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45881发布日期:2020-07-17 17:5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航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航天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保证飞行员的人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飞行器在下降到地面上后,飞行器内部的航空座椅依旧会具有较大的动能,而现有的航空座椅中的缓冲吸能装置通过弹簧组和弹性护板等结构进行缓冲吸能,而这些结构在蓄能回弹后,依旧会使航空座椅产生向上的动能,使得缓冲效果较差,容易对坐在航空座椅上的飞行员造成一定的不舒适感,甚至容易对飞行员造成一定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航空座椅中的缓冲吸能装置,在回弹后依旧会使航空座椅产生向上的动能,使得缓冲效果较差,影响飞行员乘坐的舒适性甚至容易对飞行员造成伤害的缺陷,提供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及包含其的航空座椅。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缓冲部件、用于与固定件连接的缓冲筒和用于与航空座椅连接的连接组件,所述缓冲筒内具有吸能空腔,所述缓冲部件设置于所述缓冲筒和所述连接组件之间,所述连接组件的端部滑设于所述吸能空腔内,其特点在于,所述吸能空腔内设置有阻尼液,所述阻尼液位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端部的上下两侧。

在本方案中,当飞行器降落到地面上后,航空座椅在惯性的作用下依旧会向下运动,此时连接组件会对缓冲部件进行挤压,从而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同时由于吸能空腔内设置有阻尼液,这就使得在下降过程中阻尼液对连接组件产生阻尼力,从而进一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以使对航空座椅的缓冲效果更好。当被蓄能的缓冲部件回弹时,连接组件向上运动,阻尼液对连接组件产生的阻尼力,可以避免在回弹时导致航空座椅向上的动能过大,以使航空座椅缓慢的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避免对飞行员造成伤害。

较佳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的端部,所述阻尼件与所述吸能空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阻尼液位于所述阻尼件的上下两侧。

在本方案中,进一步的使得阻尼件上下两侧的阻尼液通过阻尼件与吸能空腔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上下流动以产生阻尼力,进而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也可以防止回弹过快,导致对飞行员造成伤害。

较佳地,所述阻尼件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阻尼孔,所述阻尼孔与所述阻尼件的上下两侧的所述吸能空腔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阻尼孔,以增大阻尼液流动时与阻尼件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阻尼力,从而提高对航空座椅的缓冲性能,同时也可以更进一步地防止航空座椅回弹过快,导致对飞行员造成伤害。

较佳地,所述吸能空腔的口部设置有密封件。

在本方案中,在吸能空腔的口部设置密封件,用于防止吸能空腔内的阻尼液溢出。

较佳地,所述缓冲部件包括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于所述吸能空腔内,并位于所述连接组件的下方。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吸能空腔内设置第一缓冲件,进而使得连接组件在下降过程中对第一缓冲件进行挤压,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

较佳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多个立柱,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航空座椅,所述立柱连接于所述固定板,所述立柱滑设于所述吸能空腔内。

较佳地,所述缓冲部件还包括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套设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二缓冲件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缓冲筒均抵靠。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多个立柱上设置第二缓冲件,使得在连接组件下降过程中,对第二缓冲件进行挤压,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

较佳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中柱和挤压件,所述中柱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挤压件,所述中柱的一端和挤压件滑设于所述吸能空腔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挤压件以增大挤压件与第一缓冲件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缓冲效果。

较佳地,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摩擦件,所述摩擦件套设于所述挤压件上,所述摩擦件与所述吸能空腔的内壁相抵靠。

在本方案中,在挤压件上套设摩擦件使得中柱在向下运动过程中,使得摩擦件与吸能空腔的内壁之间进行摩擦,从而产生热量,进而将缓冲座椅的动能转换成内能,并通过吸能空腔的口部传导至外界空气中,以更好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

较佳地,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航空座椅之间具有第一缓冲垫。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进一步提高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性能。

