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力拉杆及航空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0826发布日期:2022-06-21 22:5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推力拉杆及航空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推力拉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推力拉杆及航空发动机。


背景技术:

2.推力拉杆是航空发动机与飞机间的连接件,连接于航空发动机后安装节以及中介机匣之间,并承载发动机的外传负荷,从而将航空发动机的推力传递到飞机上。然而,当发动机遭受鸟撞、风扇叶片飞脱等突发高能载荷冲击时,推力拉杆承载载荷的作用可能发生结构失效,此外,若冲击载荷被传递到后安装节上,可能导致后安装节失效而发动机从飞机吊挂上脱落,造成灾难性后果。现有技术中的推力拉杆无法对突发的高能载荷冲击进行化解和/或缓冲,因而无法对此风险进行规避。所以,市场对能够可靠有效地化解和/或缓冲突发冲击载荷的推力拉杆存在有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对突发的高能载荷冲击进行可靠有效地化解和/或缓冲,提供一种推力拉杆及航空发动机。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推力拉杆,包括有:至少两个外套筒以及至少一个内套筒;该内套筒的两端均套设有该外套筒,该内套筒的径向外侧套设有第一缓冲件,该第一缓冲件被限制在套设于该内套筒端部的两个该外套筒之间,该外套筒与该内套筒轴向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以使在两端的该外套筒向该内套筒移动时,该第一缓冲件和该第二缓冲件均受力被双向压缩。
6.本方案中,内套筒的两端容纳在外套筒中,并且于其露出于外套筒的部段设置有第一缓冲件。该第一缓冲件被限制在两个外套筒之间,从而当外套筒受外力影响从而朝向内套筒移动时,第一缓冲件受到压缩,并因其物理特性而实现对两个外套筒的双向阻尼。外套筒与内套筒的轴向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从而当外套筒受外力影响从而朝向内套筒移动时,第二缓冲件受到压缩,进一步实现对两个外套筒对于内套筒的双向阻尼。当发生突发的高能载荷冲击时,冲击传递至外套筒上,并由该第一缓冲件以及第二缓冲件的压缩后所产生的阻尼力对冲击进行化解和/或缓冲,对连接于推力拉杆两端的器械提供了保护。
7.较佳地,该外套筒内部设有第一限位部;沿着该第二缓冲件的压缩方向,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缓冲件相对设置,以限制该第二缓冲件的轴向位置。
8.本方案中,通过使用第一限位部对第二缓冲件的相对设置,从而对第二缓冲件的轴向位置实现了限制,因此在该推力拉杆受到压缩时,该第二缓冲件得以在第一时间与外套筒相配合起到可靠有效的阻尼效果。
9.进一步地,该外套筒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部,该内套筒上设有第三限位部;沿着该外套筒的移动方向,该第二限位部与该第三限位部相对设置,以限制该内套筒的轴向位置。
10.本方案中,通过第二限位部以及第三限位部的相对设置,从而对内套筒的轴向位置实现了限定,使得内套筒被限制在外套筒内部,防止该内套筒从该外套筒靠近内套筒的端部脱出,防止本方案中的推力拉杆在工作中发生上述故障,从而提高了其可靠性。
11.再进一步地,该外套筒的端部设有径向凸起以形成该第二限位部,该内套筒上设有径向凹槽以形成该第三限位部,该第二限位部和该第三限位部相互匹配。
12.本方案中,凸起的第二限位部和呈凹槽设置的第三限位部为相互匹配,两者之间于接触时可紧密抵靠,从而进一步保障了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之间的防脱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本方案中推力拉杆的可靠性。
13.较佳地,该外套筒为中空的筒状结构,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二缓冲件朝向该第一限位部的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件。
14.本方案中,呈中空筒状结构的外套筒得以进一步地减轻推力拉杆的重量,内套筒及第二缓冲件均为仅通过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及第三限位部被限制在外套筒中,使其可适用于对重量有高要求的情形,例如特技用飞机的航空发动机上,以为其提供可靠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再进一步地,在第二缓冲件抵靠于第一限位部上,并且受到压缩时,第一阻挡件使得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第二缓冲件得以在压缩时得到充分的均匀形变,以实现更好的阻尼效果,实现更为有效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15.较佳地,所述内套筒为中空的筒状结构,所述内套筒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缓冲件朝向所述内套筒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件。
16.该内套筒为中空的筒状结构,以进一步减轻推力拉杆的重量,该内套筒轴向端面与该第二缓冲件朝向该内套筒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件,该内套筒由第二阻挡件所封口。第二缓冲件抵靠于内套筒上的第二阻挡件,并且受到压缩时,第二阻挡件使得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第二缓冲件得以在压缩时得到充分的均匀形变,以实现更好的阻尼效果,实现更为有效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17.较佳地,该内套筒为实心的圆柱结构,该内套筒的轴向端面抵靠在该第二缓冲件上。
