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翼降落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9629发布日期:2019-11-01 22:1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扑翼降落背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伞降系统、低空救生和户外运动装备领域,具体地涉及扑翼降落背包。



背景技术:

小型飞行器主要在(超)低空活动,因处在对流层,气流变化大,容易受天气影响。特别是直升机、老旧的小型固定翼飞机等,经常新闻报道出现飞行事故,往往有机毁人亡的情况发生。因此,(超)低空安全飞行,充分保障人员的安全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自飞机发明一百多年来,固定翼、多旋翼、倾旋翼、复合翼等各类飞行器蓬勃发展。人类可以利用它们比动物飞得更高、更远、更快。但是在(超)低空环境下,自然界中的鸟类、昆虫利用扑翼比人造飞行器飞得更灵活、更安全。因此,虽在动力上扑翼没有优势,但从安全方面扑翼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到目前,人们研究扑翼还主要是为制作能飞行载人载物的扑翼机和制作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许多文献和报道都集中在这两方面。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CN207078319U中公开了一种扑翼飞机,中国专利文献CN206141832U中公开了一种仿生昆虫扑翼式飞行器。虽然有利用翼装进行高空降落,但是其实为户外极限运动,需要专门的训练,从高处降落速度很快,非常危险。

伞降用伞和(非动力)滑翔伞面积庞大,往往需要很高的高度降落。对于极限跳伞伞降也至少需要一两百多米的高度,还需要专业训练、经验丰富和天气好。近年有报道,国外一家公司制作出SOS降落伞,据称可在约50米,即17层楼的高度及以上使用,但实质是缩小版的滑翔伞。使用时,需要另外一人拖出引导伞,逃生者跳出后,再瞬间放开引导伞,从而保证主伞充分展开。这样,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人配合开伞,且降落伞面积也较大,如果低于50米,降落伞不能充分展开充气,也不能到达救生的目的。

随着高楼越来越多,火灾时有发生,特别在上层的人们往往只能自救。所以,人们研究开发了不少高楼救生装置。除了上文提到的SOS降落伞,还有一些其他机构设计的救生伞,比如公告号为CN207445363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层救生伞,改进了降落伞面为多层,在文献中具体描述为四层伞,“各层伞面的面积从上至下依次减小,最上层伞面的直径为1.5米,第二至四层伞面的直径一侧为1.4米、1.3米和1.2米。四层伞的面积总和达到23.058平方米”。根据降落伞制作经验,如果伞面总面积为20平方米,假设四层面积一样,那么一层伞平均面积为5平方米,不管是圆形还是正多边形,伞面直径应约为2.5米。如果按上述专利描述,1.5米的直径,四层伞总面积都不超过10平方米。因此,该专利设计或描述是有误的。如果是二十多平面米的伞,折叠为四层再打开使用,在高楼有风的天气是很难操作的。

综上所述,扑翼用于安全降落研究和应用缺少,超低空(含高楼)、低空实际有效且安全的伞降装置还是缺乏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扑翼降落背包。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扑翼降落背包,包括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机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背包式救生衣;

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安装在机架内部,扑翼翅膀收纳在机架的两侧,尾翼收纳在机架的前方,背包式救生衣安装在机架的后方;

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均具有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这两种状态,当处于收纳状态时,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收纳在机架中,当处于使用状态时,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分别展开。

优选地,还包括备用滑翔翅膀、语音提示系统、头盔,备用滑翔翅膀收纳在机架的两侧,语音提示系统安装在机架上;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机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背包式救生衣、备用滑翔翅膀、语音提示系统、头盔组装完成后能够折叠放入一个储运包中;

所述扑翼降落背包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模式;

手动模式下,人工手动控制降落伞开伞和扑翼翅膀扇动频率,通过人体转动或者扭动调整滑翔和降落的方向,落地后手动关闭整个装置;

自动模式下,利用多种传感器,包括气压计、加速度计、陀螺仪、风速仪、GPS定位器、控制器,实现自动化模块操作;当操作人员打开主电源,背上整个装置,从高处起跳时,自动控制降落伞开伞和扑翼翅膀的扇动频率及方向,根据人体下落阶段的姿态和实际风速自动调整扇动频率、扑翼角度,自主调整滑翔方向和降落位置,人员起跳自动开始,落地自动停止。

优选地,所述扑翼翅膀外形类似鸟类的翅膀,通过曲轴连接动力系统的电机,扑翼翅膀的长度与成人的手臂长度相当,骨架采用碳纤维管材料,蒙皮采用滑翔伞布料,通过铰接能够实现折叠和展开。