较佳地,所述缓冲筒和所述固定件之间具有第二缓冲垫。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进一步提高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性能。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通过缓冲部件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而且通过在吸能空腔内设置阻尼液,使得阻尼液和连接组件之间产生的阻尼力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并且能防止缓冲部件在回弹过程中动能过大,进而使得航空座椅缓慢地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避免对飞行员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中的阻尼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缓冲筒10

第一腔体101

第二腔体102

连接组件20

阻尼件201

阻尼孔2011

挤压件202

橡胶圈203

固定板204

立柱205

中柱206

缓冲部件30

第一缓冲件301

第二缓冲件302

第一缓冲垫303

第二缓冲垫304

密封件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缓冲部件30、用于与固定件连接的缓冲筒10和用于与航空座椅连接的连接组件20,缓冲筒10内具有吸能空腔,缓冲部件30设置于缓冲筒10和连接组件20之间,连接组件20的端部滑设于吸能空腔内,吸能空腔内设置有阻尼液,阻尼液位于连接组件20的端部的上下两侧。

其中,当飞行器降落到地面上后,航空座椅在惯性的作用下依旧会向下运动,此时连接组件20会对缓冲部件30进行挤压,从而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同时由于吸能空腔内设置有阻尼液,这就使得在下降过程中阻尼液对连接组件20产生阻尼力,从而进一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以使对航空座椅的缓冲效果更好。当被蓄能的缓冲部件30回弹时,连接组件20向上运动,阻尼液对连接组件20产生的阻尼力,可以避免在回弹时导致航空座椅向上的动能过大,以使航空座椅缓慢的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避免对飞行员造成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对缓冲部件30、缓冲筒10、吸能空腔和连接组件20的数量、结构形式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缓冲筒10为双层中空的圆柱形结构,这就是使得吸能空腔包含第一腔体101和第二腔体102,第二腔体102环绕于第一腔体101的外部。阻尼液设置在第二腔体102内,当然根据需要第一腔体101内也是可以设置阻尼液的。在本实施例中,阻尼液为阻尼油(图中未显示)。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组件20还包括阻尼件201,阻尼件201连接于连接组件20的端部,阻尼件201与吸能空腔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阻尼液位于阻尼件201的上下两侧。阻尼件20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阻尼孔2011,阻尼孔2011与阻尼件201的上下两侧的吸能空腔相连通。吸能空腔的口部设置有密封件40。

其中,进一步的使得阻尼件201上下两侧的阻尼液通过阻尼件201与吸能空腔的侧壁之间的间隙上下流动以产生阻尼力,进而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也可以防止回弹过快,导致对飞行员造成伤害。通过设置阻尼孔2011,以增大阻尼液流动时与阻尼件20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阻尼力,从而提高对航空座椅的缓冲性能,同时也可以更进一步地防止航空座椅回弹过快,导致对飞行员造成伤害。在吸能空腔的口部设置密封件40,用于防止吸能空腔内的阻尼液溢出。

需要说明的是对阻尼件201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是与吸能空腔的形状相匹配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阻尼件201滑设于第二腔体102内,阻尼件201的形状为圆环形薄板,圆环形薄板的径向方向上的侧面贴近于第二腔体102的侧壁,在圆环形薄板上均匀的设置有多个通孔,这些通孔为阻尼孔2011。当阻尼件201向下运动时,阻尼油会自圆环形薄板与吸能空腔之间的间隙和圆环形薄板的通孔内流动,以与圆环形薄板产生阻尼力,从而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而且能防止回弹过快伤害到飞行员。

如图1所示,缓冲部件30包括第一缓冲件301,第一缓冲件301设置于吸能空腔内,并位于连接组件20的下方。其中,通过在吸能空腔内设置第一缓冲件301,进而使得连接组件20在下降过程中对第一缓冲件301进行挤压,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组件20包括固定板204和多个立柱205,固定板204连接于航空座椅,立柱205连接于固定板204,立柱205滑设于吸能空腔内。缓冲部件30还包括第二缓冲件302,第二缓冲件302套设于立柱205上,第二缓冲件302与固定板204和缓冲筒10均抵靠。其中,通过在多个立柱205上设置第二缓冲件302,使得在连接组件20下降过程中,对第二缓冲件302进行挤压,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

