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物移送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重物移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8298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物移送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重物移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物移送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重物移送装置,特别是涉及将管等的长尺寸物、钢板卷等重物搬入或搬出到干式集装箱时的重物移送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重物移送装置。
背景技术
图22为示出已有的将管等的长尺寸重物装载到干式集装箱的场合的装载方法的概略工序图。
参照附图,如图22的(1)所示那样,在用于装载的叉车45的叉54上安装有长梁状的附件61。应装载到载置于地面15上的干式集装箱34的长尺寸管16通过挂环钢绳63安装于附件61上。
然后,如图22的(2)所示那样,通过使叉车45的叉54朝上方移动,从而将长尺寸管16吊起。在该状态下,如图22的(3)所示那样,使叉车45朝箭头方向移动,将悬挂的长尺寸管16搬入到干式集装箱34内部。
搬入到干式集装箱34的长尺寸管16,通过使叉54下降而搭载到干式集装箱34的底面上。然后,从搭载了的长尺寸管16将挂环钢绳63脱开,反复进行与上述同样的作用,将长尺寸管16依次搬入干式保装箱34内。从而如图22的(4)所示那样,将长尺寸管16搭载到干式集装箱34内。
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长尺寸物的装载方法中,由于每次的悬挂量、即装载量不大,所以,需要多次地将长尺寸管16搬入到干式集装箱34内,装载花费较多的时间。
另外,在干式集装箱34的顶板与装载于其中的长尺寸管16之间产生用于使用附件61和挂环钢绳63的死空间,装载效率低。
因此,可考虑这样的方法,即,在移送到干式集装箱之前,将装载量的管堆积到管托板上,使管托板自身在地面上滑动、将其搬入到集装箱中。然而,在该场合,产生于管托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过大,不能由通常的叉车的推压力移送管托板。
该问题对于在将钢板卷装载于钢托板上的状态下、将钢托板搬入到干式集装箱的场合也是相同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重物搬入到干式集装箱等时可容易地沿水平方向移送重物的重物移送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重物移送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用于移送重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在重物的除了接地面以外的底面部与地面间的空间中配置滑动部件(スキツド),该滑动部件处在比空间的高度低的高度,具有比重物相对于地面的动摩擦系数小的动摩擦系数;在该第二工序中,使滑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升,并接触于重物的底面部,由滑动部件支承重物的重量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第三工序中,通过朝水平方向推压滑动部件,与滑动部件一起移送重物。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在移送时主要由滑动部件的动摩擦系数产生摩擦力。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构成中,滑动部件包含由下部楔块和上部楔块构成的驱动体;该下部楔块的下面为水平面,而且上面由朝水平方向往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该上部楔块的下面为与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载置于下部楔块上;第二工序包含阻止上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移动的工序,和使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移动并使上部楔块上升的工序。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随着下部楔块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上部楔块上升。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构成中,设重物的重量为W,驱动体的下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0),重物与地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1),下部楔块的上面与上部楔块的下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2),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相对于各个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施加的力为P,若μ(2)=tan,则P>W·tan(θ+)和W·μ(1)>P>W·μ(0)。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在忽视驱动体的重量的状态下,计算出重物的移送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力P。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重量移送装置用于在地面上移送重物;其中具有下部楔块和上部楔块;该下部楔块的下面为水平面,而且上面由相对水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用于在地面上滑动;该上部楔块的下面为与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载置于下部楔块上,用于支承重物;下部楔块的第一倾斜面与上部楔块的第二倾斜面可自由滑动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通过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的移动使上部楔块的上面升降。