优选地,所述扑翼翅膀设置有保持扑翼翅膀构型的安全绳,安全绳绑在扑翼翅膀和机架上,安全绳的长度略大于扑翼翅膀完全展开的长度,从而不影响扑翼翅膀正常扇动。

优选地,所述降落伞设置有便于支撑开伞的网面,网面同时还增加了下降的阻力;所述降落伞仅设置一条主绳,不会缠绕影响开伞;

所述一个或多个降落伞分别折叠收纳在机架上相应的伞仓中,使用前通过手动拉出;

所述一个或多个降落伞分别折叠收纳在机架上相应的弹伞装置中,使用时自动弹出降落伞。

优选地,所述尾翼外形类似鸟类的尾翼,用于平衡,也起到减速作用;尾翼骨架采用碳纤维管材料,蒙皮采用滑翔伞布料;尾翼使用时展开一个角度,使用后向下收起贴紧机架。

优选地,所述背包式救生衣采用耐磨和防水材料,具有减震作用,背包式救生衣设置有用于求生的反光标识、夜光标识、口哨;背包式救生衣一面设置背带、绑带以及卡口用于操作人员使用,另一面设置有用于固定在机架的后方的拉链和绑带;通过背包式救生衣背起整个扑翼降落背包。

优选地,所述备用滑翔翅膀长度是扑翼翅膀的到倍,安置在机架最上方,能够单独用于滑翔,也能够配合扑翼翅膀和降落伞协同使用。

优选地,所述扑翼降落背包的组件和零部件均进行防水处理,并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扑翼翅膀、尾翼、机架、备用滑翔翅膀均采用弹性缓冲材料包裹。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扑翼降落背包,包括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机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背包式救生衣,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安装在机架内部,扑翼翅膀收纳在机架的两侧,尾翼收纳在机架的前方,背包式救生衣安装在机架的后方;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均有包含使用和收纳两种状态,当处于收纳状态时,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收纳在机架中,当处于使用状态时,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分别展开;

还包括备用滑翔翅膀、语音提示系统、头盔,备用滑翔翅膀收纳在机架的两侧,语音提示系统安装在机架上;扑翼翅膀、降落伞、尾翼、机架、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背包式救生衣、备用滑翔翅膀、语音提示系统、头盔组装完成后能够折叠放入一个储运包中;

所述扑翼降落背包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模式;手动模式下,人工手动控制降落伞开伞和扑翼翅膀扇动频率,通过人体转动或者扭动调整滑翔和降落的方向,落地后手动关闭整个装置;自动模式下,利用多种传感器,包括气压计、加速度计、陀螺仪、风速仪、GPS定位器、控制器,实现自动化模块操作。当操作人员打开主电源,背上整个装置,从高处起跳时,自动控制降落伞开伞和扑翼翅膀的扇动频率及方向,根据人体下落阶段的姿态和实际风速自动调整扇动频率、扑翼角度,自主调整滑翔方向和降落位置,人员起跳自动开始,落地自动停止;

所述扑翼翅膀外形类似鸟类的翅膀,通过曲轴连接动力系统的电机,扑翼翅膀的长度与普通成人的手臂长度相当,骨架采用碳纤维管材料,蒙皮采用滑翔伞布料,通过铰接能够实现折叠和展开;

所述扑翼翅膀设置有保持扑翼翅膀构型的安全绳,安全绳绑在扑翼翅膀和机架上,安全绳的长度略大于扑翼翅膀完全展开的长度,从而不影响扑翼翅膀正常扇动。

所述降落伞设置有便于支撑开伞的网面,网面同时还增加了下降的阻力;所述降落伞仅设置一条主绳,不会缠绕影响开伞;所述一个或多个降落伞分别折叠收纳在机架上相应的伞仓中,使用前通过手动拉出;所述一个或多个降落伞分别折叠收纳在机架上相应的弹伞装置中,使用时自动弹出降落伞;

所述尾翼外形类似鸟类的尾翼,用于平衡,也起到减速作用;尾翼骨架采用碳纤维管材料,蒙皮采用滑翔伞布料;尾翼使用时展开一个角度,使用后向下收起贴紧机架;

所述背包式救生衣采用耐磨和防水材料,具有有减震作用,背包式救生衣设置有用于求生的反光标识、夜光标识、口哨;背包式救生衣一面设置背带、绑带以及卡口用于操作人员使用,另一面设置有用于固定在机架的后方的拉链和绑带;通过背包式救生衣背起整个扑翼降落背包;

