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的气流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5190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纱的气流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依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气流连接纱、特别是弹力纱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络筒机上使用气流连接纱的纱捻接装置,多年来已为大家所知,在大量的专利说明书中,比如DE 40 05 752 A1或DE 44 20 979 A1已有详细说明。
应用这种大家所知的纱捻接装置,两根在断裂后或被清纱器检测切除一段纱后产生的纱头用气流方式进行连接,使形成一个似无结的纱连接点。
即是说,卷绕到有关筒子表面的所谓上纱被一个吸嘴吸住并带入纱捻接装置的捻接头的捻接槽内。几乎同时,通过一个捕纱器捕捉例如从一个定位在退绕位置中的退绕管上的所谓下纱,并且置入到捻接槽中,并在该处上纱和下纱进行气流连接。
为了使这种捻接显示出近似一根无结头的纱连接和接近原来纱的强力,两根纱头先应予精确地定长剪切并为捻接过程作好准备。为此,已知的纱捻接装置都有相应的纱夹持装置、剪纱装置和所谓的握持及开松器。
就是说,两个纱头借助前述的操作元件进入到捻接槽后,各自被定位在一个纱夹持装置的夹持颚板和一个剪纱装置的剪刀之间,这里一个属于纱头的纱处理装置分别安置在捻接槽相面对的一侧。
当上纱和下纱可靠地固定在所属的纱夹持装置内,这两根纱即由相应的剪纱装置定长剪切。接着,定长切断的纱头分别被吸入到相邻的握持及开松器内并于该处作气流预处理。
也就是两根纱头首先尽可能地松解其纱捻度以及清除短纤维。接着,已被预处理的纱头借助一个所谓的拔纱圈器拉入到捻接头的捻接槽内,这样纱头在相同的高度上大致相互平行排列在捻接槽中,但各自定位方向是相反的。
通过相应的入口孔引入到捻接槽中的压缩空气脉冲使两根纱头的基本为平行排列的纤维产生涡流其结果为形成近似无结头的均匀纱捻接。
上述方法和相应的装置在实际生产中,比如在纯棉纱或棉与合成纤维混纺纱的捻接中是完全可靠的。
但是如果进行捻接所称的弹力纱,情况就比较困难,因为弹力纱一般有一根高弹力的芯纱,芯纱外面比如包覆有棉纤维。这种弹力纱由于有高弹性的芯纱,当纱剪断后会产生强烈收缩,即产生强的卷曲。
如果这种弹力纱在上述纱捻接装置中进行纱的连接,则频繁出现这种问题,即纱头由于其强的卷曲倾向不能被吸入到握持及开松器内,以及不能进行相应的预处理,或者纱头在纱捻接装置的捻接头的捻接槽中搭接得不充分。
通常得出两种结果,即不能成功地捻接或者捻接不符合提出的质量要求。
为了能够捻接弹力纱,因此已提出的建议是,在捻接槽区域内或在握持及开松器区域内安置附加的制动元件,这种制动元件使纱头在经过剪纱装置定长剪切后予以固定住。即阻止定长剪切的纱头可能产生的强烈卷曲。
例如EP 1 118 570 A2展示并描述了的一种纱捻接装置,它分别在握持及开松器的高度上有一个附加的纱制动元件,其形状为带齿形的板条。
这种固定每一个纱头的板条大致安置在纱夹持装置和所属的握持及开松器之间的一半距离上。这说明,纱头经剪纱装置定长剪切后产生的自由的有卷曲倾向的纱长度被大家所知的制动元件大致分为两半。
使用这样设计的纱捻接装置,弹力纱的捻接有效次数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根本的问题未能解决。
这种结论,至少部分地与后来公开的DE 101 24 832 A1所述纱捻接装置相符合。在这种纱捻接装置中,大约在握持及开松器的高度上布置用于纱头的制动元件,借助这些制动元件使定长剪切的,倾向于卷曲的纱头的长度大约平分。根据DE 101 24 832 A1的制动元件设计成可施加负压的筛网,该筛网使定长剪切的纱头以气流方式固定在筛网表面上。
此外,DE 101 24 832 A1也展示并描述这一种实施形式,这里每个制动元件可直接定位在所属的握持及开松器的附近。使用这种实施形式能够明显提高有效的捻接弹力纱的次数。
根据DE 101 24 832 A1的纱捻接装置,当然也有其缺点,该装置较复杂,因而需要许多费用。
此外,DE 34 05 304 A1公布了一种纱捻接装置,在该装置上,装于捻接头中的捻接槽除了有一般的压缩空气入口孔,还有所谓的气流通道。在这里这些气流通道是在压缩空气入口孔与捻接槽出口之间从捻接槽侧面分为支线,并且各自同一个喷射装置相连接。
借助喷射装置,可以在气流通道内产生一股对准捻接槽方向的气流,在需要情况下此气流可使定长剪切的纱头吸入到气流通道内,并提供纱头的气流预处理。