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在第四方面的发明构成中,在上部楔块的上面还具有朝上方突出地安装的止动构件。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当使上部楔块和下部楔块都水平移动时,若止动构件接触于重物进行卡定,则仅上部楔块停止进一步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用于移送重物;其中具有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在重物的除了接地面以外的底面部与地面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处在比空间的高度低的高度,具有比重物相对于地面的动摩擦系数小的滚动摩擦系数;在该第二工序中,使滑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升,并接触于重物的底面部,由滑动部件支承重物的重量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第三工序中,通过朝水平方向推压滑动部件,与滑动部件一起移送重物。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移送时主要由滑动部件的滚动摩擦系数产生摩擦力。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六方面的发明构成中,滑动部件包含由下部楔块和上部楔块构成的驱动体;该下部楔块在下面具有滚子,而且上面由朝水平方向往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该上部楔块的下面为与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载置于下部楔块上;第二工序包含阻止上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移动的工序和使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移动并使上部楔块上升的工序。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随着下部楔块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上部楔块上升。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七方面的发明的构成中,设重物的重量为W,驱动体的下面与地面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为μ1,重物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2,下部楔块的上面与上部楔块的下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3,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相对于各个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施加的力为F,若C=(cosθ-μ3sinθ)/(sinθ+μ3cosθ),则F>μ2W(1-μ1C+μ2C)。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在忽视驱动体的重量的状态下,计算出重物的移送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力F。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用于在地面上移送重物;其中具有下部楔块和上部楔块;该下部楔块在下面具有滚子,而且上面由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该下部楔块用于在地面上滑动;该上部楔块的下面为与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载置于下部楔块上,用于支承重物;下部楔块的第一倾斜面与上部楔块的第二倾斜面可自由滑动地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通过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的移动使上部楔块的上面升降。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在第九方面的发明构成中,在上部楔块的上面还具有朝上方突出地安装的止动构件。
在这样构成的场合,当使上部楔块和下部楔块都水平移动时,若止动构件如接触于重物进行卡定,则仅上部楔块停止进一步的移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移送时主要由滑动部件的动摩擦系数产生摩擦力,所以与直接移送重物的场合相比,可由较小的推压力进行移送。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随着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的移动,上部楔块上升,所以重物的重量的至少一部分由驱动体支承,重物的摩擦力减少。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计算出重物的移送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力P,所以可容易设计与重物相应的滑动部件。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由于通过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的移动使上部楔块的上面升降,所以可容易在配置于重物与地面间中的空间的状态下使上部楔块上升、支承重物。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在第四方面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若在上部楔块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继续下部楔块的移动,则可容易使上部楔块上升,可容易对重物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移送时主要由滑动部件的滚动摩擦系数产生摩擦力,所以与直接移送重物的场合相比,可由较小的推压力移送。