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5493发布日期:2019-08-20 20:5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是飞机前机轮的一种转向机构,其转向柱筒300的内筒和转向作动筒100通过齿轮与齿条200的啮合构成一个高副。转向时,两侧的转向作动筒通过液压驱动齿条200左右运行,进而驱动转向柱筒300的内筒旋转。因为这种机轮转向方式控制精确,可靠性高,目前大部分民用飞机都采用该种转向机构。但是,这种转向机构对转向作动筒100的密封性要求严苛,需要在25mpa的高压下进行密封性测试验证。

现有的转向作动筒的耐压测试方法,是将带有转向机构的起落架固定至飞机生产厂家推荐的集成测试台附近进行测试。这种测试台是一种贵重设备,维护费用高昂,均是在固定点使用。客机的起落架重量非常大,一些起落架重逾2吨,移动非常不便,移动过程中还可能因零部件受冲击载荷致使零部件损伤,这加大了转向作动筒的测试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方便转向作动筒的高压测试。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是,包括一可移动平台,所述可移动平台上设置有:

主油箱以及始端接入主油箱的一主供油管;其中,

所述主供油管上设有手摇增压泵,末端经一个三通阀后分别连通一左供油软管和一右供油软管;所述的左供油软管上接有左回油管,经左回油阀后回油至主油箱,所述的右供油软管上接有右回油管,经右回油阀后回油至主油箱;

所述手摇增压泵和所述三通阀之间的所述主供油管上还接有一气动增压管,所述的气动增压管另一端接入所述主油箱,所述气动增压管上设有气动泵,所述气动泵的供气管上设置有气动开关阀和进气调压阀。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设计:

所述手摇增压泵的最大输出压力为60mpa,所述气动泵的最大输出压力为30mpa。

所述气动增压管与所述手摇增压泵之间的所述主供油管上还接有溢流管和泄压管,所述溢流管和所述泄压管的另一端均接入所述主油箱,所述溢流管上设有溢流阀,所述泄压管上设有泄压开关阀。

所述溢流阀的最大调节压力为45mpa。

所述气动增压管与所述三通阀之间的所述主供油管上还接有一测试管,所述的测试管上设置有计量开关阀和计量压力表。

所述计量压力表的量程为0~60mpa。

所述可移动平台上还设置有废油箱,所述左回油管上还接有一末端接入所述废油箱的左废油排出管,所述左废油排出管上设有左废油排出阀;所述右回油管上还接有一末端接入所述废油箱的右废油排出管,所述右废油排出管上设有右废油排出阀。

所述气动增压管和所述测试管之间的所述主供油管上还设置有油滤器,所述油滤器的过滤精度高于3μm,可使液压测试介质达到nas1638class7的洁净标准。

为防止油液回流,所述主供油管和所述气动增压管上均设有各自的单向阀。

本发明的主油箱、废油箱、手摇增压泵、气动泵和连通他们的各管路可集成于一个可移动平台上,可移动平台可以安装脚轮或者安装于导轨上进行移动,转向作动筒密封性测试时,左供油软管连接至转向柱筒左侧的转向作动筒,右供油软管连接至转向柱筒右侧的转向作动筒,可先通过三通阀导通右供油软管,进行右侧转向作动筒的密封性测试,测试完成后,即可通过三通阀导通左供油软管,进行左侧转向作动筒的密封性测试。

本发明还具有以下优选设计:

所述的主油箱和所述的废油箱均连通有各自的油量计。

所述主供油管、左供油软管、右供油软管、气动增压管、测试管、溢流管、泄压管等管路以及各阀门均需满足压力等级要求。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主油箱、废油箱、手摇增加泵、气动泵以及各管路均集成于一个可移动平台上,将该可移动平台置于带有转向作动筒的起落架旁边,便可进行转向作动筒的高压密封性测试,测试更加方便。

2.本发明通过设置三通阀以及各开关阀,转向作动筒高压密封性测试时,可实现左、右转向作动筒测试回路中供油、回油的快速切换,减少连接转向机构左、右转向测试时管路的连接工序,提高了测试效率。

3.本发明还设置气动增压管,可降低手摇增压泵压力输出不连续产生的压降,达到稳压的目的,另外,在转向作动筒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渗漏,还可通过气动增压管持续增压至一稳定压力值,实现转向作动筒渗漏程度的测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适用的飞机前轮转向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飞机前机轮转向作动筒高压测试的便携式设备,包括主油箱13、废油箱19以及始端接入主油箱13的一主供油管17,主供油管17上设有手摇增压泵26,手摇增压泵26的最大输出压力为60mpa,并且主供油管17经一个三通阀34后在末端分别连通一左供油软管1和一右供油软管2,左供油软管1上接有一左回油管30,左回油管30经左回油阀18后回油至主油箱13,并且左回油管30上还连接一设有左废油排出阀24的左废油排出管25,左废油排出管25末端接入废油箱19,使左回油管30还能够回油至废油箱19,右供油软管2上接有一右回油管3,右回油管3经右回油阀10后回油至主油箱13,并且右回油管3还连接一设置右废油排出阀23的右废油排出管9,右废油排出管9末端接入废油箱19,使右回油管3也能够回油至废油箱19;