由于这种气流通道直接从捻接槽分支出来,气流通道从其直径上看当然很有限的。也就是说为了保证捻接装置按规定的功能,气流通道的直径必须比如明显小于相应捻接槽的宽度。
由于气流通道的直径较小,根据DE 34 05 304 A1的纱捻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加工困难的、例如较硬挺的纱时证明几乎不能使用,因为气流通道的微小直径妨碍了一般纱圈吸入到气流通道内。
这种大家已知的纱捻接装置的缺点是,气流通道是直接装进到捻接头内,因而气流通道匹配于各个变更的纱参数是很困难的,并且通常要求更换整个捻接头。
在这种已知的纱捻接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当变更纱支数时或变更待加工纱的纱捻度即Z捻纱变换为S捻纱时,总是需要更换整个捻接头。
也就是说,在这种已知的纱捻接装置的情况下,需要有大的仓库管理才能独特地匹配握持及开松器。

发明内容
从上述的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气流连接纱的装置,能够在必要时捻接难以处理的纱,比如弹力纱,并且握持及开松器能以简单方式匹配于变更的纱参数。
这项任务可根据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装置来解决。
依据本发明的装置,其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
按本发明的装置具有特别的优点是,受到纱夹持装置固定的上纱和下纱的纱头,它们由相应的剪纱装置定长剪切后,立即被吸入到装于捻接槽出口附近的握持及开松器内并在该处受到附加气流而固定住;纱夹持装置与捻接头保持一定间距安装在纱捻接装置的上方和下方。
借助附加的气流固定纱头,比如弹力纱很大程度阻止了其纱头的典型卷曲,从而以简单和较可靠的方式保证完成按规定的捻接。
握持及开松器入口孔的漏斗形轮廓,保证即使这种难于处理的纱也可靠地吸入。因为握持及开松器可更换地固定在捻接头的孔内,所以还能随时适合于各种当前纱参数,这样无需较大的费用就能达到将吸入的纱头为下一步捻接过程作最佳预处理。
在这里必需的仓库管理只限于握持及开松器。
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有优点的实施形式是,漏斗形轮廓是制动元件的组成部分,此制动元件比如通过一个易于装拆的螺栓确保所属的握持及开松器易于更换地固定在捻接头的一个孔内。
这样的制动元件,比如可以制造成较轻的并价格合适的深冲成形的板件。
除此之外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优选的设计中,握持及开松器应这样的装入,即握持及开松器的每根中轴线都处在捻接槽底面的高度。
以此方式可保证固定在纱夹持装置内的纱头经过握持及开松器按中心地张紧,从而纱头立即受到握持及开松器的完全抽吸,这样对握持及开松器的功能可靠性起到很好作用。
在如权利要求4和5中所述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安置在捻接槽中的进气孔以及握持及开松器经由接通到可控制阀门中的压缩空气管路连接到一个压缩空气源。
这里的阀门,例如两位两通阀通过相应的控制线路同有关的络筒锭位的络筒位置计算机连接,并能按此方式进行精确定控制,而不需要付出大量的附加控制费用。
也就是说,当需要时,用于握持及开松器的阀门的开启时间以及安置在捻接槽内的进气孔的阀门的开启时间都可以确定调节,并视需要进行最佳适配。
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有优点的实施形式是,压缩空气导入握持及开松器以内固定纱头,以及压缩空气进入到捻接槽使纱头捻接作暂时的搭接。借助这种暂时性搭接可阻止安置在捻接槽内的上纱和下纱的纱头在吹入捻接空气之前可能的卷曲以及部分地离开捻接槽。
也就是施加到握持及开松器的压缩空气作用以及以此附加的气流固定纱头至少应维持到确定纱头已经相互充分连接时为止。


本发明的其他细节,将在下面按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示出,图1一台配备有按本发明的纱捻接装置的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一个工作锭位侧视图;图2依据本发明的纱捻接装置的部分剖面俯视图;图3根据本发明的纱捻接装置中的III-III截面图;图4在捻接槽内和握持及开松器内作用的压力脉冲时间历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一台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在实施例中为一台自动络筒机的一个工作锭位1的侧面示意图。这种纺织机器一般有许多这种相互排成行布置的工作锭位1。
