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直升机尾桁梁模拟测试的四向加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1883发布日期:2019-07-27 11:2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直升机尾桁梁模拟测试的四向加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升机尾桁梁检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尾桁梁模拟测试的四向加载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直升机尾桁梁检测时,一般需要用到加载设备,通过加载设备对尾桁梁模拟件加载拉力,以便进行相关变形量、典型故障等测试。传统的加载设备结构复杂,需要一整套液压系统及执行机构,传统的加载设备,试验实施难度大,操作不方便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用于直升机尾桁梁模拟测试的四向加载设备,其结构简凑,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直升机尾桁梁模拟测试的四向加载设备,包括由多根连杆连接构成的方体形的框架、第一牵引绳、两条第二牵引绳、多个砝码、模拟测试件;框架的上侧面固定设有第一条形板,第一条形板两端上侧面分别设有一个第一滑轮,两第一滑轮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滑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条形板的长度方向;框架位于第一条形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相对周侧面上固定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竖向的第二条形板,第二条形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条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条形板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孔;第二条形板设有第二滑轮,第二滑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二条形板的长度方向;当工作时,模拟测试件位于框架内,第一牵引绳一端固定于模拟测试件的上侧面,第一牵引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两第一滑轮,并与至少一个砝码连接;第二牵引绳一端固定于模拟测试件的其中一个周侧面,第二牵引绳的另一端穿过条形孔,并绕过第二滑轮,并与至少一个砝码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条形板包括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并列设置的板条,两板条之间间隔设置,条形孔由两板条围成;两板条之间由连接板连接固定;第二滑轮安装于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框架位于第一条形板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相对周侧面上均设有两根连杆,两连杆之间相互平行;板条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连杆上。

进一步地,上述四向加载设备还包括有第三牵引绳;当工作时,第三牵引绳的一端固定于模拟测试件的下侧面,第三牵引绳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砝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牵引绳的两端均设有挂钩,模拟测试件的下侧面设有挂环,砝码设有挂环,第三牵引绳的两端通过挂钩与挂环配合的方式分别与模拟测试件、砝码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条形板的竖向投影与第二条形板的竖向投影之间相互错开。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绳的两端均设有挂钩,第二牵引绳的两端设有挂钩;模拟测试件的上侧面及周侧面设有挂环,砝码设有挂环;第一牵引绳的两端通过挂钩与挂环配合的方式分别与模拟测试件、砝码连接;第二牵引绳的两端通过挂钩与挂环配合的方式分别与模拟测试件、砝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砝码的重力通过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分别作用于模拟测试件的不同侧面上,以达到对模拟测试件施加测试拉力的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条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条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框架100,横杆101,连杆102,第一条形板200,第一滑轮201,第一牵引绳202,第二条形板300,第二滑轮301,第二牵引绳302,板条303,连接板304,条形孔305,砝码400,模拟测试件500,第三牵引绳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附图。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直升机尾桁梁模拟测试的四向加载设备,包括由多根连杆102连接构成的方体形的框架100、第一牵引绳202、两条第二牵引绳302、多个砝码400、模拟测试件500。由于框架100由多条连杆102连接构成的,所以其所用的材料较少,制作成本低;框架100的上侧面固定设有第一条形板200,具体地,框架100的上侧中间位置设置横杆101,第一条形板200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该横杆101上,第一条形板200的另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在框架100的侧边上;第一条形板200临近横杆101的一端可以延伸至框架100上侧面的中间部段附近;第一条形板200两端上侧面分别设有一个第一滑轮201,两第一滑轮201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滑轮20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条形板200的长度方向,第一滑轮201的轮边缘与第一条形板200的端部边缘齐平或外伸出第一条形板200的端部之外;框架100位于第一条形板200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相对周侧面(即图1中的左、右两侧)上固定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竖向的第二条形板300,第二条形板30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条形板200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条形板300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条形孔305;第二条形板300设有第二滑轮301,第二滑轮301优选安装在第二条形板300的中间部段,第二滑轮30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二条形板300的长度方向;当工作时,模拟测试件500位于框架100内,优选地,模拟测试件500可以通过连接底座固定在框架100的内部底侧,也可以仅仅通过第一牵引绳202及第二牵引绳302悬空挂在框架100内,模拟测试件500为飞机尾桁梁的形状,模拟测试件500的侧面上设有力度传感器,框架100内侧设有用于测量模拟测试件500形变量的形变传感器,力度传感器及形变传感器的记录数据反馈给中心控制处理器,以方便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模拟测试测量部件及测量过程为现有技术,并且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做出详述;第一牵引绳202一端固定于模拟测试件500的上侧面,第一牵引绳202的另一端依次绕过两第一滑轮201,并与至少一个砝码400连接,砝码400的连接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通过加减砝码400数量来改变第一牵引绳202对模拟测试件500的拉力;第二牵引绳302一端固定于模拟测试件500的其中一个周侧面,第二牵引绳302的另一端穿过条形孔305,并绕过第二滑轮301,并与至少一个砝码400连接,砝码400的连接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通过加减砝码400数量来改变第二牵引绳302对模拟测试件500的拉力。本实用新型的砝码400的重力通过第一牵引绳202、第二牵引绳302分别作用于模拟测试件500的不同侧面上,以达到对模拟测试件500施加测试拉力的效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第二条形板300包括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并列设置的板条303,两板条303之间间隔设置;条形孔305位于两板条303之间,由两板条303围成,当两板条303之间的间隙就是条形孔305;两板条303之间由连接板304连接固定,连接板304的两端通过螺丝分别固定在两板条303的中间部段上;第二滑轮301的基座通过螺丝安装在连接板304上,第二滑轮301位于条形孔305所在的直线上。这样简化了第二条形板300的加工过程及安装过程,降低制作成本。

进一步地,框架100位于第一条形板200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相对周侧面(图1中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有两根连杆102,两连杆102之间相互平行;板条30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固定设置在两连杆102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上述的设备还包括有第三牵引绳600;当工作时,第三牵引绳600的一端固定于模拟测试件500的下侧面,第三牵引绳600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砝码400固定连接。如果模拟测试件500是通过第一牵引绳202及第二牵引绳302悬空挂设在框架100内,则位于框架100下方的砝码400通过第三牵引绳600施力与模拟测试件500的下侧面,可以实现对模拟测试件500进行上下左右四向施力。如果模拟测试件500是通过固定座固定在框架100内底侧的,则不需要采用第三牵引绳600。

进一步地,第三牵引绳600的两端均设有挂钩,模拟测试件500的下侧面设有挂环,砝码400设有挂环,第三牵引绳600的两端通过挂钩与挂环配合的方式分别与模拟测试件500、砝码400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简单,方便拆卸与安装,并且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第一条形板200的竖向投影与第二条形板300的竖向投影之间相互错开,即第一条形板200与第二条形板300不在同一个竖向平面内,这样防止避免第一牵引绳202的移动轨迹与第二牵引绳302的移动轨迹重叠干扰,影响施力过程。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绳202的两端均设有挂钩,第二牵引绳302的两端设有挂钩;模拟测试件500的上侧面及周侧面设有挂环,砝码400设有挂环;第一牵引绳202的两端通过挂钩与挂环配合的方式分别与模拟测试件500、砝码400连接;第二牵引绳302的两端通过挂钩与挂环配合的方式分别与模拟测试件500、砝码400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简单,方便拆卸与安装,并且制造成本低。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