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六方面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随着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的移动,上部楔块上升,所以重物的重量的至少一部分由驱动体支承,重物的摩擦力减少。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重物移送方法,在第七方面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计算出重物的移送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力F,所以可容易设计与重物相应的滑动部件。另外,通过减小μ1,可减小移送所需要的力F。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由于通过下部楔块朝水平方向的移动使上部楔块的上面升降,所以可容易在配置于重物与地面间的空间中的状态下使上部楔块上升、支承重物。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重物移送装置,在第九方面的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若在上部楔块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继续下部楔块的移动,则可容易使上部楔块上升,可容易对重物进行支承。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的概略工序的图。
图2为示出图1的(3)所示的长尺寸管、管托板及滑动部件的关系的放大图。
图3为图2所示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滑动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1)为其俯视图,(2)为其正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为图4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为图4所示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为与图5所示图对应的图,示出将上部板部分与下部板部分分离的状态。
图9为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的移送原理的概略工序图。
图10为示出图9的(3)所示的状态的力平衡的图。
图11为用闭环示出图10所示的力的平衡状态的图。
图12为示出将长尺寸管和管托板搬入到图1的(7)所示的干式集装箱内的状态的图。
图13为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中、用于重物的搬出的滑动部件要部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14为示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重物的移送方法中用于重物的搬入的滑动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图,(1)为其俯视图,(2)为其正视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XV-XV线的截面图。
图16为图14所示的XVI-XVI线的截面图。
图17为图14所示的XVII-XVII线的截面图。
图18为与图15所示的图相对应的图,示出上部板部分与下部板部分分离的状态。
图19为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的移送原理的概略工序图。
图20为图19的(4)所示的状态的力平衡的图。
图21为示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中、用于重物的搬出的滑动部件的要部概略构造的截面图。
图22为示出已有的将重物装载于干式集装箱的场合的装载方法的概略工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的图,为将管等的长尺寸的重物装载于干式集装箱的场合的概略工序图。
参照附图,如图1的(1)所示那样,将长方形厚板状的平台18设置于地面15上,在平台18上使用叉车45设置滑动部件19。滑动部件19的构造在后面详细说明。
然后,如图1的(2)所示,以覆盖滑动部件19上的方式设置管托板21,再如其(3)所示那样,使用起重机等搭载应搬运到干式集装箱内的多个长尺寸管16。
图2为示出该状态的扩大正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参照这些图可以看出,管托板21包括设置于平台18的上面、平行地配置的例如由H型钢构成的2根基座部件28a、基座部件28b,设置于基座部件28a、基座部件28b上面、沿与其直交的方向排列的例如由H型钢构成的2根前方梁26、后方梁27,设置于前方梁26上面的两端侧、沿垂直方向延伸的1对前方支柱23a、前方支柱23b,设置于后方梁27上面的两端侧、沿垂直方向延伸的1对后方支柱24a、后方支柱24b。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支柱23a、前方支柱23b通过倾斜地切断H型钢的立脚部而构成,但也可以直接使用H型钢。同样,后方支柱24a、后方支柱24b也通过切断1根H型钢而制造。
应移送到干式集装箱内的长尺寸管16,以架设于前方梁26和后方梁27上的方式先载置第一层,在其上通过板材32依次同样地反复设置各层的长尺寸管16。板材32用于防止由于在上下设置长尺寸管16而引起的损伤。另外,在长尺寸管16的中央部作为间隔构件安装有木材35,阻止长尺寸管16朝横向的移动。相对于这样堆积的长尺寸管16整体,挂设捆扎皮带29和捆扎皮带30、将整体固定,防止移送时各个长尺寸管16的不小心的移动。
另一方面,滑动部件19在插通到在前方梁26和后方梁27的下面与平台18的上面之间、以及在基座部件28a与基座部件28b之间规定的空间中的状态下设置到平台18上。
图4为示出滑动部件19的外观形状的图,其(1)为俯视图,其(2)为正视图。
参照这些图可以看出,滑动部件19以1对第一升降构件41a、第一升降构件41b,1对第二升降构件42a、第二升降构件42b为中心构成。下面说明第一升降构件41和第二升降构件42的具体构造。第一升降构件41a与第二升降构件42a,例如离开与图2所示的管托板21的前方梁26、后方梁27的间距对应的距离进行配置,以通过其两外侧的方式配置空心四棱柱形状的第一构架36a、第二构架37a。另外,如后述那样,构成第一升降构件41a的上方的构件与构成第二升降构件42a的上方的构件由拉伸板43a相互连接。