所述备用滑翔翅膀长度是扑翼翅膀的到倍,安置在机架最上方,能够单独用于滑翔,也能够配合扑翼翅膀和降落伞协同使用;

所述扑翼降落背包的组件和零部件均进行防水处理,并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扑翼翅膀、尾翼、机架、备用滑翔翅膀均采用弹性缓冲材料包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扑翼和降落伞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有效降落减速,多重保护,提高安全系数。

2、本实用新型相比滑翔伞等,可以利用面积较小的降落伞,这样可以实现超低空开伞,且缩短开伞时间。

3、本实用新型救生衣和装置采用一体设计,并加装弹性缓冲材料,保障使用者着陆的安全。

4、本实用新型全装置进行防水处理,并有漏电保护器,这样不仅可以在雨雪天使用,也确保落水的安全。

5、本实用新型既可以超低空、低空使用,加强的版本还可以用于高空伞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包式救生衣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备用滑翔翅膀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储运包的示意图。

图6为头盔的示意图。

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扑翼降落背包,如图1所示,包括扑翼翅膀1、降落伞2、尾翼3、机架4、动力系统5、控制系统6、背包式救生衣7;动力系统5(电源、电机、电线、传动、连接等装置)、控制系统6安装在机架内部,扑翼翅膀1收纳在机架4的两侧,尾翼3收纳在机架4的前方,背包式救生衣7安装在机架4的后方;扑翼翅膀1、降落伞2、尾翼3均具有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这两种状态,当处于收纳状态时,扑翼翅膀1、降落伞2、尾翼3收纳在机架4中,当处于使用状态时,扑翼翅膀1、降落伞2、尾翼3分别展开。所述扑翼降落背包还包括备用滑翔翅膀8、语音提示系统9、头盔11,备用滑翔翅膀8收纳在机架4的两侧,语音提示系统9安装在机架4上;扑翼翅膀1、降落伞2、尾翼3、机架4、动力系统5、控制系统6、背包式救生衣7、备用滑翔翅膀8、语音提示系统9、头盔11组装完成后能够折叠放入一个储运包10中,储运包可以是普通背包或者提包;

所述扑翼降落背包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模式;手动模式下,人工手动控制降落伞2开伞和扑翼翅膀1扇动频率,通过人体转动或者扭动调整滑翔和降落的方向,落地后手动关闭整个装置;自动模式下,利用多种传感器,包括气压计、加速度计、陀螺仪、风速仪、GPS定位器、控制器(含控制芯片、继电器等),实现自动化模块操作;当操作人员打开主电源,背上整个装置,从高处起跳时,自动控制降落伞2开伞和扑翼翅膀1的扇动频率及方向,根据人体下落阶段的姿态和实际风速自动调整扇动频率、扑翼角度,自主调整滑翔方向和降落位置,人员起跳自动开始,落地自动停止。

所述扑翼翅膀1外形类似鸟类的翅膀,通过曲轴连接动力系统5的电机,实现上下扇动,同时产生向下和向后的风力,是降落减速的主要部件之一;扑翼翅膀1的长度与成人的手臂长度相当,骨架采用碳纤维管材料,蒙皮采用滑翔伞布料,通过铰接能够实现折叠和展开,优选地,通过合页、卡口等配件实现折叠和展开。

所述扑翼翅膀1设置有保持扑翼翅膀1构型的安全绳,安全绳绑在扑翼翅膀1和机架4上,安全绳的长度略大于扑翼翅膀1完全展开的长度,从而不影响扑翼翅膀1正常扇动,当风力过大时,安全绳保持翅膀构型,仍可滑翔降落。

所述降落伞2它也是降落减速的主要部件之一,经过改良,它在传统降落伞基础上设置有便于支撑开伞的网面,网面同时还增加了下降的阻力;所述降落伞2简化仅设置一条主绳,避免多条缠绕影响开伞;所述一个或多个降落伞2分别折叠收纳在机架4上相应的伞仓中,使用前通过手动拉出;所述一个或多个降落伞2分别折叠收纳在机架4上相应的弹伞装置中,使用时自动弹出降落伞2;优选地,所述降落伞2为中型降落伞,面积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根据人员体重和使用场景,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优选地,降落伞的个数为1到2个。