连接组件20还包括中柱206和挤压件202,中柱20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板204和挤压件202,中柱206的一端和挤压件202滑设于吸能空腔内。连接组件20还包括摩擦件,摩擦件套设于挤压件202上,摩擦件与吸能空腔的内壁相抵靠。其中,设置挤压件202以增大挤压件202与第一缓冲件30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缓冲效果。在挤压件202上套设摩擦件使得中柱206在向下运动过程中,使得摩擦件与吸能空腔的内壁之间进行摩擦,从而产生热量,进而将缓冲座椅的动能转换成内能,并通过吸能空腔的口部传导至外界空气中,以更好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

需要说明的是对第一缓冲件301和第二缓冲件302的形式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301为由acf人工软骨材质制成的缓冲块,这种缓冲块设置于第一腔体101的底部。中柱206上的挤压件202会挤压缓冲块,通过缓冲块可以进一步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缓冲块可以使航空座椅的缓冲性能更好。第二缓冲件302为弹簧,弹簧的下端与缓冲筒10的上表面连接。当飞行器降落到地面上后,航空座椅在惯性的作用下依旧会向下运动,此时会带动中柱206以及多个立柱205向下运动,从而可以挤压多个弹簧,多个弹簧开始蓄能,进而可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中柱206焊接连接在固定板204的中部,挤压件202与中柱206的下端固定连接。多个立柱205均匀分布在中柱206的四周,立柱205与固定板204焊接连接,立柱205伸入第二腔体102内。摩擦件为橡胶圈203,橡胶圈203套设在挤压件202上并与第一腔体101的侧壁相贴合。当挤压件20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橡胶圈203会与缓冲筒10的内壁之间发生摩擦,从而产生热能,可以将缓冲座椅的动能转换为内能,并通过缓冲筒10传导至外界空气中,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需要说明的是,弹簧的弹力大于橡胶圈203与第一腔体101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橡胶圈203与第二腔体102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导致缓冲吸能装置不能回复到初始的位置上,从而不能使航空座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情况。

如图1至图3所示,固定板204和航空座椅之间具有第一缓冲垫303。缓冲筒10和固定件之间具有第二缓冲垫304。其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进一步提高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性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垫303和第二缓冲垫304的内部均为蜂窝状结构。通过第一缓冲垫303和第二缓冲垫304可以对航空座椅起到缓冲的作用,配合多个弹簧和缓冲块,可以使航空座椅的缓冲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航空座椅的缓冲吸能装置,当飞行器降落到地面上后,航空座椅在动能的作用下依旧会向下运动,此时会带动中柱206以及多个立柱205向下运动,从而可以挤压多个弹簧,多个缓弹簧开始蓄能。进而可以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同时中柱206上的挤压件202会挤压缓冲块,通过缓冲块可以进一步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该装置可以使航空座椅的缓冲性能更好。且配合第一缓冲垫303和第二缓冲垫304可以进一步提升航空座椅的缓冲性能。并且当中柱206向下运动的时候,会带动挤压件202向下运动,此时挤压件202上的橡胶圈203会与缓冲筒10筒壁之间发生摩擦,从而产生热能,可以将缓冲座椅的动能转换为内能,并传导通过缓冲筒10传导至外界空气中,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第二腔体102内的阻尼油会对阻尼件201产生阻尼力,更进一步的对航空座椅进行缓冲吸能。当多个弹簧以及缓冲块回弹的时候,会带动阻尼件201向上运动,此时第二腔体102中的的阻尼油会通过阻尼件201上的多个通孔产生阻尼力,从而可以避免多个弹簧以及缓冲块回弹的时候导致航空座椅向上的动能过大,可以使航空座椅缓慢的恢复到初始状态,进而使得飞行员乘坐更舒适。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