同样,在第一升降构件41b和第二升降构件42b的两外侧也配置第一构架36a、第二构架37b,另外,第一升降构件41b的上方构件与第二升降构件42b的上方构件由拉伸板43b相互连接。第一构架36a和第二构架37a、与第一构架36b和第二构架37b,在与其直交的方向由设置于其上面的板状的板38a~板38d一体化。
另外,在第一构架36a、第一构架36b和第二构架37a、第二构架37b的图中的左侧端部,安装有空心四棱柱形状的横构架39。在板38a上组装有图中未示出的卡合机构,可进行与叉车45的叉的卡合和脱离。
图5为图4所示的V-V线的截面图,图6为图4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图7为图4所示的VII-VII线的截面图。
参照这些图可以看出,第一升降构件41b由矩形平板形状的上部板48和与其连接的构件、以及具有比上部板48大的矩形平板形状的下部板47和与其连接的构件构成。如图8所示那样,上部板48和与其连接的构件、以及下部板47和与其连接的构件可上下分离地构成。
在下部板47的上面安装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1对下部导向板52a、下部导向板52b。在下部导向板52a、下部导向板52b的内方侧、下部板47的上面,安装有例如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下部楔块56,该下部楔块56的下面为水平面,而且上面在图6中具有朝左侧的水平方向往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下部楔块56的左右位置安装着楔块止动构件60a、楔块止动构件60b,防止下部楔块56相对于下部板47向水平方向移动。
在下部板47的下面,将矩形平板状的例如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滑动板49安装于矩形框形状的框构件66内部。另外,在下部导向板52a、52b的外方位置、下部板47的上面,如上述那样安装有第二构架37a、第二构架37b。
另一方面,在上部板48的下面安装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1对平板形状的上部导向板53a、上部导向板53b。上部导向板53a、上部导向板53b的内方侧的间隔如图7所示那样,设定得比由安装于下部板47的下部导向板52a、下部导向板52b的外方面相互规定的宽度稍大。因此,上部导向板53a、上部导向板53b与下部导向板52a、下部导向板52b,可在滑动状态下朝上下顺利地移动。
在上部导向板53a、上部导向板53a的内方侧、上部板48的下面,安装有与下部楔块56相对应的例如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上部楔块57。即,上部楔块57的下面具有与下部楔块56的上面的倾斜面平行的倾斜面,其上面成为水平面。另外,上部楔块57的宽度如图7所示那样设定得与下部楔块56的宽度大致相同。上部楔块57以位于下部楔块56的上方的方式安装于上部板48上,所以可顺利地设置于下部板47的下部导向板52a、下部导向板52b之间的空间中。另外,在相同地设定上部楔块57的纵向长度和下部楔块56的纵向长度的场合,当将上部楔块57重合到下部楔块56上时,成为图6所示那样的截面形状。
在上部楔块57的纵向的端部侧,将楔块止动构件59a、楔块止动构件59b安装于上部板48的下面。因此,上部楔块57相对上部板48以朝其长度方向的移动受到阻止的状态进行安装。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上部板48的下面,安装与第二升降构件42b侧的上部板连接的矩形平板形状的拉伸板43b。然后,在上部板48的上面安装朝上方突出的板状的1对止动构件50a、止动构件50b。以上为图4所示的第一升降构件41b的具体的构造,第一升降构件41a具有与其相同的构造。另一方面,第二升降构件42a、第二升降构件42b除了在其上面未安装止动构件这一点外,其它构造与第一升降构件41b的构造基本相同。
如上述那样,第一升降构件41a与第二升降构件42a、以及第一升降构件41b与第二升降构件42b,分别通过拉伸板43a和拉伸板43b相互连接其上部板。另一方面,第一升降构件41a和第二升降构件42a,由第一构架36a、第二构架37a一体地相互连接它们的下部板。同样,第一升降构件41b和第二升降构件42b的下部板分别由第一构架36b和第二构架37b一体地连接。
即,第一升降构件41a和第二升降构件42a的下部板固定于第一构架36a、第二构架37a上,另一方面,这些构件的上部板可一体地在图4中朝左右方向自由移动。同样,第一升降构件41b和第二升降构件42b的下部板固定于第一构架36b和第二构架37b上,其上部板相互成为一体,可相对于下部板朝左右方向自由移动。
在这里,返回到图1,如其(4)所示那样,使用叉车45将应搬入搭载于管托板21上的长尺寸管16的干式集装箱34设置成与平台18的端部对齐位置的状态。然后,如其(5)所示那样,将叉车45的叉与滑动部件19的端部卡合,使滑动部件19朝干式集装箱34的方向前进。在这里,设搭载了长尺寸管16的管托板21的重量为W,管托板21与平台18的上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1),叉车45朝水平方向的推压力为P,则成为P<W·μ(1)即,在该状态下,成为由叉车45的推压力不能使搭载了长尺寸管16的管托板21在平台18上滑动移送的状态。因此,通过使用该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9,可不改变叉车45的推压力地、将搭载了长尺寸管16的管托板21移送到干式集装箱34内。
图9为示意地示出使用图2~图8所示的滑动部件19进行的重物的移送方法的工序图。
如图所示,搭载了长尺寸管16的管托板21相对于平台18在接地面71中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包含了管托板21的长尺寸管16的重量W通过接地面71施加于平台18上。另外,在该状态下,设定为使构成滑动部件19的上部板48的上面高度比管托板21的底面部69与平台18的上面间的空间低。
在该状态下,以比管托板21的底面部69的水平高度高的方式设定安装于上部板48上的止动构件50的上方位置。因此,在图1的说明中,在设置滑动部件19后,在其上设置管托板21,但也可在设置管托板21之后,从外方使滑动部件19前进到其下部,设置到同样的位置。
作为各部分的动摩擦系数的一例,管托板21的接地面71的动摩擦系数μ(1)为0.3,滑动板49相对于平台18的动摩擦系数μ(0)为0.25,下部楔块56与上部楔块57的接触面的动摩擦系数μ(2)设定为0.2。因此,可利用叉车45容易地使滑动部件19单体在平台18上滑动。
从图9的(1)的状态开始如其(2)所示那样,操作叉车45、相对滑动部件19朝水平方向施加推压力P。这样,滑动部件19沿水平方向在平台18上移动,但当进行预定以上的移动时,滑动部件19的止动构件50接触于管托板21的侧面部68,成为上部板48和上部楔块57的进一步的移动受到阻止的状态。若此时的推压力P通过止动构件50传递到管托板21,则在管托板21的接地面71上将产生摩擦力F1。此时,成为F1=W·μ(1)>P的关系,所以,管托板21不会在平台18上移动。
