀抱气囊的后侧利用发泡棉板相连接,形成一个附合人体力学结构的座椅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氧气袋的顶侧安装有用于呼吸的硅胶呼吸罩,所述护头气囊附合人体脑后立学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吊绳限位板为U形结构,其中间与腔式球体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用于穿进吊绳的圆形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腔式球体的右侧开设有用于人体钻入的长方形开口槽结构。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利用一个滑轨安装在驾驶舱门内侧位置上,再在这个滑轨上放置有一个腔式球体,且这个腔式球体内设有坐姿样式的各种防护气囊,其中用于护胸的球形怀抱气囊顶端还安装有氧气袋,在腔式球体的右侧开设有长方形的入口,整个腔式球体利用吊绳进行悬挂,而腔式球体的底侧与滑轨的圆弧形轨迹点触连接,与地面接触后的飞机驾驶舱内出现失火情况时,驾驶员打开机门,并钻入到腔式球体内,伸手自行割断吊绳,将身体弯曲使头部贴在球形怀抱气囊顶端的氧气袋上,进行氧气呼吸,利和自身重力向外摆动,腔式球体顺着滑轨与机舱安全滑梯向外滚动,腔式球体内部的各种气囊防护件会保护身体部位,减少损伤,从而提高生还机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腔式球体的右侧开设有用于人体钻入的长方形开口槽结构示意A向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护背气囊与球形怀抱气囊之间利用发泡棉板进行连接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1、滑轨,2、腔式球体,3、连接板,4、牛皮板,5、吊带,6、护背气囊,7、护头气囊,8、氧气袋,9、牛皮布,10、球形怀抱气囊,11、手臂气囊,12、吊绳限位板,13、吊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实例显示在附图和以下描述中。虽然将结合示例性的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该描述并非要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于该示例性的实施例。相反,本实用新型将不仅覆盖该示例性的实施例,而且还覆盖各种替换的、改变的、等效的和其他实施例,其可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

参见图1-3,一种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包括有:

滑轨1、腔式球体2、连接板3、牛皮板4、吊带5、护背气囊6、护头气囊7、氧气袋8、牛皮布9、球形怀抱气囊10、手臂气囊11、吊绳限位板12和吊绳13;

滑轨1安装在驾驶舱门内侧位置,且滑轨1的出口位置位与驾驶舱安全舱门门口处;腔式球体2与滑轨的圆弧形轨迹的高点位置1进行点接触,且腔式球体2的圆弧形内腔顶侧位置安装有吊绳限位板12,此吊绳限位板12利用吊绳13及其顶端的吊件将整个腔式球体2起吊在驾驶舱内;腔式球体2的圆弧形内腔后侧位置利用连接板3和牛皮板4连接有一处椭圆形结构的护背气囊6,且在腔式球体2的圆弧形内腔前侧位置利用吊带5与牛皮布9带装有一处球形怀抱气囊10,且在球形怀抱气囊10的靠近前方左右两侧对称粘合有两处附合人体力学结构的手臂气囊11;球形怀抱气囊10的顶侧以前顶侧左右两侧面,还粘合有一处氧气袋8和一处护头气囊7,此护头气囊7位于氧气袋8的上侧位置。

如上述所述的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护背气囊6和球形怀抱气囊10的后侧利用发泡棉板相连接,形成一个附合人体的座椅结构,使驾驶员自救时,坐在这个结构上后再进行身体弯曲,等待整个结构发生滚动。

如上述所述的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氧气袋8的顶侧安装有用于呼吸的硅胶呼吸罩,所述护头气囊7附合人体脑后立学结构,驾驶员的头部低下插入到护头气囊7的底部,并利用氧气袋8内的氧气进行呼吸,防止缺氧,同时护头气囊7对后脑进行挤压防护;

如上述所述的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吊绳限位板12为U形结构,其中间与腔式球体2对应的位置处,均开设有用于穿进吊绳13的圆形通孔,驾驶员进入整个结构内部时,割断吊绳13,使原来拉紧的吊绳13断裂,使整个结构失去拉力作用,等待驾驶员晃动自身,使整个腔式球体2胶离吊绳13的吊紧力,而顺着滑轨1滚动式冲出舱外,提高生还机率;

如上述所述的民用客机多功能逃生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中,为方便驾驶员进入到腔式球体的2内,腔式球体的2右侧开设有用于人体钻入的长方形开口槽结构。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驾驶室失火火势不大时,先打开安全舱门,等待制动完飞机时,如果火势太大难以从安全舱门逃生时,驾驶员可从腔式球体2的右侧开设的长方形开口槽结构钻入到腔式球体2的内腔中,并坐在如图3所示的护背气囊6和球形怀抱气囊10之间的发泡棉板上,头部伸入护头气囊7的下侧,对后脑进行夹紧防护,并将氧气袋8上的吸氧罩扣在鼻口上,打开阀门进行氧气呼吸,一支手将吊绳13割断,然后怀抱护背气囊6,对胸部进行防护,并且双臂伸入到手臂气囊11内,此时身体处于自救时的弯曲状态,利用自身重力产生晃动,使整个腔式球体2带着人体顺着滑轨1冲出安全舱门,提高生还机率。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