在这些工作锭位1上,许多比如在(未示出的)环锭细纱机上生产的管纱2倒筒成大卷装的交叉卷绕筒子13。
为此,工作锭位1装备有不同的图示的纱操作机构和纱检测机构以及一个自身的控制机构和一个所谓的络筒位置计算机5。
如图1所示,从管纱2退绕的纱3按其纱路去到可旋转地支承在一个筒子托架14中的交叉卷绕筒子13上,并在筒子的运行时受到一个所谓的槽筒12摩擦驱动,而纱3最好运行通过一个退绕加速器4,一个纱张力器6,一个带所属剪纱装置9的清纱器8以及一个任选的上蜡装置10。
位于“正规”纱路30之外,还安置了一个纱捻接装置7。
此外,设置有一个吸嘴15和一个捕纱器19,用于在纱断头或清纱器清除疵点纱段时操作纱头。操作上纱31的吸嘴15具有一个在这里可抽真空的吸嘴口16,而吸嘴15可围绕旋转轴17作有限的旋转地受到支承。可围绕旋转轴21作有限旋转支承的捕纱器19有一个处于负压的吸口20,而捕纱器19将下纱32带到纱捻接装置7。
如图2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纱捻接装置7主要是由一个安装在络筒位置外壳上的空气分配器组件24所组成,一个所谓的捻接头25借助螺栓23固定在该组件24上。
捻接头25一般有一个通到压缩空气喷入孔29中的捻接槽26。压缩空气喷入孔29经由一个连接到空气分配器组件24上的压缩空气管道18与一压缩空气源相接通,而空气管道18连接有一个阀,比如两位两通阀22。阀22的一侧还通过一根控制线路27连接到有关工作位置1的络筒位置计算机5上。
此外,在捻接槽26的出口50或51的附近,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分别安置在相应的容纳孔46或47内。
在这里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各自通过具有漏斗形轮廓52的制动元件53可更换地固定,并如此定位,即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的中轴线37或38分别设置在捻接槽26的底面55的高度上,并与捻接槽26的中心平面45形成直角。
制动元件53比如可用螺栓54固定在捻接头25上。
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一般至少有一个切向孔56或57,并通过一根连接有一个阀36的压缩空气管道35连接到一个压缩空气源11上,这里两位两通阀36可受到络筒位置计算机5的一根控制线路28控制。
另外从图2看出,捻接头25的两侧还安置有导纱装置39或40、纱夹持装置43或44以及剪纱装置41或42。
根据本发明的纱捻接装置的功能在络筒运行时,运行的纱3受到图1中所示的清纱器8监测,清纱器8将每个纱不均匀疵点测出并通报给络筒位置计算机5。
络筒位置计算机5为此立即起动一次明确的切断纱。即运行的纱3被剪纱装置9切断为一根上纱31和一根下纱32。
当上纱31上行到受制动力矩作用的交叉卷绕筒子13的表面上时,下纱32通常仍保持在纱张力器6内。
为了清除有损伤的纱段以及进行新的一次纱连接,接着绕在交叉卷绕筒子13的上纱31又被吸取。
即如图1中虚线所示的吸嘴15向上旋转并将其处于负压作用的吸嘴口16定位到交叉卷绕筒子13的表面区部位上。同时交叉卷绕筒子13慢慢地按退卷方向转动。
只要吸嘴15一吸取上纱31,借助在吸嘴15部位上安置的(图上未绘示)剪纱装置就剪掉有缺陷的纱段并将其排除。
接着如图2所示,无疵点的上纱31被吸嘴15穿入到纱捻接装置7的捻接头25的捻接槽26中。
在这里吸嘴15将上纱31也在上方的纱夹持装置44之中以及在下方剪纱装置41的刀具之间定位。
在同时或大约错开一些时间吸取上纱31的时候也吸住下纱32。也就是说该下纱通常是在剪去一段受控制的纱后固定在纱张力器6中,而捕纱器19抓住在纱张力器6上的下纱32,将下纱32穿引到纱捻接装置7的捻接头25的捻接槽26中。
下纱32如上纱31那样,在这里穿入到一个所属的下方的纱夹持装置43中并穿入到一个上方的剪纱装置42中。
一旦两根纱31、32都衬入到捻接槽26内并以机械方式固定在纱夹持装置43或44中,则握持及开松器33、34借助相应的阀22的控制,被供以压缩空气。接着,纱31和32被剪纱装置41或42定长剪切。
络筒位置计算机5首先经由信号线路28操纵阀36“开放”,这样在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的入口孔48或49的部位上产生较强的抽吸气流。