若从该状态如图9的(3)所示那样继续施加叉车45的推压力P,则上部楔块57将如上述那样通过止动构件50的作用而处于不移动的状态,但位于其下方的下部楔块56与滑动板49一起朝箭头方向移动。下部楔块56与上部楔块57通过相互平行的倾斜面进行接触,所以,随着下部楔块56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上部楔块57与上部板48一起朝上方向移动。然后,上部板48的上面接触于管托板21的底面部69。
图10为示出该状态的力关系的图。
参照附图,设想在倾斜角θ的下部楔块56的倾斜面上设置上部楔块57、相对于上部楔块57沿水平方向施加力P的状态。在该场合,上部楔块57的重量W相对于下部楔块56沿垂直方向施加于作用点。另一方面,相对于该作用点从下部楔块56向上部楔块57施加与倾斜面直交的反力R。然后,通过由下部楔块56的倾斜面和上部楔块57的倾斜面规定的动摩擦系数产生的摩擦力F,沿下部楔块56的斜面施加在上部楔块57上。
图11为示出该状态的力的平衡的矢量图。
参照附图,重量W、推压力P、反力R及摩擦力F根据力的平衡构成图示那样的闭环。此时F=R·μ(2)所以,μ(2)=tan。
因此,P=W·tan(θ+)。
即,当将P>W·tan(θ+)那样的推压力P施加于下部楔块56上时,意味着可由滑动部件19将管托板21抬起。当管托板21被抬起时,如图9的(4)所示那样,为了方便说明,忽略滑动部件19的重量,这样,加上了长尺寸管16的管托板21的重量W通过滑动板49而作用于平台18。此时施加于滑动板49的摩擦力F0成为F0=W·μ(0)因此,通过叉车45将P>W·μ(0)那样的推压力P施加于滑动部件19上,可在平台18上移送管托板21。
另外,实际上,随着管托板21被抬起,通过管托板21的接地面施加于平台18上的重量减少。若设此时的重量为W1,通过滑动板49施加于平台18上的重量为W2,则成为W=W1+W2即,当推压力P成为P>W1·μ(1)+W2·μ(0)的关系时,管托板21与滑动部件19一起在平台18上移动。
返回图1,如图(5)和(6)所示那样,通过使用滑动部件19,可如上述那样减少实质的摩擦力,可将搭载于管托板21上的长尺寸管16移送到干式集装箱34内。若与平台18的上面的平滑度相同地设定干式集装箱34的底面的平滑度,则可顺利地从平台18上向干式集装箱34内移送滑动部件19。
当长尺寸管16向干式集装箱34内的移送结束时,通过叉车45以朝平台18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向滑动部件19施加力。这样,从图9的(4)的状态使滑动部件19变化成(2)的状态,解除滑动部件19的抬起管托板21的状态。这样,将滑动部件19从管托板21顺利地拉出。这样,滑动部件19可相对于其它管托板、干式集装箱反复地使用。
图12为示出这样移送到干式集装箱34内的长尺寸管16和管托板21的状态的概略图。
参照附图可以看出,管托板21基本上不使其位置上下移动地在底面板73上滑动,所以,不需要如已有技术的装载方法那样在长尺寸管16上设置死空间,可高效地进行重物向干式集装箱的装载。
返回到图4,如上述那样在第一升降构件41a和第一升降构件41b的上部板上设置止动构件,所以在卡合于管托板的状态下阻止进一步的移动。由于第二升降构件42a、第二升降构件42b通过拉伸板43a、拉伸板43b与其连接,所以,随着第一升降构件41的上部板的移动的停止,第二升降构件42的上部板的移动也停止。
第二升降构件42的下部板与第一升降构件41的下部板同样地水平移动,所以,即使是第二升降构件42,也与第一升降构件41同样地其上部板上升,支承其上方位置的管托板。因此,在图4所示的滑动部件19的构造中,在第一升降构件41a、第一升降构件41b及第二升降构件42a、第二升降构件42b的各4点的位置支承管托板,所以,可进行稳定的管托板的移送。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装置的要部概略构造的图,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的构造对应。
参照附图可知,该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装置的要部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不同,该装置在将已搬入到干式集装箱内的管托板等搬出时使用。基本的形式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在这里仅说明其不同点。在图中,右方向为搬出方向,下部楔块56与上部楔块57接触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不同,朝搬出方向朝下方向倾斜。安装于上部板48的上面的止动构件50的方向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相反。该止动构件50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可相于对上部板48移动到其面的下方,同时,以处于实线位置的方式时常受到力的作用。
这样,在用于搬出管托板等的场合,使用具有与第一升降构件同样的构造的升降构件构成滑动部件19,该第一升降构件在上部板48的上面安装具有可移动到其上面的下方的构造的止动构件50。
下面参照图4进行说明。将第一升降构件41、第二升降构件42全部置换成该升降构件,使第一升降构件41、第二升降构件42各个的上部楔块和下部楔块的倾斜方向在图中形成为左右相反。即,在图4中,当朝右方向搬出时,止动构件例如以卡合于管托板21的前方梁26、后方梁27的方式安装升降构件,从而不需要拉伸板43即可搬出管托板等。
在这里,可使止动构件移动到上部板48的上面的下方,这样,例如管托板21的前方梁26、后方梁27不成为障碍,可将滑动部件19插入到管托板21的下部,达到搬出目的。
另外,通过变换该升降构件的安装方向,也可利用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的构造不同的另外的构造将管托板21等搬入。