18.本方案中,被设置为实心圆柱结构的内套筒为推力拉杆中结构强度最大的零件,可防止推力拉杆在使用时,其中段发生弯折而不可正常运行,实现更为可靠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19.较佳地,位于该推力拉杆最外侧的两个该外套筒的端部均设置有安装件,两个该安装件分别用于连接到航空发动机的中介机匣和后安装节。
20.本方案中,设置于两个外套筒端部的安装件分别连接于航空发动机的中介机匣和后安装节,从而在中介机匣和后安装节之间起到对高能载荷冲击的化解和/或缓冲,有效防止发动机从飞机吊挂上脱落。
21.进一步地,该第一缓冲件为蓄压海绵和弹簧中至少一个;和/或,该第二缓冲件为蓄压海绵和弹簧中至少一个。
22.本方案中,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均可被选择为蓄压海绵、弹簧或两者的结合。通过该设置,使得使用者可对应选择适合的缓冲件以达到所需的阻尼力,实现更为有效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23.较佳地,沿着该推力拉杆的轴线方向,多个该外套筒和多个该内套筒依次交替布
置,且该推力拉杆的两端均为该外套筒。
24.本方案中,通过两个外套筒、一个内套筒、第一缓冲件以及第二缓冲件构成了推力拉杆的工作单元。多个外套筒和内套筒被依次交替布置,从而使该推力拉杆的长度可调整,进而可应用于不同间距的器械间,以实现有效可靠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25.一种航空发动机,该航空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推力拉杆,该推力拉杆连接于该航空发动机的后安装节与中介机匣之间。
26.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施例。
27.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推力拉杆,能够可靠有效化解和/或缓冲突发冲击载荷,规避了在突发冲击载荷发生后发动机从飞机吊挂上脱落的风险。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推力拉杆及航空发动机的使用状态侧视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推力拉杆的立体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推力拉杆的中段外部放大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推力拉杆的中段内部放大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航空发动机10
34.推力拉杆11
35.中介机匣12
36.后安装节13
37.外套筒111
38.内套筒112
39.第一缓冲件120
40.第二缓冲件130
41.第一限位部141
42.第二限位部142
43.第三限位部143
44.第一阻挡件151
45.第二阻挡件152
46.安装件160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48.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推力拉杆11,其包括有两个外套筒111以及一个内套筒112;该内套筒112的两端均套设有该外套筒111,该内套筒112的径向外侧套设有第一缓冲件120,该第一缓冲件120被限制在套设于该内套筒112端部的两个该外套筒111之间,该外套筒111与该内套筒112轴向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130,以使在两
端的该外套筒111向该内套筒112移动时,该第一缓冲件120和该第二缓冲件130均受力被双向压缩。
49.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套筒112的两端容纳在外套筒111中,并且于其露出于外套筒111的部段设置有第一缓冲件120。该第一缓冲件120被限制在两个外套筒111之间,从而当外套筒111受外力影响从而朝向内套筒112移动时,第一缓冲件120受到压缩,并因其物理特性而实现对两个外套筒111的双向阻尼。外套筒111与内套筒112的轴向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130,从而当外套筒111受外力影响从而朝向内套筒112移动时,第二缓冲件130受到压缩,进一步实现对两个外套筒111对于内套筒112的双向阻尼。当发生突发的高能载荷冲击时,冲击传递至外套筒111上,并由该第一缓冲件120以及第二缓冲件130的压缩后所产生的阻尼力对冲击进行化解和/或缓冲,对连接于推力拉杆11两端的器械提供了保护。
50.如图4所示,较佳地,该外套筒111内部设有第一限位部141;沿着该第二缓冲件130的压缩方向,该第一限位部141与该第二缓冲件130相对设置,以限制该第二缓冲件130的轴向位置。
51.在具体实施时,通过使用第一限位部141对第二缓冲件130的相对设置,从而对第二缓冲件130的轴向位置实现了限制,因此在该推力拉杆11受到压缩时,该第二缓冲件130得以在第一时间与外套筒111相配合起到可靠有效的阻尼效果。
52.进一步地,该外套筒111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部142,该内套筒112上设有第三限位部143;沿着该外套筒111的移动方向,该第二限位部142与该第三限位部143相对设置,以限制该内套筒112的轴向位置。
53.在具体实施时,通过第二限位部142以及第三限位部143的相对设置,从而对内套筒112的轴向位置实现了限定,使得内套筒112被限制在外套筒111内部,防止该内套筒112从该外套筒111靠近内套筒112的端部脱出,防止本方案中的推力拉杆11在工作中发生上述故障,从而提高了其可靠性。