降落伞2和扑翼翅膀1协同使用,进行降落减速,同时可人工或者自动调整滑翔、降落的方向和位置,从而实现安全降落着陆,尽可能保护人员的安全。

所述尾翼3外形类似鸟类的尾翼,用于平衡,也起到减速作用;尾翼3骨架采用碳纤维管材料,蒙皮采用滑翔伞布料;尾翼3使用时展开一定角度,使用后向下收起贴紧机架4。手动操作模式它有阻尼合页,使用时展开一定角度,使用后可向下收起贴紧机架4;自动模式它是由电机或舵机驱动调整倾斜角度。

所述背包式救生衣7是在水上救生衣的基础上改装,加厚泡沫垫,加强背带,采用耐磨和防水材料,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背包式救生衣7设置有用于求生的反光标识、夜光标识、口哨;背包式救生衣7一面设置背带、绑带以及卡口用于操作人员使用,另一面设置有用于固定在机架4的后方的拉链和绑带;通过背包式救生衣7背起整个扑翼降落背包,主要是落地或落水时保护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所述备用滑翔翅膀8长度是扑翼翅膀1的二到三倍,安置在机架4最上方,类似滑翔伞外形,能够单独用于滑翔,也能够配合扑翼翅膀1和降落伞2协同使用。特定条件下,例如高空跳伞、在扑翼翅膀(1)或者降落伞(2)出现故障等情况下用于滑翔,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扑翼翅膀(1)和降落伞(2)协同使用。

所述扑翼降落背包的组件和零部件均进行防水处理,并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扑翼翅膀1、尾翼3、机架4、备用滑翔翅膀8均采用弹性缓冲材料包裹,避免在使用中或者落地时,装置对人体造成碰撞伤害。所述扑翼降落背包的整个装置和零部件都进行防水处理,电机、电池、控制器、线路等,都加装防水壳和防水接头,且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扑翼翅膀1、降落伞2、备用滑翔翅膀8也采用防水材料,这样可在雨雪天气正常使用,如果着陆落水也保护人员人身安全。

所述的语音提示系统9用于播放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录音,主要为了给初次使用者告知使用方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提示用户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循环播放,可随时停止或重播。

实施例1:

本实例涉及一种扑翼降落背包,其中通过人工控制(手动控制)的方式进行操控。

这里人工控制,是指人工手动控制降落伞2开伞和扑翼翅膀1扇动频率,通过人体转动或者扭动调整滑翔和降落的方向,落地后手动关闭整个装置。使用前,需要进行短时的学习和练习。

该扑翼降落背包设计为单人使用,适用于低空或者超低空,用来降落减速,从而安全着陆(落地或者落水)。它可用救援、运动、航空,具体例如高楼、油井、山地等逃生救援,户外运动,以及飞行器低空伞降等。根据用途和使用者的体重身材,有相应版本的扑翼降落背包。其中,通用的基本参数之一是降落伞2最低开伞高度为45米,特定情况下为30米(大约10层楼),这样发挥扑翼背包的优势,保证实用范围广。

下面结合示意图介绍扑翼背包的主要构成部分。如示意图1所示,扑翼背包展开时的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降落伞2引导伞、降落伞2主伞、尾翼3、扑翼翅膀1、机架4(含动力系统5、控制系统6等),其中扑翼翅膀1是它的外形类似鸟类的翅膀,由曲轴连接电机,实现上下扇动,同时产生向下和向后的风力。翅膀的长度与普通成人的手臂长度相当,它的骨架为碳纤维管,蒙皮为滑翔伞布料,还有合页、卡口等配件,可实现折叠和展开。两边翅膀各有一条安全绳(未画出),绑在扑翼翅膀1和机架4上,安全绳比翅膀完全展开略长,不影响翅膀正常扇动,当风力过大时,安全绳保持翅膀构型,仍可滑翔降落。图中降落伞2,它也是降落减速的主要部件之一,经过改良,它在传统降落伞基础上加装了一个网面,这样便于支撑开伞,且增加下降的阻力。同时,该降落伞2简化仅保留一条主绳,避免多条缠绕影响开伞。它为中型降落伞,面积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根据人员体重和使用场景,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降落伞2的个数,优选的为1到2个。图中尾翼3,它的外形仿鸟类的尾翼,用于平衡,也起到一定减速作用。采用碳纤维管作骨架,覆盖滑翔伞布。如示意图2所示,背包式救生衣7,图中画出的这面为救生衣,它基本和(水上)救生衣相同,有卡口和绑带用于固定在人身上,内有漂浮泡沫,还有口哨和反光标识等(未画出)。背包式救生衣7加强了背带便于承重和贴合人体,加厚了泡沫。它的另一面有拉链和绑带,可以和机架4牢固连在一起,也便于拆卸。如图3所示,是在图1基础上,画出了展开的备用滑翔翅膀8,它是在大风、高空等某些特定情况下使用,通常情况它是收起折叠在机架4上方备用,它两边也各有一条安全绳用于在降落中保持构型。如图4所示,扑翼降落背包折叠的情况,它是在图1基础上折叠起来,收起两边的扑翼和尾翼,隐藏了备用滑翔翅膀8,未画出图2的救生衣。如图5所示,一个储运包10,实际中也可以是普通背包或者拉杆箱,它是用来储放和运输上述扑翼降落背包的,平时将扑翼降落背包折叠放在其中,使用时取出即可。如图6所示,一个头盔10,为通用型头盔,降落过程中和着陆保护使用者的头部,它是单独配件,存放在图5的储运包10中。