在使用时,相对于载置于干式集装箱内的管托板21从外方朝用虚线的箭头所示的方向移送滑动部件19。此时,止动构件50在接触于管托板21的时刻朝下方移动,在通过管托板21的时刻返回到图那样的实线位置。在该状态下以朝实线的箭头方向拉出滑动部件19的方式施力。这样,止动构件50成为与管托板21接触的状态,上部楔块57和上部板48的进一步的移动受到阻止。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对第二构架37施力时,下部楔块56在上部楔块57的下面滑动,在其作用下使上部板48上升。然后,与前面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变化为由上部板48支承管托板21的状态,可与滑动部件19一起朝外方拉出管托板21。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长尺寸管的移送为前提,但若相对于钢板卷等其它重物也准备适当的托板等,则当然也可同样地适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将重物搬入到干式集装箱内为前提,但只要为朝水平方向移送重物的结构,则也可同样地用于其它用途。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相对滑动部件设置4个成为驱动体的升降构件,但只要相应于其用途决定其设置数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升降构件的下面设置了滑动板,但也可不设置滑动板,而是提高下部板的下面的平滑度地进行使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搬入重物的干式集装箱以2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为前提,但也可同样地适用于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在该场合,只要使叉车在干式集装箱内前进、进一步使滑动部件在底面上滑动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上部楔块和下部楔块与各个上部板和下部板的分开地构成,但也可与它们一体地进行加工。
图14为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重物的移送方法中用于重物的搬入的滑动部件的概略结构的图,(1)为其俯视图,(2)为其正视图。另外,图15为图14所示的XV-XV线的截面图,图16为图14所示的XVI-XVI线的截面图,图17为图14所示的XVII-XVII线的截面图,图18为与图15所示的图对应的图,示出上部板部分与下部板部分分离的状态。
参照这些图可以看出,滑动部件19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9与前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下部板47的下面安装长方形厚板形状的台座75,在台座7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可自由回转地安装多个滚子51。
该实施方式的重物的移送方法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由前面的图1所示的工序可容易地移送管托板等重物。以下,从需要的推压力F的大小的观点说明在滑动部件19的下面安装滚子51的优点。
图19为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的移送原理的概略工序图。在该图中,虽然相对于滑动部件19的下部板47省略了多个滚子的记载,但滑动部件19实际上处于通过滚子与平台18接触的状态。
参照附图可以看出,搭载了长尺寸管16的管托板21相对于平台18在接地面71上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包含了管托板21的长尺寸管16的重量W通过接地面71施加于平台18。另外,该状态下的管托板21和滑动部件19的各尺寸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定。
作为各部分的摩擦系数的1例,安装于下部板47的滚子51相对于平台18的滚动摩擦系数μ1为0.05,管托板21在接地面71上的动摩擦系数μ2为0.5,下部楔块56与上部楔块57的接触面的动摩擦系数μ3设定为0.1。因此,相对于滑动部件19单体,可通过叉车45在平台18上容易地进行滑动。
从图19的(1)的状态开始如其(2)所示那样,操作叉车45,相对滑动部件19沿水平方向施加推压力F。这样,滑动部件19在平台18上沿水平方向移动,但当移动超过预定量时,滑动部件19的止动构件50接触于管托板21的侧面部68,成为上部板48和上部楔块57的进一步的移动受到阻止的状态。若此时的推压力F通过止动构件50传递到管托板21,则在管托板21的接地面71上将产生摩擦力F0。此时,成为F0=μ2W>F的关系,所以,管托板21不会在平台18上移动。
若从该状态开始如图19的(3)所示那样继续施加叉车45的推压力F,则通过止动构件50的作用使得上部楔块57如上述那样成为不移动的状态,但位于其下方的下部楔块56与下部板47一起朝箭头方向移动。下部楔块56与上部楔块57通过相互平行的倾斜面接触,所以,随着下部楔块56的水平方向的移动,上部楔块57与上部板48一起朝上方向移动。上部板48的上面接触于管托板21的底面部69。
当如图19的(4)所示那样进一步增大叉车45的推压力F时,上部楔块57以进一步将管托板21抬起地移动,所以,此前全部直接施加于平台18的重量W的一部分分散到滑动部件19上。在这里,若设通过滑动部件19施加于平台18的重量为W1,直接施加于平台18的重量为W2,则为W=W1+W2......(1)此时,若设滑动部件19相对于平台18的摩擦系数为μ1,若忽略滑动部件19的重量,则作用于滑动部件19的摩擦力F1成为F1=μ1W1......(2)另外,在与平台18的接触面上作用于管托板21上的摩擦力F2,使用上述的摩擦系数μ2,则成为F2=μ2W2......(3)因此,在推压力F与摩擦力F1和F2平衡的状态下,成为F=F1+F2......(4)图20为示出该状态的力关系的图。
参照附图,设想在倾斜角θ的下部楔块56的倾斜面上设置上部楔块57、相对上部楔块57沿水平方向施加力F而平衡的状态。在该场合,上部楔块57的重量W1相对于下部楔块56朝垂直方向施加在作用点上。另外,通过由下部楔块56的倾斜面与上部楔块57的倾斜面规定的动摩擦系数产生的摩擦力f,沿下部楔块56的斜面施加于上部楔块57。
在该状态下,若设与下部楔块56的斜面直交的方向的重量W1的分力为R,与斜面平行的方向的重量W1的分力为S,则根据附图以下等式成立。
R=W1cosθ......(5)S=W1sinθ......(6)另外,若设与斜面直交的方向的力F的分力为N,与斜面平行的方向的力F的分力为T,则根据图,以下等式成立。
N=Fsinθ......(7)T=Fcosθ......(8)由于朝下部楔块56推压上部楔块57的力为(R+N),所以摩擦力f成为f=μ3(R+N)使用上述(5)和(7)表示为f=μ3(W1cosθ+Fsinθ)......(9)另一方面,根据与下部楔块56的斜面平行的方向的力的平衡,T=S+f成立。对其使用上述(6)、(8)、及(9)进行整理,则成为W1=F(cosθ-μ3sinθ)/(sinθ+μ3cosθ)另外,若设(cosθ-μ3sinθ)/(sinθ+μ3cosθ)=C则表示为W1=CF......(10)另外,根据上述(2)~(4),在平衡状态下,为F=μ1W1+μ2W2根据该式和(1),成为
F=μ1W1+μ2(W-W1)=(μ1-μ2)W1+μ2W另外,在W1使用上述(10)时,整理得到F=μ2W/(1-μ1C+μ2C)(其中,C=(cosθ-μ3sinθ)/(sinθ+μ3cosθ))......(11)根据以上情况,在将成为F>μ2W/(1-μ1C+μ2C)那样的推压力F施加于下部楔块56上时,可使管托板21朝前方滑动地移动。