在剪纱装置41或42剪断上纱和下纱31、32之后,剪断的纱头首先由吸嘴15或捕纱器19排除,同时上纱31和下纱32的自由纱头被制动元件53的漏斗形轮廓52吸入到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内。这样上纱和下纱31、32的纱头受到气流固定,从而阻止纱强烈的卷曲。
除此之外,借助由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的切向孔56或57流入的压缩空气,上纱和下纱的纱头即按规程受到气流的预处理。也就是被吸入到握持及开松器33、34的上纱和下纱的纱头最大程度地松解其纱线捻度以及清除掉短纤维。
接下来,如大家所知那样,因此本文不再作详细说明,预处理的纱头借助一个所谓的拔纱圈器被拉入到纱捻接装置7的捻接槽26中,并在槽内进行气流连接。
也就是说,络筒位置计算机5经由一根信号线路27操纵两位两通阀22,使捻接空气通过压缩空气管路18和压缩空气喷射孔注入到捻接槽26内,该捻接空气首先将两根纱头的尽可能平行排列的纤维相互涡旋,并以此产生纱连接。
当纱头借助拔纱圈器拉回到捻接槽26内时,握持及开松器33、34仍保持供给压缩空气,以致由于在握持及开松器内起到控制作用的喷射气流使上纱和下纱的纱头沿握持及开松器33、34的方向受到一个气流握持力的作用。
握持及开松器33、34内的喷射气流在这里至少停留到第一捻接空气脉冲保持引入到捻接槽26内为止。
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如图4所示,用于在握持及开松器33、34中固定纱头的压缩空气脉冲59在时刻t1接通,并保持到最后的时刻t3为止。
与之相反,用于近似无结头地捻接两个纱头的压缩空气脉冲58处在时刻t2和t4之间。
这表明,用于捻接纱头的压缩空气脉冲58和用于固定纱头的压缩空气脉冲59在握持及开松器33、34内于一段时间内是重叠的。
权利要求
1.用于气流连接纱,特别是弹力纱的装置,配置有一个带一个可通入压缩空气的捻接槽的捻接头,以及用于气流预处理待捻接的纱头的握持及开松器,其中此握持及开松器的中轴线与捻接槽的中间纵平面相交,其特征在于,握持及开松器(33、34)可更换地固定在捻接头(25)的容纳孔(46、47)内,并且握持及开松器(33、34)的入口孔(48、49)分别定位在捻接槽(26)的两个出口(50、51)中之一的附近,以及握持及开松器(33、34)的入口孔(48、49)有一个漏斗形轮廓(52),它保证上纱或下纱(31、32)的一根定长剪切的纱头可靠地向内摆动到握持及开松器(33、3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漏斗形轮廓(52)是制动元件(53)的组成部分,此制动元件借助至少一个螺栓(54)可固定在捻接头(2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握持及开松器(33、34)的中轴线(37,38)分别在捻接槽(26)的底面(55)的高度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安置在捻接头(25)的捻接槽(26)中的进气孔(29)和安置在握持及开松器(33、34)内的切向孔(56、57)经由压缩空气管路(18或35)以及可控制的阀(22或36)连接到一个压缩空气源(1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阀(22或36)通过控制线路(27或28)连接到一台络筒位置计算机(5)上,并能进行如此控制,即至少到第一个捻接空气脉冲引入到捻接头(25)的捻接槽(26)中为止,使纱头(31或32)被气动地固定进入到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阀(22,36)可作这样的控制,即引入到握持及开松器(33或34)的一个压缩空气脉冲(59)和一个引入到捻接头(25)的捻接槽(26)中的捻接空气脉冲(58)在一段时间内是重叠的。
全文摘要
用于气流连接纱,特别是弹力纱的装置,配置有一个带一个可通入压缩空气的捻接槽的捻接头,以及用于气流预处理待捻接的纱头的握持及开松器,其中此握持及开松器的中轴线与捻接槽的中间纵平面相交,其特征在于,握持及开松器可更换地固定在捻接头的容纳孔内,并且握持及开松器的入口孔分别定位在捻接槽的两个出口中之一的附近,以及握持及开松器的入口孔有一个漏斗形轮廓,它保证上纱或下纱的一根定长剪切的纱头可靠地向内摆动到握持及开松器内。
文档编号B65H69/06GK1433948SQ0310310
公开日2003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25日
发明者S·沙顿 申请人: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