当然,扑翼降落背包的有些细节未能在示意图中展示出。例如,为了便于穿上救生衣背对着控制整个装置,它的控制器是有延长线,可以握在手中操作,且加装外壳防止碰撞误操作。又如,为了在雨雪天使用,及保障落水安全,装置使用防水材料、进行防水处理、加装漏电保护器等。

下面举例简要介绍扑翼降落背包手工控制的使用过程。从提包10取出折叠的扑翼降落背包,打开主电源,这时语音提示系统9会播放背包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循环播放或者随时停止播放。之后,从储运包10中拿出头盔11带上,步操作扑翼降落背包。先展开两侧的扑翼翅膀1,拉起尾翼3,再从伞仓拉出降落伞2,确保引导伞和主伞部分搭在尾翼3外面(下落时便于开伞),然后穿上背包式救生衣7,即背起了整个装置,并检查穿戴正确合适。这时通过控制器(示意图未画出),启动两侧扑翼翅膀1扇动,利用旋钮或按键调速,由慢到快,根据当时环境的风速、高度及人员体重等情况,调到合适的扑翼扇动频率,或手动将扑翼翅膀1调整到合适的扇动频率,之后,选择安全的位置,准备跳伞。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进行后续操作,可以参考伞降的动作要领,但是不同情况下动作不一样。为保证跳出瞬间降落伞2正常开启,还可以选择开伞装置,将降落伞2弹射到上方,确保降落伞2更快展开。如果有多个降落伞2,注意装在不同的伞仓,一定避免降落伞相互缠绕。优选的是一个大降落伞,若在超低空或者承重更大,可选择2个稍小的降落伞。跳出后,降落过程中,可以通过身体转动或者扭动调整滑翔的方向或者降落位置。快着陆前,停止扑翼翅膀扇动,如果来不及尽量避免往后倒。着陆后,关闭装置主电源,脱下救生衣,取下装置,折叠收好。如果发生落水的情况,立即关闭主电源。救生衣能保证人员和装置漂浮,根据实际情况,为了人身安全,可以选择解开放弃装置以减轻重量。需要指出,上述扑翼降落背包可以最大程度保护使用者安全,但不能100%保证整个下降过程人员不受伤害,需要在正确的操作下,适合的场景中使用,为尽量减少伤害,需学习和了解基本的操作。在一些应用领域,需练习后再操作。

还需要特别说明,如果在下落过程风力太大,扑翼翅膀1失控,或者突发断电或者电量不足,可以两边拿起安全绳(图中未画出),保持扑翼翅膀1展开构型不变,保证扑翼翅膀1继续产生降落阻力。如果下降时间较长,风力较大,可以手动拉出或者控制开伞装置弹射出备用滑翔翅膀8进行滑翔。

实施例2:

本实例涉及一种扑翼降落背包,其中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进行操控。主要在于利用自动控制方式代替人工操作,使用更简便和智能,特别适用于在紧急情况下用户初次使用。在某些场景下,智能化的操作方式更加安全。

自动控制方式,扑翼降落背包的基本设计构造和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1中对示意图1至6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方式在机架4中加装多种传感器,包括压计、加速度计、陀螺仪、风速仪、GPS定位器等、控制原件(含控制芯片、继电器、舵机等)形成新的控制系统6,由原来人工手动操作,转变为微电脑智能系统操作。