另外,在限定于使重量W1分散到滑动部件19的场合,即,W1>0的场合,则根据上述式子(10),μ3和θ为使C为正的范围的值。当C>0时,在上述(11)中,随着μ1变小右边的分母值变大,因此,通过减小μ1的值,可减小使管托板21移动所需要的推压力F的大小。
在这里,具体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9的场合的推压力F的变化。

表1在3个场合对比摩擦系数μ1~μ3、倾斜角θ和重量W的各设定值、以及将其适用于上述式(11)而计算出的推压力F。在表1的计算中,在θ=3.636×10-2(rad)(=2.083°)时,取cosθ=0.9993,sinθ=0.03635,管托板和管的质量为10,000(kg),重力加速度为9.807(m/s2)。
首先,在“1.不使用滑动部件19的场合”,管托板21的重量全部直接加到平台18上。在该场合,使管托板21移动所需要的力F需要比作用于管托板21的摩擦力μ2W、即49.0(kN)大。
在“2.在滑动部件19的下面安装滑动板49的场合”,与前面的使用图4~图8示出的滑动部件19的场合对应。在这里,若设滑动板49相对于平台18的摩擦系数μ1为0.13,根据上述式(11)计算出必要的推压力F,则为13.2(kN)。通过将这样的滑动板49安装于滑动部件19的下面,与不使用滑动部件19的场合相比,可极大地减少必要的推压力。
另外,在“3.在滑动部件19的下面安装滚子51的场合”,通过将滚子51安装于下部板47的下面,从而将下部板47与平台18间的摩擦系数μ1减少到0.05。若使用该值由上述式(11)计算出使管托板21移动所需要的推压力F,则得到11.4(kN)。将该计算结果与上述2.的场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通过使摩擦系数μ1从0.13减小到0.05,可将必要的推压力F从13.2进一步减少到11.4。
通过这样使用滑动部件19,可减小必要的推压力F,但特别是如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9那样,若安装滚子51而减小相对于平台18的摩擦系数μ1,则可进一步减小必要的推压力F。
图21为示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重物移送方法中、用于重物的搬出的滑动部件的要部概略构造的截面图,与图13相对应。
参照附图可以看出,滑动部件19的基本构成与图1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同样,但在下部板47的下面安装了台座75和多个滚子51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关于该台座75和滚子51的安装形式,与图14~图18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同样。
该实施方式的滑动部件19用于将已搬入到干式集装箱内的管托板等搬出。在使用时可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搬出管托板等,但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由于通过滚子51使得滑动部件19相对于地面的摩擦系数减小,所以可进一步减小搬出托板等所需要的力。
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以长尺寸管的移送为前提,但若相对于钢板卷等其它重物也准备适当的托板等,则当然也可同样地适用。
另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以将重物搬入到干式集装箱为前提,但只要为朝水平方向移送重物的结构,则也可同样地用于其它用途。
另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相对于滑动部件设置4个成为驱动体的升降构件,但只要相应于其用途决定其设置数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搬入重物的干式集装箱以2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为前提,但也可同样地适用于40英尺的干式集装箱。在该场合,只要使叉车在干式集装箱内前进、进一步使滑动部件在底面上滑动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上部楔块和下部楔块与各个上部板和下部板分开地构成,但也可与它们一体地进行加工。
另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下部板的下面安装车轮形状的滚子,但不一定非要限于这样的车轮形状的滚子,只要为通过滚动减轻摩擦阻力的结构即可。例如,滚珠、圆筒形的滚柱等同样可用作滚子。
另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台座和滚子一体地安装于下部板,但不一定要这样地构成,也可从下部板自由装拆。
另外,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作用于上部楔块与下部楔块之间的动摩擦为也包含滚动摩擦的概念。因此,也可在上部楔块的下面或下部楔块的上面安装滚子。在该场合,若使用滚动摩擦系数代替动摩擦系数,则可同样地适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推压力相关的式子。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重物移送方法和重物移送装置,例如在将管等的长尺寸物、钢板卷等重物搬入或搬出到干式集装箱等时进行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重物移送方法,用于移送重物(16、21);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在上述重物的除了接地面(71)以外的底面部(69)与地面(18)间的空间中配置滑动部件(19),该滑动部件(19)木处在比上述空间的高度低的高度,具有比上述重物相对于上述地面的动摩擦系数小的动摩擦系数;在该第二工序中,使上述滑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升,并接触于上述重物的上述底面部,由上述滑动部件支承上述重物的重量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第三工序中,通过朝水平方向推压上述滑动部件,与上述滑动部件一起移送上述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物移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部件包含由下部楔块(56)和上部楔块(57)构成的驱动体;该下部楔块(