54.再进一步地,该外套筒111的端部设有径向凸起以形成该第二限位部142,该内套筒112上设有径向凹槽以形成该第三限位部143,该第二限位部142和该第三限位部143相互匹配。
55.在具体实施时,凸起的第二限位部142和呈凹槽设置的第三限位部143为相互匹配,两者之间于接触时可紧密抵靠,从而进一步保障了第二限位部142及第三限位部143之间的防脱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本方案中推力拉杆11的可靠性。
56.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该外套筒111为中空的筒状结构,该第一限位部141与该第二缓冲件130朝向该第一限位部141的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件152。
57.在具体实施时,呈中空筒状结构的外套筒111得以进一步地减轻推力拉杆11的重量,内套筒112及第二缓冲件130均为仅通过第一限位部141、第二限位部142及第三限位部143被限制在外套筒111中,使其可适用于对重量有高要求的情形,例如特技用飞机的航空发动机10上,以为其提供可靠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再进一步地,在第二缓冲件130抵靠于第一限位部141上,并且受到压缩时,第一阻挡件151使得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第二缓冲件130得以在压缩时得到充分的均匀形变,以实现更好的阻尼效果,实现更为有效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58.如图4所示,该内套筒112为中空的筒状结构,该内套筒112轴向端面与该第二缓冲件130朝向该内套筒112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阻挡件152。
59.在具体实施时,该内套筒112为中空的筒状结构,以进一步减轻推力拉杆11的重量。中空的内套筒112通过阻挡件150封闭,在第二缓冲件130抵靠于内套筒112上的第二阻挡件152,并且受到压缩时,第二阻挡件152使得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第二缓冲件130得以在压缩时得到充分的均匀形变,以实现更好的阻尼效果,实现更为有效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阻挡件151及152呈片状结构;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使用突起状且凸起部分朝向第二缓冲件130的突出状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第二阻挡件151及152与第二缓冲件130的接触面积。
61.未在图片中展出,该内套筒112也可为实心的圆柱结构,该内套筒112的轴向端面抵靠在该第二缓冲件130上。
62.在具体实施时,该内套筒112为一体成型的封闭圆柱结构,因而不需要额外使用阻挡件150对其端面进行封闭。被设置为实心圆柱结构的内套筒112为推力拉杆11中结构强度最大的零件,可防止推力拉杆11在使用时,其中段发生弯折而不可正常运行,实现更为可靠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63.如图1及图2所示,位于该推力拉杆11最外侧的两个该外套筒111的端部均设置有安装件160,两个该安装件160分别用于连接到航空发动机10的中介机匣12和后安装节13。
64.在具体实施时,设置于两个外套筒111端部的安装件160分别连接于航空发动机10的中介机匣12和后安装节13,从而在中介机匣12和后安装节13之间起到对高能载荷冲击的化解和/或缓冲,有效防止发动机从飞机吊挂上脱落。
65.如图3及图4所示,该第一缓冲件120为弹簧;该第二缓冲件130为蓄压海绵。
66.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缓冲件120和第二缓冲件130均可被选择为蓄压海绵、弹簧、或两者的结合。通过该设置,使得使用者可对应选择适合的缓冲件以达到所需的阻尼力,实现更为有效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6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将中间的套筒设置为内套筒112,并在内套筒112的两端外侧套设外套筒111的实施方式。相应地,也可以将中间的套筒设置为外套筒111,并在外套筒111的两端内侧设置内套筒112的方式进行实施。进一步地,在该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外套筒111、内套筒112、第二缓冲件130和相应的限位部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基本一致。另外可在位于外套筒111两侧的内套筒112的外侧设置相应的限位件,以与第一缓冲件120抵接。
68.未在图片中展出,沿着该推力拉杆11的轴线方向,多个该外套筒111和多个该内套筒112依次交替布置,且该推力拉杆11的两端均为该外套筒111。
69.在具体实施时,通过两个外套筒111、一个内套筒112、第一缓冲件120以及第二缓冲件130构成了具有最小工作单元的推力拉杆11,多个外套筒111和内套筒112被依次交替布置,从而使该推力拉杆11的长度可调整,进而可应用于不同间距的器械间,以实现有效可靠的突发冲击载荷化解和/或缓冲。
70.如图1所示,一种航空发动机10,该航空发动机10包括上述任一项的推力拉杆11,该推力拉杆11连接于该航空发动机10的后安装节13与中介机匣12之间。
71.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施例。
7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