具体来说,这里的自动控制,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含气压计、加速度计、陀螺仪、风速仪、GPS定位器等)和控制器(含控制芯片、继电器等)等硬件,结合设定的程序系统软件,实现智能化操作。除了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更是依据实时的数据进行操控,例如使用时的天气情况、实际高度、风力大小、风向、载重等,这样精确控制降落伞2弹出开伞和扑翼翅膀1扇动频率、方向,以及尾翼3的角度,还有是否展开备用滑翔翅膀8。

下面举例简要介绍扑翼降落背包自动控制的使用过程。前面操作和实施例1一样,从储运包10取出折叠的扑翼降落背包,打开主电源,这时语音提示系统9会播放背包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可以循环播放或者随时停止播放。从储运包10取出头盔11戴上,穿上包式救生衣7,即背起了整个装置,并检查穿戴正确合适。之后,扑翼降落背包进入自动控制模式。在极短的时间里,微电脑根据各种传感器的实时数据设定整个降落过程中的指令,并检测各操作单位是否正常,准备就绪,通过语音提示使用者准备跳伞。首先,两侧扑翼翅膀1自动展开,并一边缓慢上下扇动,一边小幅调整方向,同时尾翼3也一定角度展开。然后,在使用者跳出瞬间,自动弹出降落伞2开伞。自动开伞是内置多轴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气压计、倾角检测计等传感器,实时检测背包和人员的运动姿态。当突然加速下落,出现失重状态,自动触发控制器,弹出降落伞。理论上,从检测失重信号到弹出降落伞不到0.4秒。在下降过程中,装置会不断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调整控制,调节翅膀振动频率和方向,调整尾翼3开合角度和方向。如果下降时间较长,风力较大,自动弹出备用滑翔翅膀8进行滑翔。快着陆前,自动停止扑翼翅膀1扇动。着陆后,自动收起扑翼翅膀1等部件,这时,使用者关闭装置主电源,脱下救生衣,取下装置即可。如果发生落水的情况,装置会自动关闭电源。救生衣能保证人员和装置漂浮,根据实际情况,为了人身安全,可以选择解开放弃装置减轻重量。和实施例1一样,上述扑翼降落背包可以尽最大可能保护使用者安全,但是不能100%保证整个下降过程人员不受伤害,也需要在适合的场景中使用,为尽量减少伤害,同样需学习和了解基本的操作。

特别要说明的是,装置在自动控制模式下,也可能因外界风力过大或遇到突发情况扑翼翅膀1不能正常扇动,那么可以通过安全绳保持翅膀构型,获得下降阻力,还可人工拉出降落伞2或者备用滑翔翅膀8进行降落减速。在正常工作的自动(智能)阶段,人工也可以通过特别控制器进行干预和调整,为了避免误操作,有相关设定,例如先短按再长按按键才能启动。对于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使用者,可以自动和人工操作灵活协同使用。

实施例3:

本实例涉及一种扑翼降落背包,它是在上述实施例1和2的基础上,对一些部件加固和升级,以保证可以在“高空”降落中使用,拓展其应用范围。这里“高空”指500米及以上。

实施例3中扑翼降落背包的基本设计构造和实施例1、2相同,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对示意图1至6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实施例3。实施例3中,扑翼降落背包的使用方法和实施例1、2的描述基本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和2中,应用的场景主要是低空和超低空,降落时间短、冲击力相对较小,而实施例3高空伞降,降落时间长、冲击力大、遇到的情况可能更复杂。那么一方面对扑翼背包进行全面加固和升级,例如更换容量更大、电压更高的电池,更换动力更大的电机,加粗机架4、扑翼翅膀1、尾翼3的碳纤维管、加大降落伞2面积、加大备用滑翔翅膀8、增加降落伞2数量、调整系统参数等。另一方面,在下降过程中,可以借鉴极限跳伞和航空兵伞降的一些动作要领或者技巧,例如先自由落体下降一段再开伞、落地注意身体动作减小冲击力等。

实施例3的使用方法也是根据具体使用的场景,可以选择人工操作,或者自动控制,或者结合两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使用者熟悉操作。最好先在地面模拟练习后,再高空使用。如果是在高空紧急情况下,用户初次使用,为保证安全,无论是人工控制或者自动控制的扑翼降落背包,戴好头盔11后优先将备用滑翔翅膀8拉出装置,再跳伞,备用滑翔翅膀8展开后双手拉紧安全绳以顺利滑翔降落。

综上所述,实施例1、2、3举例简要说明了本实用新型扑翼降落背包的情况,它可以在超低空、低空和高空(改进版)降落过程中,对使用者进行多重保护,其应用前景良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