56)的下面为水平面,而且上面由朝上述水平方向往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该上部楔块(57)的下面为与上述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57)载置于上述下部楔块上;上述第二工序包含阻止上述上部楔块朝上述水平方向移动的工序,和使上述下部楔块朝上述水平方向移动并使上述上部楔块上升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物移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设上述重物的重量为W,上述驱动体(19)的下面与上述地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0),上述重物与上述地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1),上述下部楔块的上面与上述上部楔块的下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2),上述第一倾斜面和上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各自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上述下部楔块朝上述水平方向施加的力为P,若μ(2)=tan,则P>W·tan(θ+)和W·μ(1)>P>W·μ(0)。
4.一种重物移送装置(19),用于在地面(18)上移送重物(16、21);其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楔块(56)和上部楔块(57);该下部楔块的下面为水平面,而且上面由相对上述水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用于在上述地面上滑动;该上部楔块(57)的下面为与上述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57)载置于上述下部楔块上,用于支承上述重物;上述下部楔块的上述第一倾斜面与上述上部楔块的上述第二倾斜面可自由滑动地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物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楔块的上面还具有朝上方突出地安装的止动构件(50)。
6.一种重物移送方法,用于移送重物(16、21);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在上述重物的除了接地面(71)以外的底面部(69)与地面(18)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滑动部件(19),该滑动部件(19)处在比上述空间的高度低的高度,具有比上述重物相对于上述地面的动摩擦系数小的滚动摩擦系数;在该第二工序中,使上述滑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上升,并接触于上述重物的上述底面部,由上述滑动部件支承上述重物的重量的至少一部分;在该第三工序中,通过朝水平方向推压上述滑动部件,与上述滑动部件一起移送上述重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物移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部件包含由下部楔块(56)和上部楔块(57)构成的驱动体;该下部楔块(56)在下面具有滚子(51),而且上面由朝上述水平方向往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该上部楔块(57)的下面为与上述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57)载置于上述下部楔块上;上述第二工序包含阻止上述上部楔块朝上述水平方向移动的工序和使上述下部楔块朝上述水平方向移动并使上述上部楔块上升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物移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设上述重物的重量为W,上述驱动体的下面与上述地面之间的滚动摩擦系数为μ1,上述重物与上述地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2,上述下部楔块的上面与上述上部楔块的下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3,上述第一倾斜面和上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各个的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上述下部楔块朝上述水平方向施加的力为F,若C=(cosθ-μ3sinθ)/(sinθ+μ3cosθ),则F>μ2W(1-μ1C+μ2C)。
9.一种重物移送装置,用于在上述地面(18)上移送重物(16、21);其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楔块(56)和上部楔块(57);该下部楔块(56)在下面具有滚子(51),而且上面由相对于上述水平面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构成,该下部楔块(56)用于在上述地面上滑动;该上部楔块(57)的下面为与上述第一倾斜面平行的第二倾斜面,而且上面由水平面构成,该上部楔块(57)载置于上述下部楔块上,用于支承上述重物;上述下部楔块的上述第一倾斜面与上述上部楔块的上述第二倾斜面可自由滑动地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重物移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楔块的上面还具有朝上方突出地安装的止动构件(50)。
全文摘要
在要移送的管托板(21)的底面部(69)的下面设置可在相互平行的倾斜面上自由滑动的滑动部件(19)。当相对于滑动部件(19)朝水平方向施加力F时,上部楔块(57)的水平方向的移动通过止动构件(50)而停止,但下部楔块(56)进一步移动。这样,上部楔块(57)上升,由上部板(48)将管托板(21)抬起。当进一步继续施加力F时,管托板(21)的重量W的一部分作为重量W
文档编号B65D19/44GK1964904SQ20058001809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1日
发明者安部公良, 神川博文 申请人:住友金属物流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