主供油管17上还接有一气动增压管4用于稳压,气动增压管4位于手摇增压泵26和三通阀34之间,气动增压管4另一端接入主油箱13,气动增压管4上设有气动泵5,气动泵5的最大输出压力为30mpa,气动泵5的供气管6上设置有气动开关阀7和进气调压阀8;

气动增压管4与手摇增压泵26之间的主供油管17上还接有溢流管16和泄压管15,溢流管16和泄压管15的另一端均接入主油箱13,溢流管16上设有溢流阀27,溢流阀27的最大调节压力为45mpa,泄压管15上设有泄压开关阀28;

气动增压管4与三通阀34之间的主供油管17上还接有一测试管31,测试管31上设置有计量开关阀33和计量压力表32,计量压力表32的量程为0~60mpa,用于测试主供油管17的内部压力;

主供油管17和气动增压管4上均设有各自的单向阀,用于防止油液回流,其中主供油管17上设置有三个单向阀,分别位于主供油管17进油口和手摇增压泵26之间、手摇增压泵26和溢流管16之间、气动增压管4和测试管31之间,气动增压管4上设有两个单向阀,分别位于气动泵5的两侧。

为使本发明的测试设备能够移动至待测试的转向机构附近,主油箱13、废油箱19、手摇增压泵26、气动泵5和连通他们的各管路集成于一个可移动平台上,可移动平台可以安脚脚轮,或者是安装于导轨上。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为便于监测油量,主油箱13连通有第一油量计11,废油箱19连通有第二油量计22。

主油箱13底部还连通有油液排出管14,油液排出管14上设置主油箱排油阀12,废油箱19底部连通有废油排出管20,废油排出管20设置有废油箱排油阀21。

气动增压管4和测试管31之间的主供油管17上还设置有油滤器29,油滤器29的过滤精度高于3μm,可使液压测试介质达到nas1638class7的洁净标准。

主供油管17、左供油软管1、右供油软管2、气动增压管4、测试管31、溢流管16、泄压管15等管路以及各阀门均需满足需要的压力等级要求。

本发明的各管路中连接处均通过耐磷酸脂液压油的乙丙橡胶作封严材料,用于保障各液压元件的密封性。

测试步骤:

1.本发明的设备以及待测试转向机构就位,设备检查,确认各开关阀状态;

2.气动泵5的供气管6中气动开关阀7关闭状态下,供气管6连通外部气源;

3.左供油软管、右供油软管分别连接至转向柱筒两侧对应的转向作动筒的液压油进口;

4.右转向作动筒测试,泄压开关阀28、右回油阀10和右废油排出阀23关闭,左回油阀18和计量开关阀33开启,三通阀34将主供油管17和右供油软管2导通;

5.使用手摇增压泵26增压至5mpa,当转向柱筒300的内筒旋转75°时关闭左回油阀18,进行测试;

6.打开气动开关阀7并通过手摇增压泵26继续增压至25mpa,关闭气动开关阀7,开启泄压开关阀28,保持3分钟,观察计量压力表32压降是否超过规定值,渗漏测试完成。

7.开启右回油阀10释放余压,若需排放回路的液压油至废油箱19,则开启右废油排出阀23;

8.左转向作动筒测试,泄压开关阀28、左回油阀18和左废油排出阀24关闭,右回油阀10开启,三通阀34将主供油管17和左供油软管1导通;

9.使用手摇增压泵26增压至5mpa,当转向柱筒300的内筒旋转75°时关闭右回油阀10,进行测试;

10.打开气动开关阀7并通过手摇增压泵26继续增压至25mpa,关闭气动开关阀7,打开泄压开关阀28,保持3分钟,观察计量压力表32压降是否超过规定值,渗漏测试完成。

11.开启左回油阀18释放余压,若需排放回路的液压油至废油箱19,则开启左废油排出阀24。

12.测试结束后拆下左供油软管1和右供油软管2,外露接头分别堵上堵盖。

若步骤6或10中发现右侧或左侧转向作动筒发生渗漏,在步骤6或10之后,可关闭泄压开关阀28,通过气动增压管4对右供油软管2或左供油软管1持续增压,使气动增压管4的输出压力保持在25mpa,观察测试转向作动筒的渗漏程度。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发明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